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主義者希拉·麥可斯去世,她讓「Ms.」成為日常用語

2020-11-28 澎湃新聞

女權主義者希拉·麥可斯去世,她讓「Ms.」成為日常用語

澎湃新聞記者 張喆

2017-07-08 07:39 來源:澎湃新聞

「Ms.」(女士),如今在英語裡已是司空見慣的女性人稱前綴詞之一,但它進入英美主流文化不到百年時間。讓這一不清楚對方是否已婚的前綴詞成為日常生活用詞的人,便是美國著名女權主義者希拉·麥可斯(Sheila Michaels)。

希拉·麥可斯,攝於1960年代,當時她與人合辦馬克思主義雜誌,在雜誌上呼籲人們用「Ms.」(女士)這個稱謂稱呼女性。

7月6日,麥可斯的表弟霍華德·南森遜(Howard Nathanson)向媒體宣布,希拉已於6月22日在曼哈頓去世,終年78歲。死因是急性白血病。

實際上,麥可斯並沒有造出「Ms.」一詞來,根據目前公認的說法,早在17世紀,英語中已出現了縮略詞「Ms.」,這個詞與「Miss」(小姐)「Mrs.」(夫人)一樣,都是從當時的正式詞彙「Mistress」(女主人)派生出來的。如同「Mister」(先生)一樣,本身「Mistress」一詞裡並不含有表明婚姻狀況的意義在內,隨著英美社交文化的規範,「Miss」成為未婚女性專用前綴詞,「Mrs.」則成為已婚女性專用前綴詞,而「Ms.」這個縮略詞則一直未能流行起來。

1901年11月10日的美國麻薩諸塞州春田鎮的《共和黨人》報紙上,就曾有人撰文呼籲用「Ms.」作為女性人稱前綴詞,但這份地區小報的文章並未在美國主流社會泛起漣漪。

直到希拉·麥可斯,這位生於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市,長於紐約市的平權運動組織者、紐約計程車司機、口述史記錄者及日本料理餐館老闆,將「Ms.」重新帶進英語裡。

去年,她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夫人」、「小姐」這樣的稱謂,既讓女性主義者心存不滿,也讓未婚媽媽們感到不自在。

「我們一直在找尋一個女性頭銜,它可以清楚表示一位女性不從屬於任何一個男性。」2007年,麥可斯對英國《衛報》表示,「我不是我爹的財產,我也不是我丈夫的私人物品。身為女性,我屬於我自己,這就是為什麼『女士』這個稱謂會如此重要。」

不過很長一段時間裡,麥可斯都謙虛表示自己不能貪天之功,甚至曾宣稱自己並不清楚「Ms.」源自「Mistress」。她曾對媒體解釋自己第一次在打字機上打出「Ms.」,是因為自己的「拼寫錯誤」:「我以前從沒見過『Ms.』這個單詞,我想這冥冥中自有天意。」事實上,這還歸功於麥可斯於1960年代,與幾位室友共同出版一本馬克思主義雜誌有關,她們在該雜誌上呼籲「姐妹們」用「Ms.」替代「Mrs.」,並給該縮略詞介紹了發音音標。目前在英語中,「Ms.」一般念作 /ˈmɪz/,但在一些英語方言裡也被讀作/məz/或/məs/。

美國女性主義標杆性雜誌《MS.》創刊號,刊名靈感正來自於麥可斯一詞電臺採訪中對「Ms.」一詞的介紹。

1972年創刊的《MS.》雜誌也承認,編輯部創始人正是在一次電臺廣播裡,聽到麥可斯有關「Ms.」一詞的介紹之後,方才決定用這個縮略詞作為這本女性主義雜誌的刊名。

不過直到1980年代,「Ms.」方才被英美媒體廣泛使用,比如1984年《紐約時報》上才開始用「女士」作為新聞報導中提及女性的人稱前綴詞。該報在給麥可斯所撰寫的訃聞裡寫道:「麥可斯女士用兩個輔音字母和一個小點,永遠改變了英語世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逝者

相關推薦

評論(25)

相關焦點

  • 《海馬星球》覃裡雯:我是如何進化為「女本位」的女權主義者
    覃裡雯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坦誠地講述了自己如何在一位「共產主義女權」特徵的母親的教育下長大,從一位不自覺的女權主義者,轉變為自覺的女權主義者,又在德國徹底成為「女本位」的女權主義者。「事實上我是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她說,「我原來也是一個理中客,熟練地適用『客觀』,『不要以偏概全』這類父權社會的訓誡來規訓自己,也批評別人的思考。
  • 最著名前穆斯林:為何女權主義者不為穆斯林婦女維權?
    參考視頻連結:https://www.prageru.com/videos/why-dont-feminists-fight-muslim-women 參考文章:為什么女權主義者不為穆斯林婦女而鬥爭?
  • 一個女人為何要反女權?|百家故事
    施拉夫利於2016年去世。即使在她生命最後的幾年裡,她也仍在製造離譜言論。2014年,她建議女性可以通過結婚來避免性侵犯。她相信:「對於擔心男性暴力的女性來說,答案是什麼呢?不是對所有男性充滿警惕,而是要拒絕如今大學校園流行的搭訕、追求事業,逃避結婚的文化。」施拉夫利的聽眾理所當然地分成兩派。
  • 誕生於第二波女權運動的彈性工作制內含哪些悖論?
    她在歷史悠久的都柏林船塢區的船屋上透過窗戶遠眺,谷歌十四層的歐盟總部清晰可見。「那棟樓的工作時間太不靈活了!徹夜燈火通明,就連周六晚上也亮燈到11點,」在2017年的一次採訪中,她感慨道,「工作是靈活了,但這也意味著你每周得工作60小時。」新冠疫情讓遠程辦公成為當代人的必選項,但早在這之前,北美人民就表示,他們希望自己的工作時間和地點可以擁有更高的靈活度。
  • 「女權主義」對女人的3種危害
    「女權主義」思潮起源於西方歐美國家。有很多女人誤以為「女權主義」是在幫助女人,誤以為對女人有利,其實不然。從現實情況來看,女權主義實際上造成了越來越多的處於焦慮、困局之中的女性,對女性的危害,至少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 社交網絡用語的英文表達進入了我們的日常對話
    近些年「social media 社交媒體」在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與此同時衍生的社交網絡用語也悄悄地進入了我們的日常對話。當中很多用語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呢?  你每天早上睡醒後第一件事情是看手機嗎?你每天都會使用社交網絡關注親朋好友的近況嗎?
  • 從郎朗結婚到警校招生,田園女權是怎樣煉成的?
    女權主義,這個從西方引進的概念,正在經歷所有詞彙都經歷過的「高大上——逼格下滑——臭大街」的過程,過去哪個妹子說自己是女權主義者,還會有人挑大拇指贊她是獨立女性,現在再有人說這話,大家的第一反應大都是岔開話題,避免尷尬,想著下次聚會別叫她了。
  • 女性借著女權宣揚男女平等的幌子了解一下
    女性借著女權宣揚男女平等的幌子了解一下時間:2019-09-05 14:05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女拳什麼意思什麼梗? 女性借著女權宣揚男女平等的幌子了解一下 有時用表情符號的,表示拳字。
  • 原創|《三體》英語版的女權紛爭
    在另一則回覆中,劉慈欣說:「剛完成對《三體》第二部的英文版的修改,與第一部相比修改比較多,去掉了全部與《球狀閃電》有關的部分,其中一個面壁者的戰略完全變了。沒讀過《球閃》的確會造成閱讀《黑暗森林》的障礙。所以這樣的修改我是支持的。但是聽說不是增改,而是刪改,甚至整個計劃,賓拉登,神風特攻隊……全都刪掉,我就隱隱約約覺得不太對了。聽說了後面的「女權運動」更是感到氣憤,我認識很多女權主義者,她們中的大多數人認為,過分強調女權主義才是對女權的歧視。所以她們認為,適當的區分是正常的,過度的歧視是反感的。同時她們也討厭那些力求完全平等的所謂「女權主義」。
  • 童話故事的現實隱喻,《小豬佩奇》背後的女權尷尬
    「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小豬佩奇已然成為中文網絡世界現象級網紅,在短視頻風行的年代,這隻小豬從線下紅到線上,從兒童世界紅到成人社會,也許那些成年人們從來沒有正經看過這部動畫片,但不妨礙她們成為佩奇的「忠實」粉絲。
  • 《LOL》ms是什麼意思 MS遊戲用語解答
    導 讀 英雄聯盟ms是什麼意思?現在就和小編一起看下吧。
  • 驚奇隊長的「女權」觀為何遭受抵制?
    驚奇隊長的粉絲表示這都是「白人男性」給她刷的低分,甚至認為只需要有色人種和女性的支持就足夠了。從這方面解讀,許多女權主義者攻擊現代的審美觀來自於男權社會並非無的放矢。很顯然審美觀是「直男」主導的   可就如上文所說,人屬動物絕大部分都是父權社會,一些激進主義者幻想的女性主導的社會在任何人屬動物裡都找不到。換句話說根本不可能存在所謂「不受男權影響的審美觀」。今天驚奇隊長的人設全部都是近代以後為了政治目的「創造」出來的審美觀。
  • 神秘主義者預言2021年:癌症會得到治癒,世界將遭受很多災難
    巴巴·萬加,被稱為「巴爾幹半島的諾查丹瑪斯」,在20年前去世,但人們相信她擁有預知未來的神秘能力。  這位巫師曾在現在馬其頓的一個農場長大,在一場沙塵暴中失明——她的粉絲說,這讓她有了「第二視覺」。  據稱,她預測到了今年早些時候川普的冠狀病毒戰,以及1989年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潛艇的沉沒。
  • 戴濰娜:「她者」的醒來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如果誰不幸提前醒來,那麼,從女性意識甦醒的那一刻起,她就成為社會結構中需要被清除的異己。她們或是被安上「歇斯底裡症」的瘋女人,因為過早覺察到世界的瘋狂,而給當成瘋子被瘋狂對待;或是成為被埋沒的女作家、女藝術家、女科學家,是羅丹的情人,艾略特的太太,莎士比亞的妹妹……或者乾脆變成女妖、女巫、女怪……又抑或,她們誰都不是,只是不安分的太太,不開心的母親。
  • 《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深陷醜聞吵翻全英國,被罵歧視,但她發推表示不認錯
    這個詞代表反變性的激進女權主義者,批評家們用它來譴責那些被視為厭惡變性或不歡迎變性女性的觀點。福斯特認為自己是女權主義者。她說她是「擔心,世界各國政府紛紛通過法律和政策與男性身體說人們可以成為女人簡單地通過識別作為女人,」,警惕「快速主流的想法,女人們不再需要一個名字,或特定的民事權利保護,「不考慮這將對婦女和女童的影響,在單性空間,服務,和體育。
  • 神秘主義者預言2020年:川普、普京的生命可能處於危險之中
    一位二十多年前去世的保加利亞神秘主義者預言了一個黑暗的2020年。她說,川普和普京的生命可能處於危險之中,化學戰爭將導致歐洲大陸不復存在。巴巴·萬加雖然失明,但人們普遍認為,在未來的事情上,她擁有超人的視力。有傳言稱,她曾在1989年預測了9/11恐怖襲擊,並在次年預測了俄羅斯潛艇「庫爾斯克」號的沉沒。
  • 拋開責任談女權,你不過是在耍牛忙
    好心疼她…明明這麼一個獨立優秀的女性,走上了驢的道路。不必心疼,她是自作自受。比驢還不如,不必可憐還覺得他偏平權,自從她懷孕後就覺得她越來越綠驢冒著生命危險下的崽,倒是隨了外姓! papi醬被群嘲了,某些偽女權閒得無事,開始管人家的閒事。
  • 版本眾多的《美女與野獸》故事為何永遠無法成為女權主義表達
    這部影片力求在再現童話世界的夢幻場景的同時,展示新世紀精神面貌,選擇了一向堅持為女權發聲的艾瑪·沃森擔任女主角,試圖為這個古老的愛情故事添加一絲女權主義色彩。追溯「美女與野獸」愛情故事的沿革,女主人公在相似的文本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每一次敘述都讓女主角所代表的性別角色向前一步。但囿於文本結構上的先天缺陷,《美女與野獸》幾乎不可能為女性主義主張提供敘事上的支持。
  • 叛逆還是女權?藝術還是低俗?是是非非的女性紋身歷史|百家故事
    許多上流社會的婦女認為紋身是女權主義者的一種姿態,她們認為紋身是在向世界表明,她們擁有主宰自己身體的權利。維多利亞時代的茶館裡有一股蓬勃發展的女權主義紋身風潮,但工人階級對有紋身婦女的看法卻有很大的不同。在倫敦比較熱鬧的地方,紋身的女人性感嫵媚,但被認為是不羈放蕩的。有婦女被綁架、被強迫紋身、被迫參加窺視表演、甚至在嘉年華會和馬戲團中表演。
  • 男性弱者的「紅色藥丸」:全球視野下「女權壓迫男性」的迷思
    男性權利運動對外偽裝成「中立」——白人至上主義者從不公然宣稱歧視少數族裔,而是用「白人意識」、「白人大屠殺」打著掩護。他們的支持者,也就心照不宣用類似的詞彙織出自己的憤懣。男權運動當然也就致力於培養覺醒後的「男性意識」。當自己的偽裝被撕破時,他們又祭出屢試不爽的言論自由大旗為自己辯護。當年 3K 黨的大衛杜克,也是憑藉類似的花樣讓自己進入了傳媒的鎂光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