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真形圖——道教中最為神秘、尊貴的符籙樣式

2021-01-15 收藏家雜誌

道教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本土宗教,以「符籙」作為傳道修持的重要手段。符籙,亦稱符字、墨籙、丹書。符籙術起源於巫覡,始見於東漢。《後漢書方術傳》載:「河南有麴聖卿,善為丹書符,劾厭殺鬼神而使命之。」在長期的傳習符籙術的過程中,道教創造了紛繁的符籙道法,造作了難以數計、樣式眾多的符書。其中最為神秘、尊貴的是「五嶽真形圖」符。晉代葛洪在《抱樸子遐覽》中云:「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文,五嶽真形圖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在談到其神秘功用時,則雲「修道之士,棲陷山谷,須得五嶽真形圖佩之,則山中魑魅虎蟲,一切妖毒皆莫能近」。

明 五嶽真形圖玉嵌飾

武漢博物館藏有一件明代五嶽真形圖玉嵌飾,青白色,呈長方形,長3.7、2.8、厚0.6釐米。正面上下左右中各淺浮雕五嶽山神的真實形態符號,居中圖符像一座房屋,左上圖符像一個多足的水族或靈龜,左下圖符像一個熊熊燃燒的煉丹爐,右上圖符像一個篆書「天」字(或「雨」字),右下圖符像一條魚,反面平凹槽,邊緣陰刻倒「山」字紋。用玉製成此圖還是首次所見。

明 五嶽真形圖玉嵌飾

關於五嶽真形圖的傳說很多,也非常神秘,古代對「五嶽真形圖」的解釋,最早見於《漢武帝內傳》。稱該圖是太上老君最早測繪的山嶽地圖,每嶽一圖,分別為中嶽嵩山、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和北嶽恆山。後此圖成為道士護身寶符,佩此圖入山不會迷路,平安大吉。漢武帝雖雄才大略,但平生最喜愛長生不老和神仙方術。上有所好下必從之,宮廷中一時方士雲集,爭相炫弄奇術。但時間一久,騙局露出馬腳,方士多被漢武帝處死。眾方士內,唯有東方朔得以善終,其好古博學,為人機智恢諧,又「多所觀外家之語」,相傳由他所著的《海內十洲記》記載了關於五嶽真形圖產生的故事:「禹經諸五嶽,使工刻石識其裡數高下……不但刻度五嶽,諸名山亦然……臣先師谷希子者,太上真官也,昔授臣崑崙、鐘山、蓬萊山及神洲真形圖。昔來入漢,留以寄知故人,此書又尤重於嶽形圖矣……武帝欣聞其說。明年遂復從受諸真形圖,常帶之肋後,八節當朝拜靈書,以求度脫焉。」

明 五嶽真形圖玉嵌飾 局部

這是一段傳說古代繪製地形圖的文獻,其中說到大禹令有技巧的人刻度五嶽圖。刻度就是描繪測量。不但五嶽有圖,其他重要的名山也都有圖,如崑崙山、蓬萊山等真形圖。原來,早在太初年間,馮翊人李克就曾向漢武帝獻過《五嶽圖》,為此,武帝特封李克為「負圖先生」。這次東方朔再次獻上一批五嶽真形圖,漢武帝從東方朔手中得到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寶圖,能讓他如此珍重而又沉迷其中,我們今天已經無從見到了。但是,中國古代的道教徒以五嶽真形圖符為尊,大約與東方朔還是有關係的。

明 五嶽真形圖玉嵌飾 局部

我國道教符籙的使用十分廣泛。或丹書符籙為人治病,或符籙緘封用於驅鬼鎮邪,或佩戴寶符救災止害,等等。至於道士作齋醮法事,更離不開符籙,或書符於章表,上奏天神;或用符召主將請神,令其殺鬼;或用符關照冥府,鍊度亡魂。整個壇場內外,張貼、懸掛各式符籙。而五嶽真形圖符的使用顯然更為獨特,道家視其為神性的寶圖,認為此圖符將五嶽的山神都匯集,就會有著很強的磁場和能量。嚴格說來,「五嶽」不僅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還被後來的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

明 五嶽真形圖玉嵌飾 局部

五嶽真形圖,按道家的說法能夠趨吉避兇,但據現代科學研究,五嶽圖實是兩千年前古代的地圖測繪,是古人以特殊方式標畫的五嶽地形圖。1974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掘出三幅彩色地圖,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以實測為基礎繪製的古典地圖,它表明了我國在2100年前地圖科學所達到的高度水平。明人編著的《華嶽志》中也繪有一幅《古本靈寶西嶽真形圖》,其中引有所謂《東方朔序》。序文中說:「五嶽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盤曲迴轉,陵阜形勢,高下參差,長短卷舒,波流似於奮筆,鋒芒暢乎嶺鍔,雲林玄黃,有如書字之狀,是以天真道君下觀規矩,擬縱趨向,因如字之韻而隨形而名山焉。」這件資料的時代大概不會晚於明代,其中特別重要的是點明了《五嶽真形圖》描繪的是山水之象,也就是說表示的是地形變化。並指出,其盤曲迴繞,表現的是陵阜的形勢,文中還點出其山嶺的脊與圖中的鋒芒有關。而且有「下觀規矩」「擬縱趨向」之語,確有一些測量成圖的意味在內。

明 五嶽真形圖玉嵌飾 局部

姑且不論五嶽真形圖是否是地理圖形,但作為道教真符寶物確是毫無疑問的。這一圖形不僅見於我國道教文化研究重要文獻和道教經典集合《道藏》中,更見諸各種器物中,如飾物(日常穿戴用具)、鼎器(禮器)、硯臺(文房用具)、石碑(用途不明)等等中,歷經近兩千年,長久不衰,而見於玉器則屬鮮見。

明 五嶽真形圖玉嵌飾 局部

玉是中國古代聖潔之物,被賦予的「仁、義、智、勇、潔」等高尚道德,「君子必佩玉」「無事玉不去身」,印證了古人對玉的喜愛及崇拜。這件玉嵌飾玉質溫潤細膩,構圖飽滿,線條簡練,所雕各方位山體圖象逼真,特色鮮明,東嶽泰山形體龐大,肅穆威嚴;西嶽華山形體陡峭奇險,壁立如削;南嶽衡山形體如鳥翼,騰空而飛;北嶽恆山,高峻谷深,飛嶺縱橫:中嶽嵩山形體如人臥,外觀奇偉。可以說,雄、險、幽、峻、秀的五嶽名山完美的濃縮於這件玉飾之內,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體現宗教、審美於一體的珍貴的玉器藏品。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5期《明五嶽真形圖玉嵌飾》作者:張衛紅

相關焦點

  • 道教祈福禳災的「法寶」——五嶽真形圖
    很多信眾來到道教廟觀,都會懷著恭敬心請回一些法物,如道教符咒等等,以加持信仰、祈福禳災,但由於道教一貫保有的神聖性和神秘性,很多人對道教法物了解並不多,今天小編就為大夥講解一下傳說中由道祖老君爺親傳的祈福禳災之「法寶」——五嶽真形圖。
  • 走近道教:符籙的含義類型及功用,說說道教的符籙與雲篆天書
    符字筆形曲折盤繞,有多種字體,道教在長期傳習符籙術的過程中,創造了紛繁的符籙道法,造作了眾多的符書。所創符籙難以計數,符籙樣式千奇百怪。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四類:1、復文。多數由二個以上小字組合而成,少數由多道橫豎曲扭的筆畫組合成形。主要見於《太平經》。2、雲篆。據說是天神顯現的天書,實即模仿天空雲氣變幻形狀或古篆籀體而造作的符籙。主要見於《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 登山最不能忽視的是登泰山,聳立紅門登山,這是道教的精髓所在
    到泰山旅遊,步行登山遊客中的絕大多數會選擇在紅門進山,在這裡登山沿途可以看到泰山眾多的名勝古蹟,人文景觀。進山口處有關帝廟,一天門坊兩處名勝。尤其天門,是攀登天梯的起點,所以人們常常會興高採烈地在天門坊前兩側的「天下奇觀」和「盤路啟工處」的兩塊大石碑前拍照留念。
  • 從太歲「平安瓶」來說說道教符籙的密碼
    好吧,系統還在逐步完善中,還需靜候佳音哦。又有些朋友詢問,本次拜太歲法會中恭請的「平安瓶」要放在哪裡?這個小瓶子掛件,因瓶內裝有太歲平安符一張而得神明護佑,便被大家暱稱為「平安瓶」,日常懸掛在家裡或者車中都可以。說到這道教「符籙」,對很多信眾來說,都很神秘,除了知道符籙為道教特有又頗具神通外,對其他方面常常並不是很了解。
  • 老子莊子學說如何成為道教丹鼎符籙方術
    因《老子》著作中帶有神秘色彩,有「穀神不死」 、「長生久視之道」。《莊子》書中有神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等養身成仙論調,即被道教奉為主思想,成仙脫俗、長生不老、清修煉丹終成道教的神仙思想和成仙方術。
  • 道教宗派:帛家道、上清派、靈寶派
    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別之一,以尊奉仙人帛和為祖師而得名。葛洪《神仙傳》記載:「帛和,字仲理,遼東人,入地肺山事董奉,教以行氣、服術法。再去西城山事王君,命其於石室中熟視石壁,視壁三年,見古人所刻《太清中經神丹方》、《三皇天文大字》及《五嶽真形圖》。義有所不解,方平乃授之訣。後入林慮山為地仙。」
  • 道法中的高級密碼:神秘的符籙咒語
    符籙是道教中的一種法術,亦稱「符字」、「墨籙」、「丹書」。符籙是符和籙的合稱。有人認為人體有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磁場,此場伴隨人的一生,如磁場中的陰陽平衡即反映人的健康。如人體有病,即表示磁場中陰陽不平衡所致。
  • 氣通天真:道教符籙的原理
    符籙在道教中是重要又神奇的存在。傳說符籙傳自西王母或元始天尊,又有說傳自太上老君--都是頂級的神仙人物。故而符籙的威力極大。大可保家衛國,小能治病護身。五鬼符、六丁六甲神符之類的神奇符籙可以役使鬼神,實施所謂五鬼搬運之法等。現代人當然認為這些功能實屬子虛烏有。
  • 神秘符籙咒語的那些事兒
    神仙方士中流傳的符圖和印章,便源於這種古老的文字崇拜氣由於符比起咒語來在時間的衡持性和空間的自定性上更顯出明顯優勢,符不論是佩戴在身上和貼在物上都能給人以威力常在的感覺,所以符的運用到了後來也就同咒語一樣,越來越廣泛。符的形式,按載體的不同可分為木符(包括印符)、紙符、布符、絹絲符和實物符等。
  • 道教茅山宗詳解:法術、符籙、手決、陣法,讓人驚嘆不已
    前一部書專門論述上清派各種內修養生的方術秘訣,也有一些天師道請神驅鬼的符籙咒語等法術內容。後一部書的內容也是總結魏晉流傳道經中有關服氣療病、導引按摩等煉養人的形體和精神的各種方術學說,宣揚上清派的思想教義。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苦心經營了幾十年,終於使茅山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
  • 道教重要的「法印」指的是什麼?符籙齋醮常用的法印有哪些?
    法印,道教術語。道教法印面上刻著具有道教含義的文字,甚至有的還刻著完全符式化的圖案,印鈕一般是獅子或其他避邪獸。道教法印和令牌作為正一籙法中十分重要的法物,施用於道教符籙齋醮,即護身通神、鍊度濟人、消災驅邪等科儀及宗教活動中,歷來為道教中人所認重。
  • 道教經典書籍:《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
    在道教史上,東晉南北朝是重要的轉折時期。道教由於門閥士族階級的改造,經歷了一番重大的變革,從早期傳播於民間的道團,直接上升為官方承認的正統宗教,在上流社會普遍流行,同時湧現新的道經,以《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這三組道經最為重要,即三洞真經。《三皇經》在元朝被焚,現已失傳。
  • 正一道三大文化特徵:符籙、齋醮、易經
    1、符籙文化道教符籙派從漢魏以來一直是道教的主流道派。「符」是將神力以「符號」的形式,附著在規定的「文字」(或圖形)上,並書寫在特定的物品(如紙、絹、木、石)上,作為天神的指令,用以鎮魔壓邪,治病求福。
  • 道教的「法器」指的是什麼?常用的法器有哪些?法器有什麼作用
    這種文化一直留傳到道教傳統中。古時笏分為「簡」、「圭」、二種。道教在祭祀五嶽時要「投龍玉簡」,簡上有符。有《救苦簡符》、《九幽玉簡符》、《神霄玉簡符》等,其書符皆有咒,如《神霄金簡》書符咒曰:明梵玄景,開度窮魂。陰陽交象,火煉成人。大帝陽堂,號人靈君。魂生攝炁,九轉成仙。元炁歸身,混合百神。九門祿道,胎炁上玄。
  • 中國五嶽到底指的是那幾座山呢?
    在學地理的時候肯定學過中國五嶽,那麼到現在你還記得這五嶽到底指的是那五座山嗎?它們分別位於哪裡?它們又為什麼被稱之為五嶽呢?中國五嶽指的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東西南北中是根據它們所處的位置來進行命名的,這五座山之所以出名是古代民間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 這五座上也是古代文化的一個縮影,並且這五座山風景優美,也是現在人們常去旅遊的勝地,從古至今流傳的一句話:「五嶽歸來不看山」。
  • 五嶽獨尊、壽比南山、華夏之根,中華五嶽的文化,你還知道多少?
    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指的即是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在中華文化中,五嶽所承的文化價值遠遠超越其作為山本身的地理意義。在古代,帝王附會五嶽為神仙居住之處,在諸山舉行封禪、祭祀盛典,以此作為權力的象徵。
  • 道教:天上人間——天神
    「元始」一詞是道教敘述世界本原的特殊用語,以此神化演變成為最高尊神,本身就是一個象徵化的過程。「三清」之中最早作為道教始祖的是道德天尊,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太上老君。《抱樸子》描述老君「真形」:身長九尺,黃色皮膚,鳥嘴高鼻,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額有三紋,足有八卦,住金樓玉堂,穿五色雲衣,等等。八卦出於太極,太極蘊涵陰陽,陰陽相感而生八卦。
  • 「五嶽四瀆」中的「四瀆」具體是指哪四條河,你知道嗎?
    「五嶽四瀆」在古代為天子祭祀的對象,現在泛指天下的名山大川。「五嶽」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四瀆」具體是指哪四條大河呢?長江作為「四瀆」之一,道教中的長江之神為「四瀆水帝」之「江瀆廣源王」,江瀆廟則位於湖北省秭歸縣。「河」指黃河,為我國第二大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9個省份,最終注入渤海。
  • 新一屆道教協會領導班子中,哪些是王重陽的徒子徒孫?
    大家知道,道教是發源於我國的唯一一個本土宗教,從春秋戰國的「方仙道」而來,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東漢順帝時期,由張道陵在蜀郡鶴鳴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縣北)創立的天師道(五鬥米道),被認為是道教作為「制度化宗教」(教團宗教)的開端。此後中古時期的道教基本保持以老子為教主,道為最高信仰,符錄齋醮為手段,以追求長生不死和成仙為最高境界的宗教組織形態。
  • 壽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是哪座山?五嶽獨秀是指五嶽哪座山?
    最具有說服力,根據文獻記載,因有《詩經·終南》中有記載所指,也有說自古長安都以南,故稱南山,所以是秦嶺山脈的終南山。也因衡山位於古朝以南,宋徽宗在衡山留下「壽嶽」和「天下南嶽」題詞,還有因在祝融峰會的仙橋一側有「南山一境」的石刻,還有據清光緒版《南嶽志》記載,所以也有說是南嶽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