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杜甫流落夔州瞻仰武侯廟,20字唐詩慨嘆諸葛亮身後的悽涼

2020-12-06 老張侃詩詞

杜甫寫過很多關於諸葛亮的古典詩詞,比如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就是寫對於諸葛亮壯志未酬所表達的遺憾。

杜甫一直渴望自己能夠像諸葛亮那樣能夠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為唐王朝的發展建功立業成就不世之功。可惜的是,這一切只能存在於他自己的想像當中。

杜甫經歷過盛唐的繁榮,也經歷過安史之亂,但是他無論在哪種歷史背景下,終究沒有顯現出他自己在軍事或者治理國家方面和詩歌一樣的才華。反倒是他對於懷古諸葛亮一些主題唐詩的創作,更引起人們的關注。

比如今天我們所分享的這一首20字的五絕唐詩。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

這首唐詩的題目是《武侯廟》,寫於公元766年。當時的杜甫已經54歲,處於生命末年。這個時候的杜甫流落夔州,而且身體狀況大不如以前。在此地無所事事,一日就來到了位於此地的武侯廟,留下一首滿懷惋惜之情的詩歌。

開篇就是一派荒涼的景象,「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這裡是武侯廟,但是顯然已經很多年沒有人來過了。就連廟中諸葛亮的畫像都已經不知道去哪裡了,而且周圍只剩下「空山草木長」,一片荒涼,一片衰敗。

帶著這種感傷的心情,杜甫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500多年前。「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當年諸葛亮寫下《出師表》辭別蜀國皇帝的情形還歷歷在目,可惜的是他這一去,卻再也沒有回來。壯志未酬,病死在軍中,不但沒有能夠克復中原,甚至連自己的故鄉也沒有能夠回去。

杜甫在這首20字的唐詩當中,慨嘆諸葛亮身後的悽涼,其實也正是他對自己人生苦悶的表達。年過半百他依然一事無成,而且此時的大唐王朝也在面臨動蕩,卻依然沒有他的用武之地,這種感受是最為痛苦的。

或許晚年的杜甫認識到了自己的才華只限於詩詞,但對於他來說,這不見得是一種肯定,更是一種對自己才華的否定。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最後收穫如此這般悽涼的結局,要比他在這首詩中所哀嘆的諸葛亮身後悽涼命運還要悽涼得多。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唐詩的「宇宙中心」在哪裡?在重慶夔州,李白杜甫名句多出於此
    詩中的白帝城位於今天的重慶奉節縣,古稱「夔州」。因受永王李璘事件牽連,58歲的李白被流放夜郎,從江西溯長江西上,取道四川至貴州流放地。這是他第二次出入三峽。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0多歲的青年李白第一次仗劍出蜀,意氣風發,「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盡少年遠遊,倜儻不群。
  • 唐詩裡的鳥,李白是大鵬,杜甫是沙鷗
    唐詩裡山水田園、風花雪月題材的作品很多,但是寫鳥類的也不在少數。如崔顥只一首《黃鶴樓》,就寫出了神話傳說中黃鶴的神奇景象,連大詩人李白都自愧不如。再比如鷓鴣、燕子、大雁等這些普通的鳥,寫入唐詩的那就更多了。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意象。我們今天只說李白和杜甫。如果說李白是大鵬,那麼杜甫就是沙鷗。為什麼這麼說呢?
  • 杜甫寫三國的詩篇,看似歌頌諸葛亮,實則映射自己,讀完令人感慨
    《八陣圖》 唐代: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這首詩也是出自唐朝著名詩人杜甫的手中,可想而知一個偉大的詩人能夠歌頌一個前朝的丞相,我們應該就能夠知道諸葛亮給後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 杜甫一生去過很多地方,其詩歌藝術和仁愛思想也存在於香港
    杜甫在香港。洋人也來遊覽「豆腐」草堂有「詩史」「詩聖」之稱的杜甫,一生去過很多地方,其一是成都,那裡有草堂。杜甫在草堂住過四五年,這杜工部之屋,千多年來有過多次修葺和擴建工程;現在的草堂規模宏大,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是我們瞻仰偉大詩人的聖地,我曾多次造訪。
  • 唐詩天空的日和月:李白與杜甫真正意義上地會面
    唐玄宗天寶三年,李白與杜甫真正意義上地會面了,這是中國歷史上兩位偉大詩人不同凡響的相遇。1000多年以後,聞一多將李白與杜甫的這次相遇,比作是太陽和月亮的相會。   行路艱難   極盛時期,需要極盛的詩人。李白和杜甫在詩壇的相繼出現,讓唐詩的天空分外絢麗奪目。   李白,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出生於中亞碎葉城,相傳祖籍隴西成紀。
  • 步韻杜甫的《秋興八首》|一秋光景從流去,萬縷心苗向晚移
    文/兌杜甫的《秋興八首》,是在唐朝大曆元年(766)秋季的時候,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題目為什麼叫「秋興」呢?那是因為詩人所處的夔州正值秋季,當看到許多秋天的景象,而有感所引發詩興,故曰「秋興」。杜甫的這一組七言律詩,將他在夔州所感受到的秋色裡的蕭條;秋聲裡的悽涼,又結合自己進入暮年時,在命運多舛多病的狀態下,仍用這八首的一組詩,以悲壯蒼涼、意境深遠的表現形式,真摯抒情地表達了自己仍然對國家的熱愛和時事的關心。
  • 用唐詩三百首解讀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錦官城的 重 到底什麼意思
    杜甫有一首《春夜喜雨》,其中的「花重錦官城」中的「 重」這個字讀作什麼對於會寫詩的人應該沒有問題,但是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就很讓人犯狐疑。從律詩的平仄來看,這裡應該是仄聲,仄聲的意思就是「輕重」的重了 。那麼「花重錦官城」就是花沾了露水變重了嗎?如果您是個老師,上課時就這麼解釋給小朋友您會不會覺得有一點點牽強?
  • 唐詩閒讀:「眼痛滅燈猶暗坐,逆風吹浪打船聲」
    (白居易雕像)唐詩裡最愛關注的是盛唐的杜甫詩,李白的才華或許更突出一些,但最讓後人關注和研究的是杜甫,這個不用爭論,查閱一下圖書館裡研究二人的著作的多寡就可以清楚知道。道理很清楚:杜甫更像一個真實的人。
  • 「白體」詩在宋初的影響時間和範圍都有限,不可能與杜甫相提並論
    胡仔提出唐詩四大家時名曰「李、杜、韓、柳」。可是,實際上《叢話》裁定的唐詩四大家是「李、杜、韓、白」,即用白居易取代了柳宗元。究其原因,在於白居易通俗淺切的詩風,直接影響了宋初的「白體」。相較而言,柳宗元對宋人的影響主要在散文方面,其詩歌影響遠在白居易下。故用「白」代替「柳」,反映了詩歌發展史的實際情況。宋人言詩曰「李杜」,言文曰「韓柳」。
  • 4首大名鼎鼎的唐詩,每一首都是傳世精品,令人拍案叫絕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詩經漢賦、唐詩宋詞成為我們心中不可抹除的文化記憶。我是真遊泳的貓,關注小編,一起來欣賞4首大名鼎鼎的唐詩,每一首都是傳世精品,令人拍案叫絕。第1首,《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 唐詩中最經典的十首七言絕句,篇篇都是千古名篇
    一、王昌齡《出塞》王昌齡被稱為「七絕聖手」,是以七絕名世的詩人,他跟李白是公認的七絕寫得最了的兩位唐代詩人,他的七絕,以邊塞詩、宮怨詩和送別詩為主,《出塞》便是一首邊塞詩,被很多人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這首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它濃縮了千年的邊關戰爭歷史,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戍邊戰士的鮮血,抒寫了所有中華志士的家國情懷,故而千古傳唱。
  • 杜甫與蜀中草堂,黃四娘之外,他的詩中還有哪些鄰居?
    儘管如今的草堂,已不是杜甫原來住過的那個草堂,但通過他的不朽詩篇,人們仍然能夠觸摸到詩人當年在草堂的生活細節。成都杜甫草堂內的詩碑在成都「眾籌」置辦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內的標誌性建築:少陵草堂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
  • 甘道夫用「莎翁腔」讀杜甫詩歌《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魔幻又...
    至於在近體詩中運用口語俗字,那就簡直是匪夷所思了。然而在杜甫晚年的詩中卻有著下面這樣的作品: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刺鳴。見螢火 巫山秋夜螢火飛,疏簾巧入坐人衣。勿驚屋裡琴書冷,復亂簷前星宿稀。卻繞井欄添個個,偶經花蕊弄輝輝。滄江白髮愁看汝,來歲如今歸未歸?
  • 杜甫被忽略的佳作,縛雞行你讀過麼,有趣又深沉,包含儒家大胸懷
    杜甫為何被尊稱為「詩聖」?杜甫在顛沛流落之中,仍然堅持著「修齊治平」的儒家信念,蘇軾曾經說他「(雖然)流落饑寒,終生不用,(但)一飯未嘗忘君」。杜甫在詩中曾寫道「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他以天下為己任,視百姓疾苦為自己切身的痛楚。杜甫的志向是「竊比稷與契」,而稷與契是舜帝時代的兩個大臣,也是儒家尊崇的兩位聖賢。
  • 李白和杜甫各寫了一首詠月名詩,千百年來難分高下,蘇軾力捧杜甫
    在這首詩中,李白的一個「銜」字用得太妙了。「銜」,是鳥類的動作。那麼明月一定是高高地出現在山尖,若即若離,作者也一定是身在高處,才可能有這樣視覺感受。一個「銜」字,既寫出了嶽陽樓高,也寫出了自己的心情輕快。因為月亮能夠像根羽毛一樣被銜來,那一定是「輕」的。這種「輕」,是李白自己的主觀感受賦予的。
  • ...錢鍾書選唐詩》首次公布出版——賞唐詩多樣全貌,品伉儷詩書...
    錢、楊伉儷的這次唐詩選錄,最終形成了九冊手稿,楊先生在首冊封面上題名「《全唐詩》錄,楊絳日課」,錢先生又補題了「父選母抄,圓圓留念」八個字。這段「唐詩日課」,據楊絳先生說是「一九八五年一月一日起,一九九一年六月十九日止」,實際在第一冊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詩旁,有她的一條批註說:「1983年十一月中旬書。」
  • 諸葛亮死後囑咐抬棺南走,槓斷繩爛便安葬,4人途中做一舉引謎團
    1982年,人們在夔州賓館的地下發現了一個極大的空洞,並且還探測到空洞中有金屬的發應。於是,人們猜想這應該就是劉備真正的墓穴,而成都的惠陵只是一個弓箭墓。關於劉備墓,第三種說法是在四川的蓮花壩。這是人們基於風水的角度提出的一種猜測。在古代,人們都會傾向於選擇一個風水好的地方來安葬逝者,而帝王陵的建設更是要求風水絕佳。
  • 劉禹錫被貶朗州,寫下一首詩,僅開篇7字便道盡身世悽涼!
    雖然在這首詩的開篇7字中,劉禹錫便道盡身世的無限悽涼,但是它所流露出的依然是劉禹錫堅持高尚操守、心繫國計民生的貶謫情懷。並且在詩的最後兩句,劉禹錫還道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發人深思。《漢壽城春望》漢壽城邊野草春,荒祠古墓對荊榛。
  • 塵封數十年,錢鍾書選唐詩首面世
    唐詩選則經歷了「文革」,於1978年出版,整整晚了20年,負責人和內容也經歷了幾次置換。也許是感於錢鍾書在唐詩選注工作中有志難伸,為了幫他排解鬱悶,與他相守相伴的楊絳鼓勵錢鍾書獨立選一部唐詩,選給她看。錢鍾書接受了楊絳的提議,就以《全唐詩》為底本,每天選幾首,楊先生也每天抄幾首,作為品讀唐詩和書法習字的「日課」。「日課」是傳統文人溫故而知新的修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