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斯頓」已致斐濟29人遇難 災後或爆發寨卡病毒

2020-12-04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2月24日報導 港媒稱,斐濟20日遭南半球有紀錄以來最強5級熱帶氣旋「溫斯頓」吹襲,至23日確認最少29人遇難,全國逾8400人無家可歸。

據香港《明報》2月24日報導,風速高達每小時325公裡的溫斯頓吹襲當天帶來4層樓高巨浪,許多小島村落夷平。國際救援組織人員憂慮,寨卡病毒和登革熱會在災後爆發。

最少29死 逾8400人失家園

溫斯頓最高風力達每小時325公裡,本月20日晚橫掃斐濟,令這個人口約90萬、由約300個島嶼組成的國家遭受重創,政府連夜宣布國家進入為期30天「自然災害狀態」。

風速325公裡 南半球有紀錄最強

斐濟總理姆拜尼馬拉馬23日探訪避災中心後表示理解國民的絕望處境,他說政府會不眠不休救助災民。

風災造成的死亡人數23日攀升到29人。不少受災島嶼一度斷電和失去聯絡,當局仍在了解偏遠島嶼受災程度。當地納迪國際機場關閉兩天後23日重開,人道救援陸續運抵。澳洲和紐西蘭23日出動飛機,運載食物、水和醫藥賑災。

紐西蘭空軍航拍照片顯示,有斐濟島嶼的不少村莊在風災中遭夷平。斐濟官員稱,許多村莊受損,並警告該國第七大島嶼科羅島可能遭毀滅式破壞。志願組織澳洲國際計劃高級衛生項目經理哈格蒂警告,風災帶來積水問題,可能令當地爆發由蚊子傳播的寨卡和登革熱疫潮。

斐濟政府在災後動員軍警參與救災和重建,聯合國亦開始評估斐濟災情,協調國際援助。斐濟官員稱,災後復原可能需數月時間。中國紅十字會22日捐贈10萬美元緊急人道主義援助,中國商務部亦正研究提供緊急援助。美國、印度等國亦表明會施援。

相關焦點

  • 寨卡病毒的潛伏期多久有幾天?寨卡病毒會死人嗎?
    寨卡病毒發病後就會有明顯的症狀表現,體溫通常表現為低熱,有極少數有高熱反應;皮膚上會生長斑丘疹,在丘疹皮膚的周圍都會有發紅的現象;身體肌肉感覺無力,而且手足關節部位有疼痛感;眼睛部位還會有結膜炎的出現,但是不會出現化膿症狀;感染寨卡病毒發病後的症狀還有肌肉疼痛、頭痛、眼眶疼痛、四肢乏力、虛弱、惡性、腹痛、嘔吐、皮膚瘙癢等不適症狀。
  • 美國研究人員:寨卡病毒或致男性睪丸縮小
    美國研究人員通過小鼠實驗發現,寨卡病毒可能降低男性睪丸素水平,減少精子數量,導致睪丸縮小並影響生育能力。先前研究顯示,男性感染寨卡病毒後,病毒會在精液中存留數月之久,但研究人員並不清楚病毒對男性健康的確切影響。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麥可·戴蒙德帶領研究小組,令一組雄鼠感染寨卡病毒。兩周後,雄鼠睪丸出現明顯萎縮。
  • 《科學》:一種蚊子亞種容易感染寨卡病毒,加劇寨卡疫情蔓延
    在過去十年中,寨卡病毒在世界各地傳播,造成數百萬人感染。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和巴斯德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了寨卡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埃及伊蚊。 在5000年至1萬年前,這種原產於非洲的蚊子物種產生了一種適應人類的亞種,該亞種在過去幾個世紀裡傳播到其他大陸。
  • 中國科學家《自然》子刊刊文:首證寨卡病毒能感染周圍神經
    此前已有報導指出,部分患者在感染寨卡病毒後並沒有出現任何中樞神經異常症狀,但出現了周圍神經異常症狀,而最早被分離出寨卡病毒的烏幹達恆河猴的周圍神經系統中也發現存在寨卡病毒。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的這一年裡,巴西確診了超過6000名新生嬰兒患有小頭畸形,發病率比往年高出20倍,而這一年恰逢巴西爆發寨卡疫情,而這些患病兒的母親大多感染了寨卡病毒。
  • 研究表明T細胞可以預防小鼠寨卡病毒感染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伊蚊肆虐的地方,寨卡病毒可能也不會落後太遠。儘管2015年至2016年在美洲爆發的茲卡疫情已經過去,但茲卡可能會再次出現,而且「在許多國家,茲卡可能會悄無聲息地傳播,」拉霍亞免疫研究所(LJI)教授蘇簡·施雷斯塔博士說。「我們需要開發有效的疫苗。」
  • Cell Stem Cell:寨卡病毒也感染成體神經祖細胞
    2016年8月21日/生物谷BIOON/--在懷孕期間感染上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的媽媽產下的嬰兒中出現的小頭畸形和相關的出生缺陷被認為是正在發生的寨卡病毒爆發所導致的最為嚴重的後果。
  • 我國研究團隊全球首先揭開寨卡病毒複製奧秘
    而近日,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性權威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稱,首次揭開了寨卡病毒複製的奧秘,這將為研製抗寨卡病毒藥物,提供重要依據。從今年二月份起,天津大學的科研團隊啟動了對寨卡病毒的研究項目,並於近日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據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田宏亮介紹:在病毒複製過程當中,幾乎所有病毒都需要一種稱之為解旋酶的蛋白。我們的科研團隊,主要工作是解析了寨卡病毒解旋酶的三維空間結構,以及寨卡病毒解旋酶識別其基因組的三維空間結構。
  • CSC | 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團隊揭示寨卡病毒Capsid蛋白的新功能
    然而在2015-2016年,寨卡病毒突然在巴西、美國、東南亞地區爆發,很快擴散至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並與胎兒流產,新生兒小頭畸形、格蘭-巴雷症候群等病例的快速增加密切相關。2016年初,世界衛生組織將寨卡病毒列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從而極大加快了全球對寨卡病毒研究的步伐,在短時間內就建立了多種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寨卡感染疾病模型,並且被應用到寨卡病毒的診斷,治療以及相關疫苗的臨床前評價中。
  • 研究解析寨卡病毒基因組RNA二級結構圖譜並發現調控RNA病毒傳播的...
    該論文對寨卡病毒的RNA基因組在二級結構層次進行了綜合分析和建模,並在此基礎上發現且驗證了一個只在流行株系中特異性存在的長程RNA-RNA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該相互作用可能促進寨卡病毒流行株系的細胞感染功能。論文顯示了RNA二級結構對寨卡病毒的重要作用,闡釋了調控RNA病毒傳染性和毒性的新型分子機制,為相關藥物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寨卡病毒是一種黃熱病毒。
  • Nature:寨卡病毒導致小鼠睪丸體積縮小結構破壞
    的研究發現,寨卡病毒感染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孕婦和出生缺陷。但在小鼠中,新的研究發現了寨卡病毒對於小鼠雄性生殖系統的嚴重損傷,引起了人們對人類男性可能遭受得到的威脅的嚴重關切。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們,通過在《Nature》上的研究文章,報導了寨卡病毒對於雄性小鼠的生殖系統的損害。研究已經發現,寨卡病毒能夠在感染者精液內停留數月之久。
  • 天隆科技成功研製出寨卡(ZiKa)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世界衛生組織(WHO)2月1日宣布,將寨卡病毒及小頭症列為全球緊急公共衛生事件,國際社會應當協調應對。這是繼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質炎及伊波拉疫情後,世衛組織發布的第四個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中國科學家破解寨卡病毒引發小頭症之謎:一個胺基酸位點突變
    中國科學家破解寨卡病毒引發小頭症之謎:一個胺基酸位點突變 新華社華盛頓9月28日電,為什麼寨卡病毒會引發嚴重的小頭症?
  • 圖文:寨卡病毒相關神經系統疾病影像學表現大全
    繼2015年末在巴西發現首例與寨卡病毒(ZIKV)相關的神經系統疾病疑似病例後,目前已有幾項研究探索了該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礎及其相關併發症。除了與新生兒小頭畸形密切相關外,ZIKV感染還可引發成人嚴重神經系統併發症,如吉蘭-巴雷症候群、神經根神經炎和腦膜腦炎。
  • bioLytical Laboratories宣布在美國提交寨卡檢測專利申請
    卑詩省里奇蒙2016年8月19日電 /美通社/ -- 傳染病快速檢測領域的全球領導企業bioLytical Laboratories欣然宣布,該公司已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交兩項關於多色快速檢測系統的專利申請。
  • 《科學》:寨卡病毒結構圖首次繪製—新聞—科學網
    《科學》:寨卡病毒結構圖首次繪製解析度近原子尺度 有助開發藥物和疫苗     圖為寨卡病毒表面結構。
  • Science:一種蚊子亞種更容易感染寨卡病毒,加劇了寨卡疫情的蔓延
    2020年11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在過去十年中,寨卡病毒在世界各地傳播,造成數百萬人感染,其中一些感染與先天性畸形和神經系統疾病有關。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和巴斯德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將將目光轉向了寨卡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埃及伊蚊。
  • Front Microbiol:關鍵蛋白有助於開發西尼羅河病毒/寨卡病毒療法
    2019年1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生物學家們鑑定出一種蛋白質,該蛋白質對於控制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的複製至關重要,並且可能有助於開發預防和治療這些病毒的療法。
  • IFN-γ可限制寨卡的感染?
    在利用之前建立的模型感染5天後,在脾臟和腦組織發現有病毒載量和病毒血症。接種E6、E9、 E12後5天沒有實質性的差別(如下圖結果),這些數據表明,母體和胎兒的胎盤是用來觀察病毒學表型的依賴因素,而不是用來評估ZIKV全身感染的差異。
  • 研究稱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研究稱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時間: 2016-03-14 15:07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編輯: 娜娜 廣州中山大學奚志勇團隊首創的顯微胚胎注射沃爾巴克氏菌控制蚊媒的技術將可有效防控寨卡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