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科幻小說說,人類太空殖民從太陽系大開發開始

2020-11-27 網易科技

(原標題:太空殖民從太陽系大開發開始)

本報記者 張佳星

到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去!自從2015年哈勃望遠鏡觀測到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內可能存在2顆類地行星,這個嚮往的執念就多次出現在星際旅行的各類科幻作品中。

可是,先等一等,不要把這個4.3光年遠的宇宙坐標,說得像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那般指日可待。光速尚要跑上4年多的地方,除非出現類似「超空間躍遷」等宇航動力的顛覆性技術,否則人類是抵達不了任何一顆類地行星的。

讓幻想的翅膀收一收,就把眼光放進太陽系內。近來SpaceX和特斯拉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頻頻在媒體上曝光他的太空殖民夢想:近期他公布了一項殖民太陽系的宏偉計劃,他擬定的殖民地點包括:火星、木衛二和土衛二。而在2012年雨果獎提名作品、軌跡獎最佳科幻小說《蒼穹浩瀚:利維坦覺醒》中,作者就腳踏「石」地地描述了人類在月球、火星乃至小行星帶的殖民,書中提到的系內殖民必備技藝,在當今科學界已有相當基礎。

可見,比起一腳跨出幾個光年的暢想,住進太陽系內的地外行星,可能在你我的有生之年會有些眉目。那麼,一個有著火星共和國、小行星帶殖民地、地球母星的人類世界到底長什麼樣?

一塊石頭一座地下城

「幫你離開那顆該死的石頭,」小行星帶人如果幫人介紹工作,往往會這樣說。懸浮的石頭——這個形容非常貼切,小行星不是標準的球形,最大的穀神星直徑950公裡左右,小的只有幾百米,小行星的密集區域存在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目前被發現並編號的有12萬顆之多。

這樣的石頭怎麼建成人類定居地?腦補《火星救援》中的情景,會發現無外乎營造出人長期生存必需的陽光、空氣、水、土壤等基本條件。

在小行星上,陽光不是問題,太陽系的星體都或多或少可以得到。土壤也能解決,和《火星救援》一樣就地取材。

水從哪裡來呢?《蒼穹浩瀚》給出這樣的解決之道——取冰土星環!

土星環是土星美麗的「腰帶」,環中有不計其數的小顆粒,主要成分都是水冰。書中寫道:在陸續往小行星帶運送了幾百萬人後,一艘長7500米、寬2500米的殖民船被改造成運冰船,和它的幾十艘姐妹艦在美麗的土星環和小行星帶之間不斷往返,每船每次裝運將近幾百萬噸冰。

空氣保障系統則由採氣船、氣體運輸船、大氣處理系統構成。「從第一天開始,大氣處理系統就常出問題,如果你一百多年來都只是在循環利用初始的空氣,那空氣流失的可容忍範圍就會……嗯,會比一般情況下更加嚴格。有時候,很難讓承包商充分理解這些細枝末節的重要性。」到時,「空氣的數量和質量」將是一個星體指揮官的頭等大事,「大氣汙染」等情況想必一定要從源頭抓起了。

有了陽光、土壤、水和空氣,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最重要因素——重力。

小行星會因為個頭太小而無法產生足夠的重力,加上快速的自轉,很可能把表面的物體飛甩出去。作者詹姆斯·S.A.科裡沒有忘記這些實際情況,因此小行星帶的人都生活在地下。幾百公裡直徑的小行星,內部挖掘了一層又一層的隧道,長達上萬公裡,「第谷製造集團最聰明的人花了半代人的時間才讓這顆小行星的重力加速度變成0.3倍標準重力加速度。」

這樣的重力卻不是四處均衡的,「坐著電力運載車,沿著寬坡道向下開,把在上層因為穀神星旋轉感受到的模擬重力拋在身後。」

對於小行星帶人來說,一輩子都在一個石質環境空泡裡生活,吃的食物、喝的水、呼吸的空氣都是從遙遠的地方運來的,甚至還會有人從氣閘掉出(宇宙)去。

通訊,當之無愧的「第二生命」

毋庸置疑,通訊是人類社會的「第二生命」,自從人類走進了資訊時代,「通訊基本靠吼」的日子就一去不返了。太空時代更是如此。陣列天線是書中最發達的星際通信系統——陣列天線能從三個天文單位(1.5億公裡)之外的地方發送信號,並且異常清晰。

因此,當戰爭爆發,通信系統將首當其衝。書中描述了火星與小行星帶的戰爭伊始,海衛一上的深空天文實驗室被篡奪者佔領,篡奪者將陣列天線「轉向太陽系內,並把太陽系內所有火星艦船的位置連同火星表面高解析度圖像四處發送,圖像非常清晰,甚至能看到火星上穹頂公園中半裸著曬太陽的人。」

除去星球與星球之間的通訊,船隻與基地的通訊也得到了進化,不僅能夠相互溝通,還擁有辨識身份的功能,在降落前就會完成「海關審查」之類的工作。

完成這一功能的是每船必備的應答機,類似於手機上獨一無二的IMEI碼,能像定位查找手機一樣定位查找艦船,除了黑客,無法篡改。「民用版的應答機若感應到有人在篡改它的數據,就會自動融化成一團矽塊,誰知道軍用版的保險設置是什麼?會把磁瓶丟進反應堆?還是把我們炸成一顆超新星?」當有人想要偷盜一艘飛船而不為人所知時,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人與人之間的通訊則和現在的手機非常相似,人人手裡都配備一個手持終端,傳遞影像和聲音。

無所不能的人類之手

成規模的人類定居和城市分布不是一蹴而就的。和「西部大開發」異曲同工的是,「太陽系開發」同樣需要「先鋒隊」。他們智慧地自行解決補給問題,「第谷公司的工程師和一支艦隊俘獲了一顆小彗星,並把它置於穩定的軌道中,作為水的補給點。」

屆時,人類不僅能夠「獵捕」星體還能夠「馴服」它。《蒼穹浩瀚》中寫道,他們在穀神星和愛神星內部建了許多大型核反應引擎,讓這些小行星自行轉動。他們還在金星建造高空懸浮城市網,也對火星和地球的太空升降梯進行了討論。

最精巧也是最宏大的人類技藝體現在一個巨大的環形空間站上,它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移動建造平臺。

書中描述到:儘管早有耳聞,但望向第谷站的第一眼還是令人屏住了呼吸。它的規模空前宏大,一個巨大的環形空間站,圍繞一個直徑長達半公裡的球體建造,兩個反向轉動的居住環足以容納一萬五千名員工及其家屬居住。球體頂部掛有六個巨大的建造器械,看上去能將重型貨船撕成兩半,底部內置有核聚變反應堆和驅動系統。

所有這些人類建造的太空奇蹟中的科技並非空談,空間升降梯的籌備甚至已在現實中進行。據英國《衛報》2003年報導,太空升降梯計劃建立一條從太平洋中央延伸,並聯結一個沿空間軌道運行物體的10萬公裡的「索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經為這一計劃投資數百萬美元。工程最大的技術難題是找到足夠牢固而且很輕的材料來製造電纜,目前從理論上講,1米寬、如紙般薄的納米管織物便足以負載太空「電梯」了。專家估計,整個計劃將要花費70億美元。

2010年,有報導說,美國恆星公司將用7年時間,建造12架電動殘骸清除器於2017年前後升空捕獲近地太空垃圾,為建造太空升降機除障。

既然科學家和人類探索機構已經著手,離我們眼見為實的日子想必不會很遙遠了。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責任編輯: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太空殖民-2030年人類將開始徵服星辰大海?
    人類目前唯一的出路就是開啟大航天時代,開始星際殖民。人類的目標是星辰大海。宇宙間無數的超級地球等待著人類去徵服。人類殖民太空必須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首先在哪裡殖民。很顯然,人類首先要徵服的是太陽系。太陽系適合人類殖民的固態行星有月球,火星,金星,土衛六(泰塔)等,這幾個星球都有固態表面和水,火星,金星,土衛六(泰坦)還有大氣層。(NASA拍攝的火星照片,這是火星的一個蝌蚪型撞擊坑。
  • 誰在創造科幻小說的「大歷史」?大師!
    而在西方,自瑪麗·雪萊和愛倫·坡開始,科幻小說的一個主題,就是對科學烏託邦和進步史觀的警惕,因而,許多科幻小說,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科學幻想」,而是「社會幻想小說」。這裡,有一個歷史的隱喻需要記住:瑪麗·雪萊的丈夫是浪漫主義的詩人雪萊。可以說,科幻小說是浪漫主義、進步史觀的孿生子,是對社會進步理念的逆向思維。
  • 突破太陽系,定居銀河系,歐航局製作未來人類殖民外星球發展圖
    趣味探索訊 未來人類會冒險突破太陽系而成為星際物種嗎?這似乎看起來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想。不過來自ESA高級概念團隊(ACT)稱,如果有足夠時間和正確科技,我們甚至有一天能將殖民地發展到整個銀河系,儘管這看起來似乎很遙遠,但認真想想的確是有可能的。
  • 開發太陽系第一步:殖民月球
    為何人類要徵服太陽系?人類為了自己的發展,需要更多的空間;太陽系除人類之外,並無其他智慧生命;「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而且並無他人,不開發,豈非「暴殄天物」。(地球和超級地球「超級地球」克卜勒)開發太陽系的步驟:先月球,其次火星,第三金星,第四水星,第五小行星帶,第六木星。第七,土星,第八, 天王星,海王星,柯依伯帶和奧爾特雲。
  • 太空移民會面臨什麼問題?
    在異星上建立  人類的殖民地  儘管徵服太空的路途如此漫長、遙遠,但科幻作家們一直也不肯放棄殖民其他行星的想法。科幻研究專家、翻譯家郭建中認為,這其實一直是科幻小說中的一個重要思想,而且早於殖民太空先出現在科幻小說中。
  • 培養科學大腦 讀玄幻小說不如讀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雖然也天馬行空匪夷所思,但它不是完全蹈空,而是與科學有著或深或淺的連結,它表達了作者對人類未來的暢想和反思。「華語科幻第一人」劉慈欣,認為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是「一部恢弘壯闊的未來史,銀河系的史詩,一部奠定現代科幻基石的經典。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可以說是基地系列的通俗版本。」《銀河帝國》系列小說共15部,由「基地」、「機器人」、「帝國」三大系列,共同構建一個宏大的銀河帝國世界。三大系列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錯綜複雜,講述了人類未來兩萬年的「歷史」。
  • 人類或終將實現太空殖民之夢
    然而,一些科學家堅持認為,人類未來或終將實現向地球以外的太空殖民,這可能會導致人口的巨大爆發性增長。美國宇航局計劃在2024年之前讓人類重返月球,然後在月球表面建立一個永久基地。然後,美國宇航局還希望將一名太空人送上火星,屆時,人類將踏上地球之外的第一顆行星。萬傑克先生認為,太空殖民將為人類物種的未來打開巨大的資源庫。科幻作家萬傑克認為,我們不用再擔心人口太多?
  • 《無垠的太空》裡的原分子病毒,是否就是人類的未來
    最近仔細刷完了太空探險科幻美劇《無垠的太空》,不得不大讚這部硬科幻大作每一集都堪比一部《星際迷航》,裡面對細節的把握已經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可惜的是這部大作在北美收視率並不高,被同期另一部科幻作品《西部世界》壓了下去,但依然掩蓋不了該美劇作為太空版《權力的遊戲》的魅力!
  • 科幻何時照進現實?火星,曾多少次出現在我們的科幻世界
    正是因為洛厄爾拍下的大量的形似火星運河的照片以及他對火星居民的科學性推斷,英國科幻作家喬治·威爾斯1898年創作出版了《世界大戰》,這部科幻小說講述了形似章魚的火星人入侵地球,他們操作著巨大的三腳金屬怪物,發射出可怕的死光來殘殺人類,以便佔領地球。這也許是最早的關於火星人的科幻小說。1953年,這部科幻小說首次改編成科幻電影上映。
  • 太空採礦,價值巨大也引發擔憂!可能會導致人類不斷殖民外星行星
    無數美國科幻電影中探索外星球,搜索有用資源,或殖民外星球。2017年5月,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提出了一個大膽計劃,該局將在2022年之前去探訪一個神秘的金屬小行星「16Psyche」。16Psyche是一顆金屬小行星,距離地球大約3.7億公裡,是太陽系中最神秘的小行星之一,其上蘊藏著巨量的財富。而且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小行星採礦可能成為人類殖民其他行星的催化劑。太空巖石是理想的目標,因為它們可以包含貴金屬,如金、銀和鉑。
  • 用它作為能量驅動太空船,人類9秒內就能達到月球,殖民外太空!
    就目前我們人類所知,地球是宇宙裡唯一有生命的地方。地球是生命發展的理想環境,我們的身體,生理和化學反應都是在地球演化的,地球也可以說是完美的太空船。但是我們的完美太空船正在宇宙的地雷區航行。大約每3000萬年,地球就會遇上自然或宇宙浩劫,導致千百萬種動物滅絕,滅絕事件通常會摧毀具有優勢的物種,而目前這個物種就是我們人類自己。人類若要熬過全球大滅絕就只能將基因散步到其他行星。我們也別無選擇,這是演化,地質和物理的定律,不然只有死路一條。我們必須打造巨大的太空船穿越星際空間,並且殖民到其他恆星周圍的遙遠世界。
  • 看完《星際穿越》,再來拜讀高階科幻小說 對宇宙的探索上 小說比...
    當然要推《三體》系列  看完《星際穿越》後有相當部分觀眾激動不已,因為他們發現電影和劉慈欣的著名科幻小說《三體》有許多相似的地方,由此大呼:諾蘭把《三體》提前拍出來了……但劉慈欣在接受採訪時認為,《三體》無論從場景上還是人性描述上,都比《星際穿越》龐大複雜得多,拍成電影的難度很高。
  • 太空科幻:人類起源於火星,我們的過去是大海也是星辰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日本小說家田中芳樹的太空歌劇式科幻小說《銀河英雄傳說》中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 為尋找父親而飛向宇宙,這部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硬核科幻電影不簡單
    這部其實2017年就已經拍攝完成的電影,拖延了許久才上映,這似乎都在暗喻著,《星際探索》不是一部普通的太空冒險電影──身兼主演與監製的皮特,不會為了一部只是打太空異形的電影而投資這麼大。皮特飾演一名輕度自閉的航天工程師羅伊,他的父親在20年前離開地球前往海王星,尋找外星智慧生物。不料任務失敗,有去無回。
  • 太空殖民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人類具有探索和好奇的基因,人類只要存在就一定會走向太空殖民,不管結果如何......那麼,深海生活、太空生活、外星生活、地下城生活皆可成為可能從當大科技技術的發展來看,這兩項技術在100年內有可能突破。人類的跨星際生活將成為現實,而不只是人類的科幻想像。
  • 劉慈欣推薦《權力的遊戲》版《蒼穹浩瀚》,最硬科幻的懸疑驚悚劇
    原著小說《蒼穹浩瀚》又名無垠的太空 / 太空無垠 / 浩瀚天穹,曾獲雨果獎最佳小說獎提名和軌跡獎最佳科幻小說獎。就連《冰與火之歌》的作者喬治-R.R.-馬丁都讚嘆表示:《利維坦覺醒》是一部了不起的太空歌劇,這部劇還入選美劇排行榜前十名豆瓣。
  • 推薦五部宇宙題材科幻電影,精彩,科幻迷千萬不要錯過
    第一部分:《幽冥》查看索引:7.5這是一部由尼克馬修導演的3D科幻電影,這部電影講述了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科學家接受一項致命任務,領導一支精選的三角洲部隊,並在摧毀了城市的戰爭中駐軍。有神秘的鬼魂在這裡遊蕩,他們是無形和無色的,會在不經意間造成大量傷亡。
  • 用它作為能量驅動太空船,人類9秒內就能達到月球,殖民外太空!
    人類若要熬過全球大滅絕就只能將基因散布到其他行星。我們也別無選擇,這是演化,地質和物理的定律,不然只有死路一條。美國太空總署正在實施這項任務,他們用的新一代重型吊運火箭,叫做「太空發射系統」,這個系統能讓我們在地球與月球之間建立工業基地,接著我們就能定期上太空工作,到時就會組裝載人前往恆星的太空船。太陽最近的鄰居是名為「南門二」的三合星系。
  • 這部近年最牛的科幻美劇,太硬核了,非常過癮
    高口碑的背後是科幻設定下的「細節拉滿」,例如重力靴、漂浮、太空垃圾、船體補漏、飛船的起航著陸等等,非常具有真實感,符合現實和物理原理。    而且不止是細節,無論是特效還是場景、或是格局,這部劇都無愧於網友們對它的評價——  近年最好的太空科幻劇。
  • 最反科幻的科幻電影——《飛向太空》
    《飛向太空》影片直譯為《索拉裡斯》或《索拉裡斯星》,它被影迷譽為科幻電影中的科幻,也被稱作是一部講述關於科幻電影的科幻作品。《飛向太空》改編自波蘭科幻小說作家萊姆的小說《索拉裡斯星》。小說原作不僅是一部重要的科幻作品,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和哲學作品。而這種哲學思想是現代哲學所不能允許、脫離於現實世界的邏輯去思考「世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