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幻想所有員工都去奮鬥,不均衡才是團隊進步的動力和必要條件

2021-01-09 老方說

創業過程當中難免會做一些傻事,犯下一些錯誤。

其中讓我覺得成本非常高但毫無價值的錯誤就是,不斷的給員工講道理,而且是對所有的員工講道理。

這就是智商情商雙低啊。

你覺得自己是在推心置腹、掏心窩,可員工卻覺得你大忽悠、神經病。

人家是來賺工資的,而不是來聽你講廢話的。

做老闆千萬不要把自己變成一個演員,也別那麼累,你沒有那麼多觀眾。

如果你對員工的反應感到沮喪失望,那麼恭喜你,你開始覺醒了。

不是所有的員工都是你的同路人,大部分的員工都只是來來去去的過客而已。

要知道,能夠認同你、和你的夢想追求保持精神同頻的人,能夠信任你、和你一起奮鬥到底的人,也許只有幾個人。

所以,你要允許公司有一部分「平庸」的員工!

管理上也有個「二八法則」,你要儘量多在同路人身上多花時間,你要儘量在普通員工身上少花時間。

老婆孩子熱炕頭,過自己的小日子,是很多人的人生追求。這是客觀存在的,你也許不認同,但要尊重別人的選擇。

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按自己的意願度過一生。

而且這樣的員工並非沒有價值,他們的工作勞動是對得起他們所拿工資的,他們或許也很有才華和潛力,只不過,這是人各有志罷了。

作為創業者,你還需要明白一個問題,除了懂得區分員工的差別之外,還要知道對不同員工的不同態度和管理方法。

一路同行的人是合作夥伴,你自然是個「一號位」,人們也只關心企業的「一號位」,如果創業成功,所有的榮譽幾乎都是你的。

所以,要對心甘情願給你做「二號位、三號位」的合作夥伴心存感恩。

如果對他們拉著老闆的架子高高在上,那是非常愚蠢的,把合作夥伴逼成對手和敵人,不是愚蠢是什麼。

而對普通的員工,公事公辦就可以,要多用制度說話,要儘可能少對他們產生「人情」的成分,不要給他們不必要的期待和虛幻的錯覺。

腳踏實地的幹活就可以了,少一點複雜,多一點簡單,工作才能有效率。

就像人群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如果都按照合伙人的標準找員工,那你的公司也不可能幹得起來,是吧?

要記住,對員工不要一視同仁,沒有絕對的平等,或者說不均衡才是團隊進步的動力和必要條件。

很多老闆都想不通這個問題。

他們以為對待員工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這樣才符合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嘛。

但組織的邏輯不是這樣的,世上沒有絕對的平等存在,是人就會有偏見,而有了不平等才會產生差別帶來的榜樣。

事實上,正是因為分配差別化的組織機制,才促進了競爭,推動了企業的發展。

另外,任正非說過,「組織說到底就是要張揚隊伍中每個人的雄心,同時又要遏制過度的野心,張揚雄心、遏制野心是所有管理者每時每刻都要面對的問題。」

組織應該是一直處於變化當中,管理如行舟,要時刻關注方向和覺察水流的變化。

小孩子才講喜歡不喜歡,成年人的世界只有價值交換這一個準則。

所以,成年人的世界是灰色的,裡面充斥著混沌、妥協和交易,對這種灰度的了解、掌控有多少,決定了一個人的領導水平。

在我看來,對員工的管理很簡單,一種只談錢就夠了,一種還是要談錢,然後在談錢的基礎上再談夢想、情懷等其他。

幾年前,華為董事、高級副總裁陳黎芳曾經說過她是1992年到深圳做通信產品銷售,有一次她擊敗了華為的銷售,同客戶籤了單子後知道華為的年薪是30萬,這時有個去華為的機會,所以她就加入了華為,從二十多歲奮鬥到了四十多歲。

她說有次看到一篇名為《一個40歲華為男的自白》的文章,說他為什麼從IBM跳到華為,裡面大談華為「壓力超大、工作艱苦、缺乏人性關懷、沒有生活、管理粗暴……」,最後他寫道:「今年分紅每股XX元」,錢,一個最簡單質樸的理由,他就來了

——陳黎芳看到這就樂了,「同道中人呀。整個文章很生動,我都笑出淚了......」

任正非說,華為的成功主要是分贓分得好,員工只要給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人才了。

這真是一個洞察人性的管理大師。

實際上,任正非對組織管理一直是強調流動性和靈活對待。

因人制宜,因時制宜。

「海外有位炊事員每月總收入3萬多元,他在那裡幹了14年,盡心盡責,做飯真的好吃。我們鼓勵這樣,如果給炊事員相對考核,能考出「將軍」來嗎?考不出來。因為他永遠不具備將軍的底料,這就是人力的浪費。」

科學有效的組織就是可以讓員工在最合適的位置上發揮作用,另外,「我們要允許自由流動,人流動起來,才能發揮他的個人特性和特長,也容易讓人保持激活狀態。在流動過程中,可以找到他能最大程度發揮作用的崗位,可能就會在那裡留下來努力奮鬥。」

其實員工最容易轉換工作內容的時期,是參加工作的前幾年,這時要對標找到自己的貢獻機會點,而當他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後,轉換就比較困難了。

要記住這句話。

對員工來說,績效、能力和責任都是掛鈎的,想要更多更好,就必須讓自己的績效和能力都上去才行,職業通道就是這樣子的,不然就算憑藉其他上去了,早晚還是要下去。

「每個工種都要對準多產糧食和增加土壤肥力,如果對標沒有價值,就應該裁減和放棄一部分工作,讓其聚焦。也要放棄一部分平庸的員工,降下人力成本來。」

當然,允許一部分「平庸」的員工存在,但平庸總是代表一個不利的層面,容易被人掌控、左右命運。

有得就有舍,你選擇要小日子的生活,那你就必然要接受被人掌控、左右的命運,

在一個組織體當中,惰怠的人總是一種負面,組織為了保持活力和競爭性,就天然需要那種可以帶來奮鬥動力的人。

比如說最近火熱的「996」,客觀一點說,你認為公司的高薪和好的職位,老闆是選擇「996」的更多,還是選擇不願「996」的更多?

幾乎都是「996」或比996更投入工作的員工吧。

你想要的,只能是拿你等價的東西去換取,換成別人給你換,你也是如此。

相關焦點

  • 團結、奮鬥、創新,為醫院發展助力——新入職員工拓展訓練心得體會...
    在八米高空走斷橋中,面對種種困難,按照既有的思路和方法肯定是有難度的,只有不斷地去挑戰自我,打破對自己原有的看法,這樣才會取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更大突破。在今後的工作中也是這樣,只有方法和思路不斷的被打破,不斷的去創新,才會實現自我的價值,享受人生。
  • 任正非修訂《致新員工書》:不怕做小角色,才有可能做大角-虎嗅網
    這個文化是開放的、包容的,不斷吸納世界上好的優良文化和管理的。如果把這個文化封閉起來,以狹隘的自尊心,狹隘的自豪感為主導,排斥別的先進文化,那麼華為一定會失敗的。這個企業文化粘合全體員工團結合作,走群體奮鬥的道路。有了這個平臺,您的聰明才智方能很好發揮,並有所成就。沒有責任心,缺乏自我批判精神,不善於合作,不能群體奮鬥的人,等於喪失了在華為進步的機會,那樣您會空耗了寶貴的光陰。
  • 任正非:知識分子不要臉才能進步
    而剛起步的華為,招來的年輕人,大家都很「好面子」。江西生,現在的華為董事會秘書。20年前,他去拜訪某縣郵電局局長,推門進去之後,都不敢看對方,滿臉通紅地把材料放在桌子上,說:「局長,這是我們公司的介紹。」沒等對方答話,就跑了出去。任正非就是在這個時候提出了——不要臉才能進步。
  • 專訪員動力盧廷友:解放老闆和員工生產力,創意管理是個什麼生意?
    員動力與美國公司不同的是,美國的兩家公司都是在做外部創新,而員動力做的是內部創新。外部創新是廣撒網,簡單來說就是歡迎所有人註冊使用,公司可以在平臺上發布需求,所有人參與貢獻創意。比如可口可樂的活動發布,收到了100多條建議,感覺很多,但是數據不容易確定,而且創意是否有效也很難得知。
  • 如何構建團隊的「動力系統」?
    可實際上我們的許多職業經理人雖然明白這樣的道理,但卻又無法很「瀟脫」的去付諸實踐,仍就是終日如履薄冰而恐「天下」大亂,碌碌無為而終!問題的癥結在那裡?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想關鍵是這個團隊沒有建立起一個有效的「動力(驅動與保障)系統」!如何構建團隊的「動力系統」?
  • 員工說太累,老闆只說了五句話,讓員工打滿雞血,上去就是幹
    員工說太累,老闆只說了五句話,讓員工打滿雞血,上去就是幹如今的職場不容易,員工壓力很大,領導壓力很大,公司壓力也很大。尤其是在經濟行情不是特別好的情況下,公司的生存都很艱難,更別提發展了。有一位小員工說工作太累了,領導給他發了五句話,值得深思!
  • 老員工不理,新員工不服?3招,坐穩管理崗,引爆團隊「向心力」
    是他成為主管後,工作不努力了嗎?相反,他制定了新的管理要求、任務目標等,還經常加班。只是他每天都埋頭於此,很少跟團隊成員溝通,更沒有關注過他們完成工作的過程,在工作結果出來後,直接給出自己的評判,幾位老員工就是因此才拒絕他的管理,調離了部門。
  • 有一家公司為了讓男員工有工作動力,號召女員工穿短裙上班
    最近在俄羅斯,有一家公司推出了一項非常特別的員工獎勵規定,想要得到這筆獎勵非常容易,可是這項特殊的福利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討論和吐槽,甚至批評……這家公司是一間專門做鋁材的公司,公司的員工超過70%都是男性員工,公司的高層們就覺得,每天一群大老爺們呆在一起難免無聊沒有工作動力。怎樣才能讓大家變得有動力起來呢?
  • 從「企業戰士」到「社畜」,日本員工的996奮鬥史
    然而,996真的就等同於奮鬥嗎?或者,我們換個方式來問:這樣的奮鬥真的能帶給我們想要的結果嗎?事實上,如今在我們身邊出現的種種怪象,都曾在我們的鄰國——日本真實上演過。在這個曾把加班文化發揮到極致的國家中,人們甚至為那些不辭辛勞奮鬥、不分晝夜加班的員工發明了一個新詞:「社畜」 即便不懂日語我也能看得出這詞不是拿來誇人的,望文生義,就是給公司做牛做馬。
  • 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手抖,這個症狀才是診斷的必要條件
    說到帕金森病,很多人都會想到手抖,確實這個症狀是大家比較熟知的,但也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會出現手抖,動作緩慢、走路慢才是診斷帕金森病的必要條件。帕金森病的表現主要就是運動症狀和非運動症狀。運動症狀就是這些表現會影響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能力,也就是患者出現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步態異常等。靜止性震顫就是身體在靜止,不活動的時候出現震顫明顯,典型主訴就是「手經常抖動,越是不動越是抖得厲害,幹活的時候反而不抖了」。
  • 特斯拉致信全體員工不要洩密公司信息 並列舉解僱員工的多個案例
    騰訊科技訊 據外媒報導,特斯拉的安全團隊本周向員工發出警告,要求他們不要洩露公司信息。這封電子郵件被媒體獲悉,並得到多名要求匿名的現任員工的證實。該郵件警告稱,「一些不惜一切代價希望看到我們失敗」的外部人士正通過社交網絡和其他途徑「瞄準」員工來獲取各種信息。
  •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越努力就越幸福,句句正能量!
    導語:「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唯有奮鬥者,才能在歷史的年輪上刻印足跡」。 把幸福變成現實,將努力進行到底。幸福的人生,無不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努力奮鬥。為此,小編整理了以下關於努力奮鬥的勵志名句,期望和大家一起共勉。努力了的才叫夢想,不努力的就是空想,你所有付出的努力,都是人生當中最有價值的體現。
  • 為什麼人們幻想的永動機根本不存在
    闢謠:科學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讓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但卻消耗了許多能源和動力。於是人們又夢想發明一種機器,這種機器能源源不斷地輸出能量或動力,卻不需要消耗任何外界的能量。人們曾設想如果能製成永動機,在不消耗任何自然資源的情況下,它就能獲得無限動力。
  • 夏日精彩 暑我最酷丨喜歌實業六月濮院員工大會圓滿結束!
    >頂得住壓力 沒壓力就會沒動力,大家都知道這個簡單的道理,但是很多人卻在遇到壓力時選擇了逃避和放棄。只有當我們擺正心態,坦然的面對壓力時,才會給我們的成長和發展注入無限動力。 耐得住寂寞 從出發地到目的地往往經歷漫長的過程,可能遭遇風雨,面臨挫折,一般人都不會堅持到最後。我們心中有堅定的信仰,相信目標一定能夠達到,相信結果一定能夠改變世界。
  • SpaceX的員工幾乎都在長時間工作,馬斯克是如何激勵他們的
    很多人都會說,如何維護和激勵員工高效工作,這是因為人們不會一直有動力,每個人狀態都會有跌宕起伏的情況。馬斯克是許多公司的主要股東,控制了特斯拉和SpaceX。尤其是SpaceX,據調查,88%的SpaceX員工認為自己承受了很大的壓力,而且SpaceX的員工幾乎都是長時間工作的。馬斯克是如何激勵SpaceX的員工的,讓SpaceX成為美國技術領先的航天企業。
  • 【員工心聲】光遠新材如何打造員工匠心?聽一線員工講述他們的故事
    回想那時候,融入集體的過程中我碰到了不少困難,但總會有同事或領班及時給予關心和指導,讓我慢慢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光遠人。現在的我,作為一名「老員工」,感覺自身的身上也背負著一種關懷、指導新員工的責任和使命。我想,正是我們每位光遠人這種相似的成長經歷,讓我們光遠的傳承在不斷延伸,讓光遠公司在不斷進步……
  • 奮鬥「十四五」 奮進新徵程
    比如早期肺癌的發現、不插管的肺癌手術等。其團隊對慢阻肺的早診早治實踐證明,患者的5年存活率大大提高,有可能改變全世界的慢阻肺診治戰略。   展望未來,鍾南山說:「『十四五』時期,民生福祉將達到新水平,衛生健康體系將更加完善。
  • 廢掉一個團隊最快的方式 就是讓員工彼此競爭
    「其實我沒什麼好的經驗,跟大家都一樣,大家也都掌握這些方法。」  對於公司提出的參加季度經營會議或內部文化活動時,銷售人員雖然沒有公開反對,卻在私下裡抱怨:  「我們是要靠自己去跑客戶的,參加這個活動那個活動,對我們完成業績有啥幫助?」  低固定高浮動的薪酬結構,是在容忍甚至是鼓勵員工的利己傾向,很難構建起利他的團隊。
  • 奮鬥,生命永恆的樂章
    當我們還不諳世事時,從我們邁進學校的第一天起,也許我們還不理解這個詞的內在含義,但卻已經與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取得優異的成績、獲得事業的成功、贏得如意的戀人、求得家庭的合歡及撫養子女的成長,每一項都需要去奮鬥,人生的一切成敗、榮辱都與它息息相關。
  • 團隊成員出工不出力,三個和尚沒水吃?掌握這三招,發揮團隊潛力
    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現象,正好影射了職場中三個典型的團隊管理問題:01.員工不出力(和尚不挑水)當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員工就像三個和尚一樣,你不管我也不管,沒有人主動承擔責任,再加上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獎懲機制,員工就會更加肆無忌憚的放縱自己,長期以往,員工就養成了惰性思維,更不會主動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