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先蠶禮是如何產生的?更重要的是對桑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021-01-11 騰訊網

先蠶禮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一般是在每年季春的吉巳日,由皇后主持的祭祀先蠶,來祈求豐收的國家祭祀典禮。我國自古便有「農桑為本」的國策,先蠶禮是中國農本思想極其重要的體現之一。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為了向蠶神表示敬仰,並表達來年豐收的美好希冀,十分重視對蠶神的祭祀。

清代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各方面的禮儀秩序都很完備,先蠶禮的文化內涵也被極大地發展與豐富。下面,本文就將對清朝先蠶禮進行研究

一、淵源——對農桑文化的傳承

1、起源——對先蠶的原始崇拜

《左傳·成公十三年》云:「國之大事,在祀在戎」,先蠶禮作為祭祀禮儀的一種,不僅維繫著封建王權的統治地位,還與我國古代的農桑經濟和農桑文化密切聯繫。每年春季,為勸課農桑、教民耕織,統治者都會以身作則進行社會教化。中國古代傳統社會中一直以男耕女織為主要結構,正因如此,具有天然領導地位的皇帝會在先農壇親耕,而早在上古氏族部落中,就代表著女性權威的皇后則會在先蠶壇親蠶以作表率。

先蠶,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最先發明創造養蠶教民育蠶的神,隨著蠶桑業的發展,而成為後人崇拜的偶像。我國很早就有關於蠶禮的記載,《周禮·天官》中就載「中春,詔後帥外內、命婦始蠶於北郊」,所謂「中春」,即「仲春」,也就是春天的第二個月,可見,最遲到周朝時,王后已經奉詔令帶領內外命婦在王城北郊行蠶禮。而且在中國的古禮中,先蠶禮是由一項皇后親自主持的國家祭祀典禮。

清中期被確立:親蠶北郊,以光古禮

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起的朝代,遊獵民族的統治者短時間內無法全盤接受漢人的禮法,遊牧文化取代了中原地區農桑文化被統治者予以確立,所以清初時先蠶禮並沒有被列入國家祀典。

康熙時期,儘管康熙帝本人十分重視對農業的發展,反覆強調「王政之本在乎農桑」,還下令在西苑豐澤園內開墾稻田,建立桑舍,但仍沒有設立具體的祭蠶制度。

直至乾隆年間,在經歷了一百多年民族文化融合之後,出於統治的需要,高度漢化的滿族統治階層鑑於強盛的國力與安定的政治環境,開始著手完善漢族傳統禮法的工作。沿襲了以農桑耕織為主體的漢族傳統禮法,具體體現之一便是皇后親祭先蠶神嫘祖之禮的確立。

二、清代對先蠶禮的復興

1、男尊女卑觀念的影響下地位的從屬性

男尊女卑觀念是中原傳統文化中的重要觀念,在這種價值取向下,嫘祖雖然被尊為桑蠶繅絲之祖神,但其作用是依附於男性統治者得以體現的。這也使得清代的親蠶禮雖然得以重祭,但卻仍舊無法擺脫從屬的地位。

在清入關前,受滿民族觀念的影響,滿族婦女的地位比起漢族女子要優越許多,但自努爾哈赤時期,伴隨著觀念與制度的逐漸漢化,皇帝針對婦女權力過大對公主和后妃的行動予以限制,如《滿文老檔》中就有「朕唯以額駙為是,庇額駙,公主縱死,亦無所庇焉」。

入關後,隨著清政權的進一步漢化,清廷開始逐步接受乾坤分明,男尊女卑的思想,至乾隆朝,在經濟繁榮文化發展的背景下,清政權進入了深層漢化的階段,因而在清朝,由皇后主導的先蠶禮遠沒有由皇帝親率的先農禮重要,先農神炎帝與先蠶神嫘祖的地位差異在清代也顯而易見。

2、先蠶典禮中繁雜的祭祀禮節

禮儀程序——「為曠世巨儀」

《清史稿·志五十八》的記載,「日辰初刻,後禮服乘鳳輦出宮,至內壝左門降,入具服殿,妃、嬪從」,可見祭祀時由皇后率嬪妃眾人乘輿轎出宮,赴先蠶壇,皇后上拜位,妃嬪則於壇下行「六肅、三跪、三拜」之禮。整個儀式依迎神、初獻、亞獻、終獻、送神等程序有條不紊,循序進行

封建社會差序格局的縮影

在清代親蠶禮的祭祀程序中,地位不同的皇后、妃、嬪她們的採桑等級秩序也是不同的,而這正是封建王權走向集中統治威嚴的體現。在典禮的第二天再行的躬桑禮中,皇后會在歌採桑辭與樂聲中於桑畦北正中開始,東西各三採。之後皇后便會登上觀桑臺,觀看嬪妃命婦的採桑。不同地位的嬪妃,有不同的採桑順序和採桑條數,這也反映出了封建社會中尊卑有別的等級秩序。

三、延伸價值——對桑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教育功能:下勸農令,鼓勵耕織

清代先蠶禮作為傳統社會禮教文化的一部分,在維護清政府的統治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自己特有的作用。課勸農桑是統治者教民耕織的基本政策,也是統治者進行社會教化的重要表現。

清代皇后通過先蠶儀式來表達蠶農對於來年豐收的美好願景,從國家層面來講,先蠶禮的舉行展現出統治者全面農桑,規範人民辛勤勞作的願望。在清代第一次舉行親蠶禮之時,乾隆皇帝特命畫師繪製了一幅《孝賢皇后親蠶圖》,以生動的圖畫記錄下皇后親蠶的過程,以教育百姓樹立栽桑養蠶的農桑意識

2、形成社會規範,有效傳播禮制觀念

先蠶禮儀中各種等級尊卑有別的規矩,將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行為方式符號化,傳達著重要的禮教觀念,使得原本不那麼注重適應中原傳統漢族禮制的少數民族,能夠更加自覺的注重道德修養,遵守倫理秩序,形成三綱五常的人倫格局。清朝對先蠶禮儀的恢復,正是帝王強調禮制心理的反映,事實證明,先蠶禮的儀式,對實現集權化與傳播禮制觀念確實起到了不容小覷的作用。

四、結語

通過上文的敘述,我們大致了解了清代的先蠶禮,即原始於周禮,經過千年的流傳,至清乾隆年間,隨著政治局面的穩定與國力的強盛,先蠶禮不僅未被偏廢,反而更加盛大

儘管受到中國古代傳統男尊女卑的影響,清代先蠶禮的地位較先農禮有所差距,但就其禮拜規格而言,其重要地位仍是毋庸置疑的,對於清統治者而言,先蠶禮可以將其自身的權力內化於桑蠶活動之中,從而實現民族文化認同促進社會整合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周禮》

2、《左傳》

3、《滿文老檔》

4、 《清史稿》

相關焦點

  • 關於桑蠶起源的故事
    前言中國是蠶桑文化的起源地,其栽桑養蠶制絲織綢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文化形態」。經過幾千年的廣為流傳,桑蠶文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每個人的生活裡,從絲綢服飾到蠶絲被,皆形成了一股獨具魅力的蠶絲風潮。桑蠶的起源說起桑蠶的起源,那個美麗的傳說絲綢的源頭在田野,栽桑養蠶,春蠶吐絲,才有了絲綢的華貴與美麗。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馴育野蠶並剿絲織綢的國家,各地廣為流傳的神話傳說,文獻記載以及出土實物,都揭示了中國養蠶織絲的悠久歷史。故事一:嫘祖傳說傳說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
  • 飽含寓意的水文化:都江堰該如何傳承和發展豐富的水文化資源?
    從古到今,人類在與水打交道的過程中就創造了豐富的水文化,這種文化深深地根植於民族文化和人類文化之中。水文化,顧名思義從字面上了解就是與水有關的所有的文化都稱之為水文化,是社會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則是水利文化及與水利工程、水利活動有關的一切文化。
  • 首屆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圍繞如何以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發展為立足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實施文化強國戰略,從而全面提升國民文化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全球華人凝聚力等。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這一代也應該儘自己應盡的義務,責無旁貸地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工作,絕不能讓它在我們這一代手中衰敗和失去光澤。在這個問題上,每一個中華兒女炎黃子孫都不是旁觀者,都不應該做中國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阻力和絆腳石。更不能墮落為中華文化的叛逆之徒和不肖子孫。
  • 景德鎮復建復燒清代明爐暗爐 傳承古代制瓷技藝
    景德鎮復建復燒清代明爐暗爐 傳承古代制瓷技藝 2017-06-10 18:49:0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佛山基塘農業系統項目獲授「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牌匾
    11月13日,記者從西樵鎮政府獲知,廣東省農科院、佛山市農業農村局、佛山市農科所、南海區農業農村局、西樵鎮人民政府等相關人員日前在西樵召開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座談會,並現場為西樵鎮的廣東佛山基塘農業系統項目授予「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牌匾。
  • 劉思文:地域學派 把握不同文化單元學術變遷的重要樣本
    重視並釐清地域學術文化遺產,將豐富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整體性認識,促進文化多樣性的傳承與保護。中國文化的地緣特性地域學術的產生與其所處地區的自然人文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繫。「任何時代都不存在一種全國共同的文化」,「中國文化有地區性,不能不問地區籠統地談中國文化」。歷史上,兼有地域學術文化意義的學派,大多與所在地域社會文化環境有著重要關係。
  • 王素|從陸贄到袁黃——「善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而融合儒、釋、道三家「勸善文化」的傳奇小說「三言二拍」,自明末問世以來,更成為人們常讀之書。然則,人性是否就因此向善了呢?實際上遠遠沒有。教育原本就非萬能。在專門發掘人性之惡的體制下,教育更是萬萬不能。向善之心的形成,存在多方面因素,教育僅為其中之一。從地方而言,文化有無傳承,民風仍否醇厚,無疑屬於更重要的因素。而嘉善就是這樣一個文化有傳承、民風仍醇厚的地方。
  • 時代背景下,非遺該如何傳承與發展?
    「非遺說」——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發展論壇旨在打造廣大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夥伴、致力於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的人群交流、互動的平臺。將更多的話語權還給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群體,以智慧的碰撞與點燃,讓非遺活態傳承、多路徑融合發展成為可行之行、隨心之行。  時代背景之下,非遺如何生存發展,這一問題的提出對地區乃至全國非遺人具有普遍性。
  • 中華古玉文化是國萃,一定要世代傳承不能丟失
    所以中華古玉文化值得傳承,不能斷代不能丟失中華寶貴玉文化。、禮儀、圖騰、宗教、信仰乃至生活習俗和審美情趣所產生的深刻影響,是其他任何古器物無法比擬的。經濟、文化、藝術、思想、倫理、宗教中起到了特殊重要的作用,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礦產、任何一種物質所達不到的。
  • 一流物理學的傳承與發展:文化、學派、風格和諾獎
    導 讀20世紀是物理學的世紀,而物理學的文化傳承對物理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追溯了理論物理方面的文化、學派和風格的變遷和傳承,這從一個側面體現一流的科學文化和科學教育如何促進創新。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理論支柱之一是量子力學。本文著重與量子力學相關的方面。量子力學始於早期的量子論(將量子規則與經典圖像結合)[1]。
  • 一流物理學的傳承與發展:文化、學派、風格和諾獎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導 讀 20世紀是物理學的世紀,而物理學的文化傳承對物理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追溯了理論物理方面的文化、學派和風格的變遷和傳承,這從一個側面體現一流的科學文化和科學教育如何促進創新。
  • 【文萃】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探析
    但如何準確認識、科學把握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者們見仁見智,並未達成共識,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甚至各執一端、彼此對立,亟須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和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 【2018年分省院科普徵文大賽作品展示】絲綢之路話桑蠶
    「海上絲綢之路」始創於秦朝,三國至隋朝時期得到發展,唐宋時期逐漸繁榮,是我國古代經海上商船貿易與外國進行商貿和文化交往的重要航線。  養蠶技術源遠流長  說到「絲綢之路」,當然要歸功於絲路主要的通商商品——絲綢,而迷倒無數外國人的絲綢是由小小的「蠶精靈」吐出的細絲編織而成。
  • 社會學視野下的文化傳承:實踐—認知圖式導向的分析框架
    上海 200433  中國社會過去幾十年的發展見證了經濟的迅猛增長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提升。在此背景下,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①從根本上講,文化涉及一個社會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中國有千百年傳承的優秀文化,維繫文化的穩定性和傳承性對於社會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 多形態傳承文化魅力 愛奇藝持續以優質內容弘揚傳統文化
    環球趨勢大會是由環球時報、環球網聯合主辦,環球網承辦的年度重要會議,今年是第三屆。2020環球趨勢大會圍繞「優化營商環境」和「ESG發展」兩大主題舉辦兩場高峰論壇,50餘位發言嘉賓圍繞中國地方政府、企業、投資者如何應對國際格局變化,把握時代發展趨勢,做好「十四五」開局,聚焦自身發展發表了精彩演講。
  • 《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化如何影響經濟和政治發展?
    發展快慢相差如此懸殊,能作何解釋呢? 無疑,這當中有多種因素,然而在我看來,文化應是一重要原因。韓國人珍視節儉、投資、勤奮、教育、組織和紀律。加納人的價值觀則有所不同。簡而言之,文化在起作用。另一些學者在90年代初也得出同樣的結論。這反映出一個重大的事態發展,即社會科學界重新對文化大感興趣。
  • 歷史文化街區:傳承城市文脈的原生性基因
    而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澱、擁有不同時期文化類型的歷史文化街區則是城市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錄著城市的歷史演進軌跡,反映出社會生活和文化構成的多元性,是城市文化共時融合和歷時傳承最直觀、最典型的場景寫照,也是城市文脈最形象、最生動的外在表現。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 讓歷史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升華
    【原標題】讓歷史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升華  在柳州這片熱土上,留下了人類及其祖先一連串的活動印記。生活在柳州的人們,自古以來就懷著自強不息的精神求生存求發展。  柳州不僅自古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還在歷史重要節點出過聲名顯赫、影響深遠的人物,柳宗元和劉三姐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在柳州歷史文化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感召力。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對柳州經濟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
  • 雙黃連之父坦言:創新是中醫藥文化傳承之路的鑰匙
    樸實的做法,讓邢澤田走出了一條科學傳承的路徑,也讓他贏得了眾多形象標籤。這些標籤不僅體現了人們對這位老人的尊重與敬佩,也體現了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對人類健康的價值。中醫藥學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繁衍發展歷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新的社會形態、迥異的生活習慣、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在種種的變化之中,中醫藥學如何在新的人類社會之中做出更大的貢獻呢?
  • 吳海風:規範化養殖桑蠶 帶動鄉鄰共同致富
    返鄉發展桑蠶產業德臥鎮團山堡村桑蠶產業由黔西南州坡桑桑蠶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發展,合作社於2018年8月成立,負責人吳海風介紹,他和妻子黃妍多年在外做工程,一次偶然機會,看到安龍縣的親戚家養蠶經濟效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