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寫過很多關於諸葛亮的古典詩詞,比如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就是寫對於諸葛亮壯志未酬所表達的遺憾。
杜甫一直渴望自己能夠像諸葛亮那樣能夠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為唐王朝的發展建功立業成就不世之功。可惜的是,這一切只能存在於他自己的想像當中。
杜甫經歷過盛唐的繁榮,也經歷過安史之亂,但是他無論在哪種歷史背景下,終究沒有顯現出他自己在軍事或者治理國家方面和詩歌一樣的才華。反倒是他對於懷古諸葛亮一些主題唐詩的創作,更引起人們的關注。
比如今天我們所分享的這一首20字的五絕唐詩。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
這首唐詩的題目是《武侯廟》,寫於公元766年。當時的杜甫已經54歲,處於生命末年。這個時候的杜甫流落夔州,而且身體狀況大不如以前。在此地無所事事,一日就來到了位於此地的武侯廟,留下一首滿懷惋惜之情的詩歌。
開篇就是一派荒涼的景象,「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這裡是武侯廟,但是顯然已經很多年沒有人來過了。就連廟中諸葛亮的畫像都已經不知道去哪裡了,而且周圍只剩下「空山草木長」,一片荒涼,一片衰敗。
帶著這種感傷的心情,杜甫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500多年前。「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當年諸葛亮寫下《出師表》辭別蜀國皇帝的情形還歷歷在目,可惜的是他這一去,卻再也沒有回來。壯志未酬,病死在軍中,不但沒有能夠克復中原,甚至連自己的故鄉也沒有能夠回去。
杜甫在這首20字的唐詩當中,慨嘆諸葛亮身後的悽涼,其實也正是他對自己人生苦悶的表達。年過半百他依然一事無成,而且此時的大唐王朝也在面臨動蕩,卻依然沒有他的用武之地,這種感受是最為痛苦的。
或許晚年的杜甫認識到了自己的才華只限於詩詞,但對於他來說,這不見得是一種肯定,更是一種對自己才華的否定。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最後收穫如此這般悽涼的結局,要比他在這首詩中所哀嘆的諸葛亮身後悽涼命運還要悽涼得多。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