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蘋果中的多酚與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腸道中特定微生物的關係

2021-02-15 西京風溼免疫

Nutrients. 2015 Feb 16;7(2):1301-17. doi: 10.3390/nu7021301.

Association of polyphenols from oranges and apples with specific intestinal microorganisms in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tients.

Our group has recently shown the existence of a gut microbial dysbiosi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supporting previous evidence involving intestinal bacteria in the initiation and amplification of autoimmune diseases. While several studies have addressed the use of dietary fibres to modify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formation about other correlated components, such as polyphenols, is scarce.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identify dietary components able to influence this altered microbiota in 20 SLE women and 20 age-matched controls. Food intake was recorded by means of a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The intake of fibres was calculated from Marlett tables, and Phenol-Explorer was used for polyphenol consumption. Results showed posi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flavone intake and Blautia, flavanones and Lactobacillus, and dihydrochalcones and Bifidobacterium in the SLE group. Regarding the controls, dihydroflavonols were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Faecalibacterium, whereas flavonol intake wa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Bifidobacterium. From the food sources of these polyphenols related to microbiota, orange intake was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Lactobacillus and apple with Bifidobacterium in SLE, whilst red wine was the best contributor to Faecalibacterium variati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mmon foods and particular microbial genera, reported to be decreased in SLE, could be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se patients.

我們的小組最近在系統性紅斑狼瘡(SLE)中顯示出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的存在,支持以前在腸道細菌中引發和擴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證據。雖然幾項研究已經討論了使用膳食纖維來改變腸道微生物群,但是關於其他相關成分(例如多酚)的信息很少。這項工作的目的是確定能夠影響20名SLE女性和20名年齡匹配對照中這種改變的微生物群的飲食成分。通過食物頻率問卷記錄攝入食物。 纖維攝入量由Marlett表計算,苯酚探針用於多酚消費。結果顯示,SLE組中,黃酮攝入量與Blautia、黃酮酮和乳酸桿菌、二氫查耳酮和雙歧桿菌分別呈正相關。關於對照,二氫黃酮醇與糞便桿菌直接相關,而黃酮醇攝入與雙歧桿菌反相關。從與微生物群相關的這些多酚的食物來源中,橘子攝入與乳酸桿菌直接相關,蘋果與雙歧桿菌直接相關,而紅葡萄酒是對變形桿菌變異的最佳貢獻者。普通食物和特定微生物屬之間的關聯,據報導在SLE中降低,可能對這些患者非常重要。

相關焦點

  • 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檢查中特異性高,但與疾病活動性無關的指標是( )
    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檢查中特異性高,但與疾病活動性無關的指標是( ) A.抗核抗體 B.抗Sm抗體 C.抗雙鏈DNA抗體 D.補體 查看答案解析
  • 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避孕策略
    生育計劃是女性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因為SLE發病率最高的人群是育齡期女性,約一半的妊娠都是計劃外妊娠。 3.血栓栓塞風險SLE患者更容易合併一些血栓栓塞風險增高的疾病,包括血栓形成病史,或者存在抗磷脂抗體[aPL;例如狼瘡抗凝物質(LA)、IgG和IgM型抗心磷脂抗體( aCL)、IgG和IgM型抗β2糖蛋白Ⅰ抗體]、未控制的高血壓或其他心臟危險因素、已知的心血管病史
  • 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藥物簡介
    系統性紅斑狼瘡簡介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自身免疫介導的,以免疫性炎症為突出表現的瀰漫性結締組織病,好發於生育年齡女性。血清中出現以抗核抗體為代表的多種自身抗體和多系統受累是SLE的兩個主要臨床特徵。
  •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癒再現曙光(圖)
    徐媛博士資料圖片中國網6月27日訊 來自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幹擾素調節因子5(IRF5)作為一種致病因子,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中起核心作用抑制IRF5可以阻斷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起關鍵作用的細胞信號通路,從而治癒紅斑狼瘡。這一發現為人類攻克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溼病和一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病的探索道路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該成果以長文的形式刊登在擁有百年歷史的學術權威雜誌《免疫學》中。據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徐媛博士介紹,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中自身免疫疾病,以致病因子的複雜和多樣著稱,其具體的致病機理一直以來都是個迷。
  • 患系統性紅斑狼瘡會有什麼症狀?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皮膚受損有什麼特點? 典型的蝶形紅斑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有重要意義。其表現常為新近出現的、輪廓清晰、有水腫的淡紅斑,表面光滑、平坦,分布在雙顴部及鼻梁部,看上去像抹了胭脂一樣,紅斑常在日曬後加重。但皮損在系統性紅斑狼瘡中發生率為80%左右,並非每個病人都出現顴部蝶形紅斑。 皮損可在面部、額部、頸部、胸背部、也可在手掌或足底、指端呈點片狀紅斑,或指甲周圍無痛性紅斑。有時表現為斑丘疹,局部可有鱗屑。
  • 我國科學家揭示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原因
    人民日報北京11月4日電(記者 白劍峰)國際期刊《科學》雜誌日前報導了我國科學家關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原因的研究成果。
  • 《協和醫學雜誌》2020年3期主題:系統性紅斑狼瘡新進展
    :希望與挑戰 楊華夏,張奉春 專家論壇 系統性紅斑狼瘡藥物治療發展趨勢 楊念生 系統性紅斑狼瘡與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及相關疫苗
  • 【世界狼瘡日】系統性紅斑狼瘡一定會出現腎炎嗎?
    【世界狼瘡日】系統性紅斑狼瘡一定會出現腎炎嗎?那麼對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一定會累及腎臟,造成腎損害嗎?」這個問題,如果你來問我,我肯定會毫不避諱的回答你:一定……吧。哈哈哈,為什麼還是有一個「吧」啊,別著急,接著往下看。
  • 系統性紅斑狼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代表,需要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導語:系統性紅斑狼瘡,未曾以獨立病名出現在祖國醫學中,古代醫家對此病的認識,大多從本病所致各臟器或系統損傷的臨床表現方式來命名該病,直到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中國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將該病命名為「紅蝴蝶瘡」。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皮膚損害表現有光敏感,因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臉頰皮膚改變似紫外線照射後出現的皮膚損傷樣改變,患者皮膚可出現紅斑、盤狀紅斑、凍瘡樣皮損。
  • 系統性紅斑狼瘡如何提高生活質量?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累及多臟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結締組織病,根據此病病理也會被通俗認為免疫系統把自身的健康組織和細胞當做了外來入侵者來處理。因存在不同病症表現,或輕或重,需強調生活質量的維護。下文進行相關解析! 系統性紅斑狼瘡如何提高生活質量?
  • 系統性紅斑狼瘡自身抗體臨床意義解讀
    系統性紅斑狼瘡自身抗體臨床意義解讀 2018-
  • 妊娠合併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治(三)實驗室檢查|實驗室|SLE|診治|妊娠...
    ANA包括一系列針對細胞核中抗原成分的自身抗體,其中,SLE抗雙鏈 DNA(dsDNA)抗體的特異性95%,敏感性為70%,[4]它與疾病活動性有關;抗Sm抗體的特異性高達99%,但敏感性僅25%,[4]該抗體的存在與疾病活動性無明顯關係;抗核小體抗體、抗核糖體P蛋白抗體、抗組蛋白、抗 ulRNP、抗SSA抗體和抗SSB 抗體等也可出現於SLE的血清中。
  • 系統性紅斑狼瘡兒童藥物倍力騰(Benlysta)在美國獲批
    GSK日前宣布,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優先審評批准倍力騰 (貝利尤單抗)的靜脈(IV)製劑,作為特異性B淋巴細胞刺激因子(BLyS)抑制劑,用於治療5歲以上系統性紅斑狼瘡(簡稱」狼瘡「)患兒。  GSK研發部首席科學官兼總裁Hal Barron醫學博士說:「小兒狼瘡患者在治療方面的選擇有限。
  • 生物製劑首度入渝用於兒童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
    去年12月,一款用於治療5歲以上患者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生物製劑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用於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仍具有高疾病活動度、自身抗體陽性的系統性紅斑狼瘡(SLE)5 歲及以上患者,重醫附屬兒童醫院也在全市率先開始使用該生物製劑用於兒童狼瘡臨床治療。
  • 全球首個GSK生物製劑倍力騰為系統性紅斑狼瘡兒童患者帶來希望
    圖說:徐虹教授 採訪對象提供在第二屆進博會上,倍力騰(化學名:貝利尤單抗)以全球首個獲批用於治療成人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生物製劑身份首次亮相,備受矚目。第三屆進博會上,貝利尤單抗有了另一個身份——全球首個且唯一用於治療兒童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生物製劑,為飽受疾病困擾的患兒和家庭帶來新的治療選擇。目前,我國約有6萬名兒童SLE患者,與成人SLE相比,兒童SLE標準化死亡率是成人SLE的近6倍,具有起病更急、病情更重、病程更遷徙、腎臟及神經系統受累更嚴重的特點。兒童腎臟受累比成人多見且嚴重,發生率40%-90%,90%在發病第一年內出現。
  • 探索系統性紅斑狼瘡藥物的產學官聯合研發協議的總結
    在該項目中,衛材旨在通過產學官合作,使用其獨家研發的新型口服toll樣受體(TLR)7/8抑制劑E6742,研製一種源自日本的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治療藥物。SLE是一種會引起各種器官疾病(包括皮膚和肌肉骨骼系統疾病)的指定性頑固性自身免疫疾病。在日本,SLE患者大約為60,000至100,000人。特別注意的是,SLE發作更常見於20多歲至40多歲的女性。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系統性紅斑狼瘡新型免疫治療重要成果在《自然...
    近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慄佔國課題組與澳大利亞Monash大學及山東省科學院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應用低劑量IL-2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研究結果揭示了白細胞介素-2調節免疫平衡、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機制。該成果於2016年8月9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IF 30.357)上。
  • 近60年缺乏新藥 系統性紅斑狼瘡創新療法帶來希望
    系統性紅斑狼瘡影響了全世界約500萬人,亞裔人群是最常見的發病群體之一,在中國的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30例。目前,這種疾病無法「藥到病除」,只能通過治療控制病情緩解。指南建議使用抗瘧疾藥物、糖皮質激素、非甾體類抗炎藥,以及免疫抑制劑來控制狼瘡活動,防止器官損害。對於重度狼瘡(活動期)患者,常用的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療仍然伴隨著一定的副作用。
  • 系統性紅斑狼瘡醫生排名2.0
    張奉春 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症候群、類風溼關節炎、脊柱關節病(如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等)、系統性血管炎等各種風溼免疫國際名醫 【所在醫院】北京協和醫院 【醫生概述】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內科學系主任,亞洲太平洋地區抗風溼病聯盟董事會董事
  • 新研究在單細胞水平上揭示系統性紅斑狼瘡異質性
    新研究在單細胞水平上揭示系統性紅斑狼瘡異質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5 23:13:22 美國傑克遜實驗室Jacques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