央廣網武漢10月31日消息(記者張卓 通訊員鄧國歡 左梅迎)尿毒症患者要依靠透析來維持生命,每兩周定期去醫院必不可少,這也就意味著,一旦得了尿毒症,幾乎就不可能出遠門旅行了。但這個「定律」在同濟醫院被打破,近日,患尿毒症2年的張先生去了一趟湖北利川旅遊,和他一起出遠門的還有一張量臂定製的「血管地圖」。
張先生是武漢人,今年66歲, 2017年因下肢水腫到醫院就診,被查出得了腎臟病,隨著病情的發展2018年開始透析治療。「我以前也是一個愛玩的人,可自從得了尿毒症以後,每兩周透析三次,連在外地過個夜心裡都不踏實。出門旅遊,我是想也不敢想。現在有了這張圖,我終於敢試著出門了。」張先生精氣神十足,從外表上絲毫看不出是一名尿毒症患者,「這次我和老伴兒是自駕遊,玩得很開心。」
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線,不同患者的血管情況各有差異,一旦發生血栓、血管瘤、血管狹窄等併發症,嚴重者將會危及患者生命。這張畫著張先生手臂血管分布的「地圖」註明了姓名、血管穿刺方法、禁止穿刺區域、可供穿刺血管B超探測結果、穿刺血管的走形、可供穿刺的位點、穿刺方向、注意事項等內容。
同濟醫院腎內科何凡副教授介紹,「『血管地圖』是透析患者手臂血管情況的說明書,患者出門旅遊,目的地醫院的醫護人員可以據此實施內瘻血管穿刺,除了手臂『血管地圖』,我們還給每位患者都準備了透析重要囑託信息交接表、透析健康教育指導手冊,以保證患者在外地能夠順利透析。」
有了「血管地圖」,但出門在外去哪家醫院透析、怎麼聯繫床位也讓不少患者找不到門路。為了讓患者在異地不耽誤透析,同濟醫院與湖北省內及周邊二十餘家醫院建立了透析微信聯絡群,開通「透析綠色通道」提前幫患者預約透析床位,做好病情交接,使患者在外地旅遊時,也能及時、便捷地到當地醫院做透析。
「血管地圖」不僅讓武漢的透析患者可以放心出門旅遊,也方便了外地患者回家治療。近年來,隨著血液透析患者的人數增多,血管通路出現問題的患者也越來越多,但是能長期在大醫院透析的還是少數人。
同濟醫院血透中心張仲華護士長介紹,來同濟醫院就診的透析患者中,有90%是因為血管通路沒有維護好,導致血管穿刺難度大,經常發生穿刺失敗。有的患者一次透析治療少則穿刺3-4針,多則高達9-10針,可謂千瘡百孔,患者痛不欲生。
現在,這些患者在同濟醫院解決血管通路問題後,將一圖、一單、一冊、兩表:即「血管地圖」、傳染病病原微生物監測結果單、透析健康教育指導手冊、透析重要囑託信息交接表、AVF/AVG穿刺使用登記錶帶回當地醫院,解決了地市級醫院最迫切最棘手血管通路維護問題,穿刺效果明顯好轉,內瘻血管瘤的發生率由75%下降至15%,穿刺成功率由80%提高到98%,既方便了病人也提高了地市級基層醫院的透析水平。
改善醫療服務行動,助力分級診療。同濟醫院腎病內科還成立了血管通路隨訪團隊,開展「攜手共創生命線,透析通路公益行」活動,將血管通路的技術、管理、服務下沉到基層醫院,實施精準幫扶。目前足跡已經遍布湖北、湖南、江西、河南等40多個基層醫院,致力將血管通路的新技術及全程化管理的理念在基層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