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過程當中難免會做一些傻事,犯下一些錯誤。
其中讓我覺得成本非常高但毫無價值的錯誤就是,不斷的給員工講道理,而且是對所有的員工講道理。
這就是智商情商雙低啊。
你覺得自己是在推心置腹、掏心窩,可員工卻覺得你大忽悠、神經病。
人家是來賺工資的,而不是來聽你講廢話的。
做老闆千萬不要把自己變成一個演員,也別那麼累,你沒有那麼多觀眾。
如果你對員工的反應感到沮喪失望,那麼恭喜你,你開始覺醒了。
不是所有的員工都是你的同路人,大部分的員工都只是來來去去的過客而已。
要知道,能夠認同你、和你的夢想追求保持精神同頻的人,能夠信任你、和你一起奮鬥到底的人,也許只有幾個人。
所以,你要允許公司有一部分「平庸」的員工!
管理上也有個「二八法則」,你要儘量多在同路人身上多花時間,你要儘量在普通員工身上少花時間。
老婆孩子熱炕頭,過自己的小日子,是很多人的人生追求。這是客觀存在的,你也許不認同,但要尊重別人的選擇。
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按自己的意願度過一生。
而且這樣的員工並非沒有價值,他們的工作勞動是對得起他們所拿工資的,他們或許也很有才華和潛力,只不過,這是人各有志罷了。
作為創業者,你還需要明白一個問題,除了懂得區分員工的差別之外,還要知道對不同員工的不同態度和管理方法。
一路同行的人是合作夥伴,你自然是個「一號位」,人們也只關心企業的「一號位」,如果創業成功,所有的榮譽幾乎都是你的。
所以,要對心甘情願給你做「二號位、三號位」的合作夥伴心存感恩。
如果對他們拉著老闆的架子高高在上,那是非常愚蠢的,把合作夥伴逼成對手和敵人,不是愚蠢是什麼。
而對普通的員工,公事公辦就可以,要多用制度說話,要儘可能少對他們產生「人情」的成分,不要給他們不必要的期待和虛幻的錯覺。
腳踏實地的幹活就可以了,少一點複雜,多一點簡單,工作才能有效率。
就像人群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如果都按照合伙人的標準找員工,那你的公司也不可能幹得起來,是吧?
要記住,對員工不要一視同仁,沒有絕對的平等,或者說不均衡才是團隊進步的動力和必要條件。
很多老闆都想不通這個問題。
他們以為對待員工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這樣才符合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嘛。
但組織的邏輯不是這樣的,世上沒有絕對的平等存在,是人就會有偏見,而有了不平等才會產生差別帶來的榜樣。
事實上,正是因為分配差別化的組織機制,才促進了競爭,推動了企業的發展。
另外,任正非說過,「組織說到底就是要張揚隊伍中每個人的雄心,同時又要遏制過度的野心,張揚雄心、遏制野心是所有管理者每時每刻都要面對的問題。」
組織應該是一直處於變化當中,管理如行舟,要時刻關注方向和覺察水流的變化。
小孩子才講喜歡不喜歡,成年人的世界只有價值交換這一個準則。
所以,成年人的世界是灰色的,裡面充斥著混沌、妥協和交易,對這種灰度的了解、掌控有多少,決定了一個人的領導水平。
在我看來,對員工的管理很簡單,一種只談錢就夠了,一種還是要談錢,然後在談錢的基礎上再談夢想、情懷等其他。
幾年前,華為董事、高級副總裁陳黎芳曾經說過她是1992年到深圳做通信產品銷售,有一次她擊敗了華為的銷售,同客戶籤了單子後知道華為的年薪是30萬,這時有個去華為的機會,所以她就加入了華為,從二十多歲奮鬥到了四十多歲。
她說有次看到一篇名為《一個40歲華為男的自白》的文章,說他為什麼從IBM跳到華為,裡面大談華為「壓力超大、工作艱苦、缺乏人性關懷、沒有生活、管理粗暴……」,最後他寫道:「今年分紅每股XX元」,錢,一個最簡單質樸的理由,他就來了
——陳黎芳看到這就樂了,「同道中人呀。整個文章很生動,我都笑出淚了......」
任正非說,華為的成功主要是分贓分得好,員工只要給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人才了。
這真是一個洞察人性的管理大師。
實際上,任正非對組織管理一直是強調流動性和靈活對待。
因人制宜,因時制宜。
「海外有位炊事員每月總收入3萬多元,他在那裡幹了14年,盡心盡責,做飯真的好吃。我們鼓勵這樣,如果給炊事員相對考核,能考出「將軍」來嗎?考不出來。因為他永遠不具備將軍的底料,這就是人力的浪費。」
科學有效的組織就是可以讓員工在最合適的位置上發揮作用,另外,「我們要允許自由流動,人流動起來,才能發揮他的個人特性和特長,也容易讓人保持激活狀態。在流動過程中,可以找到他能最大程度發揮作用的崗位,可能就會在那裡留下來努力奮鬥。」
其實員工最容易轉換工作內容的時期,是參加工作的前幾年,這時要對標找到自己的貢獻機會點,而當他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後,轉換就比較困難了。
要記住這句話。
對員工來說,績效、能力和責任都是掛鈎的,想要更多更好,就必須讓自己的績效和能力都上去才行,職業通道就是這樣子的,不然就算憑藉其他上去了,早晚還是要下去。
「每個工種都要對準多產糧食和增加土壤肥力,如果對標沒有價值,就應該裁減和放棄一部分工作,讓其聚焦。也要放棄一部分平庸的員工,降下人力成本來。」
當然,允許一部分「平庸」的員工存在,但平庸總是代表一個不利的層面,容易被人掌控、左右命運。
有得就有舍,你選擇要小日子的生活,那你就必然要接受被人掌控、左右的命運,
在一個組織體當中,惰怠的人總是一種負面,組織為了保持活力和競爭性,就天然需要那種可以帶來奮鬥動力的人。
比如說最近火熱的「996」,客觀一點說,你認為公司的高薪和好的職位,老闆是選擇「996」的更多,還是選擇不願「996」的更多?
幾乎都是「996」或比996更投入工作的員工吧。
你想要的,只能是拿你等價的東西去換取,換成別人給你換,你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