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時期的發明創造

2020-12-06 中國臺灣網

  共鼓造船的故事

  黃帝手下有很多名臣和能人,他們每人都有發明創造。其中有一個名叫共鼓和一個名叫狄貨的人,教民造屋,製造生產工具,很受黃帝賞識。有一年,禍從天降,山洪突然暴發。洪水像一頭猛獸,橫衝直撞,滾滾而下,把半山坡上群民的房屋、生產工具和食物衝得一乾二淨,連正在山上伐木造房的共鼓和狄貨,也被洪水捲走了。臣民們失聲痛哭。黃帝也十分悲痛,命大家分頭去尋找。

  卻說共鼓和狄貨被洪水一直衝下山,卷進一條大河裡。他們兩人抓住漂浮在水面上的一棵大樹,始終沒有放開。當他兩緩過氣來發現洪水不論怎樣上漲,這棵大樹始終浮在水面上沉不下去。這時他兩也顧不上弄清是啥道理,只知道緊緊抓住大樹不放,任憑洪水推著前進。忽然一個浪頭打來,把大樹帶人全部打翻在水裡。共鼓和狄貨奮力從水裡鑽出來,又扒上這棵大樹。原來,這棵大樹半面子都是空的。大浪擊來,只把大樹翻個過,仍照樣地浮在水面上,始終沒沉下水去。共鼓和狄貨坐在空心樹的兩端,把樹身穩住,就這樣聽天由命地漂呀,漂呀,不知漂了幾天幾夜,也不知漂到了什麼地方。由於沒有東西吃,他兩餓得昏了過去。當他們甦醒過來時,洪水不知啥時候已經退了,他們乘坐的大樹已被夾在河邊一塊巨石縫裡,他兩又飢餓又疲勞,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這時幸虧有一個部落打獵的隊伍經過這裡把他兩救了出來,當聽說他兩是黃帝身邊人時,對他兩格外熱情和照顧,把隨身帶來的肉食分給他兩吃,使他兩很快恢復了健康。共鼓和狄貨問當地的群民:「這是什麼地方?距離橋國有多遠?」當地群民告訴他們:「這裡是黃河東岸,離橋國很遠很遠。走旱路得半年時間,走水路得等到冬天封凍後才能過去。」聽他們這麼一說,共鼓和狄貨的心 都涼了。他兩望著眼前滔滔黃河水,誰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沉默了很長一段 時間,共鼓突然對狄貨說:「咱兩既然能扒著大樹漂流到這裡,難道就不能扒著這棵樹再漂到黃河西岸?」狄貨覺得他說的話很有道理。於是,他兩便動手把夾在石縫裡的大樹使勁拖出來,又用樹皮擰了一條長繩,先把大樹一頭拴住,然後把大樹使勁拖出來,又用樹皮擰了一條長繩,先把大樹一頭拴住,然後把大樹推進河裡,共鼓牽著繩子的另一頭往前走,大樹也順水移動,共鼓又讓狄貨坐上去,自己牽著繩子走了一段路,同樣證明大樹在水裡不會沉下去。兩人這才借來了刀、斧等工具,把大樹兩頭修理了一番,又從當地群民那裡討了一些吃的東西帶在身邊。一切準備停當,他們便告別了當地群民,冒著生命危險,登上了這棵空心大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經歷千辛萬苦,終於橫渡黃河,到達西岸,回到了橋國。

  黃帝和橋國臣民聽說共鼓和狄貨安然回來了,都趕來問長問短。共鼓和狄貨向大家講述了他們的遭遇,大家都很敬仰和佩服。黃帝專門為共鼓和狄貨舉行了一次慶祝宴會。在宴會上,共鼓對黃帝說:「我們兩人雖然遭受了這次災難,但在災難中又發現了水上的交通工具!」接著,他兩便把「鑿木為舟」,打通水路的設想,詳細地向黃帝作了匯報。黃帝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連說了三個「好」,並對大臣們說:「看來,世上有很多事物,都是從艱險中創造出來的。也有一些東西是無意中發現的。我們作大臣的,今後做事都應該處處留心,多動腦子。」大臣們都很同意黃帝的看法。從此「鑿木為舟」的這一設想終於實現了。它開拓了水上的交通,現代各種船隻也許就都是從共鼓、狄貨乘坐空心樹這個原理上發展起來的。 寧封制陶的故事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陶瓷製品,就是養一盆花,也需要有一個陶製的花盆。那麼,第一個發明制陶的人是誰呢?據古籍載,他名叫寧封子,是黃帝身邊一個能工巧匠。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他制陶的故事。

  傳說黃帝時期,人們雖已懂得用火燒熟食物吃,但卻沒有鍋、盆、碗、罐等,只能把獵獲的食物用明火燒熟後雙手抓著吃。口渴了,就到河邊爬下用雙手掬水喝。這對老年人和小孩特別不方便。有一次,寧封子從河裡捕回很多尖尾魚放在火堆上烤,結果全燒焦了,寧封子一氣之下,把剩下的幾條尖尾魚用泥封住,放進火堆裡。就在這時,黃帝派寧封子出外辦事,他一走就是三天。回來後,有人問起燒魚的事,寧封子這才想起他臨走時放進火堆裡的尖尾魚,急忙跑到火堆去刨。誰知,刨出來一看,魚早已沒有了,只剩下一個泥外殼,能看不能吃;再用手一敲,還發出噹噹響聲。周圍看的人都笑了,有人挖苦他說:「寧封子本事大,把軟魚燒成硬魚了。」寧封子毫不在意,只把燒過的泥殼拿在手裡,左看右看,然後對大夥說:「你們別笑,魚雖沒吃上,可燒出了一個有用的東西。」說著,他把泥殼拿到河邊,盛滿水後,詳細地觀察了很久,發現裝進泥殼裡的水點滴不漏。寧封子很喜歡用腦子,他想,假若把泥封在其它東西上,用火燒後,會是什麼樣子呢?他看到河灘上有些被砍過的樹墩,靈機一動,就把河邊的泥沙用手刨出來,糊在一個樹墩上,然後架起大火一連燒了三天四夜。等火熄後,他刨開火灰一看;眼前已不是泥湖的半截樹墩了,而是一個土紅色的硬泥筒。寧封子用獸皮袋把河裡的水灌進硬泥筒裡,直到灌滿為止,也沒有發現有漏水現象。

  寧封子高興得忘記了一切,想把硬泥筒連水一起抱回去向大家報喜。誰知用力過猛卻把泥筒弄破了。水流得滿地都是。寧封子並不氣餒。他坐在地上一直在想,泥土經過火燒,能變成硬殼,既能裝水,又能盛食物,為什麼不多燒一些呢?可是,到底怎麼燒制,他還是心中無數。他把兩次試燒的情況和自己的想法向黃帝作了匯報,又把打碎的泥殼請黃帝看。黃帝看後非常高興,認為這項發明太有用了,於是就任命寧封子為橋國的「陶正」(官員)。不知又經過多少次的實驗和失敗,中華民族的第一批陶器終於燒製成功了。陶器的出現,解決了人類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難。考古工作者多年來從西安半坡,黃陵的橋山,河南的仰韶、龍山等地發現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陶碗、陶盆等,都充分證明制陶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制陶 最早的發明者-寧封子,傳說在一次燒陶時,不慎失足掉進爐裡,不幸被燒死了。人們為了紀念寧封子,把他稱為「仙人」。

  帽子和鞋的來歷

  一頂帽子,一雙鞋,在現代人看來,是極普通的日用品。可是在遠古時代,人類哪裡懂得穿鞋戴帽,更談不上製作了。黃帝帶領他的群民,在長期的勞動中獲得了不少經驗,有過很多發明創造,解決了人類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難題,如帽子和鞋的發明就是其中一例。 有一年冬天,黃帝打算舉行一次慶功大會,事前派胡巢和於則兩人進山打獵。胡巢和於則準備好工具,挑選好人員,便兵分兩路進山了。這年冬天,氣候特別嚴寒,這些狩獵的人個個腰纏獸皮,赤腳露頭,每天在山林裡和野獸搏鬥,獲得了大量獵物。當他們準備返回的時候,氣候突然變得更加寒冷起來,儘管他們燃起熊熊篝火,但仍然抵當不住嚴寒的襲擊。胡巢帶領的50多名打獵的人,一夜之間,就有20多人把耳朵凍掉。於則帶領30多人,有一半人把雙腳 凍爛,無法行動。在一望無際的深山野林裡,怎樣才能避免更多人被凍傷呢?胡巢正為此著急時,發現眼前的一片樹林裡,樹杈上架著不少鳥窩,冬天來臨後,他們又飛到溫暖的地方去了,現在樹杈上的鳥窩都是空的。胡巢隨手拿起一塊石頭,看準樹上的一個鳥窩用力甩去,一下子就把鳥窩打下來了。他拾起來仔細看了看,又用手在鳥窩裡外摸了摸,發現鳥窩雖然是用柴草壘成的,但卻又軟、又綿、又暖。他隨手就給身邊一個凍掉耳朵的人戴在頭上。周圍其他人看到後也紛紛上樹去摘鳥窩,不大工夫,人人頭上都戴上了鳥窩,再也不怕掉耳朵了。

  於則帶領的另一路打獵隊伍,遇到了大風雪。他們光著腳板站在深雪裡,已經凍得麻木,不能繼續前進。於則坐在一棵大樹下,心急如火,他自己兩隻腳也凍得快要失去了知覺。為了活動取暖,於則兩隻腳不停地向一棵大樹上蹬進,蹬呀,蹬呀。不知蹬了多長時間,他感到自己的腳似乎蹬進樹身裡,開始,他還不相信,人的腳怎麼能蹬進樹身裡呢?但他仔細一看,用手摸了摸 ,原來這棵樹的木質是軟性的。於則靈機一動,馬上動員大家一齊手,把這種軟木樹砍倒,截成二尺長的短節,每人根據自己腳的大小,用刀將木節掏空,再往裡邊塞些乾草,穿在腳上,既鬆軟,又暖和。走起路來雖然有些不便,但畢竟比光著腳在雪裡行走要好多了。不到半天時間,30多名打獵人腳上都穿上了這種用軟木做的木屐。他們再也不怕在冰天雪地裡凍壞雙腳了。

  當胡巢和於則帶領的兩支打獵隊伍,抬著大批的獵物,勝利回到橋國的時候,黃帝親自帶領臣民遠道迎接。當人們發現打獵回來的人,有的頭戴鳥窩,有的腳穿木屐,腰纏獸皮,顯得格外威武時,連黃帝也覺得很奇怪。胡巢和於則便把他們進山的經過一一向黃帝作了匯報。黃帝聽後,大加讚揚,立即把嫘祖、嫫母、風后、倉頡、常先等大臣召來,決定給胡巢和於則各記一功,又叫倉頡刻字留名。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頭上戴的鳥窩叫帽子,把木屐叫鞋。黃帝對嫘祖說:「我希望橋國臣民在大慶的日子裡,人人頭上都有帽子戴,個個腳上都有鞋穿。」人類穿鞋戴帽也就從這時開始流傳下來。

  隸首創造算盤的故事

  黃帝時代有沒有算帳先生,或者說,有沒有能打會算的「會計」?當今人不得知曉。

  傳說,算盤和算數是黃帝手下一名叫隸首的人發明創造的。至今在農村還流傳著隸首當初算帳時,發明的中國式的「阿拉伯」字母。80歲以上的年老人還會寫、會用。這十個字母的寫法:|、‖、、×、、、、、夕、十。比如三斤八兩的寫法「」二鬥四升寫法是「‖×」十八丈布寫法「十」;三尺四寸木材寫法「×」。

  黃帝統一部落後,先民們整天打魚狩獵,製衣冠 ,造舟車,生產蒸蒸日上。物質越來越多,算帳、管帳成為每家每戶每個人經常碰到的事。開始,只好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辦法,處理日常算帳問題。有一次,狩獵能手於則,交回7隻山羊,保管獵物的石頭只承認交回1隻,於則一查實物,正好還是7隻。為啥只記1隻呢?原來石頭把七聽成1,在草繩上只打了一個結。又有一次,黃帝的孫女黑英替嫘祖領到9張虎皮,石頭在草繩上只打了6個結,短少了3張。所以出出進進的實物數目越來越亂,虛報冒領的事也經常發生。黃帝為此事大為惱火。

  有一天,黃帝宮裡的隸首上山採野果,發現一樹熟透的山桃。他爬上樹邊摘邊吃,不知吃了多少,只覺得口流酸水,肚內發脹,再沒敢多吃,跳下樹來,坐在地上休息。

  突然發現扔在地上的山桃核非常好看。他一個一個從地上揀起來,一數個,正好20個。他想:這十個桃核好比10張虎皮,另十個好比10隻山羊皮。今後,誰交回多少獵物,就發給他們多少山桃核。誰領走多少獵物,就給誰記幾個山桃核。這樣誰也別想賴帳。隸首回到黃帝宮裡,把他的想法告訴給黃帝。黃帝想了想覺得很有道理。就命隸首管理宮裡的一切財物帳目。隸首擔任了黃帝宮裡總「會計」後,他命人採集了各種野果,分開類別。比如,山渣果代表山羊;慄子果代表野豬;山桃果代表飛禽;木瓜果代表老虎、豹子……不論哪個狩獵隊捕回什麼獵物,隸首都按不同野果記下帳。誰料,好景不長。各種野果存放時間一長,全都變色腐爛了,一時分不清各種野果顏色,帳目全混亂了。為這事隸首氣的直跺腳。最後,他終於想出一種辦法。他到河灘揀回很多不同顏色的石頭片,分別放進陶瓷盤子裡。這下記帳再也不怕變色腐爛了。由於隸首一時高興沒有嚴格保管。有一天,他出外有事,他的孩子引來一群玩童,一見隸首家放著很多盤盤,裡邊放著不同顏色的美麗石片,孩子們覺得好奇,你爭我看一不小心,盤子掉地打碎,石頭片全散了。隸首的帳目又亂了。他一人蹲在地上只得一個個往回拾。隸首妻子花女走過來,用指頭把隸首頭一指說:「好笨蛋哩!你給石片上穿一個眼,用繩子串起來多保險!」聰明人就怕人點竅。隸首頓時茅塞大開,他給每塊不同顏色石片都打上眼,用細繩逐個穿起來。每穿夠 十個數或100個數,中間穿一個不同顏色的石片。這樣清算起來就省事多了。隸首自己也經常心中有 數。從此,宮裡宮外,上上下下,再沒有發生虛報冒領的事了。隨著生產不斷向前發展,獲得的各種獵物、皮張、數字越來越大,品種越來越多,不能老用穿石片來記帳目。隸首好像再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了。有一次,他上山尋孩子,發現滿山遍野成熟紅歐粟子。每株上邊只結十顆,全部鮮紅色的,非常好看。他順手摺了幾枝,拿在手裡左看右看;又想利用紅歐粟子作算帳的工具,但又一想,不行,過去已經失敗過。隸首獨自一人坐在地上,越想越沒主意了。這時,岐伯、風后、力牧三個人上山採草藥,發現隸首手裡幾串紅歐粟子。人坐在地上發呆。風后問隸首在想什麼?隸首扭頭一看,原是三位老臣,趕忙站起來,把剛才記帳,算帳的想法告訴了三位老臣。風后是指南車創始人之一。他聽了隸首的想法,接過隸首的話說:「我看今後記帳,算帳不再用那麼多的石片。只用100個石片,就可頂十萬八千數。」隸首忙問:「怎麼個頂法?」風后叫隸首把紅歐粟全摘下來,又折回下十根細竹棒,每根棒上穿上十顆,一連穿了十串,一併插在地上。風后說:「比如,今天獵隊交回5隻鹿,你就從竹棒上往上推5顆紅歐粟子。明天再交回6隻鹿,你就再往上推6顆。」隸首說:「那不行!一根棒上只穿十顆,已經推上去5顆,再要往上推6個,那就沒有紅歐粟子可推了。」風后說:「我問你,5個加6個是多少?」隸首說:「當然是11個!」風后說:「對呀!你就該向前進一位。從顆數上看,只有兩個。實際上是11個數。再有,如果獵隊交回九隻鹿,那你怎麼記算?再進一位;9個加11個是多少?當然是20個。從竹棒上的顆數看;只有兩顆紅歐粟子,實際上頂20個數。就是說,每夠十個數,每夠100個數,都要向前進一位。比如,再有獵隊交回80隻鹿,那麼怎麼記算法?20加80,整100數,再進位,竹棒子顆數就成為一個紅歐粟子。實際上它頂100個數。」隸首又問:「進位後,怎麼能記得下!」力牧接著說:「這好辦,進位後,應劃個記號。比如,十個數後邊劃個圈(10);100個數後邊劃兩個圈(100);1000個數後邊劃三個圈(1000);10000個數後邊劃四個圈(10000)。這就叫個、十、百、千、萬。隸首明白了進位道理後,信心百倍增加。回家作了一個大泥盤子,把人們從龜肚子挖出來白色珍珠揀回來,給每顆上邊打成眼。每10顆一穿,穿成100個數的「算盤」。然後在上邊寫清位數;如十位、百位、千位、萬位。從此,記數、算帳再也用不著那麼多的石片了。算盤,中華民族當代「計算機」前身,5000年前就這樣誕生了。隨著時代不斷前進,算盤不斷得到改進,成為今天的「珠算」。特別是民間,當初認字人不多,但是,只要懂得了算盤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規程,人人都會應用。

  所以,算盤在古老中國民間很快廣泛流傳和被應用。儘管西洋人的「電子計算機」已普及世界,但它在中國的「算盤」面前,仍然顯得遜色,並不敢趾高氣揚。因為在國際比賽中,西方電子計算機的速度,仍然沒有超過東方人的算盤。那麼,在我國殷商時代,算盤為什麼又遭到禁止呢?因為自從伏羲氏發明了「八卦」,即宇宙的基本點--太極。周文王被殷紂王押了禁閉,文王閒下沒事,從太極研究起發現太極生兩異,兩異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後,他又把「八卦」演變出八八六十四卦,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周易」。因為八卦處處離不開算數,「算盤」就成為八卦的有力助手。殷商統治者害怕八卦也像算盤那樣迅速流傳民間,曾一度把算盤當作妖魔鬼怪,在全國禁止使用。但算盤這一算帳工具,早已流傳到民間,根深蒂固,並得到了發展,結果起到「禁而未止」的作用。「易經八卦」由於沒有來得及流傳和普及到民間,被當時統治者嚴格控制在宮廷,或者少數有錢有權勢人的手中,使「八卦」這門科學,成為一些人愚弄群民,騙人錢財一種工具。所以,八卦中一些「迷」,至今未被人們解開。有的可能失傳。唯有算盤牢固地扎在廣大人民群眾之中。
  

  伯益挖井的故事

  打一眼水井在現代人眼裡是件普通的事。但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挖一眼水井比現代打一口石油井要難得多。水是一切生命的源 泉。整個地球分配比例是:三山六水一分田。看來水佔了地球主要面積。

  傳說,黃帝定居陝西以北黃土高原後, 連年五穀豐登,豐衣 足食,吃水用水卻成了頭等大事,開始人們都用雨水,遇到天旱,群民因吃不到水,只好又遷回離河水較近的半坡山川居住。不長時間,定居在黃土高原的群民幾乎紛紛走散,各奔東西。黃帝為吃水問題,常常發愁,有一天,他找來懂地質的伯益,詢問如何解決高原吃水用水問題。伯益說:「 過去咱們的群民都在半山坡居住,前有河水,背靠樹林,如今定居在黃土高原什麼都好,就是無水可取。我想了很長時間,最好在平地挖水窖,把雨水盛起來供群民用水」。黃帝沉思了半天,說:「這倒是個辦法,不妨先試一試。」伯益動員凡五戶人家挖一個水窖。不多久,群民都挖成了水窖。由於不懂如何處理水窖內滲水技術,每盛滿窖水,很快就全滲完了。等到人們用水時,個個成了幹窖。 所以,打成的水窖等於無用。

  有一天,伯益一個人去深溝底擔水,看見綠汪汪的泉水,獨一個蹲在泉水旁邊上下觀察。他想,如果從高原上挖一個深洞,一直挖到溝底,通到有水的地方。人們用水時,再用繩子往上吊,需用多少吊多少,再也不愁無水可用了。

  伯益的想法得到黃帝支持。他積極組織人力,選好地形,整天帶領群民挖井。一直挖到底,果然出水了,伯益高興向黃帝報喜,群民們到處歡騰,到處高喊;「伯益把水挖出來 了!」井挖成了,水也出來了,就是吊不上來。人們干著急,沒辦法。原因是伯益挖井時,只顧往下挖土,沒注意井身的端正。幾十丈深的井洞,歪歪扭扭。當人們用繩子繫著尖底瓶從井口放下去,還沒放到井底,就被歪扭的井洞把陶製尖底瓶碰破打碎。後來,有人又採用木桶吊水,木桶雖然一下子碰不破,但盛滿的水被歪扭的井洞一碰,水就全灑了。人們爬在井沿上,一眼就可望見井底的水波,可就是吊不上來。群民都埋怨伯益是勞民傷財,遠水解不了近渴。

  有一天,黃帝突然召集全體群民,開『慶功大會』,人們紛紛走來,相互詢問:黃帝為誰開慶功會!大家都不知道,等人們到齊後,黃帝站起來向群民宣告:「今天召集大家來,專門慶賀伯益在黃土高原上打井成功,作出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沒等黃帝說完,群民們就紛紛議論說:挖了口歪歪扭扭的黑窟窿,只能照見水,就是用不上水,這能算作功勞,有啥可慶賀的?……黃帝聽到這些議論,接著又說:「開天闢地以來,高原上能挖出深井水,這本身就是了不起一件大事,這就奠定了我們能不能在黃土高原上定居下來,生存下去。至於井身(洞)挖歪了,一時吊不上來水,這是小事,咱們挖它十口八口,把井身(洞)挖端正,問題不就解決了吧?」黃帝講完,親手獎給伯益兩張虎皮,一件鹿皮掛。接著又把伯益挖井的地方命名為「井兒村」(此村現在陝西寶雞蟠溪鄉)。

  從這以後,挖井又重新開始了。由於吸取了第一口井教訓,第二、第三口井相繼挖成功了。很順利地把水吊上來。井水不僅清涼,又特別乾淨,人們食用後,疾病也大大減少。黃土高原就成為人們唯一生存源泉。早先因高原無水被迫遷走的群民,都紛紛遷返回到黃土高原定居。幾年來,遷居的群民越來越多,為了便於管理,黃帝命伯益、常先、大鴻等大臣以井劃分區域,因而就出現了:「八家為井,井井四道;而分八宅,同井而飲。存亡更守,井為一鄰,鄰為三朋,朋三為裡。裡為五邑,邑十為都,都十為師,井井有序。」黃帝政治經濟從此走向正規軌道。

相關焦點

  • 《山海經——海內經》提到的帝俊、黃帝、炎帝的三大族系
    首先被提到的,是黃帝的族群,「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雲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這裡提到了兩個國家,朝雲之國和司彘之國,又提到了黃帝的兒子昌意,孫子韓流,曾孫顓頊。這部分除了黃帝,筆者推測要突出的是顓頊,這闡明了顓頊與黃帝的宗族關係。
  • 遠古時期,沒有文字,人們是如何傳說先人的時代和功績的?
    伏羲氏時期的八卦圖伏羲氏時期社會進步較快,末代伏羲氏創立八卦天文曆法文學;教人們捕魚和馴養家畜;提倡非近親結婚;創立了文字;發明了樂器和創作音樂。分而治之的和諧的社會管理模式!伏羲氏晚期的琴瑟本人認為,文明進步的周期是很長的,之所以伏羲氏時期文明進步較快,應歸因於伏羲氏時期創造了文字,把那時人類自有進步以來的所有的文明記錄下來,這也是伏羲氏時期文明進步較快的原因,也是歷史有跡可循的由神話到真實的人的記載
  • 現在人們穿的衣服、褲子是怎麼發明的?誰發明的?
    1、衣服褲子發明過程太冷——批個樹葉——披著獸皮——發明布——裁剪成衣服褲子——各種各樣的衣服。傳說衣服的發明:傳說是黃帝的妻子嫘祖,有一天黃帝看到一位少女穿著金色彩衣,地上還有一堆蠶繭。黃帝心想人們一年四季都是衣不蔽體,夏披樹葉,冬穿獸皮,所以感覺這是一項偉大的發明,並與這位少女結為夫妻,就是後來被人們稱的嫘祖。後來她向百官、百姓傳授這種技術,讓人們穿衣禦寒。據考古資料,中國紡織生產習俗,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見萌芽,距今約 2 萬年左右的北京山頂洞人已學會利用骨針來縫製葦、皮衣服。這種原始的縫紉術雖不是嚴格的紡織,但卻可以說是原始紡織的發軔。
  • 從盤古到黃帝
    筆者曾經在以前的文章中談到,中國古代神話是華夏先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表達了華夏先民對自身以及周圍環境的理解。中國上古神話的內容相當廣泛,涉及自然環境人生際遇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今天我們就來具體地聊一聊中國神話的幾種類型。
  • 四個造人傳說,創造人的不只女媧,黃帝造出的人類雌雄同體
    本文為《假如妖精會說話》系列,第115篇文章獨家原創作品,禁止轉載作者/希夷在西方文化裡,男人是上帝創造的,叫做亞當,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變的。上古時期,水神共工與北方天帝顓頊大戰,共工怒觸不周山,導致天柱斷裂,天頂崩塌,大地傾斜,滔天的洪水肆虐九州大地。
  • 上古時期的一本無字天書:伏羲用它發明八卦,大禹用它治理水患
    根據史書的記載,上古時期曾有過一本無字天書,伏羲受到它的啟發,發明創造了八卦,而大禹則用它治理水患。《洛書》,又被稱為洛書河圖、龜書,當時文字還沒有出現,書上僅有一些黑、白點,一般人根本看不懂是啥意思。伏羲被尊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也是上古三皇之首,他不僅教會人們打漁、捕獵方法,還發明了許多東西,其中的伏羲八卦最為著名,影響也極為深遠。
  • 上古時期的有熊國究竟在什麼哪裡
    有熊國曾經出過我們最偉大的先祖之一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
  • 太古、遠古、上古,中國的古代文明究竟有幾個時期?
    這也是為何在讀史時,看著「上古」、「遠古」和「太古」這些詞彙,不可避免的會生出一個問題:中國的古代文明究竟有幾個時期? 首先,是黃帝與炎帝。 中國人說自己是炎黃子孫,典故就出自黃帝和炎帝二人。
  • 中國應該實行的曆法,比公元早2千多年,涵蓋從黃帝開始中華文明
    目前世界大多數國家採用這種曆法,中國有一種曆法,比公元早了2000多年,涵蓋了從黃帝開始的中華文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傳說從黃帝時期就發明了曆法。《黃帝歷》、《夏曆》、《殷歷》、《周曆》、《魯歷》、《顓頊曆》合稱古六歷。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天下後,將秦國的《顓頊曆》作為統一曆法。後來漢唐宋歷代制定了多種曆法。
  • 《山海經》中透露了一個秘密,黃帝戰爭蚩尤靠巫師通靈?
    關於上古神話傳說,多有版本,不過如今人們習慣於從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書籍之中尋找答案,當然其中的《山海經》是人們的首選,畢竟年代越是靠近,則越是靠近真相,那麼問題來了,上古傳說當中的黃帝真的能請動應龍。旱魃、九天玄女、紫薇大帝等等這些大神嗎?
  • 魯班發明鋸子時還沒有鋼,那他是用的什麼材料做的鋸條?
    據傳,魯班一生發明創造出了許多東西。例如,鋸子也是由他創造出來的,可那個時候並沒有鋼,他是靠什麼來做成鋸條的呢?圖片:能工巧匠魯班劇照在小時候,大家應該都曾聽說過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講的是他有一次在山坡上,被茅草割破了手。細看之下,魯班發現這茅草邊緣是鋸齒狀的,非常尖銳。受此啟發,魯班回去之後就發明出了鋸子。
  • 與炎帝黃帝齊名,妻子卻成黃帝大臣
    在《山海經》中除了炎帝黃帝兩大部族之外,還有一個神秘的第三部族,它就是帝俊部族,關於帝俊的記載只存在於《山海經》中,其他史書經史子集均無記載。在《山海經》中還記載了帝俊的子孫各種發明,這些發明在後來的史書中都被移植到了黃帝和炎帝部落的頭上,《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帝俊的子孫發明了舟、車、歌舞、琴瑟、百巧、百穀種植,從食到行,從勞作到歌舞無不閃爍著智慧之光,由此可見帝俊部族的發達及文明之先進。
  • 一場著名戰役創造了足球?
    □策劃文體新聞中心執行記者遊曉鵬文圖    引子    黃帝為什麼要發明足球呢?西漢劉向在《別錄》中說:「蹙(蹴)鞠,黃帝作,蓋因娛戲以練武士。」劉向認為,黃帝作蹴鞠的目的是寓軍訓於娛樂,鍛鍊士兵。    的確。根據《管子》、《述異記》等文獻記載,黃帝部族與蚩尤部族持續了較長時間的戰爭,不得不在武器和訓練方法上大搞競賽。
  • 魯班是戰國時期著名發明家,他到底發明了什麼東西?
    魯班是戰國時期著名發明家,他到底發明了什麼東西?一提到發明這兩個字眼,好像就一定要和創造聯繫在一起。是的要想有所發明,就要我有創造精神,創造思想,創造條件。在我國古代科學力,生產力都十分低的情況下還出現了這樣一個人物。
  • 三皇五帝錄,燧人氏靠發明鑽木取火成就三皇第一人!
    這次來和大家聊個有意思的話題——三皇五帝,這幾位大佬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帝王,而是在太古時期為中華文明做出傑出貢獻的部落首領,因此受到後世尊稱,不過關於「三皇五帝」的具體人物說法頗多,但還是以《尚書大傳》中的燧人、伏羲、神農(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帝)最為人所流傳。
  • 黃帝的存在真是傳說?5300年前的古國被發現,真相令人吃驚
    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雙槐樹遺址實證了在5300年前後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河洛地區是當時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文明中心,雙槐樹遺址的發現,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用9個陶罐模擬的北鬥九星天文遺蹟、與絲綢起源有重要關聯的最早家蠶牙雕、中國最早甕城的雛形……宏大的建築規模,前殿後寢的格局,包括北鬥九星與「天下第一」的關聯,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不排除雙槐樹遺址是黃帝時代的都邑所在。以雙槐樹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確確是黃河文化之根,堪稱「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 女媧創造了人類,那麼誰創造了女媧?
    百科故事神話故事裡的女媧大神,不僅創造了人類,還把破舊的天用採石補齊,女媧造就人類生命以及把天補齊的故事,由此流傳下來。現在的人一提到女媧還是敬佩之情,覺得人類如果沒有女媧如何生存?女媧這麼厲害,我們不禁要問了,這麼厲害的女媧,她真實身份到底是誰?她在人類之前就存在,那麼又是誰把女媧造出來的呢?
  •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指南針為什麼不叫指北針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利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指南針,當時稱為「司南」。但是,「司南」真正的指向並不是南而是北。古人為什麼不稱其為「司北」或「指北針」呢。這與我國對方位的認識有關。在我國古代文化裡,南為陽,北為陰,活人都以陽為尊。
  • 上古時期的無頭戰神刑天
    上古時期,神農氏時代之末,由原始農業的發明所開創的全盛時期氏族制度早已走向衰落,炎帝為了抵抗九黎,保護神農部落,與有熊部落聯合起來。可是,讓炎帝沒有想到的是,黃帝竟然趁機帶領有熊部落攻打神農部落。有熊氏實力雄厚,再加上有心對無心,輕鬆擊潰神農部落。在阪泉,炎帝組織神農部落,與黃帝進行最終的決戰。最後,神農氏戰敗,從此炎帝帶著殘兵敗將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