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天文學家奔赴南極肩負四大科學任務

2021-01-14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南京10月13日電(記者蔡玉高)記者從中國南極天文中心了解到,又有兩名天文學家跟隨南極科考船「雪龍」號奔赴南極。據了解,這是我國天文學家第三次前往南極,他們此行主要肩負四大科學任務。

    各項數據顯示,南極冰穹A是地球上觀測條件最好的地方之一。為在那裡建立中國的天文觀測基地,2007年和2008年的第24次及第25次南極科考隊中,都有天文學家參加。

    據中國南極天文中心辦公室常務主任朱鎮熹透露,今年跟隨南極科考隊前往南極的天文學家是商朝輝和胡中文,他們此行主要有四大任務:一是將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製的傅立葉分光光譜儀(FTS)裝上冰穹A,進行水汽柱密度和亞毫米波段透明度的測試,進一步獲得冰穹A的觀測數據。

    二是修復冰穹A天文觀測設備支撐平臺「高原觀測臺」,以讓其繼續工作。這是科考人員每年都要進行的工作。南極地區的氣候條件十分惡劣,對動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那裡卻幾乎沒有能夠提供動力的資源,因此,每次上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補充航空煤油、更換發動機、太陽能板等。

    三是為「中國星」小望遠鏡陣進行調焦,保證其觀測的準確性。據了解,由於經過運輸途中的顛簸和一段時間的工作,這4架口徑為14.5釐米的測光望遠鏡有的焦面失焦,此次前往南極的兩位天文學家有一位是光學儀器專家,他將負責調焦工作。

    四是為在冰穹A上安裝較大口徑的望遠鏡進行地基工作。未來幾年內,中國天文學家將在冰穹A安裝50公分口徑的南極施密特望遠鏡,今年科考隊員將先完成做地基的工作。

    「我們的目標是將最大的望遠鏡裝到世界上觀測條件最好的地方,進行天體物理學最前沿的研究。」朱鎮熹表示。

相關焦點

  • 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新華社上海11月10日電(記者王立彬 張建松)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圖」
    11月10日,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在「雪龍2」號上同送行人員告別。 當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當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返回東半球
    此後,「雪龍」號3次成功穿越西風帶,先後完成在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卸貨補給任務和在阿根廷烏斯懷亞港的油料、淡水補給,於22日正式踏上奔赴中國南極中山站的徵程。在此次考察中,「雪龍」號已累計航行13400餘海裡(1海裡等於1.852公裡)。    「雪龍」號大副朱兵說,返回東半球後,「雪龍」號仍將沿著南緯60度向東航行,預計於12月8日左右抵達中山站附近。
  • ...第37次南極考察、「華龍一號」、褐矮星、微生物太空「採礦...
    ——《科技日報》2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
  • 我國繪製出世界上第一張南極內陸地形圖
    新華社7月9日電: 世界上第一張南極內陸地形圖——《南極格羅夫山地形圖》日前出版發行,這張地圖是由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的專家們測繪成的。格羅夫山地區位於南極中山站以南400-500公裡,面積約3200平方公裡,屬南極冰蓋內的冰原角峰群。這個地區地形複雜,是目前南極地區極少數尚未任何國家正規考察的地區之一。
  • 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啟程奔赴南極
    中新網北京11月10日電(記者 阮煜琳)中國自然資源部10日消息,由中國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10日從上海出發,開始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
  • 拓荒者黃洪亮:三赴南極 為我國磷蝦開發拿回第一手資料
    東方網記者劉輝7月10日報導:假如給你一次機會,你願意奔赴南極科考嗎?假如路途艱辛、再來兩次呢?2005年,來自上海東海水產研究所的黃洪亮首次踏上南極科考的徵程。2009年、2011年他冒著危險再赴地球之南「約會」磷蝦。
  • 南極科考進入「航空飛機」時代
    原標題:南極科考進入「航空飛機」時代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我國第32次南極科考隊隊員7日乘坐「雪龍」號破冰船奔赴南極。我國首架極地專用固定翼飛機將在南極拉斯曼丘陵、格羅夫山、崑崙站等區域試飛,完成南極首飛。   我國將在此次科考中為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確址。
  • 今日科技話題:載人潛水器創紀錄、第37次南極考察、「華龍一號」、褐矮星、微生物太空「採礦」
    37次南極科學考察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
  • 奔赴汶川地震震區、臥底「柬埔寨新娘」、五探南極兩訪北極...
    另外,劉延珉已經去過南極5次了。6次進入過酒泉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他甚至很牛氣地佩戴了三個通行證,上了飛船的發射塔,拍攝下我國第一位女太空人登上飛船的鏡頭。劉延珉的南極探險之旅從2012年開始,南極的美麗和神秘深深震撼了他
  • 你想了解南極科學城嗎?到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一探究竟吧→
    你想了解南極科學城的工作和生活嗎?那就到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一探究竟吧! △南極長城站南極常年科學考察站就像一座建在南極冰雪王國的微型城鎮我國在南極有2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分別是南極長城站、南極中山站。下面,我們跟隨「雪龍探極」一起揭秘我國南極考察站安全運行背後的「密碼」。
  • 我國南極科考隊放大招!要在南極建立首個永久飛機場
    11月2日,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科考船離開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前往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本次考察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距離南極中山站28公裡的冰蓋上,建設我國首個南極永久機場。出品:科普中國製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高登義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11月2日,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科考船離開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前往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本次考察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距離南極中山站28公裡的冰蓋上,建設我國首個南極永久機場。
  • 我國第37次南極科考起航,為什麼南極科考都選擇在冬半年前往?
    我國的四個南極科考站我國為了在南極大陸進行科學考察,自1985年開始,此外,我國自1980年開始就組織人員進行南極科學考察,到如今已經完成了36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2020年11月10日,我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前往南極開展科學考察任務,這次考察任務的總航程大約為3萬海裡。
  • 全國人大代表崔向群:中國將在南極打開觀測宇宙新窗口
    新華社北京3月7日新媒體專電(記者蔣芳 陳剛 呼濤)「我國將在南極冰穹A建造兩臺望遠鏡,一是2.5米崑崙暗宇宙巡天望遠鏡(KDUST),二是5米冰穹A太赫茲探測器(DATE5),這將打開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天文觀測新窗口。」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崔向群透露說。
  • 《自然》雜誌發表中國天文學家南極冰穹A重要成果
    《自然》雜誌發表中國天文學家南極冰穹A重要成果 2020-07-30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國最新深空探測任務—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任務
    根據通知內容可知嫦娥七號任務擬開展月球南極著陸與巡視探測,小行星探測任務擬對根據規劃我國探月工程基本明確三次任務:一是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進行採樣返回,根據嫦娥五號的採樣情況來確定月背還是正面;二是嫦娥七號對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進行一次綜合探測任務;三是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以外,還要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
  • 嫦娥五號乘長徵五號火箭發射成功 執行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
    2020年11月24日4:30,中國的首個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嫦娥五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搭乘長徵五號遙五火箭發射升空,奔赴月球!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後收官之戰,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將挑戰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分別是:①首次月面自動採樣;②首次月面起飛上升;③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④首次帶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
  • 你知道南極四大氣候特點嗎
    南極,位於地球最南端,四周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是世界上地理緯度最高的一個洲。陸地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公裡,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十分之一左右。相當於我國國土面積的1.5倍。由於是人類最後到達的大陸,所以也被稱為「第七大陸。」  南極洲純淨、空曠,遙遠而神秘。
  • 「雪龍2」號首穿赤道進南半球 這是前往南極的「成人禮」
    北京時間24日14時51分,「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載著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從東經148度42分由北向南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考察隊員排成數字「36」圖案隊形,舉行拔河、套圈和擲飛鏢等比賽活動,以此告別北半球,繼續向南極挺進。「『雪龍2』號首次穿越赤道,從北半球進入南半球,是前往南極的『成人禮』。南極距離我們越來越近了,那裡有我們的期望和夢想,我們將團結向前,去探索、去收穫。」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徐世傑說。
  • 我國運行著南極最大口徑光學望遠鏡
    原標題:冰蓋之巔,我國運行著南極最大口徑光學望遠鏡    太陽升上了地平線,天空不再一直黑洞洞,南極「極夜」已經過去。對天文學家來說,這也意味著每年的最佳觀測時間已經過去。  9月12日,973計劃支持的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項目在南京舉行驗收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南極研究中心主任、AST3項目首席科學家王力帆已只能用以往視頻,展示架設在萬裡之外的我國南極崑崙站的望遠鏡運行情況。  海拔4087米、零下80攝氏度,在讓人類望而生畏的南極崑崙站所在的南極冰蓋冰穹A,天文學家緣何架設目前成功運行的南極最大口徑光學望遠鏡?這將面臨哪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