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數學,經典圓柱的體積解題思路

2020-11-29 自主互動快樂微課堂

第三單元圓柱的體積計算作為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重點大單元,同時也是小升初考試的熱點,如果只按常規代代公式的話,相信只要認真,做對並不難,但今天我要分享的兩個例子,可不是簡單代公式就能搞定,是需要稍加思維的,相信看完之後,對你的孩子有一定幫助和指引。

例題一:如圖一個酒瓶裡面深30釐米,底面內徑10釐米,瓶裡酒深15釐米,把瓶口塞緊後,使其瓶口向下倒立,這時酒深25釐米。酒瓶的容積是多少毫升?

解析:根據酒瓶立起計算酒的體積,根據酒瓶倒立計算空餘酒瓶的容積,再根據酒瓶的容積=酒瓶立起計算酒的體積+酒瓶倒立計算空餘酒瓶的容積,從圖中可知,酒所佔圓柱的高為15釐米,酒瓶倒立後空餘酒瓶所佔圓柱的高為5釐米,再由底面內直徑10釐米,可知底面內半徑是5釐米,計算出這個酒瓶的容積V=π×r×r×h=3.14×5×5×(15+5)=1570立方釐米。

例題二:一個高5釐米的圓柱,如果高增加1釐米,它的表面積就增加6.28平方釐米,原來圓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釐米?

解析:這一題要知道如果高增加1釐米,它的表面積就增加6.28平方釐米,增加的表面積實際上只是側面積增加,由圓柱的側面積公式,S=2πrh,可計算r=S÷(2πh)=6.28÷(2×3.14×1)=1釐米,再由圓柱的體積公式v=π×r×r×h=3.14×1×1×5=15.7立方釐米。

若有疑問,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進行互動交流!

相關焦點

  • 小學數學:1-6基礎公式大全和解題思路公式匯總!提升成績就靠它
    01小學數學1-6小升初圖形計算公式圖形題目是小學的一大分支,題目和題型也比較多,平面圖形題目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01 立體圖形公式之間的關係我們學習了正方體和長方體之後,知道兩者體積公式都可以用底面積乘以高來表示,那學習了圓柱、圓筒之後也要去思考能不能也合併成一個公式呢,而驗證之後我們發現這這四個公式都是可以合併為底面積乘以高的,這樣不但減少我們記憶公式的數量還能對這些題目的理解更上一層樓。
  • 小升初數學各類圖形面體積計算公式
    下面是小學會學到的所有圖形的面積和體積計算公式,希望對小升初的同學們有幫助。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的周長×高。公式:S=ch=πdh=2πrh   圓柱的表面積=底面的周長×高+兩頭的圓的面積。    公式:S=ch+2s=ch+2πr2   圓柱的總體積=底面積×高。 公式:V=Sh   8.圓錐   圓錐的總體積=底面積×高×1/3 公式:V=1/3Sh   三角形內角和=180度。
  • 小升初數學考試重點,圓柱圓錐單元測試(含答案),值得一看
    在小升初考試中圓柱和圓錐這一節,其實要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探索知識。重點掌握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小升初數學第7小題,用到的是公式:底面積=體積÷高÷1/3,把結果帶進去就可以了,算出結果。第10題,這道題考察的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和圓錐體積的關係。
  • 小升初數學,圓柱和圓錐綜合重點題,解題思路
    解析:方法一:鉛錘從水中取出,鉛錘是圓錐,就是把圓錐的體積轉化為圓柱的體積,先計算圓錐的體積,V=Sh÷3=π×3×3×20÷3=188.4立方釐米,再計算圓柱的高,h=V÷S=188.4÷3.14÷10÷10=0.6釐米;方法二:先計算放入鉛錘時圓柱中水和鉛錘的體積,V=Sh=π×10×10×20=6280立方釐米,再計算圓錐的體積
  • 小升初數學圓柱和圓錐單元測試(含答案),開學前讓孩子測試一下
    圓柱、圓錐這一單元重點考查公式的記憶,很多題型都是公式的考察,一定要掌握圓柱的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和體積,以及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很多公式的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可以靈活運用到生活實際問題中去。
  • 圓柱和圓柱專題培優06---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
    1、設圓柱的底面半徑是r,長方體的高等於圓柱的高是h,則長方形的長為Tr,寬為r,所以圓柱的表面積為∶2πr2+2rh;圓柱的體積為∶πr2h;長方體的表面積為∶(πr×r+πr×h+rh)×2=2πr2+2πrh+2rh;長方體的體積為∶πr×r×h=πr2h;所以這個長方體和原來的圓柱體比較表面積變大了,體積沒變增加的表面積是兩個長方形,長方形的一邊長為半徑
  • 圓柱的表面積+體積
    最近學習了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綜合練習時注意區分兩者的公式和所用的單位名稱。
  • 高考數學:立體幾何——求幾何體體積與表面積命題分析和解題模板
    立體幾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在高考中一般是兩道小題,一道大題.小題常以三視圖和常見的空間幾何體(尤其是球)為載體,求解幾何體的表面積和體積,考查考生的直觀想像能力與數學運算能力。用公式法求解規則的簡單幾何體的體積與表面積的解題模板:利用柱體、錐體、臺體、球體的表面積與體積的公式,求解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體積等,破解此類題的關鍵點如下.①定類別。根據幾何體的定義及其結構特徵確定該幾何體是柱體、錐體還是球體,或者是簡單組合體等.
  • 小學數學知識點:圓柱體積推導
    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中,六下的圓柱圓錐是立體幾何的重難點,其中圓柱的體積推導至關重要,我們一起來梳理一下!圓柱體積的推導過程類似於圓的面積推導過程,也是要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再給它重新拼一下,那麼就會得到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 黃老師:4步驟巧妙掌握「不規則物體體積」計算!
    數學·黃慧萍老師本文由立尚教育教學中心數學教研部黃慧萍老師編寫。黃老師秉承著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教育理念,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黃老師狠抓孩子的學習習慣,深度開發孩子的學習潛能,以此促進孩子的學習能力。平時師生關係融洽,是學生的良師益友。
  • 小升初數學題型及考點分析
    鄭州小升初中數學往往佔了差不多一半的分值,所以在鄭州,備戰小升初絕大部分的工作就是要備考數學。那麼數學中都有哪些題型呢?每種題型都有哪些考點?只有把考試題型爛熟於心,知道考點所在,才能更好地去複習小升初數學,從而備戰好小升初考試。
  • 圓柱的體積
    楊圓圓,女,本科學歷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現就職於趙成中心校麼頭小學,任教六年級一班數學課程。
  • 小升初數學常考題型:圓柱表面塗抹的面積、瓶內液體體積怎麼求?
    分析:根據題意,需要在底面與周圍抹上水泥,相當於抹水泥的部分是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沼氣池,本題關鍵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底面圓的面積,從而得到抹水泥的總面積,根據單位面積需要抹的水泥重量求出總需要水泥重量。分析:根據生活中常見的大廳柱子可知,刷油漆只刷圓柱形柱子的側面,本題關鍵在求圓柱的側面積。如下圖,可知圓柱側面積=底面圓的周長×高。根據單位面積需要的油漆重量求出總需要油漆的重量。
  • 2020小升初專題複習: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表面積體積同步檢測卷
    今天分享一份小升初2020年小升初數學專題複習-空間與圖形周長、面積與體積同步測試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供同學們在家進行複習練練手,掌握解題思路與方法技巧,查漏補缺,鞏固提高。【點評】壓路機的前輪的形狀是圓柱,這個圓柱是側躺在地面,轉動一周,所壓過的面正好是圓柱的側面.2.【分析】要使削成的圓柱的體積最大,也就是用10釐米作為圓柱的底面直徑,8釐米作為圓柱的高,根據圓柱的體積公式:V=Sh,把數據代入公式解答.
  • 小學六年級數學圓柱體積公式
    在小學數學中,涉及幾何體的小學數學公式不是很多,也並不複雜。
  • 小學六年級數學解題思路|長方體和圓錐體積一定的小升初重點題
    關於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之間形狀變化,體積不變的題目在小升初考試中出現次數較多,現在我就分享兩例,但願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例題一:把一塊稜長為10釐米的正方體鐵塊熔鑄成一個底面積是50平方釐米的圓錐形鐵塊。這個圓錐形鐵塊的高是多少?
  • 小升初數學公式之體積單位換算
    小升初數學公式之體積單位換算 來源:溫州奧數網整理 2012-02-08 16:39:14   體(容)積單位換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釐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釐米=1毫升   1
  • 畢業班學法010:在變式練習中提高求解圓柱體積和表面積智商
    經過變式練習後,學生才能較為穩定地形成解答圓柱體積和表面積相關的系列問題能力。關於圓柱體積和表面積系列問題,題型較多,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圓柱體積和表面積主幹知識、方法、思想和能力,可以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訓練過程中,需要內行的老師進行專業指導。
  • 小升初數學解不定方程,數學老師:教你三種方法快速求解
    卓越麥斯數學小編認為,在解不定方程時一般要將原方程適當變形,把其中的一個未知數用另一個未知數來表示,然後在一定範圍內試驗求解。解題時要注意觀察未知數前面係數的特點,儘量縮小未知數取值範圍,減少試驗的次數。對於有3個未知數的不定方程組,可用消去法把它轉化為二元一次不定方程後再求解。下面卓越麥斯數學小編通過幾道典型的不定方程,帶大家一起來學習解不定方程的方法吧。
  • 這道小升初數學簡便計算題,分子都是1,解題的突破口全在分母上
    這道小升初數學題是某重點一中入學分班考試數學卷的第17題,要求考生進行簡便計算,每一項都是分式,並且分子都是1,分母依次是4、12、24、40、60、84。你發現其中的規律了嗎?小升初入學分班數學考試題這道題算是一道比較難的小升初計算題了,很多小學生都不一定能做出來,能做出來的小學生都不一般,都是優秀的小學生。看了這麼久,最容易看出來的,就是這六項分式的分子都是1,太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