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海及鄰近西北太平洋海洋生物物種編目和分布圖集編制」階段...
近日,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簡稱海洋三所)承擔的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海及鄰近西北太平洋海洋生物物種編目和分布圖集編制」項目階段性成果匯報研討會在廈門召開。
-
DNA條形碼 海洋生物的「身份證」
>臺禹微製圖 近日,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部署了「我國近海海洋生物DNA條形碼資源庫構建」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承擔,預計在未來5年內搭建起一個涵蓋2000個物種的15000條標準數據的基礎DNA條形碼資料庫。
-
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電離層歷史資料整編和電子濃度剖面...
2009年5月27日,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電離層歷史資料整編和電子濃度剖面及區域特性圖集編研」在北京啟動。科技部基礎司、中科院計財局、中科院資環局及項目專家組、項目承擔單位40餘人參加了會議。 該項目通過對武漢電離層站60年積累的電離層測高儀手動人工觀測、膠片頻高圖和數字頻高圖資料按照國際新標準統一進行度量、處理和參數提取,獲得我國中部電離層完整的參數、頻高圖和電子濃度剖面等數據集,建立符合國際標準規範的電離層特性數據集和圖集。
-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布阿拉斯加冰川編目27043條
:孫靜波 12月22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蘭州召開《2018年阿拉斯加地區(Alaska)冰川編目》新聞發布會。
-
科技部關於發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6年度項目指南的通知
,在原「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基礎上,重新整合設立「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科技基礎資源調查,是指面向科學目標和國家戰略需求開展的對自然本底數據和材料的獲取、對已有數據和材料的整理與編研等科技基礎性工作,具有基礎性、公益性、系統性等特徵;主要目標是產出權威系統的科學數據、調查報告、科技資料、圖集圖件等基礎性成果,並實現開放共享,以推進基礎學科發展、支撐科技創新活動、支撐國家宏觀決策等;重點支持內容聚焦於典型、重點和特色主題,查漏補缺,區別於行業業務工作。
-
為海洋生物研究奠定基石——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七
他們的研究涉及微生物、海藻、原生動物、各類無脊椎動物到魚類等幾乎所有重要的海洋生物門類,基本摸清了我國近海海洋生物的物種構成、區系特點和資源狀況,為我國海洋生物研究奠定了厚重的基石。國家開始認識到生物分類學科的基礎性和重要性,開始支持處於谷底的分類學科。海洋所也設立了生物多樣性專項,尤其在中科院海洋專項的支持下,培育青年分類人才。研究項目的支持使其逐漸恢復壯大。奠定基石2004年後,即便有了國家層面的支持,分類研究仍備受質疑:海洋生物分類已經做了這麼多年,有什麼用呢?還有必要堅持做下去嗎?
-
中國將建海洋生物DNA資料庫 5年時間建成資料庫
本報北京8月18日電(記者喻思孌)記者18日獲悉: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部署了「我國近海海洋生物DNA條形碼資源庫構建」項目。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承擔,計劃用5年時間建成海洋生物DNA條形碼資料庫,形成一套海洋生物鑑定識別的標準體系。
-
《中國海海洋地質系列圖》出版發行 實現地質基礎圖系更新換代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聯合承擔的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海海洋地質系列圖編研」項目開花結果。項目成果之一,1:300萬比例尺《中國海海洋地質系列圖》出版發行,實現了中國海全海域海洋地質基礎圖系的更新換代,是該學科領域的成果集大成和重要裡程碑。
-
「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項目啟動
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家顧問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宜瑜任項目專家組組長。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李超倫闡述了該項目對國家深遠海及海山生態系統調查的重要意義。 陳宜瑜主持項目實施方案匯報。項目負責人徐奎棟匯報了項目總體任務及實施方案。專家組認真聽取了匯報,對項目總體設計、擬調查海山選擇、數據和樣品獲取及質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議,為項目後續高質量實施完成提出了指導意見。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業務化運行
據介紹,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將為南中國海周邊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同時,由日本承建的西北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終止向南中國海區域提供臨時性海嘯預警服務。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出席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正式運行發布會並講話。
-
科學家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首次刻畫出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年代際模態並揭示其發展機制,相關研究論文以博士研究生謝明媚為第一作者,王春在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發表在一區top期刊Journal of Climate上。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東南亞地區物種現狀 21%物種瀕臨滅絕
中國日報環球在線消息:「21%的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危險或正受到威脅(極危3%,瀕危4%,易危14%),接近受威脅的物種比例約為17%,另外,約有26%的物種被認定為略需關注(無危);除此之外,34%因為缺乏相關數據,其物種現狀不得而知。」
-
青島海洋所編制「高精地圖」 填補西太平洋海域研究空白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申報的「中國海-西太平洋地質地球物理場特徵綜合研究與系列圖編制」項目榮獲2019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該項目總結了「七五」至「十二五」近30年來的調查資料與成果,將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圖件的比例尺提高到1:300萬,填補了研究區空白,系統展示了中國海-西太平洋深淺地球物理與構造地質特徵,精細刻畫了地球物理場特徵所反映出的地質內涵,科學揭示了中國海在地質歷史時期的時空演化。系列圖件被綜合部門、產業部門、教育部門和科研院所廣泛使用,為國家發展規劃、生產教學科研等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數據。
-
我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今起正式運行
在我國和馬來西亞等國的積極倡導下,2009年召開的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以下簡稱ICG/PTWS)第23次會議(薩摩亞)決定建立南中國海區域工作組,通過加強區域協作開展南中國海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建設,這也是南中國區域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建設的起點。2011年,我國在ICG/PTWS 第24次會議(中國,北京)上提交了《南中國海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建設框架方案》。
-
科普: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奎棟說,位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交匯區域的珊瑚礁大三角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這裡擁有605種珊瑚,佔全球珊瑚種類總數的76%。全球另一海洋生物多樣性集中的區域是加勒比海,那裡的珊瑚種類僅佔全球的8%。珊瑚礁大三角還擁有2228種珊瑚礁魚類,佔全球珊瑚礁魚類總數的37%,其中8%為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