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封靈,是榕江縣發展和改革局的一名普通幹部,受組織選派到栽麻鎮大利村擔任網格員。駐村期間,我嚴格按照細緻、精緻、極致的工作要求,牢記黨員初心使命,認真履職、埋頭苦幹、紮實工作,切實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受到了當地群眾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察看貧困戶種植板藍根長勢情況
大利村是一座傳統村落,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但貧困狀況依然嚴峻,全村共有貧困戶101戶,423人。 為了全面摸清貧困底數,儘快進入工作角色,駐村第一天,我便對網格內貧困戶逐一進行走訪,傾聽群眾訴求,針對各戶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詳細做好記錄,為精準幫扶、精準施策打下基礎。
入戶開展查電防火工作
不僅如此,為了能儘快熟悉農戶居住位置,便於入戶開展工作,我們通過無人機對全村房屋進行航拍,繪製全員農戶居住位置圖。待位置圖繪製完成後,我們每個網格員,通過熟悉地圖,不僅能夠知曉自己的網格戶數居住情況,而且還能掌握到全員農戶居住的情況,此舉,也給我們網格化管理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
網格員繪製完成的全員農戶居住位置圖
43歲的楊宗輝,是我網格內的一名貧困戶,家庭人口6人,由於上有老下有小,他的家庭經濟負擔較重。 2019年7月,我初到楊宗輝家時,他們夫妻倆因家庭原因被迫返鄉,正為待業家中犯愁。得知此事後,我誠懇地對楊宗輝說:「宗輝哥,只要你們夫妻倆肯幹,你這個煩心事就交給我來解決吧!」
入戶開展房屋透風漏雨整治驗收工作
當我再次來到他家時,帶去了護林員崗位申請表,並向他宣傳護林員崗位職責和合作社務工信息,經過相關申報程序,楊宗輝順利成為了一名護林員;其妻子楊化讓也被介紹到本地合作社務工,由於勤奮,一天能有150元左右的收入;其父親楊開勝會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且熟悉本村旅遊資源和侗族文化,得知他有這方面的優勢後,我積極動員他在村裡從事「臨時導遊」工作,為遊客講解村內景點和侗族文化,一天也有100餘元的收入。通過引導就近務工,楊宗輝家中3人已實現就近就業,每月也有5000多元的穩定收入,現在他們家的小日子過得是紅紅火火。 2020年端午節前夕,楊宗輝拿著熱氣騰騰的粽子來到村委會對我說「這是你嫂子剛起鍋的粽子,趁熱吃吧,我知道你們扶貧工作忙端午節不放假,到端午節那天你一定要來我家吃飯哩。」
入戶看望慰問農村老黨員
我接過粽子,感覺一股暖流湧上心頭,粽子雖小,情意滿滿。 與楊宗輝情況不同,我網格內的另一名貧困戶林安盛,他家位於大利村進寨大門旁,開設旅遊接待站位置優越。 近年來,在脫貧攻堅項目和資金的幫扶下,林安盛夫妻倆在自家開設了鄉村民俗客棧。
入戶為殘疾人家庭贈送棉被及床上用品
2019年7月我入戶走訪來到林安盛家,了解其客棧經營情況,他家共有9間客房,旅遊收入主要依靠「五一、國慶」兩個黃金周,平時客房入住率並不高,僅能賣出去1至2間客房,生意總是不溫不火。 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我建議林安盛改變經營策略,在提升服務質量的同時,延伸旅遊產業鏈條,豐富旅遊業態,一方面做好網絡宣傳推廣,幫助林家客棧在攜程、美團、飛豬等大型旅遊網站上開掛,實施線上預定的銷售模式;另一方面在客棧裡開設特色餐飲、侗歌體驗、侗族文化產品銷售等服務項目。通過一系列的經營舉措以及他們夫妻倆自身的勤勞和努力,現如今林家客棧的生意蒸蒸日上,遊客絡繹不絕,客棧年收入從原來的幾千元增長到現在的幾萬元,他們家也徹底撕掉了貧困戶的標籤。
入戶走訪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
在林安盛家的成功案例啟發下,現如今的大利村很多村民都開設了自家的鄉村客棧,旅遊業也成為了該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至此,林安盛的脫貧事跡很快被傳播開來,為創新旅遊扶貧新模式提供了大利經驗和做法。2019-2020年林安盛家連續兩年被黔東南州委、州政府授予「脫貧攻堅艱苦奮鬥脫貧家庭」榮譽稱號。 在大利村如楊宗輝、林安盛的事例還有許多。脫貧攻堅重在精準,貴在精準,成敗之舉也在於精準,我認為只有找準貧困戶的致貧因素,下足一番繡花功夫,切實幫助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扶貧工作才能出成色、見實效,才能真正幫到關鍵點子上,扶到群眾心坎裡! 作者 封靈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郭芳霞 整理
編輯 孫遠銘
編審 周文君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