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樹研究所開展雙炔醯菌胺在葡萄及釀酒過程中立體選擇性降解研究

2020-12-01 食品夥伴網
  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果品質量安全課題組利用手性固定相結合HPLC-MS/MS開展了雙炔醯菌胺在葡萄及釀酒過程中的立體選擇性降解研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以題為「Enantioselective fate of mandipropamid in grape and during processing of grape wine」在線發表在學術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上,論文通訊作者、第一作者徐國鋒。

  雙炔醯菌胺為醯胺類殺菌劑,其作用機理為抑制磷脂的生物合成,對絕大數由卵菌引起的葉部和果實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效,可用於蘋果斑點落葉病、葡萄霜黴病等病害的防治。然而,雙炔醯菌胺具有手性結構,生產和銷售過程中以外消旋體形式存在,在植物體內和微生物存在的條件下存在立體選擇性降解。該研究首次開展了雙炔醯菌胺對映體在葡萄體內和葡萄酒加工過程中的立體選擇性環境行為研究,結果表明,雙炔醯菌胺不同對映體在葡萄體內及葡萄釀酒過程中均存在顯著的立體選擇性降解行為,該研究為雙炔醯菌胺的安全使用和風險評估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

  該研究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CAAS-ASTIP、CAAS-ZDRW202011)、國家果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項(GJFP2019011)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連結: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356-020-10061-2

相關焦點

  • 給大家介紹葡萄 葡萄生產的特點以及發展葡萄生產的意義
    給大家介紹葡萄,葡萄生產的特點以及發展葡萄生產的意義。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葡萄。葡萄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傳統果樹。其果實味美可口、營養豐富,不僅含有人類必需的糖(葡萄糖、果糖、蔗糖等)、有機酸(蘋果酸、檸檬酸、草酸、水楊酸等)、礦物質(鉀、鈣、鈉、磷、錳、鐵、銅等)、胺基酸(精氨酸、色氨酸等)、蛋白質、粗纖維、果膠等,而且含有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的生物活性物質。
  • 【化學生物學】脫氟水解酶的底物立體選擇性
    ‍‍‍‍含氟有機化合物在工業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涵蓋了從高分子聚合物、植被保護到治療性藥物。
  • 微生物在釀酒中的應用
    1各種微生物在釀酒中的應用 1. 1 麴黴菌在釀酒中的應用 紅麴黴在釀酒過程中的應用:白酒香型的風格主要是由其中的酯類、高級醇、有機酸等微量成分及其比例關係和其協調性來定,尤其是酯類。
  • NASA科學家稱,在太空釀酒或可以實現
    美國宇航局蔬菜生產系統的首席研究員焦亞·馬薩(Gioia Massa)表示:「釀酒葡萄的種植將會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挑戰。我們與農業部共同栽培了一些低矮果樹,聽說他們單獨培植了一些低植株的葡萄藤。如果培植出來的葡萄藤高度足夠低,並培養順利,在國際空間站釀酒的第一步就不成問題了。」   釀酒葡萄進入空間站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其規模與種植方式。據馬薩介紹,「在空間站,植物間距十分緊湊。如果葡萄藤能捲起來種植或者剪下較大的枝幹,也不失為一種辦法。」他接著說道:「要讓盤卷生長的葡萄藤得到足夠的光照無疑是非常困難的。」
  • Chem Commun & ACSF:郭瑞庭等醇脫氫酶的結構解析和立體選擇性改造...
    因此,開展醇脫氫酶的催化機制及其理性改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郭瑞庭研究員的研究組與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徐巖教授研究組合作,解析了來源於Candida parapsilosis的(R)-羰基還原酶(RCR)與輔酶NAD+、底物2-羥基苯乙酮及產物(R)-苯基乙二醇的三種複合體的晶體結構,闡明了RCR與輔酶結合、底物識別和產物釋放的Prelog立體選擇性的分子催化機制。
  • 「上海交通大學葡萄與葡萄酒研究中心」隆重揭牌
    「上海交通大學葡萄與葡萄酒研究中心」揭牌,並預祝中心在葡萄與葡萄酒研究領域取得豐碩成果。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周培院長、齊紅書記,上海交通大學科學與發展研究院劉萍主任,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蔡友銘院長,上海市農委科技處鍾紹萍處長,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劉俊會長,以及來自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的全體成員、企業代表等共180餘人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2016-05-12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同時,該研究發現一些弱翻譯的選擇性剪切mRNA可能通過無義介導的mRNA降解途徑降解,非翻譯的選擇性剪切mRNA則不通過此途徑降解。
  • PRC2的靶向降解研究
    此外,PROTACs可選擇性抑制PRC2依賴性癌細胞的增殖(半數最大生長抑制[GI50] = 49-58 nM)。總體而言,本研究證明了PROTAC技術是PRC2依賴性癌症的一種治療方法。背景多梳抑制複合物2(PRC2)是轉錄的表觀遺傳調節劑,在多種生物過程中發揮作用,例如幹細胞維護、DNA修復以及上皮間充質轉化。
  • ...正/郭寅龍團隊三劍合璧,實現Co催化聯烯的區域及立體選擇性硼氫化
    ,聯烯的硼氫化還存在很大的挑戰,主要問題在於如何有效地控制反應的區域及立體選擇性。從理論上講,聯烯發生單硼氫化可能產生6種區域異構體,進一步考慮立體異構問題則更加複雜。對於傳統無催化劑參與的硼氫化過程,反應的選擇性一般依靠底物及硼氫化試劑本身的電子特性及空間位阻差異進行控制,反應條件相對苛刻,轉化效果也不夠理想。過渡金屬催化的硼氫化過程則主要通過底物修飾特定的導向基團及選擇合適的配體來調控,相比於前者,反應效率得到明顯的改善。
  • 研究揭示蛋白質聚集體組成對其自噬降解效率的影響
    of a protein aggregate modulates the specificity and efficiency of its autophagic degradation的研究文章,闡述了蛋白質聚集體的組成影響其自噬降解效率及特異性。
  • 這所985高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取得葡萄研究重大突破
    MLO基因是近年來在大麥中首次被鑑定到的白粉病抗性負調控因子,其特定家族成員(如擬南芥AtMLO2/6/12)功能缺失可賦予植物持久、廣譜的白粉病抗性,且該基因家族在植物中保守存在,是作物抗白粉病精準分子育種的潛在操作位點。利用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可以對白粉病抗性負調控的MLO基因進行編輯突變,進而創製抗病作物新種質。
  • 種植葡萄的小技巧,以魚內臟當肥料就能長得又大又甜,成本還不高
    作為一種多年生的藤本植物,葡萄樹不僅具有較好的攀爬性,還是生長適應性非常好的水果植物,比如在很多的農村庭院中都會種植幾棵葡萄樹。葡萄樹的葉子繁茂,有一定的綠化和美好效果,也是耐旱、便於粗放種植管理的水果之一。  有的農村老人說使用魚的內臟給葡萄樹作肥料,等來年的葡萄就長得又大又圓、並且還非常可口,這是真的嗎?
  • 法國用腳踩碎葡萄釀酒,為酒保質發明的方法,救了全球飲料行業
    在當時的法國,葡萄酒的稅收佔據了稅務中很重要的組成比例。》對比於英國,法國的葡萄酒是唯一具有壓倒性競爭優勢的工業品。而法國政府一直責怪葡萄酒製造商提高產量過於緩慢。當時的統治者拿破崙三世,是一個相當開明的人,對推動法國的工業進步有著重要的貢獻。
  • 2-C-支鏈寡糖及其衍生物的立體選擇性合成取得新進展
    為了更好地研究2-N-乙醯氨基糖苷在參與具體生理活動過程中的作用機制,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關注乙醯氨基糖類似物的替代效能和衍生功能。近年來,非天然的C-支鏈去氧糖作為合成子已廣泛用於天然產物和寡糖苷的全合成中,同時作為核糖類似物也有參與調節核苷的細胞毒性。
  • 木質素化學降解及其在聚合物材料中應用的研究進展
    木質素分子結構中含有酚羥基、醇羥基和羧基等多種活性基團,可替代傳統石油化工產品應用於高分子材料合成。化學降解法是目前木質素降解的有效方法,對於木質素資源的高效、高值化利用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楊倩等重點綜述了近年來木質素化學降解及其降解低聚物在聚合物材料領域應用的研究進展。
  • 立體選擇性自由基反應(3)
    我們先來看一下立體電子效應的引入以及一些實例。   在基礎有機化學中,我們已經學過了羥醛縮合反應,使用兩分子醛或酮縮合得到一分子羥基醛酮,進而脫水製備α,β-不飽和醛酮,從而得到Michael加成的底物,為甾體的合成奠定了基礎。
  • ACS Catalysis|量子化學方法研究酶催化的立體選擇性
    在不對稱生物催化領域,分子對接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已被廣泛使用,並且有助於定性合理化觀察到的選擇性,也可以合理或半合理地指導酶工程。在QM/MM方法中,對活性位點周圍的一小部分酶用量子力學方法處理,其餘的酶以及周圍的水用分子力場進行處理。如今,這種方法在酶的立體選擇性中有許多應用。
  • 用良心釀造 高崖仙月的釀酒哲學
    九月的仙月湖風光旖旎,這個名字中自帶仙氣的湖泊,在經過幾場雨水補充後,顯得更加豐滿迷人。湖畔對面的山坡上,秦春明彎腰為一棵葡萄藤蔓拔去了根部的雜草,他的身後是三千畝的葡萄園。藤上的葡萄已經收穫了絕大部分,今年雨水多、氣溫高,這些嬌嫩的葡萄也比往年成熟得早了些。
  • 高度順/反選擇性合成單氟烯烴研究
    圖2. α-氟代亞碸亞胺與硝酮發生反應高度立體選擇性生成單氟烯烴 近年來,單氟烯烴在藥物化學中得到了廣泛關注。這主要是由於單氟烯烴(1)骨架在電荷分布與偶極距性質上與醯胺(2)結構非常相近(見圖1),但單氟烯烴不像醯胺鍵那樣容易發生構象變化或在水解酶的作用下發生水解斷裂。因此單氟烯烴(1)結構單元作為仿醯胺結構,常被用於仿肽類(peptidomimetic)蛋白酶抑制劑類藥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