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與很多人的印象形成巨大反差,日本實際上是一個食品浪費大國。據日本農林水產省官網介紹,2015年度日本產生食品廢棄物2550萬噸,其中本來可以食用卻被丟棄的食品高達612萬噸。
多年來,日本政府一直向社會呼籲減少食物浪費,社會各界也不斷努力,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良策。
浪費量驚人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地形以丘陵為主,物產並不豐富,因此自古以來就有珍惜食物的傳統。由於糧食產量長期不足,日本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日本農林水產省數據顯示,2018年日本糧食自給率(以標準熱量單位核算)僅為37%。
在具有節儉傳統且糧食自給率很低的情況下,日本卻依然是個糧食浪費大國。在日本,人們用「糧食損耗」來指代雖然可以吃,但是被廢棄的食物。日本消費者廳推算,日本每年被浪費的糧食有600多萬噸。也就是說,日本人每人每年浪費糧食約50公斤,相當於每人每天丟掉一碗飯(約132克)。
農林水產省分析稱,日本每年的糧食浪費量相當於日本對外糧食援助總量的2倍,與日本全國的大米年產量相當。糧食浪費在造成資源巨額浪費的同時也給財政帶來壓力,日本環境省稱,2017年日本用來處理一般廢棄物的支出就高達1.9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30億元)。
追求超高品質的惡果
糧食浪費主要來自在三個領域:食品製造、食品流通及家庭消費。
在食品製造、流通領域,生產商推出新規格、新包裝的食品後,原來規格和包裝的商品會下架,很可能會被丟棄掉;生產過程中標籤印刷錯誤的食品一般也會被丟棄。
在日本,超市、便利店等食品零售店中銷售的生鮮食品、便當、熟食等商品,當天銷售不完都需要作丟棄處理;在某些情況下,食品批發商、零售商為防止缺貨而大量囤積某種食品,若沒有及時銷售出去,過了保質期也要丟棄;為了驗貨而打開包裝的食品,也會被丟棄。
在消費環節,餐廳裡客人吃剩的食物,一般都會被丟棄;餐廳裡備貨而準備的食品原材料,當天如果沒有售完,一樣會被丟棄處理。
家庭消費方面的糧食浪費主要有三種場景。一是原材料的「過度剔除」,指的是本來可以吃,但是未經烹調就丟棄的食物。比如,很多日本人只吃菜心,菜葉部分則被丟棄;二是家庭就餐之後,將吃剩下的飯菜丟棄;三是由於食物臨近保質期或者其他原因直接丟棄。
日本糧食浪費量驚人,根源在於日本社會對於食品品質的超高要求。日本食品流通業採取「三分之一規則」:即將食品製造日至保質期截止日這段時間均分為三段,製造商和批發商必須在第一階段交貨給零售商,錯過日期零售商可以拒絕收貨。這一商業慣例的初衷是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食物,但時間設定過於嚴格,造成大批沒有質量問題的食品遭廢棄。普通民眾出於對食品新鮮度的考慮,也經常大量地丟棄臨近保質期的食物。
在日本商店購買的食品,包裝袋或容器上通常會標明「消費期限」或「賞味期限」。根據日本官方說明,「消費期限」指的是食品能夠安全食用的期限,而「賞味期限」則是食品保持新鮮口感的最佳時間。簡單來說,過了「賞味期限」食品就沒那麼好吃了,但是還可以安全食用。很多人不會區分,也導致了不必要的浪費。
政府企業齊出手
為解決食品被大量廢棄問題,減少浪費,日本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食物浪費減量化和食品資源循環利用。
日本政府2001年實施《食品循環法》,要求食品生產企業儘量做到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2019年5月,眾議院通過了《減少食物浪費促進法案》,法案寫明,政府有責任推進有關避免食物浪費的政策。法案要求在內閤府設置「食物浪費削減推進會議」,推動「食品銀行」活動,即相關團體可從食品生產企業等處獲得即將廢棄的保質期內食品,免費提供給福利機構或生活困難者。
日本政府也制定了相關目標,計劃到2030年將食物浪費量在2000年的基礎上減少一半。日本內閣還於今年3月通過了《促進減少食物浪費的基本政策》。
餐飲企業也積極配合地方政府,推進「光碟行動」。政府宣傳建議消費者合理點餐,對吃不完的飯菜,商家提供打包服務。比如福井縣,政府與餐飲店合作推出了「美味大鍋食盡」活動。此外,餐飲店的餐品標明「可以點小份」的提示;不少餐飲店推出「一人食」套餐;成立打包盒普及委員會,鼓勵就餐者將吃剩的飯菜打包帶走。
日本的食品生產及零售企業也在行動。
食品生產企業首先根據不同商品的特性,科學地重新設定食品的銷售期限和保質期,並通過包裝技術的創新適當延長食品的保質期。
食品流通企業開始協商「三分之一規則」,希望改為「二分之一規則」。
對於食品零售企業來說,可以通過適當的價格策略,促進熟食、便當、生鮮食品的銷售。前提是要向消費者解釋清楚降價的原因,並保證產品質量。
對於無法進入流通領域但仍在保質期的食品,可以捐贈給「食品銀行」。這樣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的廢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業的社會形象。「食品銀行」再將獲捐食品贈送給福利機構或者有需要的個人。
2020年以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日本餐飲企業一方面縮短營業時間,削減堂食座位數量;另一方面通過外賣、網店等方式,致力於食品的有效利用。
在食品資源循環利用方面,政府對食品行業制定了更加嚴格的再生利用實施率——食品零售行業的再生利用實施率從2019年的70%提高到2024年的75%。政府還確定了食品資源循環利用的優先順序,即飼料化、化肥化、菌菇種植。在這三種方式都實現不了的情況下,再考慮其他的再生利用手段。
食品製造企業產生的食品廢棄物,由於性質穩定、成分單一,可以實現有效的再利用,一般用於動物飼料的生產製造。食品零售業和外賣行業產生的食品廢棄物,在衛生上可能達不到製造動物飼料的標準,成分也比較複雜,不太適合做動物飼料及化肥,多採用焚燒、掩埋等手段處理。
以在高松市內有15家居酒屋的平井料理株式會社為例,公司把收集到的食品廢棄物歸集到自己的資源再利用中心分類保管,並因地制宜,藉助當地畜牧業發達的優勢,與相關農業公司合作,將食物殘渣變成堆肥等以實現有效利用。通過這些措施,公司每年節省廢棄物處理費4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6萬元),並在當地樹立了環保形象,贏得良好的社會評價。
智能科技擔大任
近年來,在遏制食物浪費方面,智慧型手機被發現「堪當大任」。2018年,一款名叫「TABETE」(中文意為「吃掉吧」)的手機應用在東京、大阪等地上線,旨在利用數位技術,「拯救」可能會被浪費的食物。據悉,目前這一應用程式已在500多家商店得到應用,註冊會員20多萬人。
免費下載並登錄,就可以成為會員。店家可通過這一應用程式發布需要「被拯救」的食物圖片和價格等信息,消費者則可以搜索附近相關店家和食品,一旦發現合適的東西,便可在線下單付款,然後再按約定時間到店裡取貨。這些食品一般都打折出售,價格頗具吸引力。
由於TABETE已有一定影響,日本一些地方的行政機關也主動合作,利用這一平臺來推動減少食物浪費。他們動員當地的店家加盟成為TABETE會員,展示自己可能會浪費掉的食材,呼籲民眾來「拯救」。
今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靜岡縣濱松市民眾減少外出就餐,當地很多酒店飯館的預約被取消,餐廳備下的大量食材眼看就要浪費,相關機構於是通過TABETE在線呼籲大家購買。
食品浪費問題十分複雜,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和最終消費環節都有可能造成大量浪費。如果說TABETE瞄準的是銷售環節的浪費,非營利機構日本浪費食品中心,則試圖遏制因食品保質期問題造成的浪費。
針對大量並沒有安全問題的食品遭到丟棄的現象,日本浪費食品中心通過收購或接受捐贈,將這些食品收集起來,再利用其運營的連鎖店ecoeat低價銷售,或用於援助福利設施、慈善機構和生活困難者,在減少浪費的同時幫助有需要的人。
一名日本網友留言說:「我經常去ecoeat購物,商品種類非常多,而且超級便宜……他們為杜絕食品浪費而作貢獻的理念也超級棒。在這裡買東西,我覺得自己對(保護)環境也有一點貢獻。」(葉浩系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助理研究員;劉雲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