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組正在元上都申遺現場考察(2011年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李雲平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10日專電題:蒙漢文化交互融合的草原古都――元上都探秘之二
新華社記者賈立君
「一派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風;諸王舞蹈千官賀,高捧葡萄壽兩宮。」這是元代詩人薩都剌描寫的上都盛宴場景。
如今,走進綠草如茵的元上都遺址,極目四望,高大的土隴重重相套,一般人很難相信覆土之下便是宏偉的城牆。而航拍圖片中,遺址內的宮殿、民居、道路、街巷等古城景觀一目了然。
考古發現,元上都選址時運用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選擇了金蓮川這一「形勝之地」,背靠龍崗、面向灤河。當年,劉秉忠在城市設計上使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緊密結合、相得益彰;運用了中軸線布局的方式和城市廣場建築理念,城中既有雄偉的宮殿,又有氈帳穹廬,城外還有廣闊繁華的居民區和商業區,顯得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元人「西關輪輿多似雨,東關帳房亂如雲」詩句,可見其城外繁華熱鬧景象。
「總體布局上既體現了中原地區傳統都市設計觀念,也考慮到蒙古人遊牧生活的特點。」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處長王大方認為,元上都儘管在1358年至1368年10年間,毀於元末農民起義的戰火,但它是「一座擁抱著巨大文明的廢墟」。
「元上都遺址是我國元朝創建最早、歷史最久、格局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遺址。」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院院長塔拉說,元上都是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相互碰撞融合的結晶,具有典型的全球普遍價值。
考古測繪和局部勘探發掘顯示,元上都城址坐北朝南,呈邊長2200米的正方形,由宮城、皇城和外城環套而成,明顯引用了中國古代中原地區都城規劃的設計傳統;三重城牆外均設有護城河,城外西北面以鐵幡竿渠作為整座城市的防洪設施,體現出溼地建城的特殊需求。
元上都的外城北部是皇家園林,南部街道縱橫交錯,兩側是整齊的院落,可能是專門為皇家服務的規模龐大的手工業作坊區和商業區。皇城內有「四橫三縱」7條主街,東北角和西北角分別為大龍光華嚴寺和大乾元寺兩座佛教寺院,東南部有孔廟,東南隅有道觀,此外還有翰林院等官署。
專家對元上都現存外城城牆、宮城御天門、穆清閣、護城河、西關廂等遺址清理後,發現房屋遺址1000餘座、建築臺基700餘處,出土遺物數千件、道路30餘條,地下埋藏有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研究認為,元上都內的許多建築名稱融入深厚的中原漢文化元素。比如,元上都皇城南門即正門名為「明德門」,取自《禮記》的「在明明德」之意,表示如日中天,天下大明;皇城北門叫做「復仁門」,取自《易傳》中「休復之吉,以下仁也」之意,表示美好、吉祥、仁政。
塔拉說,我國目前已發現的草原都城遺址共有三座,其他兩座分別是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的盛樂古城、赤峰市巴林左旗的遼上京遺址,但它們的規模及保存程度都不及元上都。他說,「元上都從明代至今長期處於自然保存狀態。」
專家認為,元上都之所以能夠完整保存到現在,與它所承載的蒙漢文化以及現今國家所實施的文化和生態保護政策密切相關。
幾百年來,當地人民一直尊稱上都遺址為佛教寓意的「兆奈曼蘇木」,即一百零八座寺廟之意,對其頂禮膜拜。元上都城址周邊的群山峰頂上,分布著許多人工壘起的石堆,蒙古人稱之為敖包,當地百姓每年都要定期祭拜敖包,這是草原民族傳統的山嶽崇拜習俗,與「背山面水」的元上都遺址在精神層面上有著密切聯繫。
新中國成立以來,元上都遺址就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有效保護。早在1964年,元上都遺址就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起,元上都遺址保護區範圍內的正藍旗和多倫縣全面推行禁牧、圍封、水土保持、防沙固沙、環境保護等工程,更使遺址保持了原貌。此後,內蒙古按照世界遺產的管理要求,依照國際國內相關法規建立了遺址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
目前,元上都遺址遺產區面積25131.27公頃,包括整體格局清晰、保存完好的上都城、關廂、防洪渠、墓葬群等遺址遺蹟;緩衝區面積150721.96公頃,涵蓋了敖包群和保留至今的蒙古族「敖包祭祀」等傳統人文景觀,以及溼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沙地等蒙古高原草原特色景觀在內的遺址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