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的光周期現象
向日葵花器的形成,除了需要一定的溫度外,還需要經歷一定的光周期的引導,這種現象稱為光周期現象。光周期現象在多種植物上都存在,水稻光敏雄性不育的原理就是花葯對光周期敏感。
因為向日葵起源於中美洲和北美洲,起源地的日照基本是短日照。所以向日葵經過長期馴化形成了對短日照的適應,稱為短日照植物,當日照長度短於一定的臨界值日長時才能開花。晝短夜長可以促進向日葵開花,隨著向日葵向北方推移,其生長期有延長的趨勢。但是向日葵和其他植物相比基本屬於對光周期不太敏感的植物。只有在日照特長的高緯度地區,向日葵遮光縮短日照長度才能促進早熟。在低緯度(如海南、赤道附近的國家)繁殖向日葵時有些材料對光周期較為敏感,開花期明顯提早。
根據同慶種業科研部的研究,向日葵出苗期至現蕾前的光照長度為13~16小時較為合適。但是不同品種和材料對於光周期的反應差異很大。有些材料在甘肅和在海南的開花期是不同的。而且對於光周期的敏感性可以通過提高晝夜溫度來消除或者減輕。所以在一定範圍內,向日葵對於溫度的敏感比對於光照的敏感更加強烈。即在溫度較高時,器官發育加快,生長加快,開花提早。這可能與它起源於中美洲較高溫度地區有關。這種光周期和溫度的敏感性對於種植雜交種來說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對於同慶種業的種子生產來說意義重大,因為父母本在低緯度(如海南)和高緯度(如酒泉、內蒙、新疆)可能開花期完全不同。因為光周期和溫度都發生了變化,而且不同年份溫度不一樣,父母本的反應也不一樣。不同季節播種溫度和光周期也不一樣。所以需要我們長期摸索和記錄所生產的種子。才能完全掌握一個品種在某地的父母本花期。這叫做種子生產研究。
欲了解更多向日葵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