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和直覺真的是兩碼事,比如這裡要討論的一個有趣的數學定理!

2020-11-29 百家號
大神布勞威爾

今天讀到一個有趣的數學定理,拿出來和大家一起開心一下,並進一步說明,數學和我們的直覺在很多時候簡直就是相悖的!

這個定理的描述是這樣的:假如你去登山,假設上午8點從山腳出發,一路上飽覽風光,中午12點到達山頂,在山上玩樂過夜,第二天8點從山頂出發,原路返回,悠哉悠哉下山,中午12點恰好到達山腳。那麼,存在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肯定在某個時刻,你在山上的位置和昨天在山上的位置是恰好一樣的。或者說,兩次到達山上某個地點的時間是相同的第一次讀到這個數學定理的時候,大腦當時就宕機了,當然這可能和我的不怎麼太聰明的大腦有關。這個定理是荷蘭數學家布勞威爾在1912年給出的!大家能想明白這個數學定理嗎!?

花了好久的時間,才找到一點能理順的概念!但這牽扯到拓撲的概念,我講不清楚,我自己的數學還僅僅停留在高等微積分的階段。至於群論、拓撲、流形等已經很久之前就交還給大學的數學/物理老師了!於是在草紙上慢慢的推算,總算有點心得,當然只是驗證,不是證明!

能夠找到的比較學術化但卻簡單易懂的說法如下:把這個人兩天的行程重疊到一天去,換句話說想像有一個人8點從山腳出發,12點走到了山頂,而同一天還有另一個人8點從山頂出發,12點走到走到了山腳。這兩個人一定會在途中的某個地點相遇。這就說明了,這個人在兩天的同一時刻都經過了這裡。

真是頭大!當然這還不算是頭大的!畢竟,還能用一定的推理方法讓大家明白!那麼看看從這個簡單的定理推出的稍微複雜一些的另外兩個表述,當然維度增加,讓大腦更加的混沌了。

第一個:取兩張大小相同的紙,把其中一張紙揉成一團之後放在另一張紙上(不要出邊界),那麼,紙團上一定 存在一點,它正好位於下面那張紙的同一個點的正上方。

揉過的紙團

第二個:當你攪拌完咖啡後,一定能在咖啡中找到一個點,它在攪拌前後的位置相同。

攪拌後的咖啡

這簡直就不可能從自己的腦海中得到直觀的認識!再一次相信了,做數學的都是天才!而這個簡單的定理有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布勞威爾不動點定理(Brouwer fixed point theorem),並且基於這個定理,有多本厚厚的大部頭學術專著聞名於世!而且這個不動點定理在經濟學中也大放異彩,曾經從她推導出的結果在1972年和1983年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

《不動點理論及應用》封面

數學,有時候,真的是讓普通人的直覺無所適從!能夠從事數學專業的,都是讓人膜拜的天才

相關焦點

  • 直覺主義——數學概念是自主的智力活動
    直覺主義的哲學思想來自康德。它特別強調人的直覺對數學概念的作用。布勞威爾:構造出的自然數作為直覺主義學派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布勞威爾提出了他對數學對象的看法。如果認為自然數是這麼一個一個構造出來的,承認不承認自然數總體呢?布勞威爾認為不能考慮自然數總體。因為直覺可以想像構造出每一個確定的自然數,卻不能想像構造出全體自然數的過程,因為那需要無窮的時間。康德認為人的數學直覺分為時間與空間兩方面,布勞威爾認為,時間直覺已經夠了。有時間感,可以分先後次序,就可以從直觀上把握自然數的產生過程。
  • 那些違反常識的數學定理,都無法被反駁,奠定了人類的真理世界!
    利用費馬大定理,可以得到一些有趣的證明,比如證明3次根號2為無理數:這個證明簡直就是大炮打蚊子,但卻很美妙。二:分球定理數學中,有一條極其基本的公理,叫做選擇公理,許多數學內容都要基於這條定理才得以成立。
  • 數學網課很無聊?那聊點有趣的數學史,第一次數學危機
    微博關於數學、網課的熱搜一個接一個。很多同學認為,上網課的效率不高,看著看著就想睡覺。那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有趣的數學史故事。後面我們會專門開一個數學史系列,一起遇見數學,撩上數學,愛上數學。數學的知識是可靠的,準確的。而且可以應用於現實的世界。數學的知識由於純粹的思維而獲得。不需要觀察直覺和日常經驗。大概可以這樣概括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觀點,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都能歸結為整數或整數之比。
  • 哥德爾定理是如何玩壞數學的!
    Dilts,俄勒岡大學數學博士。翻譯作者,風無名,哆嗒數學網翻譯組成員。校對,Math001。關注 哆嗒數學網 每天獲得更多數學趣文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是那種能把你腦漿敲出來的一個定理。在上一篇博客,我們討論了定理本身及其影響。簡單說來,它們顯示出了數學本身的內在局限性。
  • 數學也浪漫~這些數學公式背後的有趣含義你知道嗎?
    稍有數學閱歷的人都有這樣的直覺,凡是『簡潔』的公式都會給人以美感。『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定理是如此地深入每一個地球人的心靈。它是人類早期發現並證明的重要數學定理之一(公元前約三千年的古巴比倫書版中就有記載),也是用代數思想解決幾何問題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勾股定理(畢達哥拉斯定理)約有400種證明方法,是數學定理中證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
  • 數學反常識,不能亂猜的直覺與結論
    原標題:數學反常識,不能亂猜的直覺與結論 數學上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例子:以為很簡單的問題其實是很難的難題;有時候做著做著就忘了某些定理成立的條件;一些看似簡單的方程卻存在一些奇特的解的形態,不考慮條件概率和 Bayesian 定理從而相信各種偽科學……說得極端點,在受過教育之前
  • 費馬大定理,數學最大的浪漫
    本周小先生繼續帶來一個世界著名的數學定理—費馬大定理。按照所贏局數之差和遊戲總盤數的比率分配。這也並不靠譜,因為65:55的局面和98:89的分配方式是一樣的,但很顯然如果繼續玩下去,65:55的局面更容易翻盤。    於是費馬便和帕斯卡通書信討論這個問題,得到了費馬-帕斯卡系統,這也為現代概率論奠定了基礎。    費馬是這樣解決問題的:不應該把目光放在已經贏得的局中,而是應該放在還未完成的局中。
  • 超級數學天才,僅憑「直覺」發現了世上最美的數學公式,多年後才能...
    後來,由於拉馬努金對數學過分迷戀,花費在數學上的時間太多,別的科目不理想,沒有了獎學金、升不了高級班,拉馬努金開始逃避,不得不出來找工作。看到了這裡,很多人也許說,這又是個《傷仲永》的故事,可接下來的事情,出乎我們所有人的意料。
  • 學好數學,真的需要天賦嗎?聽聽數學家怎麼說……
    果仁媽邀請了數學家Yilong和她的太太邱天,請他們一起來聊聊「學好數學,是否真的需要天賦?」以及「數學學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文章深入淺出,對數學學習的方法解剖得非常精闢,千萬不要錯過。學數學需要天賦嗎?這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作為一個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工作者,今天來談談我的看法。1 數學考試,需要天賦嗎?
  • 14個數學創新項目——數學真的很好玩
    著名數學家約翰·馮·諾伊曼說過:「在數學中,你不是真正的理解;你只是習慣了它們。」然而,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相信,如果我們開發數學的東西,比如一些項目,我們就會了解數學是如何工作的。我相信這些項目會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因為大多數孩子在看到一個數學主題時並沒有完全理解它。項目是一種動手學習的經驗,應該包括在學校的課程。
  • 4.1.7要命的數學和救命的數學
    庫薩的尼古拉義大利的帕喬利總結前人成果,撰寫了《算術、幾何、比和比列摘要》一書,在許多年內都是一本標準的數學教材。帕喬利懂得運算負數,在書中廣泛討論了二次方程。費羅的弟子菲奧爾不相信,一個沒受過多少教育的結巴能超越自己的老師,雙方矛盾一觸即發,於是二人約戰。有趣的是,這場「決鬥」並非拿著刀劍互砍,而是互相給對方出數學題,限時解出,看誰更精通三次方程的解法。菲奧爾自持自己是名師的繼承者,對塔爾塔利亞不削一顧。誰知道,一場比賽下來,塔爾塔利亞解出了全部的正確答案,而菲奧爾一題也沒解出來,塔爾塔利亞大獲全勝!
  • Thurston:數學中的證明與進展
    比如,以「數學家怎麼證明定理?」這個問題作為開始,似乎並不是太好。這個問題引出了一個有趣的話題,但是為了開啟這個話題,需要給出兩個隱性假設: (1)數學證明中存在一致的、客觀的、牢靠的理論和實踐, (2)數學家所取得的進展是由定理的證明組成的。
  • 5分鐘看懂「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原來這個定理如此有趣
    其實稍微有點數學基礎的朋友就知道,1、2、3、4等數都是自然數,所以哥德爾的這個定理其實主要是在自然數這個範圍內描述。所以一旦你所接觸的數學中很多定理不是涉及自然數的,那麼自然就不能用哥德爾的這個定理來描述。所以你已經知道這個定理的作用範圍就是「自然數」,了解範圍後你需要知道什麼叫「不完備」?,其實不完備並不是我們直覺字面意思所理解的,不完備在數學上有專門的定義。
  • 費馬大定理的啟示:數學內容、方法的豐富促成了費馬大定理的解決
    該文的一些想法來源於費馬大定理的故事,關於費馬大定理的簡略介紹請參考:跨越358年的「惡作劇」:費馬大定理數學的分支龐雜,每個分支深入研究後都能佔據一個人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最具創造力的時光也非常有限。有人說龐加萊是最後一個數學全才;也有人說從希爾伯特之後,再也沒有能系統掌握數學的大師人物了;無論如何,現在很少有人能較全面地掌握數學,或者說在多個領域站到前沿。
  • 如何自學MIT的應用數學課程?這裡有個參照給你
    生物學和認知科學背景出身,中途迷上了神經網絡,開始學習機器學習並自學編程,為了看懂機器學習文獻又去自學數學,然後愛上了數學——這就是本文作者和數學結緣的原因,也是他決定自學MIT應用數學的動機。本文詳細介紹了作者準備自學數學課程的計劃 ↓↓今年夏天我打算做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個人發展項目:完成MIT的應用數學課程。
  • 陶哲軒:什麼是好數學
    ,或對數學教育的貢獻);好的數學遠見(比如富有成效的長遠計劃或猜想);好的數學品味(比如自身有趣且對重要課題、主題或問題有影響的研究目標);好的數學公關(比如向非數學家或另一個領域的數學家有效地展示數學成就);好的元數學(比如數學基礎、哲學、歷史、學識或實踐方面的進展);(譯者註:此處「元數學「」譯自"meta-mathematics
  • 數學與邏輯學的大碰撞
    由於數學家的觀點分歧,形成了數學基礎的三大學派:以羅素為代表的邏輯主義學派,以布勞威爾為代表的直覺主義學派,以希爾伯特為代表的形式主義學派。三大學派的形成和活躍,對由萊布尼茨開啟的數理邏輯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下面一段文字是三個學派的簡述,可以選擇閱讀。
  • [趣味數學]你也可以發現數學定理
    對於喜歡數學的人,他們在讀到一些數學家的傳記,或者關於他們的發現,往往會產生這樣的想法:這些人真的很聰明,如果不是天才怎麼會發現這些難得的定理或理論呢?這些看法和印象並不全部正確。今天我想告訴你的就是如果有天才的話,你也是一個天才。
  • 數學思維方法概述 ---數學思維方法與數學哲學
    對於中西古代傳統數學思維的比較,可以從對勾股定理的論證中得到啟示。勾股定理在古希臘稱之為畢達哥拉斯定理,中西古代不同的思維特徵在勾股定理的證明中表現為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設a,b,c為勾股形地勾,股,弦,則一個朱實為1/2ab,四個朱實為2ab,黃實為(b-a)2 。於是得到c2 =2ab+(b-a)2 =a2 +b2 。比較而言,可以發現中國古代數學地思維方式完全不同於西方的三段論式的演繹規則。中國古代的數學思維利用直觀圖形,利用顏色,充分發揮主觀的直覺思維作用。
  • 【數學天地】地圖上的數學難題——四色定理
    色彩的運用涉及很多領域,比如繪畫、服裝、建築、刺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