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蠶禮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一般是在每年季春的吉巳日,由皇后主持的祭祀先蠶,來祈求豐收的國家祭祀典禮。我國自古便有「農桑為本」的國策,先蠶禮是中國農本思想極其重要的體現之一。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為了向蠶神表示敬仰,並表達來年豐收的美好希冀,十分重視對蠶神的祭祀。
清代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各方面的禮儀秩序都很完備,先蠶禮的文化內涵也被極大地發展與豐富。下面,本文就將對清朝先蠶禮進行研究。
一、淵源——對農桑文化的傳承
1、起源——對先蠶的原始崇拜
《左傳·成公十三年》云:「國之大事,在祀在戎」,先蠶禮作為祭祀禮儀的一種,不僅維繫著封建王權的統治地位,還與我國古代的農桑經濟和農桑文化密切聯繫。每年春季,為勸課農桑、教民耕織,統治者都會以身作則進行社會教化。中國古代傳統社會中一直以男耕女織為主要結構,正因如此,具有天然領導地位的皇帝會在先農壇親耕,而早在上古氏族部落中,就代表著女性權威的皇后則會在先蠶壇親蠶以作表率。
先蠶,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最先發明創造養蠶也教民育蠶的神,隨著蠶桑業的發展,而成為後人崇拜的偶像。我國很早就有關於蠶禮的記載,《周禮·天官》中就載「中春,詔後帥外內、命婦始蠶於北郊」,所謂「中春」,即「仲春」,也就是春天的第二個月,可見,最遲到周朝時,王后已經奉詔令帶領內外命婦在王城北郊行蠶禮。而且在中國的古禮中,先蠶禮是由一項皇后親自主持的國家祭祀典禮。
清中期被確立:親蠶北郊,以光古禮
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起的朝代,遊獵民族的統治者短時間內無法全盤接受漢人的禮法,遊牧文化取代了中原地區農桑文化被統治者予以確立,所以清初時先蠶禮並沒有被列入國家祀典。
康熙時期,儘管康熙帝本人十分重視對農業的發展,反覆強調「王政之本在乎農桑」,還下令在西苑豐澤園內開墾稻田,建立桑舍,但仍沒有設立具體的祭蠶制度。
直至乾隆年間,在經歷了一百多年民族與文化的融合之後,出於統治的需要,高度漢化的滿族統治階層鑑於強盛的國力與安定的政治環境,開始著手完善漢族傳統禮法的工作。沿襲了以農桑耕織為主體的漢族傳統禮法,具體體現之一便是皇后親祭先蠶神嫘祖之禮的確立。
二、清代對先蠶禮的復興
1、男尊女卑觀念的影響下地位的從屬性
男尊女卑觀念是中原傳統文化中的重要觀念,在這種價值取向下,嫘祖雖然被尊為桑蠶繅絲之祖神,但其作用是依附於男性統治者得以體現的。這也使得清代的親蠶禮雖然得以重祭,但卻仍舊無法擺脫從屬的地位。
在清入關前,受滿民族觀念的影響,滿族婦女的地位比起漢族女子要優越許多,但自努爾哈赤時期,伴隨著觀念與制度的逐漸漢化,皇帝針對婦女權力過大對公主和后妃的行動予以限制,如《滿文老檔》中就有「朕唯以額駙為是,庇額駙,公主縱死,亦無所庇焉」。
入關後,隨著清政權的進一步漢化,清廷開始逐步接受乾坤分明,男尊女卑的思想,至乾隆朝,在經濟繁榮文化發展的背景下,清政權進入了深層漢化的階段,因而在清朝,由皇后主導的先蠶禮遠沒有由皇帝親率的先農禮重要,先農神炎帝與先蠶神嫘祖的地位差異在清代也顯而易見。
2、先蠶典禮中繁雜的祭祀禮節
禮儀程序——「為曠世巨儀」
據《清史稿·志五十八》的記載,「日辰初刻,後禮服乘鳳輦出宮,至內壝左門降,入具服殿,妃、嬪從」,可見祭祀時由皇后率嬪妃眾人乘輿轎出宮,赴先蠶壇,皇后上拜位,妃嬪則於壇下行「六肅、三跪、三拜」之禮。整個儀式依迎神、初獻、亞獻、終獻、送神等程序有條不紊,循序進行。
封建社會差序格局的縮影
在清代親蠶禮的祭祀程序中,地位不同的皇后、妃、嬪她們的採桑等級秩序也是不同的,而這正是封建王權走向集中、統治威嚴的體現。在典禮的第二天再行的躬桑禮中,皇后會在歌採桑辭與樂聲中於桑畦北正中開始,東西各三採。之後皇后便會登上觀桑臺,觀看嬪妃命婦的採桑。不同地位的嬪妃,有不同的採桑順序和採桑條數,這也反映出了封建社會中尊卑有別的等級秩序。
三、延伸價值——對桑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教育功能:下勸農令,鼓勵耕織
清代先蠶禮作為傳統社會禮教文化的一部分,在維護清政府的統治與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自己特有的作用。課勸農桑是統治者教民耕織的基本政策,也是統治者進行社會教化的重要表現。
清代皇后通過先蠶儀式來表達蠶農對於來年豐收的美好願景,從國家層面來講,先蠶禮的舉行展現出統治者全面農桑,規範人民辛勤勞作的願望。在清代第一次舉行親蠶禮之時,乾隆皇帝特命畫師繪製了一幅《孝賢皇后親蠶圖》,以生動的圖畫記錄下皇后親蠶的過程,以教育百姓樹立栽桑養蠶的農桑意識。
2、形成社會規範,有效傳播禮制觀念
先蠶禮儀中各種等級尊卑有別的規矩,將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行為方式符號化,傳達著重要的禮教觀念,使得原本不那麼注重與適應中原傳統漢族禮制的少數民族,能夠更加自覺的注重道德修養,遵守倫理秩序,形成三綱五常的人倫格局。清朝對先蠶禮儀的恢復,正是帝王強調禮制心理的反映,事實證明,先蠶禮的儀式,對實現集權化與傳播禮制觀念確實起到了不容小覷的作用。
四、結語
通過上文的敘述,我們大致了解了清代的先蠶禮,即原始於周禮,經過千年的流傳,至清乾隆年間,隨著政治局面的穩定與國力的強盛,先蠶禮不僅未被偏廢,反而更加盛大。
儘管受到中國古代傳統男尊女卑的影響,清代先蠶禮的地位較先農禮有所差距,但就其禮拜規格而言,其重要地位仍是毋庸置疑的,對於清統治者而言,先蠶禮可以將其自身的權力內化於桑蠶活動之中,從而實現民族文化認同與促進社會整合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周禮》
2、《左傳》
3、《滿文老檔》
4、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