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殺死獵物後會咬開它們的肚子,拉出內臟,這在人看起來非常殘忍

2021-01-13 張聚哲家常事

豺殺死獵物後常常咬開它們的肚子,拉出內臟,這在人看起來非常殘忍,於是就給豺貼上了"殘暴的獵殺者"的標籤。儘管它們偶爾會襲擊家畜,甚至還會攻擊人類——目前只有一例攻擊人的報導,但其自身卻在所有的棲息地範圍內受到了人類的迫害。

目前人們對這種略帶神秘性的動物還沒有進行徹底的研究,對其社會結構了解的也不是很多,但至少已經了解到豺是一種群居動物,它們共同合作捕獵,共同照料群體"首領"的孩子。總之,在很多方面,豺的生活方式與非洲野狗非常相似。

與其他大多數犬科動物不同的是,豺的口鼻部短而寬,下頜上每一側都少一顆臼齒,這兩處特殊的結構使得它們很適於吃多種動物的肉。它們進食的速度很快,一隻小鹿幾秒鐘內就能被肢解分食完畢。進食時它們之間一般不發生爭搶,因此,為了儘可能比"別人"吃得多,它們練就了"快速吃飯"的好本領。對一隻獵物,它們通常先吃內臟、臀部、眼珠和其他比較柔軟的部位。在進食的時候,如果豺群離水源很近,喝水就很頻繁;如果離水源比較遠,它們會在吃完食物後迅速跑到水邊喝水。如果豹子和老虎把自己的獵物放在某個地方而沒有防備,豺就會把這些獵物偷走。在印度南部的本迪布爾老虎保護區,那裡的獵物非常豐富,每隻豺每天要消耗約1.8千克的肉食。

一個豺群通常是一個擴大了的家庭,包含5~12個成員,但很少有超過20個成員的。在印度本迪布爾,人們曾經觀測到在一些豺群裡,平均有8隻成年豺,幼崽達到16隻,而且雄性成員一般比雌性多。豺群居在一起可以避免一些大型食肉者,如老虎、豹子等的攻擊。

幼豺在出生後約1年性發育成熟,到交配季節就會找異性互相配對,一般每次交配的時間持續7~14分鐘。分娩期約為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平均每胎產崽8隻。母豺在分娩前會做一個巢穴,通常是在河床邊或巖石間找一個已經存在的洞穴或掩蔽處。在印度本迪布爾的一些豺群裡,有時會有超過3隻成年豺來幫助產崽的母豺照料幼崽。幼豺出生3~4周後開始吃成年豺"反芻"出來的肉食。在這個撫育幼崽的關鍵時期,豺群一般會待在離洞穴很近的地方,出去捕獵的時候,一般會保持在幼崽待的洞穴周圍11平方千米的範圍內,這個範圍比起正常捕獵範圍(40平方千米)要小多了。有時當豺群出去捕獵後,會專門讓一隻成年豺留在洞穴周圍,與幼崽的母親一起看護幼崽。幼崽出生70~80天後開始離開洞穴,當然這個階段還需要豺群繼續照料,需要給它們餵食;當它們出去玩耍的時候,還需要成年豺保衛護送它們;捕到獵物後,成年豺會讓小豺先吃。小豺在出生5個月的時候,會跟著豺群出去學習和提高捕獵技巧;8個月後,小豺就可以參加捕獵活動了。

豺的叫聲包括這麼幾種:嗚嗚聲、低吼聲、刺耳短促的高叫聲、尖聲呼嘯、尖銳的"口哨聲",幼崽則會發出吱吱聲。如果捕獵沒有成功,它們通常會發出尖銳的"口哨聲"來重新召集同伴。在領地周圍的小徑、大道的交叉口,豺會排洩一些尿液、糞便,通過這些排洩物發出的氣味來互相聯繫或者警告周圍的豺群。特別是在領地邊上,它們會通過這些氣味標記,表明它們最近剛剛在這個地區捕獵過,同時警告鄰居不要靠近。這些標記在維護領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充分保證領地的有效性,通過這些標記,一個豺群可以使它們的領地達到80平方千米。

直到不久前,獵人們還把豺作為捕獵的對手,想要通過投放大量毒餌的方式來徹底消滅它們。對於豺來說,最主要的生存威脅則是它們棲息的林地在不斷減少。當地人常常砍伐木材,並在林區過度放牧,使當地豺的獵物數量逐步減少。這些導致了豺群棲息地的減少,進而豺的數量也隨之下降。在哈薩克斯坦和西伯利亞地區,豺的數量下降現象尤其嚴重。在這兩個地區內,人們為了防範灰狼常常下毒,而豺往往會誤食這些毒餌,導致了其數量的下降。不過在印度,人們為了保護老虎,設立了許多保護區和國家公園,託老虎的福,生活在這些保護區內的豺也得到了保護,現在數量已經有所上升,達到了5000~8000隻。

相關焦點

  • 如果真有「狽」,我猜它們一定像豺狗,狡猾且兇猛
    由於體型比狼小,所以單個的豺戰鬥力並不比狼強,不過豺群往往很大,這點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人們可能深有體會。豺是一種非常兇猛的動物,即便是同一個豺群裡面的成員打架,往往也是咬得鮮血淋漓,耳朵、尾巴等被咬掉是常有的事情。
  • 豺到底有多兇猛?能夠排在「狼虎豹」的前面?
    除了「豺狼虎豹」外,還有一句與它非常接近的,也是用來形容猛獸的,那就是「一豬二熊三老虎」,裡面的豬是野豬,它之所以排在第一位是根據三種動物與人相遇的機率以及傷人的多寡來排序的。那麼,「豺狼虎豹」又是根據什麼來排列的呢?豺為什麼在第一位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一群豺敢捋虎鬚?犬科戰鬥力之王,可跳2米高,專殺大型獵物!
    」字面意思是它們會捕殺其他獸類來祭天,這聽起來有點玄乎,其實是它們捕殺的獵物太大,吃不完。豺,集體、高效的捕食者,也是最極端的犬科動物!豺(學名:Cuon alpinus),英文名為 Dhole,又名亞洲野犬,隸屬犬科豺屬豺種動物(狼-屬於犬科犬屬)。
  • 一個月殺死20多個漁民,還能在鋼板上咬出清晰牙印
    當某些動物泅水渡河時,常常會出現一幕幕慘劇:幾頭牲畜突然發出哀鳴,在水中拼命掙扎,水中不斷冒出血泡,河水猛烈地翻騰,片刻之間,河水又恢復了平靜,而那可憐的牲畜已變成了一堆堆白骨。據試驗,比拉魚完全可以在鐵板上咬出清晰的牙印,而咬斷骨頭、樹枝對它來說更是易如反掌。如果它咬你一口,可能會把你的手指整個咬下來。它們的攻擊性很強,且又貪婪、殘忍,即使是形體巨大的牛、馬等動物,在它們的進攻下也逃不脫殺身之禍。
  • 祁連山豺狗擋道,襲擊300公斤黃牛,見獨狼都不放過,還敢圍攻人
    豺狗喜歡群居,少則4-6隻,多則10多隻,過去甚至多達100隻豺狗聚集一起生活。它的膽量夠大的,可以說膽大包天。一般連金錢豹都不敢對人下手,但是豺夠竟然還敢圍攻路過的人與車,甚至獵殺比自身重10-20倍的黃牛,見到狼不跑,而獨狼見到它們竟然瑟瑟發抖,這又是為何呢?
  • 劍齒虎咬合力只有獅子的一半,為什麼能以大象為食?
    史前巨獸劍齒虎對人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它們長長的犬齒,據研究發現,劍齒虎長牙可達到28釐米左右,但通過研究又發現,劍齒虎的牙齒非常脆弱。該牙齒雖然能夠前後移動咬合獵物,但當獵物掙扎左右移動時,劍齒虎的長牙很有可能會被折斷。那麼問題來了,對於劍齒虎而言,這麼脆弱的長牙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 闢謠:「豺狼虎豹」裡豺排第一,豺是老虎的剋星嗎
    「豺狼虎豹」這個詞,一般用於泛指各種傷害人畜的猛獸,也常用於比喻惡人。至於為什麼按照「豺狼虎豹」這個順序,可能只是因為平平仄仄讀著順口。另外也有「虎豹豺狼」之說,可見這四種動物誰先誰後並非固定的。《逸周書·時訓》上說:「霜降之日,豺乃祭獸。」清朝進士朱右曾對此注釋道:「豺似狗,高前廣後,黃色群行,其牙如錐,殺獸而陳之若祭。」「殺獸而陳之若祭」意思是說豺殺死野獸放在那裡,像是在用野獸來祭天。這給豺增添了幾分神話色彩,因此豺也被稱為「神犬」。
  • 豺與狼講述「我們不一樣」:根本不是「一屬」 從來不是搭檔
    豺群中沒有豺王,它們更像是搭夥過日子,逮到獵物之後,一起分享。而狼群中個體的角色、等級更加明顯,抓到獵物後進食往往有一定的先後順序進餐——「老大」先吃。狼群中處於首領地位的狼很容易識別,它們往往個頭更大,而豺群中首領豺卻很難識別,它們不會表現出「老大」的氣勢,雖熱其他成員也會順從它。
  • 它們常成群結隊的捕食獵物,但食物匱乏時亦會殘忍的殺害同類
    當獵物強大時,它們會迂迴追蹤;等到獵物虛弱時,它們就會撲上去給予致命一擊。在黑夜裡,那一雙雙泛著幽幽綠光的眼眸猶如死神一般,如同一場無法擺脫的噩夢,讓人打從心底感到畏懼。而在恐龍世界裡,也有一種具有「狼性」的可怕獵手——腔骨龍。大約2億年前,一條湍急的河流穿過悶熱的陸地,卻被一座斷崖阻擋,於是沿著崖壁發育成了一片僻靜的池塘。
  • 三色豺圍獵狒狒群,母狒狒為了保護幼崽,自己不幸葬身豺群
    因為狒狒的單體戰鬥力要略高於三色豺,群落的成員數量也比三色豺多,而且狒狒有著鋒利的犬齒,能夠給三色豺造成嚴重的傷害,甚至讓三色豺死亡。所以這兩種動物經常會碰面,卻很少有三色豺捕獵狒狒的情況。 但是,在食物極其稀少又找不到羚羊等有蹄動物時,三色豺群為了生存,也會冒險攻擊狒狒。這不,有群三色豺,已經餓了幾天了,看到了一群狒狒,口水都流了一地,真是天助它們。
  • 在野外老虎遇上熊貓會怎樣,會吃掉熊貓嗎?我們看到了該怎麼辦?
    如今,這一地區早就沒有老虎了,但歷史上,這裡曾經是華南虎的地盤。當華南虎還存在的時候,它和熊貓會是怎樣一種關係呢?熊貓也是一種熊。在野外,虎和熊的種間關係有兩種模式可供參考。一種是東北虎對棕熊/黑熊,老虎以一定頻率捕殺熊,熊偶爾搶劫老虎獵物。另一種是孟加拉虎對懶熊,老虎很少殺熊,遭遇熊時被趕跑是常態,熊也很少搶老虎獵物。過去華南虎與熊貓的關係,更類似於哪種呢?
  • 非洲野狗圍攻狒狒,母狒狒為保幼崽與豺展開搏鬥,最後被活活咬死
    因為狒狒的單體戰鬥力要略高於三色豺,群落的成員數量也比三色豺多,而且狒狒有著鋒利的犬齒,能夠給三色豺造成嚴重的傷害,甚至讓三色豺死亡。所以這兩種動物經常會碰面,卻很少有三色豺捕獵狒狒的情況。但是,在食物極其稀少又找不到羚羊等有蹄動物時,三色豺群為了生存,也會冒險攻擊狒狒。這不,有群三色豺,已經餓了幾天了,看到了一群狒狒,口水都流了一地,真是天助它們。
  • 「豺狼虎豹」中,為什麼「豺」是老大?老虎還比不上豺和狼嗎?
    ,看起來真的是不能與老虎相提並論。但是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特別強,它能生活在溫度極低的地區,也能生活在熱帶雨林中。豺在外出時基本上都是成群結隊的,很少單獨出去。而在捕食時也是如此,它們七八隻圍成一團,獵物陷在中間是怎麼也出不來。
  • 復仇海豹殺死鯊魚,吞吃內臟後拋屍
    海豹被鯊魚猛擊出水,吞入口中,這本是大多數人熟悉的畫面。但似乎有些海豹正在向它們的海洋天敵復仇。科學家已經報導了南非海岸多起毛皮海豹襲擊藍鯊的事件。科學家已經報導了南非海岸多起毛皮海豹襲擊鯊魚併吞吃內臟的事件。潛水者克裡斯·法洛斯(Chris Fallows)抓拍到這張照片。對於海豹襲擊魚雷體型鯊魚的反常行為,海洋生物學家表示不解。
  • 豺:嗚咽的紅狗子,何時能回家鄉
    豺同狼、亞洲胡狼和非洲野犬是近親,是犬科犬族犬亞族的動物,雖然看起來像,但其實和狐狸不算親戚。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動物園的豺。相對來說,犬科動物都很喜歡社交,而豺可以說是犬科中的社交之王。它們集大群,捕獵大型的獵物。在中國各地山民的傳說中,豺的出現至少數隻,多則十數隻,每次出現,都聒噪不已,特別愛叫。這樣的叫聲,其實是豺之間互相溝通的「語言」。
  • 豺狼虎豹四大猛獸,為何不見豺?
    它們的狩獵方式和動物世界裡的非洲野狗類似,在發現獵物後,它們會用一種犬科動物獨有的交流方式——吹哨來呼喚同伴一起捕獵,主要表現為一系列的咔噠聲和尖叫聲。加上古時候人們時常看到豺群圍攻野豬、捕食自家牲畜等,豺因此被描繪成一種貪婪兇殘的形象。儘管如此,但從未發現過豺出現傷人或吃人的記載。兄弟齊心可敵虎豹?一直有說法表示豺的單兵作戰能力並不起眼,但一群豺集體作戰能力極強,可以獵殺老虎和豹子。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 小時候常聽的神秘豺狗,到底是什麼動物,你被大人用豺狗嚇唬過嗎
    原來父母口中的豺狗只是民間的一種叫法,它們其實就是豺。可能是因為它們長得像狗,因此人們會將它們俗稱為「豺狗」。豺雖然分布廣泛,但是數量非常稀少,因此對人們來說,它們顯得格外神秘,加上它們的習性比較怪異,行蹤不定,加上人們口口相傳中,它們被描述得更加誇張,也就變得更加神秘。它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但數量遠遠不如狐、狼等,它們棲息的地方也是相當複雜,從最南邊的熱帶雨林到山地、丘陵、到北邊的草甸、裸巖,都有它們的蹤跡遍布。
  • 論長相的重要性:非洲二哥鬣狗的強悍實力,全被這一張臉耽誤了
    有研究表示大多數人在面對小貓咪的時候,心裡會像面對人類嬰兒一樣更加放鬆柔軟。而貓科動物,不管是大貓小貓,它們的臉部特徵都非常相似。尤其是它們的幼崽,即便知道這是猛獸還是控制不住的覺得怎麼這麼可愛。跟貓科動物長相完全相反,犬科動物眼睛小、臉狹長,頭骨也更細長。將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放到一起,以人類的審美,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貓科動物更好看。
  • 一頭成年雄性東北虎能否戰勝40隻豺?為什麼?
    豺是一種常聽卻不常見的動物,它經常與「狼虎豹」相提並論,而且還排在了狼虎豹的前面,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這貨竟然比虎豹都強?答案顯然不是的,從體型上看,「豺狼虎豹」中,最小的就是豺。那麼,豺為什麼能排在虎狼豹之前呢?一群豺與一頭東北虎相遇是什麼場面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幾個問題。
  • 今天說說中國的豺,消逝和歸來
    在過去生產力低下的農村經濟環境裡,一群豺可能會給一個村莊帶來很大的損失,這或許也是豺或者狼很不招人待見的重要原因。 相比較而言,大型貓科動物如虎、豹很少會造成這種大規模的經濟損失。 以上說的都不是重點,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豺狼虎豹這四大兇獸之所以這麼出名,是因為它們有個共同點:分布廣泛,因此才認知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