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漢文化交互融合的草原古都――元上都探秘之二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專家組正在元上都申遺現場考察(2011年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李雲平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10日專電題:蒙漢文化交互融合的草原古都――元上都探秘之二

新華社記者賈立君

「一派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風;諸王舞蹈千官賀,高捧葡萄壽兩宮。」這是元代詩人薩都剌描寫的上都盛宴場景。

如今,走進綠草如茵的元上都遺址,極目四望,高大的土隴重重相套,一般人很難相信覆土之下便是宏偉的城牆。而航拍圖片中,遺址內的宮殿、民居、道路、街巷等古城景觀一目了然。

考古發現,元上都選址時運用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選擇了金蓮川這一「形勝之地」,背靠龍崗、面向灤河。當年,劉秉忠在城市設計上使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緊密結合、相得益彰;運用了中軸線布局的方式和城市廣場建築理念,城中既有雄偉的宮殿,又有氈帳穹廬,城外還有廣闊繁華的居民區和商業區,顯得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元人「西關輪輿多似雨,東關帳房亂如雲」詩句,可見其城外繁華熱鬧景象。

「總體布局上既體現了中原地區傳統都市設計觀念,也考慮到蒙古人遊牧生活的特點。」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處長王大方認為,元上都儘管在1358年至1368年10年間,毀於元末農民起義的戰火,但它是「一座擁抱著巨大文明的廢墟」。

「元上都遺址是我國元朝創建最早、歷史最久、格局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遺址。」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院院長塔拉說,元上都是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相互碰撞融合的結晶,具有典型的全球普遍價值。

考古測繪和局部勘探發掘顯示,元上都城址坐北朝南,呈邊長2200米的正方形,由宮城、皇城和外城環套而成,明顯引用了中國古代中原地區都城規劃的設計傳統;三重城牆外均設有護城河,城外西北面以鐵幡竿渠作為整座城市的防洪設施,體現出溼地建城的特殊需求。

元上都的外城北部是皇家園林,南部街道縱橫交錯,兩側是整齊的院落,可能是專門為皇家服務的規模龐大的手工業作坊區和商業區。皇城內有「四橫三縱」7條主街,東北角和西北角分別為大龍光華嚴寺和大乾元寺兩座佛教寺院,東南部有孔廟,東南隅有道觀,此外還有翰林院等官署。

專家對元上都現存外城城牆、宮城御天門、穆清閣、護城河、西關廂等遺址清理後,發現房屋遺址1000餘座、建築臺基700餘處,出土遺物數千件、道路30餘條,地下埋藏有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研究認為,元上都內的許多建築名稱融入深厚的中原漢文化元素。比如,元上都皇城南門即正門名為「明德門」,取自《禮記》的「在明明德」之意,表示如日中天,天下大明;皇城北門叫做「復仁門」,取自《易傳》中「休復之吉,以下仁也」之意,表示美好、吉祥、仁政。

塔拉說,我國目前已發現的草原都城遺址共有三座,其他兩座分別是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的盛樂古城、赤峰市巴林左旗的遼上京遺址,但它們的規模及保存程度都不及元上都。他說,「元上都從明代至今長期處於自然保存狀態。」

專家認為,元上都之所以能夠完整保存到現在,與它所承載的蒙漢文化以及現今國家所實施的文化和生態保護政策密切相關。

幾百年來,當地人民一直尊稱上都遺址為佛教寓意的「兆奈曼蘇木」,即一百零八座寺廟之意,對其頂禮膜拜。元上都城址周邊的群山峰頂上,分布著許多人工壘起的石堆,蒙古人稱之為敖包,當地百姓每年都要定期祭拜敖包,這是草原民族傳統的山嶽崇拜習俗,與「背山面水」的元上都遺址在精神層面上有著密切聯繫。

新中國成立以來,元上都遺址就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有效保護。早在1964年,元上都遺址就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起,元上都遺址保護區範圍內的正藍旗和多倫縣全面推行禁牧、圍封、水土保持、防沙固沙、環境保護等工程,更使遺址保持了原貌。此後,內蒙古按照世界遺產的管理要求,依照國際國內相關法規建立了遺址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

目前,元上都遺址遺產區面積25131.27公頃,包括整體格局清晰、保存完好的上都城、關廂、防洪渠、墓葬群等遺址遺蹟;緩衝區面積150721.96公頃,涵蓋了敖包群和保留至今的蒙古族「敖包祭祀」等傳統人文景觀,以及溼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沙地等蒙古高原草原特色景觀在內的遺址環境。

相關焦點

  • 內蒙古草原專列配上蒙漢「女翻譯」
    內蒙古草原專列配上蒙漢「女翻譯」 >   中新網錫林浩特11月3日電 (白琥)草原專列配上了「蒙漢翻譯」,這是記者11月3日乘坐從錫林浩特到呼和浩特的草原專列時發現的新鮮事。
  • 重回克旗:紅山文化的印記,蒙漢文化的交融,加上無敵的草原風光
    這次自駕,雖然路線和目的地是我們以前多次走過的,但在行程上,還是費了一些心思。主要考慮了兩個因素,一是朋友的車只有一個司機,儘量把每天行車的距離進行一下控制,確保司機不會疲勞駕駛;二是景點選擇上,儘量選擇以前沒去過,或只去過一次的地方,算是對以前遊覽的一次補漏吧。
  • 關於我市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的思考和建議
    商丘是一座具有獨特歷史文化魅力的城市,被譽為「中國古城池建城史天然博物館」,被國務院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商丘古都城有三個吸引世人的突出特點需要深入挖潛:一是三個「古老源頭」。即商丘古都城是人類文明(燧人氏鑽木取火)和中華民族歷史文明(殷商之源)的「雙源頭」,是開啟中華商業文明的華商始祖(王亥)誕生地。二是兩個「全國唯一」。
  • 水洞溝是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
    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裡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在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遼闊的野性草原與沙地、湖泊、林地的結合,接下來,我們可以在前方的野性草原蒙古人家稍作休息片刻,稍後會有草原駝隊帶您進入野性草原的深處去體驗沙漠衝浪、草原越野等項目,沿途我們還會看到成群結隊的犛牛、駱駝、馬和羊等動物。最後會到達野性草原牧家樂品嘗蒙古特色美食。我們整個遊線是環形路線,稍後大家會通過旁邊的天橋到達紅山湖碼頭乘船,景區的最後一站是藏兵洞!
  • 華為天貓超級品牌日「敦煌超感知影像」開啟全新視覺交互世界
    4月15日,在華為天貓超級品牌日活動上線之際,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與知名主持人蔡紫一起,開啟「敦煌超感知影像」直播,讓所有對於華為河圖感興趣的網友都能近距離看清楚,它所創造的虛實融合新世界到底有多神奇!
  • 打造中國荒漠草原旅遊勝地!阿拉善草原旅遊發展規劃發布
    日前,我盟發布《阿拉善盟草原旅遊發展規劃(2019~2030)》(以下簡稱《規劃》)。標誌著我盟將以《規劃》作為未來10年草原旅遊發展的行動綱領,通過「草原旅遊+」的方式,推動旅遊與農牧、教育研學、體育運動、康體養生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體育運動休閒旅遊,打造健康養生生態旅遊區,大力推進生態旅遊發展。
  • 在文化科技融合中鍛造新增長極
    「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在近日舉辦的2019中國(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化科技融交會」)上,一曲由全息影像「表演」的《梨花頌》視覺逼真、婉轉悠揚,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賞。這是一家由南京本土企業研發的裸眼3D全息投影技術。
  • 十大文明古國北京倡議:保護古都文化 豐富人類文明色彩
    、合作發展、包容發展,文化自信、文化包容和文化復興的共同夢想,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兩天來,來自埃及、希臘、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墨西哥、敘利亞、中國等文明古國和國際組織的文化遺產領域的專家學者相聚故宮博物院,以「作為文化景觀的古代文明遺產——古都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為主題,通過論壇大會、分場論壇、紫禁夜話等互動活動,深入研究古都文明遺產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探討保護與傳承古都文化的有效路徑。
  • (西安)中國七大歷史國都之十四朝古都西安
    西安歷史上歷經十四朝(西周、秦、西漢、 新莽、東漢、西晉、 前趙 、 前秦 、後秦、西魏、北周、 隋、 唐、武周都在此處建都,同時也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之一,7000年前仰韶文化時期,這裡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蹟,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現之首,
  • 別讓翻譯家在文化草原上孤獨嚎叫
    4月20日,第24屆布達佩斯國際書展在位於布達的千禧公園內開幕,旅匈作家、翻譯家餘澤民在開幕式上被匈牙利政府授予了「匈牙利文化貢獻獎」。頒獎詞稱「他一個人相當於一個機構,當代匈牙利文學通過他得以在中國站一席之地」,他在這個領域扮演了「無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 「家長公益講堂」線上直播探秘世界音樂文化
    【來源:光明網】3月27日,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成功舉辦了《家長公益講堂》線上直播活動。活動邀請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世界民族音樂教研室主任安平教授以《樂走天下-世界音樂文化探秘》為主題,通過集知識性與趣味性、音樂與文化於一體的解讀,帶領觀眾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音樂中遊走天下,感悟和享受世界音樂文化的魅力。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與世界各國坦誠合作,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 央視明日探秘雲南撫仙湖 古城之謎將揭開(組圖)
    央視明天下水探秘撫仙湖  以「探秘撫仙湖,復原俞元古城」為主題的澄江撫仙湖二次水下探秘活動將於明天拉開序幕。  潛水選手抓緊熱身  二次撫仙湖水下探秘活動仍舊由中央電視臺和玉溪市聯合主辦,旨在對撫仙湖水下古城進行進一步探索和研究,挖掘撫仙湖沿岸歷史文化。
  • 「有文化」的旅遊路線!在「千裡草原」與歷史對話
    宏大氣派的草原都城「世界文化遺產」元上都遺址、凝聚多民族文化藝術的古建築瑰寶貝子廟、藏傳佛教聖地烏蘭五臺……一座座古建築在歲月中沉澱出厚重的人文光輝。冬天已來,一碧千裡的草原風光不再,但在具有冬日別樣風情的草原上,還可以穿越時空,走近歷史。
  • 朱哲琴古都南京 《天工造物》唱響「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
    朱哲琴放歌古都南京,在650年悠久歷史的明城牆上,演唱《天工造物Heavenly Creation》。>今晚,音樂家、WCC世界手工藝大使、UNDP聯合國親善大使(2009-2012)朱哲琴應南京市政府之邀
  • 西安211高校探秘之陝師大
    這所在全國師範類高校中排名第八的高校,坐落於古都西安。它總體實力還是蠻不錯的,來和我瞧瞧吧!一:學校專業上:文科類專業上:漢語言文學作為世界一流學科蠻有優勢,英語專業和學前教育陝師大也比較好;理工類數學、物理學、化學都是一級學科總體師資力量都是很不錯的。
  • 坐在家中觸碰古都文化,金龜子教你看圖寫話快樂表達
    從三皇五帝到元明清,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孕育出了眾多古都。作為歷史文化最大的載體,古都生動記錄了不同朝代衣食住行裡蘊藏的文化習俗,堪稱活化石。這些古都不僅為愛玩愛樂的孩子打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神秘大門,提升了孩子對中國歷史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是讓小朋友認識世界,表達世界的經典素材。不過中國土地的幅員遼闊,為想要全面深入了解,並準確表達古都文化的家長和孩子們提出了挑戰。實地旅行了解不僅費時費力,更是需要不菲的花費開銷。
  • 廣西推動「山水之樂」向「文化之樂」升級
    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記者覃星星)8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全域旅遊發展呈現燎原之勢:廣西推動「山水之樂」向「文化之樂」升級》的報導。廣西地處西南邊疆,旅遊資源豐富。(小標題)深入推進文旅融合 打響特色旅遊品牌近年來,廣西立足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海洋文化、邊關文化、長壽文化等獨特資源優勢,推動文化和旅遊在資源、產業、市場、公共服務等領域深度融合,取得了積極成效。以深挖山水資源背後的文化內涵為抓手,廣西打造了一批像桂林逍遙樓、東西巷等新的文化地標,推動「山水之樂」向「文化之樂」升級,打造成遊客喜聞樂見的旅遊產品。
  • 神秘的族群,獨特的文化,引燕山大學學者來青龍「探秘」……
    神秘的族群,獨特的文化,引燕山大學學者來青龍「探秘」…… 2020-07-30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緯34°,這三個千年古都,連皇帝來了都不願意離開
    夢回中原,歷朝古都,千年走一回在我國北緯34°附近,有這樣幾個古都:天下少有富麗的汴京,華夏文明源頭的鄭州,居天下之中的洛陽神都開封,古稱東京、汴京,已經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2014年成功申報為我國「八朝古都」。
  • 濟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數量僅次於古都西安
    濟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數量僅次於古都西安 2020-12-25 13: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