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學者:望著中美漸漸遠去的背影,俄太空戰略頗顯悽涼

2020-10-09 櫻寺水榭

Wedge10/8刊發小泉優的文章,分析停滯不前的俄國太空行業及其新環境下的太空戰略。作者是東京大學尖端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俄羅斯作為世界主要航天大國之一,形象十分鮮明。俄羅斯與美國同為國際空間站計劃的中心,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在向空間站輸送太空人的載人航天運輸工具中佔據主導地位。

然而,近年來,潮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是因為美國的技術創新,擴大了"俄羅斯無法做到"的範圍,而且,印度等國的崛起則縮小了"只有俄羅斯能做"的範圍。

前者以美國SpaceX公司研製的獵鷹9號可重複使用火箭為代表。它是一種創新的火箭,可以在降落時將自己的助推器回落大氣層,維修後再次使用。隨著"獵鷹9號"的出現,俄羅斯的主力火箭"質子-M",就徹底失去了衛星發射市場的份額。曾經每年進行多達12次衛星發射的"質子-M",現在計劃在2020年只發射一次,急劇下降。國有航天公司俄羅斯航天局總裁羅戈津曾表示,"發射市場只佔航天市場總量的4%,我們沒有奪回自己的份額的想法。"但是,很多人卻在質疑,俄羅斯的發展能力,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讓其在競爭激烈的衛星服務市場生存下去。

傳統的載人航天技術,也發現自己陷入了困境。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是在2003年。今年5月,SpaceX成功實現了太空飛行,印度也有了進行載人航天飛行的計劃,目標是21年。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轉向軍隊。俄羅斯軍方的航天部隊下設一支航天部隊,從軍用衛星的發射到衛星的運行,都可以自行處理。特別是在2003年開始的敘利亞戰役中,被稱為俄羅斯全球定位系統的俄羅斯版"格洛納斯",首次被廣泛部署,使部隊能夠確定自己的位置,並用炸彈和巡航飛彈進行精確攻擊。

然而,美軍在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的這一軍事太空使用水平,將意味著俄羅斯的太空作戰能力在大約四分之一世紀後,才算趕上了美國。即使從數量上看,俄羅斯的軍用衛星也遠遠不如美國(見圖),甚至個別軍用衛星的性能。也被認為在很多方面不如美國。

考慮到俄羅斯經濟實力和科技能力的限制,很難想像俄羅斯的軍事太空作戰能力會在短期內趕超美國。因此,對俄羅斯來說,一個重點就將是如何削弱對手的能力,而不是增強自己的能力。這些想法並不新鮮。冷戰期間,蘇聯孜孜不倦地追求攻擊衛星技術,也即所謂的殺手衛星,用它接近美國在軌軍事衛星,並通過自毀的方式將其摧毀,到蘇聯末期,這些衛星實際已經部署到了戰場上。實際上,俄羅斯的可疑衛星曾經驚動美國太空部隊

冷戰後,這種積極的太空計劃被中斷,但是,這種情況在21世紀10年代出現了新變化。因為,有觀察發現俄羅斯衛星的可疑移動,因為俄羅斯衛星有時一會靠近一會又離開他國衛。特別是今年1月,俄羅斯一顆"宇宙2452"衛星,接近到距離美國KH-11偵察衛星僅100英裡的地方,引發美國航天司令雷蒙德稱此舉為"不尋常和破壞性"等評論。

俄羅斯衛星的這一動向可能有幾個目的。首先,可能像冷戰時期的殺手衛星一樣,目標是在物理上摧毀(硬殺)敵方衛星。據悉,俄羅斯曾多次測試從地面發射的"努德裡"反衛星攻擊飛彈,無疑是在追求緊急情況下摧毀對手衛星的能力。但是,如果衛星被摧毀,碎片將變成大量的碎片,長期漂流在軌道上,會阻礙空間的利用。除非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否則俄羅斯不可能每一次在敘利亞或烏克蘭的軍事活動被美國的軍事衛星偵測到,就去摧毀一顆美國衛星。

另一方面,如果方法不是摧毀衛星,而是只對傳感器進行中和或幹擾(軟殺傷),那麼門檻就會低很多。俄羅斯國防部透露,它正在利用2007年發射的一顆實驗衛星,"調查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對太空中太空飛行器的影響",如此看來,太空中的衛星幹擾事件顯然是指日可待了。俄國人還利用地面裝置幹擾或妨礙衛星與地面之間的通信,還將向全球定位系統接收器發送虛假或欺騙無線電波的技術付諸實踐。

第三種可能是用"衛星間諜衛星"來偵察敵方衛星。許多國家將其軍事衛星的外觀指定為秘密,以使其確切性能不為人知。因此,只要將"衛星間諜衛星"拉近距離,就可以揭開相當一部分保密面紗。對於上述"宇宙2452",俄國防部稱是"為了調查本國衛星的技術狀況",但是,如果將"本國衛星"改為"外國衛星",則意味著這是一顆"衛星間諜衛星"。

另一方面,2007年,俄羅斯航天局申請了一項技術專利,使太陽能電池板呈半球形,當外國衛星靠近時,其外觀難以分辨。未來,雷達和隱身之間的黃鼠狼式競爭或許也將上演。

顯然,這些並不是說俄羅斯會在短時間內發動"太空戰"。同時,太空無疑正在成為軍事行動的"領地"。正如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行動所表明的那樣,現在太空已經成為大氣層軍事行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只要是這樣,就可能部署除物理破壞以外的所有軍事活動,比如偵察、破壞和欺騙。

相關焦點

  • 新一輪太空競賽開始,中美俄或同臺競技?俄:美國將在此之前瓦解
    我軍這次的太空計劃就一個任務實現三個小目標,火星軌道器、著陸器和巡視器。這也預示著大國之間的太空競爭大幕即將拉開。值得一提的是,英國也一直在緊盯中俄在太空的動向,並且言辭比美國還激烈。英國的國防大臣華萊士表示,英國將採取必要手段保護自己,謹防中美俄在太空帶來的「軍事威脅」,為此英國將準備大幅修改《反叛國法》。看來,新一輪太空競賽已經開始,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中美俄或將在太空中同臺競技?
  • 俄計劃2030年代初發射「光譜-M」太空望遠鏡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俄羅斯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發言人葉戈羅夫18日表示,俄「光譜-M」太空望遠鏡(毫米波天文臺項目)擬於2030年代初發射升空。   葉戈羅夫在發布會上說:「按計劃,『光譜-M』不會很快發射,要到2030年代初。」
  • 俄媒:中美貿易摩擦「也是俄羅斯的戰爭」
    原標題:中美貿易摩擦「也是俄羅斯的戰爭」——俄媒如是說文章導讀俄羅斯《觀點報》網站近日刊發文章,對中美貿易摩擦背景及走向進行分析,並對俄方立場提出建議,其概要如下:1。中美貿易戰是2018年世界經濟最重要的事件,當前的中美博弈表明,中國的現代化趕超模式非常有效。2。美國高科技企業將資金用於回購股票而非研發的模式,將拖累美技術進步速度,削弱其競爭優勢。3。川普個人因素值得重視,川普的「非理性」背後可能是高度的現實主義。4。川普在其國內的「體制內敵人」——亦即美金融資本和政治對立力量——更希望優先維持現有秩序。
  • 中美策 | 美國學者激辯:中美關係進入「寒流」了嗎?
    6月底,最新一輪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將有望迎來最重大進展——雙方將就雙邊投資協定交換負面清單。中央軍委副主席範長龍時下正在美國訪問。中美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對話將在未來三個月迎來新一輪的高潮。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一股對華焦慮感近來正在瀰漫,對中美關係保持樂觀態度的學者聲音有所減弱。
  • 背影|王守軍朗誦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生命書,ID:Book-of-Lif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背 影朱 自 清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
  • 中美俄火箭最大運力:美國140噸,俄88噸,中國是多少呢?
    隨著衛星的重要性愈加凸顯,人類對宇宙愈加感興趣,世界各國都開始注重航太空領域的發展。作為世界前三的中美俄,自然也不會落後在這一領域,畢竟這是證明一個國家實力的一大體現。而要想把衛星或是太空船送到太空中,便需要火箭進行推動,那麼,作為世界前三的強國,中美俄火箭最大運力又是多少呢?
  • 中美俄罕見意見一致,都不提踏入月球一事,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
    冷戰期間,美蘇兩國為了爭奪霸主地位,在經濟、軍事、航空等領域展開了競賽,後期,蘇聯逐漸陷入劣勢,為了趕超美國,開啟了太空探索計劃,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之後,美國奮起直追,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在月球上留下腳印的人。
  • 參考智庫|學者深度解析近200年間中美日關係如何演變
    一、中美日互動關係的初步確立(19世紀40年代—19世紀末)西方列強利用堅船利炮將中日兩國納入現代國際關係體系,兩國分別以並非平等的身份確立了與美國的關係,美國開始涉入東亞事務,但是這種涉入與英、法、俄相比並不處於顯著位置。面對西方的入侵和強加自己身上的不平等條約,中日兩國都開展了自強運動,在中日之間,實際上也展開了一場近代化競賽。
  • 太空競賽加劇,俄羅斯準備搭乘中美飛船探索太空,究竟有何目的?
    毋庸置疑,中美俄堪稱世界航天俱樂部三大巨頭。無論是中國神舟號載人飛船還是美國的載人龍飛船都顯示了中美一流的太空探索能力。但俄羅斯近些年來在太空技術方面發展相對緩慢,有被兩國甩開的跡象。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長羅戈津表示,俄羅斯的目標是在載人航天領域進行合作,俄羅斯太空人不僅準備好乘坐美國的,也準備好乘坐中國的宇宙飛船飛往太空。為什麼要搭乘中美的飛船探索太空呢?原因有這麼兩個。一是,中美的飛船有其獨特優勢。神舟系列飛船已經進行過多次載人飛行,這證明它非常穩定。就拿神舟六號來說,它是一款多功能任務型飛船。
  • 太空競賽加劇,俄羅斯準備搭乘中美飛船探索太空,究竟有何目的?
    毋庸置疑,中美俄堪稱世界航天俱樂部三大巨頭。無論是中國神舟號載人飛船還是美國的載人龍飛船都顯示了中美一流的太空探索能力。但俄羅斯近些年來在太空技術方面發展相對緩慢,有被兩國甩開的跡象。為什麼要搭乘中美的飛船探索太空呢?原因有這麼兩個。一是,中美的飛船有其獨特優勢。神舟系列飛船已經進行過多次載人飛行,這證明它非常穩定。就拿神舟六號來說,它是一款多功能任務型飛船。
  • 一張圖看清中美俄軍事實力,491比3是什麼差距?
    中美俄之間的軍事實力對比一直是廣大軍迷十分關心的話題,我們之前也做過不少類似的對比,但都不是十分直觀。為此,軍機圖根據2016年中美俄三國空軍規模對比,製作了一張可視化程度較高的柱狀圖,希望以此見微知著,幫助大家從三國空軍實力的對比看到三國整體軍事實力之間的差距。
  • 解讀印度登月失敗原因:恐怖15分鐘乃首創,從未影響中美俄三國
    當前能夠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的國家只有中美俄三國,但中美俄的科學家從來沒有提到登月還有恐怖的15分鐘,這說明印度在登月方面技術不成熟,當然做不出這道題。 出品:川陀太空 進入10月,印度無人登月著陸器維克拉姆依然處於失蹤狀態,當然已經不可能指望聯繫上,因為維克拉姆著陸器的設計壽命小於14天,目前已經處於凍壞的狀態。
  • 中美俄核潛艇下潛深度是多少:俄1200米,美600米,中國是多少
    那麼你知道中美俄三國作為世界三大軍事強國,各自核潛艇的最大下潛深度分別是多少嗎?核潛艇的下潛深度是決定核潛艇隱蔽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對於核潛艇來說,一旦被發現那麼就只能潛入深海來躲避攻擊,因此核潛艇的下潛深度越深,核潛艇的安全性自然也就越好,對於核潛艇作戰有著很大的意義。
  • 中美日太空探索:各自精彩 引領全球
    中文導報 一周話題作者:楊文凱最近,人類的航天開發和太空探索迎來新一波熱潮,其中尤以中美日三國各自精彩,引領全球。中國探月工程於2004年立項實施,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圓滿完成了前兩步。嫦娥五號探測器實施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有望實現最後一步「回」。
  • 除了中美俄三大巨頭,原來印度的航天工業也很了不起
    科技在不斷發展,航天工業競爭異常激烈,多國處心研究航天技術,經過人類不斷的努力,終於在1961年,蘇聯將第一個航天員送入太空,但隨後蘇聯得解體,曾經偉大的航天技術被俄羅斯全盤繼承,雖說由於俄羅斯財政等原因,無法大力發展航天工業,但憑藉蘇聯時期的老本,還能保障它在21世紀航天領域不落人後。
  • 日本航天獲重大突破,有一技術已領先中美俄,應該提高警惕嗎?
    上個世紀,我國在太空領域力量還比較薄弱,但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長為了航天大國,有能力進行更深入的太空探索。對此,不少人認為在航天領域,中美俄呈三足鼎立之勢。但是,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早前,美國公布了世界五大航天強國,在這份榜單中,有一個國家的排名,著實讓人大吃一驚,這個國家就是日本。
  • 中美俄探月計劃終止?中美或不再重返月球,俄方無力登陸月球
    01中美俄探月計劃終止?中美或不再重返月球,俄方無力登陸月球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各國對於探索宇宙更加的具有信心,從二戰結束後就已經有了探月計劃的出現,而美俄兩國更是為了實現此目標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之所以會從探月開始,主要就在於這顆星球是圍繞著地球旋轉的,自然是會對其好奇更大一些,從而希望可以通過對這顆星球的探索,從而找到更多適合於人類的資源。
  • 維持與美國戰略平衡 俄「先鋒」高超音速飛彈高調亮相
    原標題:展現裝備現代化成果,維持與美國戰略平衡——俄「先鋒」高超音速飛彈高調亮相俄羅斯在去年12月首次展示了「先鋒」高超音速洲際飛彈的視頻畫面。這款最高速度超過20馬赫的「大殺器」,是俄為突破美國反導系統重點打造的最新型戰略武器。
  • 中美俄佔據航天大國前三甲,如今日本排名第三,誰被擠出榜單?
    為了得到更好的發展,許多國家都開始向太空進軍。由於各國的發展腳步不同,國家與國家之間已經開始出現了明顯差距。對於全球範圍內的航天強國,媒體就經常會進行評選。出乎意料的是,這一次,日本已經擠進了前三。此前在大眾的認知中,排名前三的國家向來是中美俄三國,如今日本將其中一個國家強勢趕超
  • 中美探月如火如荼,俄卻為何只能幹看著?
    距離11月24日已經過去一段日子,"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成功發射後經歷了11個階段,以及一周的在軌飛行,最終成功著陸在月球表面預選著陸區,成為中國第三個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從2004年探月工程首次啟動到現在,中國正有條不紊地走在世界科技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