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組管理中,發現一個案例,撰寫一個案例,只完成了案例價值應用的第一步,如何科學的應用案例,把案例作為工具內嵌到班組的日常管理中,這才是對案例的全周期管理。
很多班組在應用案例管理法時,容易走入下述幾個誤區:
1、 強制分配沒研討
案例從撰寫到研討成為一個人的事,員工自己寫,自己分析,自己出結論,自己做啟示,從頭到尾作為一個任務來完成,更多是應付。不知道為何而案例,案例有何價值。這樣的案例,寫完就宣告案例的生命周期結束了,沒人看,沒人思考,沒人關注價值。
2、 流於形式缺工具
比一個人做案例進步點,案例在班組開始討論了,但是討論過程你一言我一語,表面看似全員參與,但是缺乏引導,發言沒有聚焦,研討沒有深度,流於形式。出現這種現象核心就是缺法科學的研討和分析工具。
沒有結構邏輯的思維,就是思維無力,沒有匯智的發言,就是說話而已。那麼,案例研討有哪些工具可以應用呢?研討組織過程工具有很多,最常見的頭腦風暴法,團隊列名法,群策群力法等。問題分析工具也有很多,如透過表象識別本質的5W層層設問法,多維度查找原因的人、機、料、法、環分析法,認知問題和程度的5W2H法、問題樹法等。
3、 淺嘗輒止無沉澱
研討過程有思維有引導,有工具支持,重在研討之後如何固化價值。有的組織者看著過程研討,但過程無記錄,無總結,無沉澱,討論熱熱鬧鬧,結果一團和氣。導致優秀的標杆案例,研討之後沒有形成可複製可應用的經驗模式;有反思價值的問題案例沒有形成群策群力的解決方案,用以指導後續的工作。
那麼,到底怎麼組織高效科學的案例研討呢?
1、 系統化組織、規範化運行
案例的研討要制度化、規範化,對於研討模式要形成統一的流程和要求,便於研討過程中協作高效。一個高效的案例研討環節,要設置三個角色,案例發布人,研討主持人,研討記錄人,案例發布人負責案例的解析和問題的提出,研討主持人負責導入研討模式和相關工具,並引導過程;研討記錄人負責對過程記錄,並協助案例發布人最終形成可實施的案例解決方案或可複製的研討成果。
2、「六不口訣」檢驗研討結果
在這裡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案例研討是否有效的檢驗口訣,即標杆案例研討檢驗的「六不」口訣:
閃光亮點沒有挖掘,不到位;
標杆員工沒被激勵,不到位;
教育作用沒有發揮,不到位;
最佳實踐沒有梳理,不到位;
標杆做法沒有推廣,不到位;
對他人沒有起到教育作用,不到位。
問題案例研討檢驗的「六不口訣」:
沒有找到真正原因,不到位;
沒有教育當事員工,不到位;
沒有制定解決方案,不到位;
沒有指定跟進人員,不到位;
沒有改進作業標準,不到位;
沒有改進相關制度,不到位。
案例研討要依照上述口訣常對標,常檢驗,常復盤,久之,研討就會形成有價值、有產出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