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把講臺搬到田間地頭 用扶智交出滿意答卷丨普安縣...

2021-01-11 天眼新聞

我叫謝遠忠,是高職教師,也是普安縣興中鎮掛職副鎮長,辣子樹村田邊寨組的一名駐村網格員。

我駐村幫扶後,把農村當做一所更廣闊的「大學」,全身心投入到駐村扶貧工作中。

一年多來,我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與村兩委班子走田間地頭、入村民家中,與全組45戶村民促膝談心,與老黨員、群眾代表、致富能手共謀發展,掌握了第一手民情資料,也讓我對村子的經濟發展現狀、教育觀念現狀、群眾脫貧願望和扶貧規劃等有了深刻的認識。

扶貧和教育一樣都是「人」的學問,備好課上「田間講臺」。村民變成了我的「學生」,我既要管好當代,又要管好下一代。

謝遠忠(左)走訪了解貧困戶產業發展情況

我注重做好貧困戶心理疏導,引導他們從心理上、思想上轉變觀念。

貧困戶楊學海行走不便,家有三口人,見人不抬頭、不說話,意志低沉,透露出深深的自卑。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經常到楊學海家看望他,背他出去散心。

此外,我幫助他落實了房屋改造,建了兩間火房,為他母親安排了在村裡的共益性崗,既能照顧不便的他,又能增加收入緩解壓力。如今,楊學海重拾生活信心,見人熱情了,也順利脫貧了。

沉下心巧用勁,誠辦事解疾苦,讓我從手拿教鞭的老師變成村民的「自己人」,在我帶動和感染下,參與扶貧工作的全體同志「走出去」、「動起來」,進一步優化了本組扶貧工作思路,讓住房安全、醫療保障等系列問題相繼得到解決,為持續做好扶貧扶志創造了條件。

謝遠忠背殘疾貧困戶楊學海

教育是我最熟悉,也是最敏感的。我務求扶智與扶志結合,發揮文化扶智補腦、凝魂聚氣、強心壯骨作用。

貧困戶吳明澤、譚龍明是我的包保戶,在走訪幫扶中,我帶著好方法、好理念,引導家家重視、關心教育,讓孩子樂學。今年,吳明澤戶之女吳儀順利考上了貴州大學法學專業研究生,成為了本村第一個研究生,譚龍明之子也考上了湖南工業大學。

同時,我感受到了群眾對知識和發展的渴望,我牽線搭橋把高校資源和村子本土人才的培養緊密結合,扶技術、扶知識、扶思路,實現育、勵民、惠民、富民。

這一年,我數次回「娘家」尋支持,搭乘「教育+人社+行業」的培訓就業新模式春風,集合力量送科技下鄉到村民家門口,免費舉辦了種植、養殖、電商等培訓班,用「理論+實操」等方式為群眾開展茶葉、水果、蔬菜、畜禽類的管種養殖技術、農產品電商銷售等培訓。

普安縣興中鎮開展技能培訓

村裡湧現了曾啟軍、曾啟富、劉遠昌等致富典型,進一步激發了貧困戶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強烈願望,也在農村孩子心裡埋下了「知識改變命運」的種子。

村子如考場,扶貧如考試,考驗著我的各項能力,如今田邊寨組煥發出勃勃生機,村民精神抖擻,一幕幕可喜變化就是我的答卷。

【人物小傳】

謝遠忠,43歲,2001年10月任教於黔西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商務系(學生科副科長),2019年8月被黔西南州委組織部選派到興中鎮掛職鎮副鎮長、駐辣子樹村田邊寨組網格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錢星星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和村民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丨普安縣羅漢鎮...
    2020年4月,我投身到貴州省普安縣羅漢鎮羅漢社區任網格員一職。工作重、任務緊,說幹就幹,一大早,單位領導送我到駐村地點活動室後,我稍加整備行李,通過社區幹部聯繫到自己包保組的龍組長,約他陪同我熟悉當地的基本情況。和他約好以後,我就出發了。還沒有到達寨子,我就在路上遇到了龍組長。他騎著一個小摩託車,很著急的樣子。
  • 「我的扶貧故事」要當好「指揮員」和「戰鬥員」丨綏陽縣茅埡鎮...
    我叫方鍵,從2018年8月開始擔任遵義市綏陽縣茅埡鎮黨委書記。不管白天黑夜,還是晴天雨天,我都帶領全鎮黨員幹部堅持奔走在脫貧攻堅一線,始終把群眾冷暖、群眾疾苦、群眾期盼放在心中,抓在手中,落實在行動中。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扶貧,收穫最美家庭丨仁懷市火石鎮...
    我叫蔡兵,今年33歲,自2013年從教師轉行,加入到火石鎮脫貧攻堅戰以來,記不清有多少個周末和節假日,都「扎」在扶貧這場戰役中。我的妻子何永茂,也是一名教師。為支持我扶貧工作,她不僅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還時常陪我下鄉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沒有水泥路、沒有路燈、沒有自來水、沒有衛生室、沒有規模產業,活動室透風漏雨,這就是我初到時的平下村,一個實實在在的貧困村。當時,我就暗下決心要和村「兩委」一起努力摘掉頭頂上的貧困「帽子」,向全村群眾交一份滿意的答卷。楊昌豔(左)入戶走訪村民有人對我說:「閨女,你能幹什麼?」我曾經也懷疑過自己,到底能做什麼。
  • 《腦大洞開》刷屏朋友圈 交出了一份播放量破兩億的滿意答卷
    ­  《腦大洞開》刷屏朋友圈,交出了一份播放量破兩億的滿意答卷。全網首檔急智問答脫口秀優酷《腦大洞開》如今已經播出過半,沒有吸引眼球的互撕炒作,卻交出了一份播放量破兩億的滿意答卷。,大老師則這樣回答:「第一個淘汰雞,因為(雞)機(氣)器人」,「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吃的話,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變化」,大張偉出乎意料地回答「廣州人表示:沒有任何變化」。而「腦洞專列」將這些神段子從節目中搬到了地鐵上,讓稀奇古怪的問題和令人捧腹的答案徹底喚醒網友們昏昏欲睡的大腦。
  •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楊明舉2020-11-13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天眼新聞        瀏覽量: 986次 我要評論 我叫楊明舉,2018年1月,我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施秉縣開展科技服務,三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不斷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研究目標和科研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 ...故事」縱使病魔纏身 仍信明天美好丨普安縣青山鎮哈馬村村民丁建
    我叫丁建,是普安縣青山鎮哈馬村託家地組人。作為家中的獨子,我上有年邁的父母,下有五個正在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一家九口人的生活重任便擔在了我和妻子兩個人的肩上。一直以來,我從未抱怨過生活的苦,頂著家庭的壓力,我和妻子兩個人外出務工,省吃儉用,勉強能維繫家庭的巨大生活開支。幫扶責任人唐琳琳為丁建家送棉被就在2018年年初,我突感身體不適,隨後去醫院檢查,檢查的結果是我患上了腎衰竭晚期,也是就是人們常說的尿毒症。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我市教育系統傾力做好扶貧工作 交出一份對象滿意令人矚目的答卷
    市教育局分別與南寧市、來賓市籤訂了教育扶貧協作框架協議,並進行全面對接。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助力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扶貧先扶智,為讓南寧、來賓受援地師生共享教育發展紅利,我市緊緊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打出提升教師技能、改善辦學條件、促進資源共享、教研助力破解發展難題等組合拳,努力幫在點上、扶在根上。
  • 「我的扶貧故事」在「大路」上跑出扶貧加速度︱德江縣煎茶鎮大路...
    扶貧路上,我深知扶貧更要扶志和扶智。我用踏破「鐵鞋」,三寸不爛之舌和自己的一腔熱情到縣組織部、宣傳部等相關部門共協調了項目資金2萬多元,用以修建該村村委會辦公樓廚房,幫助貧困戶修建衛生間、房屋維修等基礎設施,購進辦公設備。改善了村支兩委的工作場所,大大提升了村委會辦公環境。
  • 廣安鄰水:奮力書寫「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答卷
    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3339套,政策惠及全縣141個貧困村、234個非貧困村、10092人,老百姓住進新房子、過上好日子,天天喜笑顏開……這是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交出的「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答卷」。搬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源自鄰水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做得深做得細做得實。
  • 中國交出滿意答卷!太空領域又創輝煌,西方只有「眼紅」的份
    終於作為我國硬實力的體現之一,中國再次交出滿意答卷。高分九號05星攜帶著多功能試驗衛星和天拓五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隨著中國在太空領域又創輝煌,很明顯可以看到,西方只有「眼紅」的份。無論是在解析度精度還是工作能力上,大部分的高分系列衛星都有了比肩甚至超越進口衛星的能力,一系列技術瓶頸的突破讓中國航天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用好「四則運算」法,共繪藍圖奔小康
    脫貧攻堅是關係著群眾生活與發展的頭等大事,這是一場「硬仗」,也是一場「持久戰」,因此,必須把準作戰方向,用好「加減乘除」運算法,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情為機遇,不勝不休、乘勢而上,以全勝之勢奪取「防疫」「脫貧」雙勝利,交出人民滿意的脫貧攻堅「答卷」。做好人才戰貧的加法。
  • 「扶貧故事」宋思營:讓貧困幼兒感受陽光般的溫暖
    我的幸福,是用愛心溫暖童心,讓貧困幼兒更自信、更陽光!我叫宋思營,2011年畢業於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專業,因為熱愛幼教事業,從開始做這份幼教工作就一直堅持到現在,工作勤懇務實,善於學習,悟性較強,又注重個人成長,自2017年一直擔任苗苗幼兒園副園長一職。教育支持脫貧是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措施,我作為幼兒園的副園長,積極參與脫貧工作是我義不容辭的重任。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百姓的家庭醫生 力阻病根變窮根丨息烽縣石硐...
    我叫吳元明,是貴陽市息烽縣石硐鎮衛生院黨支部書記。2018年6月,我接待了一名貧困戶大病患者,我的「家庭醫生」故事也就此拉開帷幕。該患者名叫陳根福,家住石硐鎮難衝橋大土組,於2018年6月在息烽縣人民醫院診斷為「終末期腎病」,是納入健康扶貧工作中「30種大病」的管理對象。
  • 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之五|告別「險苦窮」 威寧海拉交出脫貧答卷
    牛欄江流域脫貧掃描之五告別「險苦窮」 威寧海拉交出脫貧答卷一、海拉印象 海拉真險。 海拉真苦。 海拉真窮。 海拉地形極其險峻,山高坡陡,河谷深切,令人望而生畏。當地民謠稱,「大鴉小河邊,抬頭一線天。有人毫不猶豫地說,「文爐村,雖然十多年前就搬了出來,但是,除了房子,什麼都沒有。」 大樹組有130多戶搬遷戶,「海拉最窮就是大樹組。」自1997年起,村民陸續因地質災害隱患從半山腰搬到山梁上。每戶家庭獲得23600元補助自建住房,大多數人家三間房,也有僅兩間房的情況。 曾修群一家4口五六畝地,「石頭多,比雞蛋還大。」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一同前行丨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幫扶幹部...
    海星村位於安龍縣灑雨鎮政府駐地西面,距鎮中心4公裡,是全縣扶貧攻堅特困片區。我叫陳清祿,根據組織安排,我於2018年9月到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進行扶貧幫扶工作。陳清祿(右二)與幹部們交流進村後我第一時間來到村委會,詳細了解我的包保戶的基本情況。
  • 中國藥科大學:把技術帶到田間地頭,為「巴山藥鄉」開出扶貧良方|我...
    新年伊始,「微言教育」特別推出「我的2020——偉大祖國全面小康」主題專欄,展示內容既有廣大師生傳遞愛國熱情的多樣表達,也有教育人奮戰脫貧攻堅一線的所見所聞和感人故事,還將曬出教育助力脫貧攻堅的大數據、好成果……精彩內容不要錯過。
  • 加大資金投入科學調整布局 定安發展均衡教育交出滿意答卷
    定安縣委書記陳軍說,通過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持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才交出這份答卷。  近年來,定安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教育工作,尤其是九年義務教育。縣委、縣政府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相關精神,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努力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著力縮小城鄉之間、校際之間差距,切實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努力實現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