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生物學家在與化石資源的毀滅作鬥爭—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印度的化石遺產包括一種獨特的蜥腳類恐龍。圖片來源:WALTER MYERS

去年12月,古生物學家Guntupalli v.r.Prasad和團隊在印度中央邦巴格小鎮附近的石灰巖山丘上尋找恐龍巢穴遺蹟。他們發現了一個大麻煩。

當德裡大學的這群人沿著一個農場的搜尋時,附近一個村莊的幾個人聚集在一起阻擋他們。Prasad說,當地人通常認為,在他們的土地上徘徊的外人是政府官員,他們為了開發和徵用土地。當地人並接受Prasad的解釋,為了安全,科學家不得不離開了。

Prasad說,情況並非總是如此。但在印度,地方官員進行的土地掠奪已經升級。「懷疑和敵意使我們無法進入化石遺址,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工作。」他說。

無法進入只是印度古生物學家所面臨的問題之一。「印度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偉大的古生物資源。」美國加州大學河畔分校古生物學家Nigel Hughes說,他在喜馬拉雅山脈的發現指導了三葉蟲的進化研究。但印度官員幾乎沒有採取任何措施支持這個深奧的研究領域。

由於幾乎沒有法律保護,遺蹟經常成為搶劫和發展的犧牲品。儘管印度各類科學均缺乏資金,但古生物學的困境尤為突出。很少有資金用於挖掘、獲取和整理標本,而且這個國家缺乏一個可以研究和保存其自然遺產的國家機構。

所有這些都阻礙了年輕人進入這個領域,印度古生物學的領軍人物、旁遮普大學的Ashok Sahni說,資金短缺的大學正在削減或取消古生物學課程。Sahni因在賈巴爾普爾發現恐龍築巢地,以及在古吉拉特邦發現被困在琥珀中的昆蟲而聞名。他提到自己目睹了一波又一波的同事退休,但很少有年輕的人才能取代他們。「沒有足夠的研究人員,印度古生物學在走向死亡。」他說。

1828年,印度中部納爾默達山谷的賈巴爾普爾出土了首批在亞洲發現的恐龍化石,它們屬於一種蜥腳類動物。從那以後,這個次大陸就產生了一系列重要發現,從一些最早的植物,到恐龍,再到人類祖先直立人的頭骨。「我們有從光合作用開始到第四紀的所有遺蹟,而且是連續的。」Sahni說。

化石的豐度反映了印度在大約1.5億年前從岡瓦納大陸脫離出來後的漫長演變之路。在1億年的漂流過程中,這片土地獲得了一系列植物和動物物種,包括許多恐龍。然後,在5000萬到6000萬年前,印度開始與亞洲發生碰撞,在沼澤邊緣,新的哺乳動物出現了,包括馬、靈長類和鯨魚的祖先。

現在,這一豐富的遺產正在與當今印度的現實發生碰撞。在喜馬偕爾邦的一處遺蹟,旁遮普大學和耶魯大學在20世紀60年代末的一次探險發掘出了大量的類人化石,包括迄今為止發現的一種已經滅絕的巨猿的最完整下頜。這一發現幫助人們更深入了解了這一物種。

Sahni表示,今天的古生物學家很想在這個地點進一步挖掘,但它「已經完全被夷平了」——變成了農田,許多化石都丟失或出售了。對於印度的古生物學家來說,這是一個熟悉的故事。

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古吉拉特邦的一家水泥廠進行爆破,工人發現了一些類似古老炮彈的東西。而印度地質調查局古生物學家Dhananjay Mohabey小組發現這是恐龍蛋。Mohabey等人很快就在數百個巢穴中發現了數枚蛋,還有許多其他化石,其中一種是看起來像是白堊紀時期的蛇骨的東西。

2010年,美國密西根大學的Jeffrey Wilson研究了這些蛇骨。他和Mohabey找到了更多的化石碎片,並證實了這是一條罕見的蛇(印度古裂口蛇),而且它們在恐龍卵周圍死亡。Mohabey說,這是第一個表明蛇捕食恐龍幼崽的證據。

Mohabey和其他人已經記錄了在該地區築巢的7種恐龍。但當地人和遊客很快就開始對這些遺蹟進行掠奪。在20世紀80年代,恐龍蛋在街上只賣幾分錢。

1997年,當地政府指定了29公頃土地建立了巴拉西亞恐龍化石公園。但是,Mohabey說,偷獵活動基本上沒有減弱。即使是現在,這個公園還沒有完全被柵欄圍起來,自2011年以來建好的博物館大樓還沒有開放。「我親眼目睹了一個美麗的恐龍巢穴從化石公園消失,儘管我們努力地將它藏起來。」當地的化石保護主義者Aaliya Farhat Babi說。

Mohabey說,巴拉西諾爾化石層的毀滅幾乎已經完成。「大多數重要的化石永遠消失。有時候,我真的希望我沒有發現這個遺蹟。」

幾十年前,印度就對其化石財富表示無所謂了。在1989年爆發的一樁醜聞中,該國古生物學失去了威望。當時,澳大利亞雪梨麥考瑞大學地質學家John Talent指責一位印度古生物學家在過去25年裡從事欺詐活動。

在寫給《自然》雜誌的信中,Talent斷言,當時旁遮普大學的古生物學家Vishwa Jit Gupta聲稱發現了一些無法在以後得到證實的發現。Talent還指責Gupta將其描述為「印度」的標本,而這些標本實際上是在其他地方挖掘出來的。

為此,旁遮普大學曾短暫地暫停了Gupta的職務,但在經歷了一場漫長的官司後,Gupta保住了自己的職位,並於2002年退休。從那時起,印度的古生物學界一直在努力重新獲得尊重和公眾的信心。

然而,政府的忽視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官員和立法者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保護遺蹟的請求。「從法律上講,這是一場混戰。」旁遮普大學古生物學家Rajeev Pattanayak說。他指出,如果沒有法律,就沒有辦法打擊偷獵者。「我們甚至沒有一個在印度挖掘或收集化石的許可制度。」Birbal Sahni古科學研究所(BIPS)所長、印度理工學院古生物學家Sunil Bajpai補充道。

缺乏對化石的法律保護也使得土地所有者可以任意關閉遺址。一個令科學家「垂涎」的地方是一個褐煤礦。Sahni說,這裡是一個化石金礦。這裡已經出土了南亞一些最古老的哺乳動物化石,包括大約5400萬年前在印度次大陸上出現的馬——這是Bajpai和BIPS的同事的開創性發現。另一個研究小組在這個礦井以及其他地點發掘出的50萬年前的琥珀中發現了超過100種昆蟲。

多年來,礦業官員允許科學家在那裡收集信息。但自2015年以來,該礦已禁止他們進入。而且,一些礦山已經摧毀了化石遺址。在庫奇的巴布亞山,褐煤礦在早期鯨魚化石的埋藏地傾倒了廢料。

作為應對危機的一種補救措施,印度和外國科學家一直在遊說,希望印度創建一個史密森尼式的機構。「印度迫切需要一個化石的國家儲備庫。」Hughes 說。Sahni補充說,一個全面的化石存儲庫不僅對於公共教育,而且對於學科都是必不可少的。

印度官員似乎對此無動於衷。科學技術部部長Ashutosh Sharma說,政府「與各種科學學科相比是不可知論者」。該部門為印度的大部分基礎研究提供資金。他說,科學技術部願意「填補任何政策空白」,但他還沒有看到古生物學需要特別努力來恢復。

不過,印度古生物學最近的一些進展鼓舞了人們的精神。2016年2月,來自德裡大學、庫奇大學、德國基爾大學和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公布了一個1.5億年前的魚龍化石。領導這次挖掘的Prasad說,科學家在古吉拉特發現的這種海洋爬行動物的標本,是「第一個幾乎完整的來自南亞的侏羅紀爬行動物的化石骨架」。

但是Sahni等人認為,該領域需要的是更重要、更難以提供的東西,而不僅僅是為遺蹟提供充足的資金和法律保護。印度需要向公眾灌輸對該國古生物財富的尊重。而且,這應與改善印度農村的生活方式交織在一起,並創造經濟激勵來保護化石遺址。「除非人們在保護遺址上有利害關係,否則它們將繼續被摧毀。」Sahni說。(張章編譯)

更多閱讀

《科學》相關文章(英文)

 

 

相關焦點

  • 「北京猿人」的遺產—新聞—科學網
    25歲的青年古生物學家裴文中吊著繩索下降到一個支洞中。借著搖曳昏暗的燭光,他發現了一塊稀世珍寶。 這塊半露在外面、半埋在硬土裡的「石頭」,就是而後舉世聞名的第一顆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這個發生在90年前的故事很快震驚世界,甚至登上了《紐約時報》,給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帶去了些許談資。但更重要的是,它為中國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
  • 巨齒鯊也有育兒所—新聞—科學網
    美國伊利諾州德保羅大學古生物學家、並未參與這項研究的Kenshu Shimada說,這提供了一種非常「令人興奮」的可能性。不過,他說,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些發現。 許多現代海洋動物,從蝦到鯊魚,都依賴育兒所。紅樹林和海草等較淺的區域富含營養,有助於幼仔成長壯大,直到獨自生存。
  • 奇蝦化石:海洋霸主的「前世今生」—新聞—科學網
    100多年前,人們在加拿大龍王盾殼三葉蟲層位發現了一塊化石。這塊化石十分古怪,它形似蝦,但沒有頭,腹部有刺。1892年,加拿大古生物學家惠特魏將這隻長相奇怪的遠古動物描述為一個沒有腦袋、形似蝦的節肢動物體軀,其腹部的刺被認為是「蝦」的附肢。因為看似一隻「奇怪的蝦」,所以這個動物被稱為奇蝦。這就是世界上發現化石的第一件奇蝦化石標本。 後來,又有一些奇蝦化石相繼被發現。
  • 「毀滅性病害」核盤菌對禾本科植物有益—新聞—科學網
    該項研究揭示,核盤菌可以在小麥、水稻、大麥和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上內生生長,是禾本科植物的互惠性內生真菌,為尋找新型有益微生物資源控制病害提供了新的思路。 論文通訊作者姜道宏介紹,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典型的死體營養型植物病原真菌,可以寄生75個科400多種植物。自1837年首次被描述以來一直都是以毀滅性病原菌的面目出現。
  • 研究將印度野牛歷史分布北界擴展至北緯34°—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對北緯34°、海拔約2300米,年代約距今5200年的甘肅岷縣山那樹扎遺址出土的10個大型牛科動物骨骼的全基因組序列進行古DNA分析,發現其屬於印度野牛分支。印度野牛屬於熱帶—亞熱帶動物,目前僅分布在北緯29°以南,在中國境內分布在雲南省。 據雷初朝介紹,兩個犀科動物骨骼的線粒體DNA分析研究顯示,其為熱帶動物蘇門答臘犀牛的遺存。
  • 鼠刺化石揭示東亞常綠闊葉林悠久歷史—新聞—科學網
    以往由於缺少東亞地區的化石證據,一般認為北美和歐洲的常綠闊葉林區系更為古老,東亞的現存只是它的「孑遺」或「博物館」。然而,近年來在東亞地區發現的古近紀化石正在逐步挑戰這種看法。 在滇東南文山盆地中發現的漸新世文山植物群,是我國目前為止物種最為豐富多樣的新生代植物群。它具有較早的地質時代,對解決東亞常綠闊葉林的起源問題有重要作用。
  • 恐龍滅絕 小行星或「不無辜」—新聞—科學網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印度德幹地盾的火山氣體是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而另一些人認為,直徑10公裡的巨型小行星對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撞擊是最有可能的原因。 「還有很多人說撞擊和火山在物種滅絕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Hull說,「我們了解到的是,它看起來並非如此。似乎只是撞擊的結果。」
  • 16億年藻類化石揭示真核生物起源—新聞—科學網
    同時為研究光合作用出現提供線索
  • 海洋生態與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學術研討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1月7日至9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主辦的2020年度海洋生態與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
  • 研究揭示化石燃燒源水汽對關中地區冬季霧霾貢獻—新聞—科學網
    (a)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PM2.5濃度貢獻;(b) 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PM2.5濃度貢獻百分比; (c) 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關中盆地PM2.5濃度貢獻的空間分布
  • 我國古生物學家揭秘劍龍類皮膚印痕化石
    我國古生物學家揭秘劍龍類皮膚印痕化石
  • 古生物學家揭示巨型蜘蛛化石騙局 實際上是小龍蝦
    據外媒CNET報導,堪薩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Paul Selden堪稱是考古界的「福爾摩斯」。Selden的「偵查」成果是發現一個大型蜘蛛實際上是被篡改的小龍蝦,揭露了這是個假化石。化石不僅巨大,它的腿、眼睛和身體部分看起來也十分奇怪。Selden受邀對這個化石進行仔細觀察。Selden在周四從堪薩斯大學發表的一份新聞稿中說: 「我意識到發生的事情是我發現了一個保存不佳的小龍蝦,有人在上面畫了一些腿。」
  • 考古學家在蒙古發現原角龍巢穴 內有若干幼獸化石
    最新考古挖掘發現的15隻原角龍幼獸化石據美國生活科學網11月17日報導,考古學家近日在蒙古一個巢穴中發現了15隻原角龍幼獸的化石,據稱可藉此進一步研究該物種的生活習性。 「證據顯示,這些幼獸可能是被沙塵暴引發的移動沙丘所淹沒,」美國羅得島州大學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戴維•法斯託夫斯基介紹說,「看上去,它們似乎被照顧得很好,但是由於生活環境比較惡劣,死亡率也會高一些。」 目前,這一考古成就被刊登在11月份的《古生物學家》期刊上,這是科學家首次就發現原角龍巢穴做出的最具權威的說明。
  • 南極洲出現巨型海怪化石,古生物學家:它們不應該在這裡
    最近,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塊這樣巨大的海怪化石遺骸。海怪可能是今天神話或傳說中的東西,但在遙遠的過去,地球的海洋裡充滿了大型食肉水生爬行動物,它們可一下子吞掉一整個人。來自智利古生物探險隊的科學家在南極洲的西摩島發現了一塊這種野獸的化石頭骨。
  • 曲靖魚化石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研究提供新證據—新聞—科學網
    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的志留系關底組中發現了大量魚化石,相關研究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 「成果主要基於研究團隊近年來完成的兩條連續的關底組剖面(上鐵路-東坡剖面、劉家衝剖面)的實測資料,並在前人古生物學研究與地層學劃分對比工作的基礎上,依據巖性變化及古生物化石特徵,對曲靖地區含豐富志留紀魚化石的關底組重新進行了釐定與劃分,並在結合關底組中魚類微體化石新發現的基礎上對其地質時代開展了深入討論。」 趙文金告訴《中國科學報》。
  • 鳥兒會飛前,它們的祖先盡力了 —新聞—科學網
  • 研究發現:古生物學家在阿根廷西北部發現兩種泰坦龍化石
    參考消息網11月19日報導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1月19日發表題為《古生物學家在阿根廷西北部地區發現兩種泰坦龍的化石》的報導,作者為費德裡科·庫克索。報導稱,2016年3月,黑興萊特納帶領考古小組第三次來到該地挖掘,一位地質學家發現一塊紅色巖石的石背很像恐龍的股骨,科研人員後又發現了肋骨化石,最後發現3隻埋藏了7000萬年的恐龍遺骸的完整化石。尾椎骨化石顯示,這是泰坦龍至今不為人知的兩個屬種。
  • 二齒獸類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白氏桃河獸化石標本(劉俊供圖) 近日,《古脊椎動物學報》刊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俊研究團隊最新成果。文中報導了對其中一件來自於孫家溝組底部保存的近完整頭骨及部分下頜的研究成果,根據化石產地及發現者將其命名為白氏桃河獸。 這一新屬種有下列特徵區別於其他屬種:犁骨腹面光滑,缺乏翼骨龍骨突,翼骨中板窄,淚骨與隔頜骨接觸,翼骨不與上頜骨接觸,枕髁寬、弧形,側齒骨架細、但有明顯的背腹面。研究團隊先前還報導了其中一件不完整的頭骨,將其歸入隱齒獸目,是其某個支系在中國的首個代表。
  • 古生物學家發現一胎八龍的魚龍化石,科學家:這種情況十分罕見
    世界上已經發現的魚龍化石屈指可數,而其中被發現已經懷孕的魚龍更是少之又少。近期英國的古生物學家在相關的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該論文稱他們發現了一隻懷了孕的魚龍化石,而且是懷了八個胚胎的魚龍化石,這個消息震撼了整個古生物界。下一步古生物學家將會對它們進行研究,這將對人類研究魚龍如何繁殖後代有所幫助。
  • 大新聞: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白堊紀的鳥
    大新聞: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白堊紀的鳥圖註:死亡後墜落地面腐化後被樹脂包裹的煎餅鳥。去年6月初,古生物學家也在琥珀中發現了鳥啊,這有什麼新鮮的?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以代表的研究團隊正通過白堊紀琥珀打開了一扇通過1億年前那個神奇世界的大門,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尾巴和雛鳥化石,而這一次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了更完整的鳥類化石。 包裹白堊紀鳥類化石的琥珀有7釐米長,這可是相當大的一塊琥珀了。我敢打賭,一般人拿到這塊琥珀肯定分不清裡面的東西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