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幫到點子上 扶到心坎裡丨榕江縣栽麻鎮大利村網格...

2020-12-05 天眼新聞

我叫封靈,是榕江縣發展和改革局的一名普通幹部,受組織選派到栽麻鎮大利村擔任網格員。駐村期間,我嚴格按照細緻、精緻、極致的工作要求,牢記黨員初心使命,認真履職、埋頭苦幹、紮實工作,切實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受到了當地群眾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察看貧困戶種植板藍根長勢情況

大利村是一座傳統村落,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但貧困狀況依然嚴峻,全村共有貧困戶101戶,423人。   為了全面摸清貧困底數,儘快進入工作角色,駐村第一天,我便對網格內貧困戶逐一進行走訪,傾聽群眾訴求,針對各戶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詳細做好記錄,為精準幫扶、精準施策打下基礎。

入戶開展查電防火工作

不僅如此,為了能儘快熟悉農戶居住位置,便於入戶開展工作,我們通過無人機對全村房屋進行航拍,繪製全員農戶居住位置圖。待位置圖繪製完成後,我們每個網格員,通過熟悉地圖,不僅能夠知曉自己的網格戶數居住情況,而且還能掌握到全員農戶居住的情況,此舉,也給我們網格化管理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

網格員繪製完成的全員農戶居住位置圖

43歲的楊宗輝,是我網格內的一名貧困戶,家庭人口6人,由於上有老下有小,他的家庭經濟負擔較重。   2019年7月,我初到楊宗輝家時,他們夫妻倆因家庭原因被迫返鄉,正為待業家中犯愁。得知此事後,我誠懇地對楊宗輝說:「宗輝哥,只要你們夫妻倆肯幹,你這個煩心事就交給我來解決吧!」

入戶開展房屋透風漏雨整治驗收工作

當我再次來到他家時,帶去了護林員崗位申請表,並向他宣傳護林員崗位職責和合作社務工信息,經過相關申報程序,楊宗輝順利成為了一名護林員;其妻子楊化讓也被介紹到本地合作社務工,由於勤奮,一天能有150元左右的收入;其父親楊開勝會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且熟悉本村旅遊資源和侗族文化,得知他有這方面的優勢後,我積極動員他在村裡從事「臨時導遊」工作,為遊客講解村內景點和侗族文化,一天也有100餘元的收入。通過引導就近務工,楊宗輝家中3人已實現就近就業,每月也有5000多元的穩定收入,現在他們家的小日子過得是紅紅火火。   2020年端午節前夕,楊宗輝拿著熱氣騰騰的粽子來到村委會對我說「這是你嫂子剛起鍋的粽子,趁熱吃吧,我知道你們扶貧工作忙端午節不放假,到端午節那天你一定要來我家吃飯哩。」

入戶看望慰問農村老黨員

我接過粽子,感覺一股暖流湧上心頭,粽子雖小,情意滿滿。  與楊宗輝情況不同,我網格內的另一名貧困戶林安盛,他家位於大利村進寨大門旁,開設旅遊接待站位置優越。   近年來,在脫貧攻堅項目和資金的幫扶下,林安盛夫妻倆在自家開設了鄉村民俗客棧。

入戶為殘疾人家庭贈送棉被及床上用品

2019年7月我入戶走訪來到林安盛家,了解其客棧經營情況,他家共有9間客房,旅遊收入主要依靠「五一、國慶」兩個黃金周,平時客房入住率並不高,僅能賣出去1至2間客房,生意總是不溫不火。   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我建議林安盛改變經營策略,在提升服務質量的同時,延伸旅遊產業鏈條,豐富旅遊業態,一方面做好網絡宣傳推廣,幫助林家客棧在攜程、美團、飛豬等大型旅遊網站上開掛,實施線上預定的銷售模式;另一方面在客棧裡開設特色餐飲、侗歌體驗、侗族文化產品銷售等服務項目。通過一系列的經營舉措以及他們夫妻倆自身的勤勞和努力,現如今林家客棧的生意蒸蒸日上,遊客絡繹不絕,客棧年收入從原來的幾千元增長到現在的幾萬元,他們家也徹底撕掉了貧困戶的標籤。

入戶走訪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

在林安盛家的成功案例啟發下,現如今的大利村很多村民都開設了自家的鄉村客棧,旅遊業也成為了該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至此,林安盛的脫貧事跡很快被傳播開來,為創新旅遊扶貧新模式提供了大利經驗和做法。2019-2020年林安盛家連續兩年被黔東南州委、州政府授予「脫貧攻堅艱苦奮鬥脫貧家庭」榮譽稱號。  在大利村如楊宗輝、林安盛的事例還有許多。脫貧攻堅重在精準,貴在精準,成敗之舉也在於精準,我認為只有找準貧困戶的致貧因素,下足一番繡花功夫,切實幫助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扶貧工作才能出成色、見實效,才能真正幫到關鍵點子上,扶到群眾心坎裡!   作者 封靈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郭芳霞 整理

編輯 孫遠銘

編審 周文君 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力所能及的小事|榕江縣塔石瑤族水族鄉黨相村...
    我叫羅紅兵,是榕江縣塔石瑤族水族鄉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6年4月開始到塔石瑤族水族鄉黨相村駐村,成為同步小康的成員以及第八村民小組的網格員。我用了4個月的時間,足跡遍布全村14個自然寨,通過不斷的走訪,快速掌握了村情。
  • 「我的扶貧故事」和村民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丨普安縣羅漢鎮...
    2020年4月,我投身到貴州省普安縣羅漢鎮羅漢社區任網格員一職。工作重、任務緊,說幹就幹,一大早,單位領導送我到駐村地點活動室後,我稍加整備行李,通過社區幹部聯繫到自己包保組的龍組長,約他陪同我熟悉當地的基本情況。和他約好以後,我就出發了。還沒有到達寨子,我就在路上遇到了龍組長。他騎著一個小摩託車,很著急的樣子。
  • 「我的扶貧故事」真幫實扶助脫貧|榕江縣八開鎮分懂村第一書記楊文學
    2019年6月,我的駐村工作從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寨蒿鎮高赧村調整到八開鎮分懂村。八開鎮是榕江縣貧困發生程度深的鄉鎮,我對這個鄉鎮是非常陌生的,但憑著多年的駐村工作經驗,我一點都不畏懼。記得第一天去村裡報到時,由於不熟悉,還走了一段不少的回頭路。
  •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楊明舉2020-11-13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天眼新聞        瀏覽量: 986次 我要評論 我叫楊明舉,2018年1月,我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施秉縣開展科技服務,三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不斷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研究目標和科研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 幫到心坎上 扶到最實處—市人大常委會機關駐村紀實
    紅網吉首站1月6日訊(通訊員 向敏)走進楓香村,整潔寬闊的水泥路延伸到村寨各組,清新別致的農家小院掩映在綠樹叢中,大片大片的果蔬鬱鬱蔥蔥,輕鬆歡快的廣場舞音樂飄蕩在村部上空……展現在眼前的是家和村美民富的和諧景象。這是一份吉首市人大常委會機關近年來的扶貧「成績單」,也是一份沉甸甸的「人大擔當」。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事 就是我的事丨榕江縣水尾水族鄉拉術村第...
    我叫龍昭集,是榕江縣運管局的工作人員,作為局裡年輕幹部,我主動請纓到村裡開展駐村工作。於2019年6月,背上行囊,離開剛剛結婚的妻子和年邁的父母,來到了水尾鄉拉術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拉術村地屬月亮山腳下,山高路陡、群山高低起伏、層巒疊嶂,拉術村就這樣被群山環繞,屬於榕江縣深度貧困村之一。拉術村村民們祖祖輩輩在這裡生活,因為交通阻塞,群眾出行不便,一些老人一輩子從未走出大山。  到村後,我對村裡的貧困群眾進行了挨家挨戶走訪,和他們嘮家常,了解貧困戶的家庭生產生活情況。誰家養了幾頭豬、誰家有幾頭牛,我都要摸得一清二楚。
  • 「榕江戰貧記70」兩篇「榕江紀實」跨越25年,白紙黑字見證山鄉巨變
    ……  二十多年以後,行走在月亮山,往日的生活場景再難遇見,常常還會聽到老百姓說「做夢都想不到會過上這麼好的日子」。的確,以現在的村容寨貌及群眾的衣食住行來看,貧困在這裡早已成為過去式。   二「前往貴州省榕江縣的旅程稱得上順利,甚至順利得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早上從北京坐上前往貴陽的飛機,再從機場坐1小時10分鐘的高鐵就能到榕江縣城。」貴州各地交通的便捷讓《三聯生活周刊》記者印象深刻。
  • 「我的扶貧故事」用腳步丈量村子 用行動服務群眾︱榕江縣朗洞鎮平...
    我叫歐一林,自2016年2月到2018年6月,一直以駐村幹部的身份紮根基層,2019年被組織選派到榕江縣朗洞鎮平地村擔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員。  駐村工作期間,我和鄉村幹部一起同吃同住,入戶走訪座談,幫助群眾積極爭取項目,為貧困群眾工作做了許多實事好事,得到駐村工作隊及群眾的一致好評。
  • 「我的扶貧故事」把講臺搬到田間地頭 用扶智交出滿意答卷丨普安縣...
    我叫謝遠忠,是高職教師,也是普安縣興中鎮掛職副鎮長,辣子樹村田邊寨組的一名駐村網格員。我駐村幫扶後,把農村當做一所更廣闊的「大學」,全身心投入到駐村扶貧工作中。一年多來,我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與村兩委班子走田間地頭、入村民家中,與全組45戶村民促膝談心,與老黨員、群眾代表、致富能手共謀發展,掌握了第一手民情資料,也讓我對村子的經濟發展現狀、教育觀念現狀、群眾脫貧願望和扶貧規劃等有了深刻的認識。扶貧和教育一樣都是「人」的學問,備好課上「田間講臺」。村民變成了我的「學生」,我既要管好當代,又要管好下一代。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解方程」丨平塘縣塘邊鎮新風村...
    我叫唐祥會,是平塘縣教育局派駐到塘邊鎮新風村的網格員。2019年8月到塘邊鎮新風村翁同組擔任網格員,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通過不懈的努力,翁同組17戶74人全部脫貧。  2019年8月,剛接到通知時,我就和妻子說要去塘邊鎮駐村開展扶貧工作,今後家裡的事情就全靠你了,媳婦沒有埋怨,但擔心我沒有基層工作經驗,能否完成好這歷史交給的任務。我調侃道:「方程都解來了,還怕它脫貧攻堅工作」。唐祥會(左)入戶走訪我們商量著安排家裡的事情後,我滿懷熱情,進駐到塘邊鎮新風村,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工作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一天我去走訪萬政明家,萬政明夫婦已經上坡農活,只有殘疾的萬通祥在家,我無法和他溝通交流。等天黑得看不見路了,夫妻倆才打起手電筒從坡上回到家,沒等他倆開口我便知道他們是為了搶季節栽種農作物。回來我立即跟幾位同事說了這情況,第二天,我們幾個便拿起生產工具和萬政明到他家田間一起搶收去了。
  • 「我的扶貧故事」情灑扶貧路 玫瑰亦鏗鏘︱榕江縣三江鄉斷頸龍村原...
    我叫高紅,近日,我回到了黔東南州榕江縣三江鄉斷頸龍村進行回訪,這個我曾經駐村幫扶了四年的地方。到村這天,村裡正在舉行吃連心飯活動,村委會新廣場上聚著不少的村民,幾個村民一見到我便拉著我的手我坐下,王老蘭對我說:「高書記,想你多了,看見你回來我們都好開心。」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2017年3月份入戶走五保貧困戶(分散供養戶),到四寨村硐口哨組陳丙餘,陳小友兩戶房屋已經屬於危房,進到他們的家中抬頭能看到天,下雨天的時候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我當時真感到心酸。回來後我立即到廣順鎮上買了10塊彩鋼瓦(5米長),並找來兩個村民幫忙一起到這兩戶貧困戶家將他們房頂修好。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亦餘心之所向兮,雖無榮其猶未悔丨都勻市墨...
    「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這是廣西百色樂業縣百坭村原第一書記黃文秀在手記裡寫下的一句話,更是許多扶貧一線工作者內心的真實寫照。我在扶貧,我自豪!我叫潘洪巨,出生在農村,父母是農民,讀書在農業學校。我一直相信,這是我與「三農」剪不斷的深深緣分。我的大學在陝西鹹陽,地處關中平原腹地,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和家鄉差別不大。
  • 「我的扶貧故事」在「大路」上跑出扶貧加速度︱德江縣煎茶鎮大路...
    我是德江縣煎茶鎮大路村脫貧攻堅隊隊長譚雪松,有幸參與這場戰役,把激情燃燒在戰鬥的歲月,留下永恆記憶。連心活動上群眾送來感恩錦旗2019年3月,經組織安排,我從大路村的聯繫領導成為攻堅隊長,在「大路」上帶領全村群眾跑出脫貧攻堅「加速度」。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南嶺的故事丨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
    我叫羅中山,是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駐村工作隊隊員。2018年3月,我來到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成員開展駐村工作,2019年3月,與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共同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十三五」| 就業扶貧扶到「心坎」上 海口一貧困戶靠勞動走出困境
    站在「十三五」規劃收官、「十四五」規劃開局的節點上,回望過去這五年,海南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回望「十三五」,展望「十四五」,講述海南人在過去五年的獲得感,以及對未來的期待,11月21日起,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推出我的「十三五」專欄。
  • 講述|扶到點、扶到根!扶貧隊長劉昭明與脫貧村的「三年故事」
    2014年起,國家的脫貧政策惠及到該村,但到2017年依然有78戶136人尚未脫貧。更為突出的問題是,明堂村整個村級經濟極其落後,是多年的「空白村」,完全靠國家轉移支付來維持村級工作的基本運轉,村裡幾乎沒有一點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 ABO小說丨戀上你信息素的甜美香氣,相愛相殺,撩到你的心坎裡!
    哈嘍各位集美們,小編今天又來給大家推薦小說了,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ABO小說丨戀上你信息素的甜美香氣,相愛相殺,撩到你的心坎裡!第一本:《標記我一下》作者:Paz《標記我一下》是由作者Paz連載於晉江文學城的一本ABO類小說。小說講述了校園中一隻一直裝作是Alpha的Omega在廁所給自己打信息素抑制劑時被人撞見,從此開始了校園愛戀的故事。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扶貧,收穫最美家庭丨仁懷市火石鎮...
    我叫蔡兵,今年33歲,自2013年從教師轉行,加入到火石鎮脫貧攻堅戰以來,記不清有多少個周末和節假日,都「扎」在扶貧這場戰役中。我的妻子何永茂,也是一名教師。為支持我扶貧工作,她不僅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還時常陪我下鄉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