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化石為人類家族樹增添新物種,起源仍在確定

2020-12-04 小軼侃世界

人類的家譜變得更繁茂,更有趣。科學家們說,在菲律賓呂宋島的一個洞穴中發現的化石代表了一個以前不為人所知的分支,他們被稱之為人類的一個分支。「呂宋人」這些遺骸揭示了一小部分人類的原始特徵,這些特徵在50,000到67,000年前就已經存在,並與我們自己的物種在時間上重疊,智人,以及其他人(人類大家庭的成員),包括尼安德特人、丹尼索萬人和花崗人,這一發現提出了關於早期人類進化和生物地理學的重要問題,並強調了人類史前歷史有多少仍有待發現。

據報導稱,研究人員早已在2007年發現了一塊足骨,但當時證據缺乏,研究人員並不確定這些骨頭來自哪個物種。這塊骨頭顯然很「嬌小」。「它的形狀真的很奇怪」,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人類學家FlorentDétroit回憶道。détroit懷疑化石標本來自「比智人更有趣的東西」,「他說。但是,由於只有一根骨頭材料可以繼續支撐研究,他無法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來解釋這一發現。因此,當他和他的同事在2010年發表他們對足部骨骼的描述時,他們得出的結論只是,它屬於「智人」。但它到底是什麼物種還不確定。

Callao洞穴保存了一個以前不知名的人類祖先的骨頭。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研究人員返回洞穴繼續尋找更多的證據。他們又恢復了12種化石-各種牙齒以及手足骨-總共13具標本,至少代表了3個人。Detroit和他的同事在4月11日「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關於這些新化石的一篇論文。Détroit觀察到,這些牙齒特徵是「在我們研究過的任何一個比較樣本中都不存在的一種非常特殊的組合」。

關於命名,西班牙國家人類進化研究中心的瑪麗亞·馬丁·託雷斯(María Martinón Torres)解釋說,光靠牙齒還不足以為一個新物種命名。關鍵是「這些牙齒與那些手和腳的結合」,她說道。但有趣的是,呂宋的手和腳是相當原始的,彎曲的手指和腳趾骨頭,這是典型的爬樹物種。儘管今天的人們能夠爬樹,但人類在數百萬年前就早已追逐大地而不在樹上生活。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搜集更多證據,研究分析「呂宋人」的起源。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勤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菲律賓呂宋島發現新人類物種化石 是現代人「失散已久」的親戚
    卡勞洞穴中發現的呂宋人的牙齒化石。(圖片來源:美聯社)中國日報網4月11日電(高琳琳)據美聯社報導,科學家在菲律賓呂宋島卡勞洞穴(Callao Cave)裡發現了一些足部和手部的骨骼化石,以及部分股骨和牙齒的化石,它們來自一種滅絕已久但此前從未被發現的生物。
  • 人類進化樹又添新物種
    網易科技訊 5月28日消息,神秘化石揭示新早期人種的存在,這種大下巴的原始人類與「露西」共同生活在340萬年前。
  • 菲律賓挖出「呂宋人」,挑戰「人類進化史觀」?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當今世界只生活著一種人類,那就是智人。但是,幾萬年前,其他古人類物種同智人一道生活在地球上,包括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等。日前,又有一個新的古人類物種在菲律賓被發現,它的出現為人類進化史提供了新的證據和研究思路。
  • 雲南發現新物種「大圍山梧桐」 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增添了新成員
    雲南發現新物種「大圍山梧桐」 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增添了新成員 2020-11-06 17:11:54 來源:新華網 據云南省河口瑤族自治縣林業和草原局消息,近日,該部門聯合西南林業大學、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
  • 新譯本《物種起源》出版發行
    2012年10月,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公布了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十大科普書籍的評選結果,《物種起源》排名第一,並被稱為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思想」。由此可見,《物種起源》對人類思想和科學事業的深遠影響。已故著名遺傳學家杜布贊斯基有句名言:「要是沒有演化論的話,生物學裡的一切都說不通。」 《為什麼演化論是真理?》
  • 《物種起源》導讀
    《物種起源》是達爾文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奠定生物進化論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對人類發展進程產生過廣泛影響的巨著。它1859年出版時就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此後的100年多裡仍不斷地引起激烈爭論。
  • 在化石面前崩潰的達爾文進化論,物種起源之謎
    然而一百多年後,這個理論並沒有徹底回答人們提出的問題,物種的起源似乎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那麼達爾文的理論究竟遇到了哪些挑戰?物種起源之謎究竟還能否被揭開?達爾文的理論1859年11月下旬,達爾文的著作《自然選擇的物種起源》首次出版,並迅速發行了三個版本。在這本著作中,達爾文提出了他的進化論理論。
  • 科學家們研究化石和進化樹來幫助確定進化速度
    這就是科學家試圖通過間接方法推斷出物種形成和滅絕的原因。一些信息來自不同地質時代的化石。另一個信息來源是今天存在的物種。特別是,基於DNA分析的生物物種的系統發育(或進化)樹。通過對這些樹木應用統計方法,科學家們可以確定新物種出現的頻率和舊物種過去的死亡頻率。
  • 追溯病毒的起源
    追溯病毒的起源人類這物種,真的標誌著生命進化的頂峰嗎?或者病毒才是?因為對於考古學家來說,研究古生物最好的資料就是各類化石,但病毒是比較特殊的類群,它們只由包裹在柔軟的蛋白質外殼裡的幾股DNA或RNA構成,因此它們不會變成化石,沒有化石記錄的研究,幾乎已經不可能追溯它們的血統。為了解決病毒進化的問題,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即重建微生物的「家族樹」,來追溯細菌和病毒的起源。
  • 迄今最早人類化石在哪裡發現的?是什麼時候的?
    長期以來,因缺乏古人類化石樣品,這一直是世界古人類學研究的空白。如今,這一研究出現新進展,47枚古人類牙齒化石在我國湖南道縣的福巖洞被發現,有望填補相關研究的空白。中國科學院多位研究員今天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宣布在湖南省道縣發現47枚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徵的人類牙齒化石,表明8萬至12萬年前,現代人在該地區已經出現,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
  • 這本書,解答你對人類起源的所有好奇
    作者理察·利基以直立人骨架「圖爾卡納男孩」這一20世紀古人類學最重要的發現為起點,清晰明了地勾畫了人類進化的四大階段:700 萬年前人科的起源;兩足行走的猿類的「適應性輻射」;250 萬年前人屬的起源;現代人的起源。
  • 《物種起源》面世150周年 曾迴避人類進化問題
    曾繪製出鴿子家譜為紀念達爾文的專著《物種起源》面世150周年,英國作家亨利·尼科爾斯近日在《自然》雜誌專刊上描述的這一情形,為我們提供了有趣的想像空間,如果《物種起源》真的變成了《鴿子起源》,那會是什麼情形?
  • 繁昌發現人字洞遺址,不僅將亞洲人類起源提前,還發現新物種
    在歷史學、生物學和考古學界,探索人類和生物物種的起源,是一項極具挑戰,但又趣味性十足的研究工作。人類起源何時何地?遠古時代有哪些物種?人與動物又是如何共處?一系列的問題,看似簡單,但絕非容易回答。今天,小編就給您說說「人字洞」,揭秘它背後鮮為人知的史前歷史。
  • 遼西化石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新證據
    關於這個問題現代植物學家提出過各種不同的假說,我國遼西義縣組的被子植物化石曾為檢驗這些假說提供了重要的證據。柳條溝始果作為早白堊世義縣組被子植物家族的最新成員,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證據。始果的標本來自內蒙古寧城縣大雙廟鎮柳條溝的義縣組地層。始果是一個包含了五個形態各異、連接在同一個軸上的由瓶形心皮發育而來的果實的果序。
  • 科學網—恐龍家族樹或面臨大調
    圖片來源:Dean Mouhtaropoulos 本報訊 3月22日發表於《自然》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長期將恐龍分為「鳥臀目」恐龍(例如劍龍)和「蜥臀目」恐龍(包括腕龍和霸王龍)的分類方法可能不再有效。
  • 歐洲野牛起源謎底被揭開:確定為雜交品種
    (原標題:歐洲野牛起源謎底被揭開:確定為雜交品種)
  • 寒武紀時期的「四不像」,為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增添實證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是對生命起源和發展的一種假說,自從發表後就一直備受爭議,甚至不斷被推翻。現如今英國《自然》雜誌聲明:寒武紀時期的「四不像」,為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增添實證。英國《自然》雜誌中報導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發現一種五億多年前的奇異化石。
  • 被中國誤讀的《物種起源》
    在一篇題為《達爾文的中國緣》的文章中,作者為《物種起源》中提到的竹子、牡丹和《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中引用的康熙手記而雀躍:「看,達爾文思想的誕生,曾經受到中國的啟發。」     更為豐厚的饋贈來自公眾對進化論居高不下的支持率。
  • 《大熊貓的起源》:再現熊貓家族興衰演化歷史
    ,精彩再現熊貓家族興衰演化的歷史。 「大多數人對現生大熊貓獨特的外形以及生態、習性等都非常熟悉,但對作為重要物種之一的大熊貓的起源與演化歷史卻知之甚少,或者說只知其『今世』,不知其『前生』。迄今為止,已出版的與大熊貓有關的圖書超過了1000種,但沒有一種是以化石大熊貓作為研究和科普重點的。《大熊貓的起源》一書,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長黎小龍這樣評價。
  • 中科院團隊新發現!五億年前化石「麒麟蝦」揭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11月5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宣布發現了一種形似蝦一樣的動物化石——「麒麟蝦」,該化石來自5億多年前,身體兼具真節肢動物和節肢動物祖先類型的多種特徵,是打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