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本土宗教,以「符籙」作為傳道修持的重要手段。符籙,亦稱符字、墨籙、丹書。符籙術起源於巫覡,始見於東漢。《後漢書方術傳》載:「河南有麴聖卿,善為丹書符,劾厭殺鬼神而使命之。」在長期的傳習符籙術的過程中,道教創造了紛繁的符籙道法,造作了難以數計、樣式眾多的符書。其中最為神秘、尊貴的是「五嶽真形圖」符。晉代葛洪在《抱樸子遐覽》中云:「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文,五嶽真形圖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在談到其神秘功用時,則雲「修道之士,棲陷山谷,須得五嶽真形圖佩之,則山中魑魅虎蟲,一切妖毒皆莫能近」。

武漢博物館藏有一件明代五嶽真形圖玉嵌飾,青白色,呈長方形,長3.7、2.8、厚0.6釐米。正面上下左右中各淺浮雕五嶽山神的真實形態符號,居中圖符像一座房屋,左上圖符像一個多足的水族或靈龜,左下圖符像一個熊熊燃燒的煉丹爐,右上圖符像一個篆書「天」字(或「雨」字),右下圖符像一條魚,反面平凹槽,邊緣陰刻倒「山」字紋。用玉製成此圖還是首次所見。

關於五嶽真形圖的傳說很多,也非常神秘,古代對「五嶽真形圖」的解釋,最早見於《漢武帝內傳》。稱該圖是太上老君最早測繪的山嶽地圖,每嶽一圖,分別為中嶽嵩山、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和北嶽恆山。後此圖成為道士護身寶符,佩此圖入山不會迷路,平安大吉。漢武帝雖雄才大略,但平生最喜愛長生不老和神仙方術。上有所好下必從之,宮廷中一時方士雲集,爭相炫弄奇術。但時間一久,騙局露出馬腳,方士多被漢武帝處死。眾方士內,唯有東方朔得以善終,其好古博學,為人機智恢諧,又「多所觀外家之語」,相傳由他所著的《海內十洲記》記載了關於五嶽真形圖產生的故事:「禹經諸五嶽,使工刻石識其裡數高下……不但刻度五嶽,諸名山亦然……臣先師谷希子者,太上真官也,昔授臣崑崙、鐘山、蓬萊山及神洲真形圖。昔來入漢,留以寄知故人,此書又尤重於嶽形圖矣……武帝欣聞其說。明年遂復從受諸真形圖,常帶之肋後,八節當朝拜靈書,以求度脫焉。」

這是一段傳說古代繪製地形圖的文獻,其中說到大禹令有技巧的人刻度五嶽圖。刻度就是描繪測量。不但五嶽有圖,其他重要的名山也都有圖,如崑崙山、蓬萊山等真形圖。原來,早在太初年間,馮翊人李克就曾向漢武帝獻過《五嶽圖》,為此,武帝特封李克為「負圖先生」。這次東方朔再次獻上一批五嶽真形圖,漢武帝從東方朔手中得到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寶圖,能讓他如此珍重而又沉迷其中,我們今天已經無從見到了。但是,中國古代的道教徒以五嶽真形圖符為尊,大約與東方朔還是有關係的。

我國道教符籙的使用十分廣泛。或丹書符籙為人治病,或符籙緘封用於驅鬼鎮邪,或佩戴寶符救災止害,等等。至於道士作齋醮法事,更離不開符籙,或書符於章表,上奏天神;或用符召主將請神,令其殺鬼;或用符關照冥府,鍊度亡魂。整個壇場內外,張貼、懸掛各式符籙。而五嶽真形圖符的使用顯然更為獨特,道家視其為神性的寶圖,認為此圖符將五嶽的山神都匯集,就會有著很強的磁場和能量。嚴格說來,「五嶽」不僅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還被後來的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

五嶽真形圖,按道家的說法能夠趨吉避兇,但據現代科學研究,五嶽圖實是兩千年前古代的地圖測繪,是古人以特殊方式標畫的五嶽地形圖。1974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掘出三幅彩色地圖,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以實測為基礎繪製的古典地圖,它表明了我國在2100年前地圖科學所達到的高度水平。明人編著的《華嶽志》中也繪有一幅《古本靈寶西嶽真形圖》,其中引有所謂《東方朔序》。序文中說:「五嶽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盤曲迴轉,陵阜形勢,高下參差,長短卷舒,波流似於奮筆,鋒芒暢乎嶺鍔,雲林玄黃,有如書字之狀,是以天真道君下觀規矩,擬縱趨向,因如字之韻而隨形而名山焉。」這件資料的時代大概不會晚於明代,其中特別重要的是點明了《五嶽真形圖》描繪的是山水之象,也就是說表示的是地形變化。並指出,其盤曲迴繞,表現的是陵阜的形勢,文中還點出其山嶺的脊與圖中的鋒芒有關。而且有「下觀規矩」「擬縱趨向」之語,確有一些測量成圖的意味在內。

姑且不論五嶽真形圖是否是地理圖形,但作為道教真符寶物確是毫無疑問的。這一圖形不僅見於我國道教文化研究重要文獻和道教經典集合《道藏》中,更見諸各種器物中,如飾物(日常穿戴用具)、鼎器(禮器)、硯臺(文房用具)、石碑(用途不明)等等中,歷經近兩千年,長久不衰,而見於玉器則屬鮮見。

玉是中國古代聖潔之物,被賦予的「仁、義、智、勇、潔」等高尚道德,「君子必佩玉」「無事玉不去身」,印證了古人對玉的喜愛及崇拜。這件玉嵌飾玉質溫潤細膩,構圖飽滿,線條簡練,所雕各方位山體圖象逼真,特色鮮明,東嶽泰山形體龐大,肅穆威嚴;西嶽華山形體陡峭奇險,壁立如削;南嶽衡山形體如鳥翼,騰空而飛;北嶽恆山,高峻谷深,飛嶺縱橫:中嶽嵩山形體如人臥,外觀奇偉。可以說,雄、險、幽、峻、秀的五嶽名山完美的濃縮於這件玉飾之內,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體現宗教、審美於一體的珍貴的玉器藏品。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5期《明五嶽真形圖玉嵌飾》作者:張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