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殺死獵物後常常咬開它們的肚子,拉出內臟,這在人看起來非常殘忍,於是就給豺貼上了"殘暴的獵殺者"的標籤。儘管它們偶爾會襲擊家畜,甚至還會攻擊人類——目前只有一例攻擊人的報導,但其自身卻在所有的棲息地範圍內受到了人類的迫害。
目前人們對這種略帶神秘性的動物還沒有進行徹底的研究,對其社會結構了解的也不是很多,但至少已經了解到豺是一種群居動物,它們共同合作捕獵,共同照料群體"首領"的孩子。總之,在很多方面,豺的生活方式與非洲野狗非常相似。
與其他大多數犬科動物不同的是,豺的口鼻部短而寬,下頜上每一側都少一顆臼齒,這兩處特殊的結構使得它們很適於吃多種動物的肉。它們進食的速度很快,一隻小鹿幾秒鐘內就能被肢解分食完畢。進食時它們之間一般不發生爭搶,因此,為了儘可能比"別人"吃得多,它們練就了"快速吃飯"的好本領。對一隻獵物,它們通常先吃內臟、臀部、眼珠和其他比較柔軟的部位。在進食的時候,如果豺群離水源很近,喝水就很頻繁;如果離水源比較遠,它們會在吃完食物後迅速跑到水邊喝水。如果豹子和老虎把自己的獵物放在某個地方而沒有防備,豺就會把這些獵物偷走。在印度南部的本迪布爾老虎保護區,那裡的獵物非常豐富,每隻豺每天要消耗約1.8千克的肉食。
一個豺群通常是一個擴大了的家庭,包含5~12個成員,但很少有超過20個成員的。在印度本迪布爾,人們曾經觀測到在一些豺群裡,平均有8隻成年豺,幼崽達到16隻,而且雄性成員一般比雌性多。豺群居在一起可以避免一些大型食肉者,如老虎、豹子等的攻擊。
幼豺在出生後約1年性發育成熟,到交配季節就會找異性互相配對,一般每次交配的時間持續7~14分鐘。分娩期約為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平均每胎產崽8隻。母豺在分娩前會做一個巢穴,通常是在河床邊或巖石間找一個已經存在的洞穴或掩蔽處。在印度本迪布爾的一些豺群裡,有時會有超過3隻成年豺來幫助產崽的母豺照料幼崽。幼豺出生3~4周後開始吃成年豺"反芻"出來的肉食。在這個撫育幼崽的關鍵時期,豺群一般會待在離洞穴很近的地方,出去捕獵的時候,一般會保持在幼崽待的洞穴周圍11平方千米的範圍內,這個範圍比起正常捕獵範圍(40平方千米)要小多了。有時當豺群出去捕獵後,會專門讓一隻成年豺留在洞穴周圍,與幼崽的母親一起看護幼崽。幼崽出生70~80天後開始離開洞穴,當然這個階段還需要豺群繼續照料,需要給它們餵食;當它們出去玩耍的時候,還需要成年豺保衛護送它們;捕到獵物後,成年豺會讓小豺先吃。小豺在出生5個月的時候,會跟著豺群出去學習和提高捕獵技巧;8個月後,小豺就可以參加捕獵活動了。
豺的叫聲包括這麼幾種:嗚嗚聲、低吼聲、刺耳短促的高叫聲、尖聲呼嘯、尖銳的"口哨聲",幼崽則會發出吱吱聲。如果捕獵沒有成功,它們通常會發出尖銳的"口哨聲"來重新召集同伴。在領地周圍的小徑、大道的交叉口,豺會排洩一些尿液、糞便,通過這些排洩物發出的氣味來互相聯繫或者警告周圍的豺群。特別是在領地邊上,它們會通過這些氣味標記,表明它們最近剛剛在這個地區捕獵過,同時警告鄰居不要靠近。這些標記在維護領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充分保證領地的有效性,通過這些標記,一個豺群可以使它們的領地達到80平方千米。
直到不久前,獵人們還把豺作為捕獵的對手,想要通過投放大量毒餌的方式來徹底消滅它們。對於豺來說,最主要的生存威脅則是它們棲息的林地在不斷減少。當地人常常砍伐木材,並在林區過度放牧,使當地豺的獵物數量逐步減少。這些導致了豺群棲息地的減少,進而豺的數量也隨之下降。在哈薩克斯坦和西伯利亞地區,豺的數量下降現象尤其嚴重。在這兩個地區內,人們為了防範灰狼常常下毒,而豺往往會誤食這些毒餌,導致了其數量的下降。不過在印度,人們為了保護老虎,設立了許多保護區和國家公園,託老虎的福,生活在這些保護區內的豺也得到了保護,現在數量已經有所上升,達到了5000~8000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