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多葛主義認識論:現實與存在的區別

2021-01-08 老胡說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真實和存在之間有區別嗎?我敢打賭,大多數人都會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惑。當然存在的是真實的,反之亦然!事情往往不像乍一看那樣顯而易見,而且往往以出人意料的、有趣的方式呈現。

古代的斯多葛學派是一元論者和唯物主義者,這意味著他們認為所有存在的東西都是由一種物質構成的。當然,他們對這種「東西」的準確定義是不正確的。斯多葛學派認為宇宙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一種他們稱之為「元氣」的東西,它有四種形式:內聚,它使一個物理對象統一;大自然,它使一些東西充滿生機;靈魂,賦予動物知覺和運動;道,給人類以理性。例如,巖石有凝聚力,但其他三種元氣都沒有。植物既具有凝聚力,又具有自然性,但沒有靈魂,也沒有理性。動物有前三個,但沒有理性。我們四個都得到了。

當然,現代科學否定了這一說法,但接受了一元論+物理主義的潛在形上學框架。所以一個現代禁欲主義者可以保留原來的框架,只要用現代物理學所說的一切(粒子,弦,場,等等)來代替元氣。請注意,現代物理學還表明,一切都是由相同的基本物質構成的,但它們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如果你接受弦理論,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弦組成的,這些弦以不同的頻率振動,呈現出不同種類粒子的外觀。

問題在於,柏拉圖在其名為《詭辯家》的對話中,對唯物主義的本體論立場發起了強大的攻擊。他把形上學的鬥爭用神話的語言表達出來,把認為一切都是由物質構成的巨人和認識到非物質事物存在的諸神對立起來。

柏拉圖認為,事物要存在,就必須有"存在"存在。事實上,他認為存在的標誌是行為或被行為的能力,也就是說,是由因果屬性決定的。這將唯物主義者置於一個相當尷尬的境地:儘管她可能否認靈魂的存在(或者堅持認為靈魂實際上是由物質構成的,就像斯多葛學派所做的那樣),她要麼承認概念不存在,要麼承認它們是由物質構成的。第一種選擇將破壞許多斯多葛學派(或其他任何學派)的哲學,而第二種選擇聽起來相當怪異。

在柏拉圖的寓言中,斯多葛主義的創始人芝諾,決定站在巨人一邊:他同意存在的一切都是由物質構成的,並且可以被行動或被行動。但是他也需要對上面提到的那些說法,概念,以及其他一些斯多葛學派認為是現實的一部分但又不是物質的東西,比如時間,進行闡述。天才的妙招來了:現實被認為是比存在更廣泛的範疇。這個更寬泛的範疇由兩個子範疇構成:存在的事物和「存在」的事物。概念和時間並不存在(因為它們不是物質的),但它們以非物質的形式存在。從圖形上看,它是這樣的:

這是一個聰明的舉動,因為它保留了一個常識性的概念,即物理對象和概念在某種意義上都是「真實的」,但明確了這意味著什麼:身體是真實的,它們存在,概念是真實的,它們存在。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身體,而不是概念,是由物質構成的,可以被作用或被作用。

那柏拉圖的思想呢?他指的是像「椅子」或「人」這樣的普遍性,而不是像這把椅子和那個人這樣的特殊性。對斯多葛派來說,宇宙既不存在也不「存在」,它們被歸類為「非某物」,是現實之外的一個範疇,就像幻覺一樣。順便說一句,這使得斯多葛學派成為哲學史上第一個唯名論者。

以上幾點對我們今天有什麼幫助?它有助於理解現代哲學中對唯物主義的標準反對:它不能解釋抽象,即概念,如「正義」或「美德」。概念需要一個物質基礎(如大腦)來思考和表達。但即使是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也不會說這個概念是由腦物質構成的。通過現實與存在的分離,我們實現了一個更加靈活和全面的本體論分類系統。因此,就我在開始時提出的問題而言:有些食物既真實又存在,但有些事物是真實的,但並不存在。然而,如果某事存在,那麼它肯定是真實的。

相關焦點

  • 本體論和認識論
    2000多年前的希臘的懷疑論者皮浪做出這樣的判斷:1、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2、即使這個世界是存在的,它也是無法認識的;3、即使這個世界是可以認識的,那這種認識也是無法表達的。皮浪的懷疑論斷無意中勾勒出了哲學發展的的一個脈絡,即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和語言哲學。 哲學和科學密不可分。
  • 從認識論到生存論——走進懷疑論研究的生存論視野
    然而,無論如何我們恐怕都無法否定科學存在及科學成功發展的事實,與此相應的現實是,即便當今影響甚隆的後現代主義對科學進行了頗為深入人心的批判,也亦然不能消解科學的存在及停止科學愈益迅猛的發展。而科學的存在及科學愈益迅猛發展的事實說明的則是我們在認識論的視野中為懷疑論存在的合理性所進行的辯護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 交互主體性:從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這後面的關係性的交互主體化,正是廣松涉自己原創性的全新認識論構境激活點。我們來看他的分析:  人們的意識實態(知覺的在場的世界)也取決於當事人在怎樣的社會交往的場合中實現自我形成。因此,「認識」不能理解為各個主體與客體的直接關係。傳統認識論,將「認識」理解為主體—客體關係,是基於他人的存在這一事實在原理上可作無視的處理這一假設。
  • 「真正的我們」存在於另外一個宇宙中!——《量子論》的現實意義
    2015年,像玄學一樣的《量子論》在澳大利亞被科學家通過實驗得到了實證,同年,令人不可思議的「量子糾纏」也得到了實驗的證實。但是,快四年過去了,對於「《量子論》現實意義」的認識,卻還在路上迷茫,《量子論》的背後,到底蘊含著什麼現實意義呢?
  • 淺議哲學的認識論轉向
    研究存在問題的是本體論,研究思維問題的是認識論。如果把世界歸結為水火氣或原子等本體,就與宗教把造物主設定為上帝類似,都是把理論教條建立在斷言上,即沒有實驗的證明,也缺乏現實的依據。早期哲學研究大都把精力集中在世界起源和萬物本性上,試圖搞清楚構成萬物元素、宇宙發展動力、世界因何存在,以及究竟有沒有至善等等,也就是說,存在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核心在於因何而存在,以及依何形式而存在。古代所謂水火和原子及虛空等元素本體論,都是基於猜測的獨斷論,用宗教話講,所謂哲學本體論,就是論證上帝存在的理論,神學可以借哲學來發揮,但不是必不可少,只是借用哲學來講義理和闡述教義。
  • 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然而,「思」與「在」、「有」與「無」,這本身不就是「有區別」、「非同一」的嗎?因此,在「純存在」的意義上,「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就構成了一種根本性的矛盾:應該有區別,實際無區別。這個根本性的矛盾,既揭示了人類認識史和個體認識史的「開端」,又揭示了思維的能動性的「開端」,也揭示了作為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開端」。
  • 超越現實的形上之思——關於哲學的問題的存在論追尋
    摘要: 哲學的問題是一個哲學觀的問題,哲學活動首要的事情就是尋找哲學的問題,而通常我們在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上對哲學的問題的追問往往使我們忽略了哲學的存在論本質,受近代以來工具理性的影響,只是在把哲學當作解決現實問題與保證理論存在與發展的工具意義上來理解,但哲學的存在基礎、哲學最初的產生以及哲學最初的內容都否定著哲學的工具性存在,向我們證明著哲學的存在論本質,哲學活動作為人的存在方式
  • 文化哲學面向現實的方法論視域
    這個路徑反對以往對人本質的抽象認識,堅持人永遠要進行文化創造的自由本質,旨在通過人類所有的文化創造物,主要包括神話、宗教、語言、藝術、科學、歷史等,來實現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復歸。  2.文化哲學研究的方法論省思  按照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觀決定方法論的基本邏輯,理解了文化哲學,那麼研究文化哲學的方法論也便不難理解。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文化哲學三種最普遍觀念及其內在統一性的認識,彰顯出文化哲學研究的具體方法要求。  一是「哲學就是哲學史」的哲學觀念。
  • 什麼是歷史認識,所謂的歷史認識論,你知道是什麼嗎?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講講關於歷史的認識。歷史認識即歷史研究的本質所在,展現的是歷史觀及研究水平如何歷史學的成果是認識的成果,體現為關於知識的關於觀念的認識成果。在近代或現代意義上存在的社會人文學科,根本的問題都是認識論的問題。因此,歷史學的根本問題同樣是認識論的問題。
  • 常識積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認識論即個體的知識觀,也即個體對知識和知識獲得所持有的信念,是哲學的重要分支。我國所認同並堅持的認識論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它是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於人類的認識來源、認識能力、認識形式、認識過程和認識真理性問題的科學認識理論。
  • 2012考研政治輔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考點解析
    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孫佔河孫老師結合曆年真題認識論考點,為同學們總結了以下內容: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回答了怎樣認識世界的問題。它研究人的認識的本質和認識的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強調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 認識論部分的主要原理
    (二)能動反映論和直觀反映論的區別 1.所有唯物主義都堅持可知論和反映論。 2.舊唯物主義認識論:是直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反映論。 它有兩個缺陷:一是離開實踐考察認識問題,不了解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二是離開辯證法來考察認識問題,認為認識是一次性完成的,不能把認識看作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 量子力學理論與唯物認識論
    最近,有網友提出量子力學理論是我們傳統的唯物認識的一個革命,宣告了傳統唯物認識論的崩潰。認為量子力學理論已經重新構建了人與存在的相關關係,認為世界不在是物質的存在,而是由於我們的觀測才得以存在,即我們的感知影響著事物的存在。我們作為存在信息的接收者,存在就是表達在我們意識中的感知信息。
  • 傳播學研究:認識論、方法論及創新
    批判學派與理性主義對於傳播學研究認識論和方法論基礎的考察,無法脫離人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漫長發展歷程和幾千年來積累的成果。哲學思辨或者形上學是人類最原始、生命力最為強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傳統,西方形上學的集大成就是理性主義思潮。
  • 認識論——本體論
    我聽過盲人摸象的故事,我看過很多關於人性的故事,可我就忘記如何避免這種認識論上的真和本體論上真的區別;生活中的我們總是喜歡用感覺器官去認識事物,眼睛見到的才是真的,但我們忽略了事物的本質,世界如此之大有多少人是用心去解釋事物,我們一直以來都只是借用外在的天賦所賜與的表象解決塵世的疼痛
  • 新書推薦《數理本體論——存在與量度》
    本書所要澄清的方面涉及本原與本體的區分以及存在與不存在等相關範疇,進一步包括了單元與關聯、單位與數目、數與量以及單純量度與複合量度等範疇,也指出了這些重要範疇的相互關係。序言:最初的世界是虛空,本體是虛空產生的獨立對象,世界進一步包括了本體。有關本體的知識就是指本體含義,這些含義組成本體論。最初不可能對本體所有含義認識清楚,認識本體是個漫長的過程,直到今天。
  • 專題十 哲學思想與唯物論、認識論
    2.哲學的基本問題 (1)思維與存在(意識與物質)的關係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劃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
  • 朱立元:馬克思為現代存在論奠定了思想基礎
    一提到存在論(ontology),有的學者斷定是海德格爾的專利。這至少是極大的誤解。是的,海德格爾的「此在在世」的現象學存在論的確在存在論上超越了傳統形上學的主客二分認識論。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反思的結果是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這包含了兩重意義:一是宣告本體論哲學的終結,二是批判西方理性的局限。康德通過四組二律背反的論證,發現西方理性的認知模式,無法真正認識客體對象,康德所做的其實就是運用形式邏輯的沉思,來論證盲人摸象的道理。由於他意識到主體的理性認知模式,無法正確把握客體,沿著主、客二元論的既有思維定勢,康德把本體論的「客體」轉述為認識論的「物自體」。
  • 對現實的認識,理性的認識,思維是人類認識的高級階段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思維是藉助言語實現人的理性認識的過程,它可以揭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思維是人類認識的高級階段,它是在感知基礎上實現的理性認識形式。這些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認識。人們經常所說的「讓我想一想」「讓我考慮一下」 ,或說「我預計」「我們這樣來設想一下」「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等,都是思維活動的表現形式。(一)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反映概括反映,就是反映一類事物共同的本質屬性,是反映事物的內在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