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丨反食品浪費立法,為節約糧食提供法治保障

2020-12-05 央視新聞

12月下旬召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將審議反食品浪費法草案。今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啟動了為期一個多月的珍惜糧食、反對浪費專題調研,旨在加快建立法治化長效機制,為全社會確立餐飲消費、日常食物消費的基本行為準則。將要亮相的反食品浪費法草案,將對哪些問題進行規範、如何規範,令人期待。

所謂「成由勤儉敗由奢」「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而中科院公布的一項從2013年至2015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餐飲食物浪費量每年在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如此體量的食物浪費觸目驚心。當前,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新冠疫情無可避免地對全球糧食市場產生衝擊,在這種情況下,心懷危機意識,時刻繃緊糧食安全之弦,十分必要。進一步來看,反食品浪費從單純的道德號召,升維為道德號召與立法保障並行,效果想必會事半功倍。

十八大以來,各地大力整治浪費之風,「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所改觀,特別是公款餐飲浪費行為得到有效遏制。但也應看到,即便是在疫情期間,糧食浪費的現象依然存在。這說明,即便是在艱難的環境下,也未必能激發一些人的節約意識,以法律的形式建立強制約束,就成了一種必要的手段。

法律的威力在於它的強制性與確定性,它給某種行為提供了一種穩定預期,如果某些浪費行為逾越了特定的邊界,對道德人心與社會秩序造成破壞,法律就會加以制止、處罰。這種反浪費手段,與道德號召相比,效果更為立竿見影。

關於反食品浪費法的具體內容,我們還不得而知。不過,個別地方的立法,或可為我們觀察這次全國人大的反食品浪費立法提供了一個切口。

廣東省人大近日表決通過《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制止餐飲浪費的決定》,《決定》明確要求餐飲經營者明示餐飲服務項目和收費標準,不得設置最低消費額,對節約用餐的消費者給予適當優惠和獎勵。禁止製作、傳播、宣揚量大多吃、暴飲暴食以及其他浪費食品的節目或者音視頻信息。與此同時,《決定》還明確了罰則:相關機構如果未履行制止餐飲浪費義務,造成嚴重餐飲浪費的,將由市場監督管理、網信等相關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對於拒不改正的,依法予以處理。

從廣東的反食品浪費立法來看,其秉持了一個原則:獎優罰劣。立法既是一種引導,也是一種倒逼,從不同的方向發力,這將加速反食品浪費風氣的形成。

可以想見,全國人大正在進行的反食品浪費立法將更加細緻,考慮得也將更加周全。值得提醒的是,反食品浪費立法,尤其要對公款接待進行更加嚴格的立法約束。一方面,相對於普通大眾,公務人員應有更高的節約意識與道德水準;另一方面,從相關案例來看,一些地方的公款接待之風仍沒有完全剎住,約束機制應該繼續加碼。

食品節約「關係千萬重」,反食品浪費立法值得期待。而說到底,法的精神最終要落實到人,只有各方一起守法,身體力行,方能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蔚然成風,惠及社會。

(文丨漢卿)

(編輯 韓詠慧)

相關焦點

  • 為反浪費提供法治保障
    以法律形式制止餐飲浪費,邁出了重要一步。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制定反食品浪費法,將近年來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為法律規定,明確各相關主體的責任,有利於建立弘揚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社會風尚的長效機制。
  • 人民日報:為反浪費提供法治保障
    以法律形式制止餐飲浪費,邁出了重要一步。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制定反食品浪費法,將近年來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為法律規定,明確各相關主體的責任,有利於建立弘揚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社會風尚的長效機制。
  • 用法治軌道給食品浪費糾偏
    ■汪欣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草案明確了點餐浪費或將收廚餘垃圾處理費,擬允許餐廳向明顯浪費的消費者收費等規定。這意味著將餐飲浪費行為納入法治軌道邁出了重要一步,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制止餐飲浪費行為重要指示的具體舉措。
  • 反食品浪費納入法治軌道意義重大
    北京青年報特約評論員  12月22日,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為治理「舌尖上的浪費」建章立制。  國家立法層面制定反食品浪費法,將近年來我國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為法律規定,明確各相關主體的責任,有利於建立長效機制,發揮法律的引領和規範作用,為全社會確立餐飲消費、日常食品消費的基本行為準則。我們正在從主要靠文明道德規範遏制餐飲浪費的時代,進入法律法規與文明道德規範並重遏制餐飲浪費的時代。
  • 反食品浪費要立法了,今後「下館子」要注意啥?
    22日,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為治理「舌尖上的浪費」建章立制。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行政法室主任袁傑表示,制定反食品浪費法,將近年來我國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為法律規定,明確各相關主體的責任,有利於建立長效機制,發揮法律的引領和規範作用,為全社會確立餐飲消費、日常食品消費的基本行為準則。
  • 立法| 反食品浪費法草案公開徵求意見 制止「舌尖浪費」將有法可依
    意見反饋截止日期為2021年1月29日。徵求意見稿共32條,不分章節,分別對食品浪費的定義、反食品浪費的原則和要求、政府部門職責、各類主體責任、監管措施、法律責任等作了規定。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嶽仲明介紹,餐飲浪費表現為對食品、食物、糧食的浪費,涉及食用、銷售、加工、儲運、收穫等多個環節。
  • 給「反食品浪費」立法,是現實的迫切需要
    (12月23日人民日報)站在國家安全的視角,考慮到一些浪費行為的愈演愈烈,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請審議,實有必要。然而,消息一出,在輿論上,出現了兩種不同聲音,一種認為,反食品浪費立法是回應了社會的關切,制定法律非常必要;另一方聲音,認為反對浪費應是倫理道德層面的事,法律可以不去管它。
  • 反食品浪費法要來了
    12月22日,反食品浪費法草案首次亮相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草案明確,餐飲服務提供者可以對造成明顯浪費的消費者收取處理廚餘垃圾的相應費用。草案還規定,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主動對消費者進行防止食品浪費提示提醒,應提供小份餐等不同規格選擇,不得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等。
  • 以法立行:中國探索珍惜糧食、反對浪費長遠之道
    節糧減損,需建立法治保障長效機制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事關國運民生。中國人均糧食佔有量已連續多年超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然而糧食損失和浪費嚴重,情況不容樂觀。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統計,我國每年僅在糧食存儲、運輸和加工等環節造成的損失就在700億斤以上。
  • 全球每年浪費13億噸食物!節約糧食,不僅僅是中國的事
    圖片來源:新華網珍惜糧食,事關人人。面對糧食的損失與浪費現象,很多國家正在或已經採取行動,通過加強立法、普及節約糧食教育等手段,對食物供應的各個環節加以控制與管理。報告制定了改變食品供應場所的飲食環境、通過聯邦立法使食品日期標籤標準化、支持消費者改變飲食習慣、開展避免食物浪費的技術研發等多項措施。「當您在雜貨店購買約500克草莓時,您永遠不會故意浪費草莓。但是,如果這是您本周唯一一次去商店,或草莓買二送一時,可能會導致您購買的草莓超出您的實際需求,這就造成了浪費。」
  • 反食品浪費法草案來了!「少點餐打包走」漸成新風尚
    反食品浪費立法,將為節約糧食提供法治保障。1月7日至10日,記者走訪城區部分餐飲店發現,餐桌浪費現象雖時有發生,但較以前有大幅下降的趨勢,節儉就餐漸成風氣。大部分市民都能「按需點菜,打包帶走」在走訪中記者注意到,多家餐廳在進門顯眼處以及餐桌上都張貼或擺放有「厲行節約 杜絕浪費」「不剩飯不剩菜」「倡導節約,愛惜糧食,文明用餐,從我做起」等提示語。
  • 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熱議反食品浪費法草案和相關調研報告
    怎樣算食品浪費?廚餘垃圾處理費該收嗎?——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熱議反食品浪費法草案和相關調研報告□ 新華社記者 白 陽 任沁沁2020年1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就反食品浪費法草案和珍惜糧食、反對浪費情況的調研報告進行了分組審議。
  • 節約糧食,拒絕浪費
    如果沒有糧食,人類將無法生存。如果沒有糧食,中國何談發展。食品問題早已不是個新話題了,"節約糧食"更是我們從小便熟知的字眼。    為了培養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自身做好節約糧食的好習慣。    莘縣實驗小學二年級召開了"珍愛糧食 拒絕浪費"主題班會。
  • 反食品浪費法等重磅法規讀秒
    反食品浪費法案首次提請審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進行修改、細化充實個人信息保護制度規則……即將於12月22日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看點頗多。12月21日,全國人大召開新聞發布會,法工委發言人、立法規劃室主任嶽仲明介紹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情況。
  • 評論:以良法善治制止「舌尖浪費」
    不過,隨著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日前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治理食物浪費惡習今後將有了法治手段。為何要制定反食品浪費法?現實性不言自明,主要針對的是當前社會上一些領域和環節、一些人身上長期存在的食品浪費行為。
  • 節約糧食=保護環境!我們能做些什麼?
    世界人口預計將從今天的70億增至90億(2050年),糧食產量需要翻番以滿足這些人口的需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還不光是辛苦;糧食浪費和損失的背後,還有我們看不見的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危機,以及公共健康危機。那麼,節約糧食,我們可以怎樣做?
  • 【糧食公開課】觸目驚心的糧食浪費
    那麼,我們來看組數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實地調研報告顯示:我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一年僅餐桌食物浪費量就在1700萬噸至1800萬噸之間,相當於3000萬人至5000萬人全年的食物量。如果把全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折合糧食,可達約1000億斤,供約3.5億人一年的需要。數據可謂是觸目驚心!該如何堵住糧食浪費的缺口?
  • 怎樣算食品浪費?廚餘垃圾處理費該收嗎?如何遏制公務餐飲浪費問題...
    與會人員普遍認為,食品浪費問題事關糧食安全,通過立法加強對食品浪費問題的監管,建立珍惜糧食、反對浪費的長效機制很有必要。圍繞食品浪費的界定、廚餘垃圾處理費的收取、公務餐飲浪費等焦點話題,與會人員展開了熱議。(小標題)話題一:食品浪費標準怎麼認定?什麼情況算食品浪費?草案規定,食品浪費,是指對可安全食用或者飲用的食物未能按照其功能目的利用。
  • 反食品浪費法草案來了!一粒糧食背後蘊含怎樣的價值?
    在此基礎上,每年城市餐飲浪費的糧食多達340~360億斤,這還不包括居民家庭飲食。不科學的消費心理、粗放的管理方式,以及節儉意識的缺乏,構成了浪費糧食的主要原因。12月22日—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召開,反食品浪費法草案首次提請審議。為什麼要對食品浪費問題立法?反食品浪費法又將如何影響我們的觀念和生活?一粒糧食背後又蘊含怎樣的價值呢?
  • 糧食是國家的戰略物質 談節約永遠不過時
    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年輕人卻不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費糧食的情況時有發生,剩飯習以為常,倒掉也不覺可惜,覺得浪費糧食不是什麼大事。殊不知:節約糧食永不過時!之所以今天仍要強調節約糧食,是因為它是尊重勞動的體現,也是勤儉持家的好習慣,更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具體行動。「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不節,則常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