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Lala
責編 | 雪月
Hans Spemann與實驗胚胎學
實驗胚胎學是研究組織和細胞如何在胚胎中發育的學科。20世紀初,胚胎學家們正利用細胞體積大,發育迅速的兩棲類物種,如青蛙或蠑螈,作為胚胎發育的模型。細胞命運圖譜的研究能使科學家追蹤發育中的胚胎細胞,觀察它們後期是如何遷移和形成不同組織的。
Hans Spemann是當時實驗胚胎學領域的著名科學家,研究非常早期的發育,即受精後的原腸期。「原腸胚化」是指胚胎迅速遷移和重新排列成三種不同的細胞類型: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但此時胚胎中的細胞分化機制還不十分清楚。
Spemann發現,在雙細胞期蠑螈胚胎中,有一塊胚胎生長必需的「灰色新月」區域。到胚胎後期時,他發現灰色新月體產生了啟動原腸胚形成的背細胞。Spemann對這些背細胞的潛在功能很感興趣,判斷其研究肯定會將實驗胚胎學向前推進一大步。
Hilde Mangold的貢獻舉足輕重
Hilde Mangold於1898年10月20日出生於德國,1919年在法蘭克福大學期間聽了Hans Spemann的講座,之後加入了Spemann實驗室進行博士研究工作。
Mangold的博士課題是研究在原腸胚形成過程中細胞分化是如何被指定的。Spemann和Mangold假設,背細胞啟動原腸形成的細胞,在某種程度上指導著細胞的分化,而驗證假設的最好方法是做胚胎細胞移植實驗。
Mangold利用不同細胞色素沉著的物種進行背細胞移植,這樣移植的細胞就可以通過顏色與宿主細胞區分開來。如果他們的假設是正確的,移植的細胞應該誘導宿主胚胎中周圍細胞的原腸化,誘導第二個身體軸的發育。
在精卵結合、胚胎發育到特定階段後,Mangold利用一根實驗室特製的玻璃針小心地移除外膜,解剖這塊微小的區域,甚至還創新性地利用了一根孩子的頭髮當作手術工具操作。
移植結束後,胚胎被放回水中,因為當時還沒有抗生素,大多數胚胎都死了。兩天後,Mangold發現她的假設是正確的——存活下來的胚胎確實發育出了第二條身體軸。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她觀察到整個神經管和大腦會在移植部位形成,關鍵是這些新結構是由移植組織周圍的宿主細胞形成的。她的實驗證明,移植的背細胞誘導鄰近細胞遷移並指導細胞分化。
Mangold在此課題上工作了兩年,移植並記錄了250多個蠑螈胚胎的實驗結果。最後,只有六個存活下來。
1924年Mangold的論文發表,在論文作者一欄,Spemann卻將自己的名字列在Mangold前面,但Mangold在這件事上幾乎沒有發言權。完成博士學位後不久,她就與家人搬到了柏林,於1924年意外身亡,年僅26歲。
組織者(Organizer)的研究還在繼續
胚胎發育中背唇組織者(Organizer)的論文被稱為「實驗胚胎學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Mangold和Spemann為胚胎誘導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1935年,Hans Spemann因這項工作而獲得諾貝爾獎,他在演講中一共提到了Mangold兩次,卻沒有提到這是她的論文項目。Mangold的重要性被刻意削弱了,但她在這一領域的傑出貢獻值得肯定。
胚胎發育中背唇組織者的發現引發了大量關於細胞如何分化的研究:為什麼這組細胞能誘導周圍細胞移動並分化成特定的細胞類型?它們是如何獲得這種能力的?這種現象的本質是什麼?幾十年後,這些問題才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現在,科學家們可以將人類胚胎幹細胞在培養基中分化成無數種細胞類型,甚至可以取分化後的細胞,讓它們再次未分化,而這都與胚胎發育中背唇的這一小塊細胞有關。
原文連結
https://www.jax.org/news-and-insights/jax-blog/2016/october/women-in-science-hilde-mang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