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夜
9月15日,由中國鐵建鐵四院設計的新建福州至廈門高鐵泉州灣跨海大橋主塔正式封頂,我國再次實現了世界基建一大奇蹟,向世界證明了我國的基建實力。要知道,世界十大最長的跨海大橋中,中國就佔據了其中的一半,包括港珠澳大橋,青島海灣大橋,杭州海灣大橋,東海大橋以及金塘大橋。其中的港珠澳大橋海底工程更是震驚世界,其建設創下多項世界之最。
泉州灣跨海大橋是連接福州至廈門的重要樞紐,大橋建成之後,福廈高鐵將成為國內首條跨海高鐵,福州到廈門的高鐵線路全長277.42公裡,高鐵運行設計時速達350公裡。而泉州灣跨海大橋的全長在20.28公裡,海上橋梁長8.96公裡。跨越泉州灣的主橋長800米、主跨400米,為雙塔雙索麵鋼混結合梁半漂浮體系斜拉橋。泉州灣跨海大橋預計在2022年通車運營,屆時福州至廈門行車時長將在1小時以內。
在面對大風浪,深水域,高溼度鹽分的海況下,建設泉州灣跨海大橋的團隊攻克了強風環境下跨海大橋通行高鐵列車、高鹽高溼腐蝕環境下高鐵跨海大橋長效防腐耐久等技術難題,泉州灣大橋實現了該領域的不少重大創新和突破,泉州灣跨海大橋的主要橋梁採用流線箱式結構構造,這種構造足以大大減少風力帶來的橋體震動,即便是12級颱風也無法撼動其橋身,這在我國的此前所造的多個跨海大橋上得到過驗證,能讓高鐵列車在惡劣的天氣環境中穩定運行通過。
其次,在質量過硬的同時,泉州灣跨海大橋的外形設計是相當美觀的,大橋主體採用免塗裝的耐候鋼製造,這種鋼材可以足以抵抗海洋大氣帶來的腐蝕效果,經受高鹽分海水侵蝕。大橋通體融入海洋化元素,以貝殼形曲線搭建,結合了傳統的建築美學和生物美學,完美融入沿海城市的特有元素。改革開放之後,我國諸多行業開始迅速發展崛起,基建行業同樣不甘落後,從一個個跨海大橋到穿山隧道,無一不體現出我國基礎建設的發展歷程。
曾經的西藏鐵路,川藏公路都是我國輝煌基建歷史的證明。在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之下,我國的基建工程已經發展至世界各地,全球橋梁建設中國佔據一半,外國網站選出的十大世界名橋,我國佔據8個席位。而世界大橋前100名,中國則佔據80%以上。據2016年的統計,我國在基建上的投資達到11.89萬億人民幣,按照GDP排名,可以排在世界第10位,這足以說明我國對基建發展的重視,儘管花費巨大,但如今中國的各大城市,機場,地鐵,高鐵車站,都非常現代化,比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更像發達國家,中國基建工程已經達到世界巔峰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