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上的女性:Hilde Mangold與實驗胚胎學的糾葛

2020-07-26 BioArtReports

撰文 | Lala

責編 | 雪月


Hans Spemann與實驗胚胎學


實驗胚胎學是研究組織和細胞如何在胚胎中發育的學科。20世紀初,胚胎學家們正利用細胞體積大,發育迅速的兩棲類物種,如青蛙或蠑螈,作為胚胎發育的模型。細胞命運圖譜的研究能使科學家追蹤發育中的胚胎細胞,觀察它們後期是如何遷移和形成不同組織的。

Hans Spemann是當時實驗胚胎學領域的著名科學家,研究非常早期的發育,即受精後的原腸期。「原腸胚化」是指胚胎迅速遷移和重新排列成三種不同的細胞類型: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但此時胚胎中的細胞分化機制還不十分清楚。


科學史上的女性:Hilde Mangold與實驗胚胎學的糾葛


Spemann發現,在雙細胞期蠑螈胚胎中,有一塊胚胎生長必需的「灰色新月」區域。到胚胎後期時,他發現灰色新月體產生了啟動原腸胚形成的背細胞。Spemann對這些背細胞的潛在功能很感興趣,判斷其研究肯定會將實驗胚胎學向前推進一大步。

Hilde Mangold的貢獻舉足輕重


Hilde Mangold於1898年10月20日出生於德國,1919年在法蘭克福大學期間聽了Hans Spemann的講座,之後加入了Spemann實驗室進行博士研究工作。

Mangold的博士課題是研究在原腸胚形成過程中細胞分化是如何被指定的。Spemann和Mangold假設,背細胞啟動原腸形成的細胞,在某種程度上指導著細胞的分化,而驗證假設的最好方法是做胚胎細胞移植實驗。

Mangold利用不同細胞色素沉著的物種進行背細胞移植,這樣移植的細胞就可以通過顏色與宿主細胞區分開來。如果他們的假設是正確的,移植的細胞應該誘導宿主胚胎中周圍細胞的原腸化,誘導第二個身體軸的發育。

在精卵結合、胚胎發育到特定階段後,Mangold利用一根實驗室特製的玻璃針小心地移除外膜,解剖這塊微小的區域,甚至還創新性地利用了一根孩子的頭髮當作手術工具操作。

移植結束後,胚胎被放回水中,因為當時還沒有抗生素,大多數胚胎都死了。兩天後,Mangold發現她的假設是正確的——存活下來的胚胎確實發育出了第二條身體軸。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她觀察到整個神經管和大腦會在移植部位形成,關鍵是這些新結構是由移植組織周圍的宿主細胞形成的。她的實驗證明,移植的背細胞誘導鄰近細胞遷移並指導細胞分化。

Mangold在此課題上工作了兩年,移植並記錄了250多個蠑螈胚胎的實驗結果。最後,只有六個存活下來。


1924年Mangold的論文發表,在論文作者一欄,Spemann卻將自己的名字列在Mangold前面,但Mangold在這件事上幾乎沒有發言權。完成博士學位後不久,她就與家人搬到了柏林,於1924年意外身亡,年僅26歲。

組織者(Organizer)的研究還在繼續


胚胎發育中背唇組織者(Organizer)的論文被稱為「實驗胚胎學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Mangold和Spemann為胚胎誘導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1935年,Hans Spemann因這項工作而獲得諾貝爾獎,他在演講中一共提到了Mangold兩次,卻沒有提到這是她的論文項目。Mangold的重要性被刻意削弱了,但她在這一領域的傑出貢獻值得肯定。


胚胎發育中背唇組織者的發現引發了大量關於細胞如何分化的研究:為什麼這組細胞能誘導周圍細胞移動並分化成特定的細胞類型?它們是如何獲得這種能力的?這種現象的本質是什麼?幾十年後,這些問題才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現在,科學家們可以將人類胚胎幹細胞在培養基中分化成無數種細胞類型,甚至可以取分化後的細胞,讓它們再次未分化,而這都與胚胎發育中背唇的這一小塊細胞有關。


原文連結

https://www.jax.org/news-and-insights/jax-blog/2016/october/women-in-science-hilde-mangold#

相關焦點

  • 科學史上最愚蠢的5大實驗
    實驗是科學之基石,但有時科學家們的一些實驗令大眾難以接受,如將屍體切成碎片、電死動物等。如果說以上這些實驗都是「為了人類進步必須付出的代價」,那麼另一些實驗就不能被冠以如此高尚之名了。美國Cracked網站最近披露了這些糟糕的科學實驗,並將它們稱作「科學史上五大最愚蠢實驗」。
  • 科學史上六大最愚蠢實驗
    實驗是科學之基石,但有時科學家們的一些實驗令大眾難以接受,如將屍體切成碎片、電死動物等。如果說以上這些實驗都是「為了人類進步必須付出的代價」,那麼另一些實驗就不能被冠以如此高尚之名了。美國Cracked網站最近披露了這些糟糕的科學實驗,並將它們稱作「科學史上6大最愚蠢實驗」。
  • 李嘉泳:開創中國無脊椎動物胚胎學
    童第周是在學術道路上對李嘉泳影響最大的人。童第周選助手極嚴,其理由是:自己太忙,沒有時間照顧新人;而且,照實驗胚胎學的工作特點,「必須手把手培養」,否則成長不起來。童第周將李嘉泳納入門下,也經反覆考察:為測試李嘉泳的視力,曾在玄武湖一起觀察鐘山上的林木和建築,又看到李嘉泳繪「花蝶圖」,知道他有紮實的繪圖功底,這才將他納入門下。
  • 科學史上的「異想天開」
    《瘋狂的科學實驗》裡寫滿了這樣的故事(史料)。某些人就是有這個本事,能把異想天開變成現實。縱觀科學發展史,19世紀到20世紀這兩百年,完全是科學研究的井噴期。各種稀奇古怪並且非常著名的科學實驗,仿佛都發生在這個階段。
  • 書評 |《現代科學史》:科學地認識科學
    《現代科學史》是一部厚重又輕鬆的類教科書作品。兩位英國科學史家彼得·J.鮑勒和伊萬·R.莫魯斯有著豐富的大學教授經驗,以通俗講解的方式、配合繪畫、實驗示意圖、手稿、照片等珍貴圖片,意欲向讀者介紹這場非凡的歷程以及相關的科學觀念是如何變化的。
  • 貝時璋——我國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
    貝時璋,實驗生物學家,細胞生物學家,教育家。我國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我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早年從事無脊椎動物實驗胚胎學和細胞學的研究,對細胞數恆定動物與再生的關係作了深入的研究;30年代初發現了中間性豐年蟲,並觀察到其雌雄生殖細胞的相互轉化現象;70年代提出了細胞重建學說。
  • 雙縫幹涉實驗丨科學史上第一次「靈異事件」
    事實上,這早已被物理學家們通過實驗證明。我們從顛覆人類傳統認知,科學史上的第一次「靈異事件」的雙縫幹涉實驗談起。故事還要從20世紀開始講起。當時物理學家們開始糾結一個問題: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那麼光是什麼呢為了找到真相,大家決定做一個實驗:用一個機器發射光束。假如光束是由粒子組成,那當它通過雙縫後呈現在屏幕上時就一定會留下兩道槓,這就和子彈擊中目標後會留下孔是一樣的道理;假如光束是由純波組成,那麼屏幕上就會留下如斑馬線一樣的條紋。根據波動理論,水波穿過縫隙時會形成兩個波源。
  • 科學史上幾個最怪異的實驗,人不僅能睜眼睡覺還能在睡眠中學習
    國外媒體曾列出「科學史上最怪異的實驗」,這些實驗雖然看起來很怪誕但卻是人類在認真探索科學領域的過程,許多時候一些不可思議的實驗能找到一個全新的發現,任何看似瘋狂的實驗背後可能會打開一扇全新的領域。1、起死回生的實驗上世紀30年代,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科尼斯曾認為人之所以會死亡是因為體內的血液凝固導致的,如果一直保證人體內血液循環不停止,那麼這個已死亡的人可能會「活」過來,為此科尼斯說服一名死囚參與這項起死回生的實驗,但最終遭到法官的反對,
  • 科學史中"內史"與"外史"劃分的消解
    「內史論」(internalism)強調科學史研究只應關注科學自身的獨立發展,注重科學發展中的邏輯展開、概念框架、方法程序、理論的闡述、實驗的完成,以及理論與實驗的關係等等,關心科學事實在歷史中的前後聯繫,而不考慮社會因素對科學發展的影響,默認科學發展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科學史的「外史」(external history)則指社會等因素對科學發展影響的歷史。
  • 科學史上一位富二代,通過怎樣的實驗,改變了人們對光固有的認識
    關於光本質的討論一直貫穿著整個科學史,人們對光的討論是個漫長的過程,在18世紀首先由牛頓先生給出了答案:光由微小顆粒組成。同時參考前人惠更斯的理論,(惠更斯和牛頓的爭論,點這裡)在確信光是一種波以後,他設計了一個實驗,竟成為牛頓粒子說終結過程的開始。著名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過程託馬斯·楊將單色光射到只有一個縫隙的屏幕上。
  • 科學史周曆(12.21——12.27)
    編者按:科學史是連接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橋梁。了解科學史,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科學,理解人類文明史。中科院之聲聯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開設「科學史周曆」專欄,在每周一介紹本周科學史上發生過的大事小事。
  •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科學史的應用研究
    從數量上看,生物科學史資料在人教版必修1,2,3和選修1,3中的分布見表1,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內容上看,可分為展示科學精神、展示知識發生過程、展示科學研究方法等方面3)。顯然,生物科學史並非處於可有可無的地位,而是一種重要而豐富的教學資源,具有獨特的教學價值。 2.
  • 科學在歷史與文化中的面目——評《現代科學史》
    作者:李大光,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國際科學素養促進中心研究員除了科學哲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傳播專業以外,科學史和科學文化課程現在已經是中國大學本科、碩士和博士課程的必選。這是中國教育界對科學本身的不斷認識和理解產生的重要變化。這種變化歷經上個世紀初庚子賠款留美學生在領悟了科學的本質後,用成立科學組織與創辦期刊開啟中國人對科學的完整真實的認識開始的。
  • 第一個在火星上行走的人或是女性,有望攜帶精子繁衍生息
    最新研究負責人之一、西班牙巴塞隆納婦女健康中心胚胎學實驗室主任蒙特塞拉特·博阿達說,微重力還會顯著損害人體的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生殖系統。因此,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將人工繁殖作為徵服地球以外假想殖民地的主要手段。以前的研究已經證明,人體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在低重力環境中會被破壞,所以,測試生殖細胞受到何種影響至關重要。
  • 45歲女子慘死在床上 離婚後卻未分居 疑與前夫感情糾葛
    男女之間一旦發生情感糾紛,女性是身體上的弱者。無論問題出在哪裡,都要學會保護好自己。在處理情感問題的時候,儘量以溝通為主。遇到不可調節矛盾之時,要學會放手和遠離。01 陳屍家中棉被包裹 疑與前夫感情糾葛2020年2月21日晚間11時許,臺灣花蓮市一房屋內,45歲曾姓女子在家中床上,被前夫勒住脖子窒息而亡。據悉,曾某被棉被包裹著,被電吹風機的電線繞頸窒息而亡。曾某是離異狀態,其47歲的前夫謝某有極大作案嫌疑。2月23日,警方逮捕謝某,以殺人罪調查起訴。
  • 歷史上的武則天:武則天與鸚鵡、貓及鸚鵡與貓的愛恨糾葛
    這些奇聞異事中就有關於武則天與鸚鵡、貓的記載,而且鸚鵡與貓還有說不清的愛恨糾葛,讓後世之人充滿好奇和想像,那麼武則天與鸚鵡、貓及鸚鵡與貓究竟有怎樣的愛恨糾葛呢? 武則天登上皇帝之位後,為了證明自己是合法登基,便在全國宣揚佛教,再讓自己的親信對宗教經文作另一種解釋,於是就有了鸚鵡、貓的出現,於是也就上演了一幅幅愛恨糾葛的畫面。
  • 基礎物理學中,這3個發現堪稱是科學史上的奇蹟,使人類走向光明
    我們從一個想法開始,進行一個實驗,並根據結果去確認或否定它的存在。有時候,我們進行一個實驗,會得到一個與預期完全不同的結果。今天,我們對宇宙有了很好的了解,但在通往宇宙的路上,我們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當我們取得一點進展時,我們肯定會遇到其他的情況。以下是描述科學史上三大奇蹟的歷史之旅。
  • 一份科學史書單
    再繼以實驗。西方社會傳統上認為用大腦勞動的科學家在地位上高於用雙手勞動的人。科學是為了尋找真理,而不是為了產出技術。科學可能帶來了實際應用,但那只是在探尋真理時偶然出現的副產品。到19世紀上半葉,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胡威立認為技術先於科學,科學不是技術創新的穩定來源。
  • 建立西方科學史譯著的高地
    張卜天直言,西方科學史領域的書籍是目前國內市場上最稀缺的品種之一,優秀出版物更是鳳毛麟角,與西方科學史浩瀚的文獻形成了巨大反差。 吳國盛也表達出同樣的觀點。他說,西方科學史在過去半個世紀發展迅速,文獻汗牛充棟,而國內西方科學史方面的圖書則「基本處在隨機無序狀態」。
  • 科學史上365天——貝克勒爾發現放射性
    在科學史中,科學世家並不多見,比較著名的有原子物理學家玻爾父子、飛機發明者萊特兄弟、提出新災變論的物理學家阿爾瓦雷斯父子等,而亨利·貝克勒爾的祖父安東尼·西加爾·貝克勒爾、父親亞歷山大·埃蒙德·貝克勒爾和他的兒子傑恩·貝克勒爾和他自己,祖孫4代都是著名的物理學家,都是法國科學院會員,這一壯景與瑞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