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ge10/8刊發小泉優的文章,分析停滯不前的俄國太空行業及其新環境下的太空戰略。作者是東京大學尖端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俄羅斯作為世界主要航天大國之一,形象十分鮮明。俄羅斯與美國同為國際空間站計劃的中心,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在向空間站輸送太空人的載人航天運輸工具中佔據主導地位。
然而,近年來,潮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是因為美國的技術創新,擴大了"俄羅斯無法做到"的範圍,而且,印度等國的崛起則縮小了"只有俄羅斯能做"的範圍。
前者以美國SpaceX公司研製的獵鷹9號可重複使用火箭為代表。它是一種創新的火箭,可以在降落時將自己的助推器回落大氣層,維修後再次使用。隨著"獵鷹9號"的出現,俄羅斯的主力火箭"質子-M",就徹底失去了衛星發射市場的份額。曾經每年進行多達12次衛星發射的"質子-M",現在計劃在2020年只發射一次,急劇下降。國有航天公司俄羅斯航天局總裁羅戈津曾表示,"發射市場只佔航天市場總量的4%,我們沒有奪回自己的份額的想法。"但是,很多人卻在質疑,俄羅斯的發展能力,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讓其在競爭激烈的衛星服務市場生存下去。
傳統的載人航天技術,也發現自己陷入了困境。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是在2003年。今年5月,SpaceX成功實現了太空飛行,印度也有了進行載人航天飛行的計劃,目標是21年。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轉向軍隊。俄羅斯軍方的航天部隊下設一支航天部隊,從軍用衛星的發射到衛星的運行,都可以自行處理。特別是在2003年開始的敘利亞戰役中,被稱為俄羅斯全球定位系統的俄羅斯版"格洛納斯",首次被廣泛部署,使部隊能夠確定自己的位置,並用炸彈和巡航飛彈進行精確攻擊。
然而,美軍在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的這一軍事太空使用水平,將意味著俄羅斯的太空作戰能力在大約四分之一世紀後,才算趕上了美國。即使從數量上看,俄羅斯的軍用衛星也遠遠不如美國(見圖),甚至個別軍用衛星的性能。也被認為在很多方面不如美國。
考慮到俄羅斯經濟實力和科技能力的限制,很難想像俄羅斯的軍事太空作戰能力會在短期內趕超美國。因此,對俄羅斯來說,一個重點就將是如何削弱對手的能力,而不是增強自己的能力。這些想法並不新鮮。冷戰期間,蘇聯孜孜不倦地追求攻擊衛星技術,也即所謂的殺手衛星,用它接近美國在軌軍事衛星,並通過自毀的方式將其摧毀,到蘇聯末期,這些衛星實際已經部署到了戰場上。實際上,俄羅斯的可疑衛星曾經驚動美國太空部隊。
冷戰後,這種積極的太空計劃被中斷,但是,這種情況在21世紀10年代出現了新變化。因為,有觀察發現俄羅斯衛星的可疑移動,因為俄羅斯衛星有時一會靠近一會又離開他國衛。特別是今年1月,俄羅斯一顆"宇宙2452"衛星,接近到距離美國KH-11偵察衛星僅100英裡的地方,引發美國航天司令雷蒙德稱此舉為"不尋常和破壞性"等評論。
俄羅斯衛星的這一動向可能有幾個目的。首先,可能像冷戰時期的殺手衛星一樣,目標是在物理上摧毀(硬殺)敵方衛星。據悉,俄羅斯曾多次測試從地面發射的"努德裡"反衛星攻擊飛彈,無疑是在追求緊急情況下摧毀對手衛星的能力。但是,如果衛星被摧毀,碎片將變成大量的碎片,長期漂流在軌道上,會阻礙空間的利用。除非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否則俄羅斯不可能每一次在敘利亞或烏克蘭的軍事活動被美國的軍事衛星偵測到,就去摧毀一顆美國衛星。
另一方面,如果方法不是摧毀衛星,而是只對傳感器進行中和或幹擾(軟殺傷),那麼門檻就會低很多。俄羅斯國防部透露,它正在利用2007年發射的一顆實驗衛星,"調查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對太空中太空飛行器的影響",如此看來,太空中的衛星幹擾事件顯然是指日可待了。俄國人還利用地面裝置幹擾或妨礙衛星與地面之間的通信,還將向全球定位系統接收器發送虛假或欺騙無線電波的技術付諸實踐。
第三種可能是用"衛星間諜衛星"來偵察敵方衛星。許多國家將其軍事衛星的外觀指定為秘密,以使其確切性能不為人知。因此,只要將"衛星間諜衛星"拉近距離,就可以揭開相當一部分保密面紗。對於上述"宇宙2452",俄國防部稱是"為了調查本國衛星的技術狀況",但是,如果將"本國衛星"改為"外國衛星",則意味著這是一顆"衛星間諜衛星"。
另一方面,2007年,俄羅斯航天局申請了一項技術專利,使太陽能電池板呈半球形,當外國衛星靠近時,其外觀難以分辨。未來,雷達和隱身之間的黃鼠狼式競爭或許也將上演。
顯然,這些並不是說俄羅斯會在短時間內發動"太空戰"。同時,太空無疑正在成為軍事行動的"領地"。正如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行動所表明的那樣,現在太空已經成為大氣層軍事行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只要是這樣,就可能部署除物理破壞以外的所有軍事活動,比如偵察、破壞和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