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知道的是真相嗎?2020堪稱魔幻的一年,上半年幾乎全民宅家,一件件新聞衝擊著大家的眼球,然而多個重大輿情事件發生反轉,讓不少網友直呼現在太多反轉的案例已經讓人沒法相信什麼。
這個世界上到底什麼是真相,你看到的新聞發生的事情是真相嗎?或者你看到某個新聞報導之後,剛剛還在義憤填膺,結果看到一些專家開始對事件做的解讀,你會說:「咦,原來是這樣呀!」那這個「原來是這樣」,它就是真相嗎?然後你有個朋友,他有一些內部的消息告訴你說,「其實是這樣」,「哦,原來其實是這樣,」它就是真相嗎?或者過了段時間這個劇情大逆轉,「發現居然是那樣」,那這個「居然是那樣」就真的是真相嗎?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真相,這個真相到底是什麼樣子?
你知道的真相,很可能不是全部的真相,而那些被遮蔽的被忽略的細節,也許恰恰決定案件應該有什麼樣的結果。在此,小編整理出北京大學出版社10本暢銷的法律書,助你敏銳感知世界,理性對待生活,深刻洞察社會。
01
《要命的選擇》
〔美〕雨果•亞當•貝多 ,常云云 譯
本書源自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雨果•亞當•貝多教授1995年春在塔夫茨大學開設的一系列講座。貝多教授在講座中選取了三個著名的案例——既有真實發生的「美國訴霍爾姆斯案」,也有經典的虛構案例「洞穴奇案」和「吉姆的困境」試圖讓聽眾(以及讀者)共同思考:當遭遇特殊情形,無論怎樣選擇都會導致有人喪生,這個時候,我們該如何做出「要命的選擇」?通過這樣的「頭腦風暴」和「良心煎熬」,貝多教授展示了「道德決疑法」這種已有千年歷史的倫理分析方法在當代依然旺盛的生命力。
02
《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
王澤鑑 著
兼容英美法系判例研究與大陸法系學理探討,構建全新法學思維模式。
《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是王澤鑑先生「民法研究系列」之一,本書意在構建請求權基礎體系,作為學習和研究民法,處理案例的思考和論證方法。同時秉持作者以案說理的寫作風格,通過列舉中外案例及審理過程,來介紹法律思維的運用和培養,同時向我們介紹了現行法律的運行情況,以供研究,極具實用價值。
03
《是非與曲直:個案中的法理》
蘇力 著
《是非與曲直:個案中的法理》以「藥家鑫案」「許霆案」「黃碟案」等曾引發社會廣泛爭議的案例為研究「標本」,以法學家的理性、敏銳和洞察力,從那些被人們、甚至法律人有意遺忘、主動省略或懶得驗證的但卻至關重要的情節和事實入手,提出了與眾不同的思考和結論,具有啟發意義。
作者認為,中國法理研究應當堅持的進路是:擺事實、講道理(法理)、斷是非。三者的順序也不能亂。只有針對普通人確實能經驗感知的事實,才能展開可分享的說理,雖然由於對相關因素的評價不同,甚至因為自我利益的驅動,各自得出的判斷並不一致。這正是本書的追求。 這是一種更生動也更開放的案例分析。雖然這些案件都已塵埃落定,但它們留給人們的思考空間仍然很大,作者提出的問題以及有關的討論本身,仍有意思,仍值得我們深思。
04
《刑法的私塾(之二)(上、下)》
張明楷 編著
張明楷老師在指導學生時,每個周末都會精選刑法當中的疑難案例與學生討論,通過對案例的討論,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書即為近幾年張明楷老師與學生「周末刑法討論會」的內容實錄合集。本書採用對話體的形式,原汁原味地真實回放刑法討論會的現場,閱讀本書如同親臨張明楷老師與學生的討論會,跟著張明楷老師一起學刑法,學習庖丁解牛般地剖析和處理疑難案例。
本書所選案例,多數是經常困擾刑事司法領域人士的疑難案例,對於司法實踐的法律人士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第一部《刑法的私塾》收錄的是2010年-2013年的案例,《刑法的私塾》(之二)收錄的是2013年下半年-2016年底的最新案例,包括刑法修正案九之後出現的最新案例。
05
《大國憲制》
蘇力 著
中國古代憲製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持久存在的制度經驗,有其自己的邏輯和合理之處。但近年來社科領域特別是法學領域,對於中國自己的制度研究較少。作者從法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多個學科的宏觀視角出發,對歷史中國的憲制經驗進行了總體把握和深度總結,揭示了歷史中國千年傳承、具有強大活力的原因,並力圖闡釋中國在制度文明上獨有的貢獻。
本研究從歷史中國所面臨的至關重要的核心政治問題出發,逐一闡釋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構成制度,以及軍事制度、官僚體系、經濟制度等,從而重構了歷史中國的制度圖景。
06
《異鄉人》
[法] 加繆 著,張一喬 譯
《異鄉人》不以文學名著為賣點,而以迎合現代人在物質世界當中的精神孤獨感為本書的全新定位。封面和文案出眾,並相互呼應:封面是攝影大師布列松拍攝,照片加繆的眼神與神態,配合文案,與本書《異鄉人》的書名搭配,容易引起讀者共鳴。
法律文學必讀經典,諾貝爾文學獎得獎小說,二十世紀法國文學經典!清華大學趙曉力老師導讀推薦!
07
《完美的合同》
吳江水 著
交易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合同是達成交易的橋梁。在現代社會,合同早已不僅是交易內容的記錄,還是綜合性的商務及法律上的解決方案。合同在促進交易目的順利實現的同時,以最為便捷有效的方式優化了社會資源的配置。
處理合同事務在法律工作中所佔的比重最大,迫切需要透徹理解合同原理、熟練掌握工作技能。本書以五章、四十二節,共一百七十五個主題的篇幅,循序漸進地解析了合同工作基礎必讀、合同的理解與審查、合同的修改與調整、合同的設計與起草及技能的提高與拓展運用,恰能滿足上述需求。
08
《法律稻草人》
馬克·布拉齊爾 著,朱磊 等譯
《法律稻草人》是張建偉教授近年來關於法律學術、法學教育以及司法實踐的一系列短文精品,文章或借題闡發或針砭時弊,但都格守學術界限,闡釋法律精神,言短意長,點到為止,雋永中飽含深趣,是比較難得的法律人文讀物,尤其適合關注法律的人文閱讀愛好者。
09
《一辯到底》
〔美〕艾倫•德肖維茨 著,朱元慶 譯
本書是德肖維茨這位當代美國法律界教父在步入古稀之年後給世人交出的一份職業生涯「總結陳詞」。這部個人回憶錄詳盡記敘了他投身法律逾半個世紀的精彩故事。讀者隨著他的文字,輾轉於哈佛法學院講臺、國會聽證席與聯邦最高法院審判庭,遭遇拳王阿里、麥可•傑克遜、涉嫌殺妻的辛普森甚至窮途末路的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德肖維茨以充沛的情感回顧了自己人生長路上看到的風景,也讓讀者感慨萬分。
10
《電車難題》
〔美〕弗朗西絲·默納·卡姆 著,常云云 譯
每年在英美九所大學舉辦的「坦納人類價值講座」(The 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是英美人文思想界聲譽至高的學術盛事。2013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舉辦的坦納講座,探討的主題是久負盛名的「電車難題」。
本書即是根據此次講座的內容整理而成。 此次講座的主講人是哈佛大學教授弗朗西絲·默納·卡姆,擔任評議或者說與之論戰的學者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哲學教授朱迪思·賈維斯·湯姆森、多倫多大學哲學教授託馬斯·胡爾卡、耶魯大學哲學教授謝利·卡根。發言陣容可謂星光熠熠。諸位發言人圍繞「電車難題」這一極具爭議性的倫理假設,各抒己見,激烈交鋒,共同奉獻了一場思維盛宴。
大師身邊宜聆教
未名湖畔好讀書
在閱讀中體會思辨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