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下旬召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將審議反食品浪費法草案。今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啟動了為期一個多月的珍惜糧食、反對浪費專題調研,旨在加快建立法治化長效機制,為全社會確立餐飲消費、日常食物消費的基本行為準則。將要亮相的反食品浪費法草案,將對哪些問題進行規範、如何規範,令人期待。
所謂「成由勤儉敗由奢」「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而中科院公布的一項從2013年至2015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餐飲食物浪費量每年在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如此體量的食物浪費觸目驚心。當前,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新冠疫情無可避免地對全球糧食市場產生衝擊,在這種情況下,心懷危機意識,時刻繃緊糧食安全之弦,十分必要。進一步來看,反食品浪費從單純的道德號召,升維為道德號召與立法保障並行,效果想必會事半功倍。
十八大以來,各地大力整治浪費之風,「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所改觀,特別是公款餐飲浪費行為得到有效遏制。但也應看到,即便是在疫情期間,糧食浪費的現象依然存在。這說明,即便是在艱難的環境下,也未必能激發一些人的節約意識,以法律的形式建立強制約束,就成了一種必要的手段。
法律的威力在於它的強制性與確定性,它給某種行為提供了一種穩定預期,如果某些浪費行為逾越了特定的邊界,對道德人心與社會秩序造成破壞,法律就會加以制止、處罰。這種反浪費手段,與道德號召相比,效果更為立竿見影。
關於反食品浪費法的具體內容,我們還不得而知。不過,個別地方的立法,或可為我們觀察這次全國人大的反食品浪費立法提供了一個切口。
廣東省人大近日表決通過《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制止餐飲浪費的決定》,《決定》明確要求餐飲經營者明示餐飲服務項目和收費標準,不得設置最低消費額,對節約用餐的消費者給予適當優惠和獎勵。禁止製作、傳播、宣揚量大多吃、暴飲暴食以及其他浪費食品的節目或者音視頻信息。與此同時,《決定》還明確了罰則:相關機構如果未履行制止餐飲浪費義務,造成嚴重餐飲浪費的,將由市場監督管理、網信等相關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對於拒不改正的,依法予以處理。
從廣東的反食品浪費立法來看,其秉持了一個原則:獎優罰劣。立法既是一種引導,也是一種倒逼,從不同的方向發力,這將加速反食品浪費風氣的形成。
可以想見,全國人大正在進行的反食品浪費立法將更加細緻,考慮得也將更加周全。值得提醒的是,反食品浪費立法,尤其要對公款接待進行更加嚴格的立法約束。一方面,相對於普通大眾,公務人員應有更高的節約意識與道德水準;另一方面,從相關案例來看,一些地方的公款接待之風仍沒有完全剎住,約束機制應該繼續加碼。
食品節約「關係千萬重」,反食品浪費立法值得期待。而說到底,法的精神最終要落實到人,只有各方一起守法,身體力行,方能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蔚然成風,惠及社會。
(文丨漢卿)
(編輯 韓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