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這種「肉」只有迎接貴客才會吃,懸掛於房梁上,一掛就是一年

2020-12-05 綠色美食記

彝族這種「肉」只有迎接貴客才會吃,懸掛於房梁上,一掛就是一年

我們中國其實是一個特別有文化底蘊的國家,因為我們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僅是文化博大精深,蘇聯美食文化都是特別受人矚目的,因為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而每一個民族和每一個民族的飲食都是不同的,所以說我們國家的美食可以說是有很多都還沒有被盼知道的,因為每個地方的不同,所以他們的飲食習慣也是不同的,這就代表著我們國家有很多種的飲食習慣,而就會出現很多種的新鮮美食,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種美食,就是彝族的一種美食。

彝族有一個習慣,他們會將豬肉直接懸掛在房梁上,然後,進行燻制,他們一掛就是要掛上一年365天的時間。而且他們在閒逛這種豬肉的時候,還會把豬肉製作成一種特別特殊的形狀,也就是把豬肉製作成一個,圓球的形狀,用繩子掛起來,掛在房梁上面進行燻制。雖然這些大肉球看起來外觀不怎麼樣,但是對於彝族人來說,這可是只有招待貴賓的時候才會拿出來的,食物呢,對於他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

如果你有興趣,彝族的村子裡面的話,你就會發現,每經過一家,你就會發現他們的房梁上懸掛了一個個的肉球,看起來特別的奇怪,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有這種大肉球,其實這就是他們當地特別有名的,包臘。這種食物在彝族人的心中其實是特別珍貴的,只有他們在比較重大的節日或者是迎接貴客的時候,才會拿出來吃的。因為他們只要把這種肉球拿下來的話,就是一整顆都要做好了,不能夠再懸掛上去了,所以對於他們來說,這一顆肉球就相當於殺了一頭豬。他們在製作這種肉球的時候。選擇的肉也是上好的,五花肉,肥瘦相兼的,而且他們還會在五花肉裡面拌上一些調料,比如食鹽,花椒粉等。

然後他們會把這些混合均勻的五花肉放在豬肚子裡面並進行縫合封口。他們把這種肉球做好之後,就會把它懸掛在房梁下面,因為房梁下是比較通風比較涼爽的,當他們把這種肉球,掛在房梁上之後,就會單獨的在這種肉球的下方,準備一堆柴火,然後慢慢的燻幹這種肉球,因為這種肉球製作起來是特別困難的,所以他們每次做這種肉球的時候,至少要懸掛365天才會製作完成。因為他們認為懸掛的時間久一些,這種肉球的味道才會更加的好吃。每當他們的村子裡面,或者是家裡面來了重要的客人的時候,就會取下一顆這種肉球坐著吃,因為他們認為這種熱情製作非常的困難,所以只有在招待貴客的時候,才能夠用這種美食來招待貴客,平時的時候他們是捨不得吃的。

相關焦點

  • 彝族房梁上的這種「大肉球」,一掛就是一年,只有貴客來了才吃
    彝族房梁上的這種「大肉球」,一掛就是一年,只有貴客來了才吃!我國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美食特色,即使是同一種食材,根據口味和風俗的不同也可以烹飪出不同種類的食物。這些食物獨具風味,組成中國特色的美食文化。提起豬肉,相信大家都是熟悉的,畢竟是我們經常食用的一種肉類。
  • 一個個「大肉球」掛在房頂上,500塊錢一個,場面壯觀,口味獨特
    一個個「大肉球」掛在房頂上,500塊錢一個,場面壯觀,口味獨特!說起來咱們中國的美食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幾千年的歷史了,誰也不能不承認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全國各地也是有各地的美食層出不窮各不一樣,我們中國的文化也是千差萬別的,有的人為了品嘗不一樣的美食還會去全國各地旅遊,為的就是一飽口福,想到那些人實在是太愜意了呀,和我整天坐在辦公室裡簡直就是沒有辦法相比,人生總要有一點遺憾嗎?
  • 彝族人與綿羊難以割捨的情緣
    彝族禮儀中,紅白喜事只宰殺綿羊,招待客人除宰殺牛外,也以宰殺綿羊作為最高禮節。禮數上,4隻綿羊和一頭牛的級別是一樣大小。羊毛可以製作成披氈、羊毛毯等各式毛紡織品,穿在身上保暖又美觀,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毛紡織及擀制技藝」還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非洲人很討厭這種「肉」,當地窮人才會吃,在中國卻是吃不夠的
    而說道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避不可免的話題就是美食文化了,美食是由各種的食材經過一定的手法最終烹飪而成的,但是不同的地區往往對於美食的烹飪方法也大不相同。但是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就是將不同的食材烹飪成為可以讓人類吃的美食。
  • 走近彝族 認識彝俗
    同時分「舍富」、「舍民」兩餐進餐,「舍富」主要是祭奠祖先,取豬腎、肝、舌、胰與蕎粑一同煮熟,敬奉先祖。「舍民」是全家人集體餐。吃完「舍民」後,男子們要將豬肉切成條塊,婦女們則要灌制香腸,並當天要將鮮肉和香腸掛在火塘上烘烤,同時以展示主人家的年豬肥,人吉祥,並且顯示出主人的富裕。
  • 北京這種號稱「偽鹿尾」的傳統小吃,只有真正的老友才會一起去吃
    北京這種號稱「偽鹿尾」的傳統小吃,只有真正的老友才會一起去吃,對於北京的美食,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北京有非常多的傳統美食,大家都知道北京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濃厚的地區,所以在北京也有很多百年歷史的傳統美食,例如聞名世界的北京烤鴨、口味獨特的焦圈豆汁、滷煮火燒等等,這些都是很多人去北京必吃的美食。
  • 張衡地動儀不如房梁上的一塊肉?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
    隨之而來的,就是改動部分引起的公眾情緒,整體來說,批評聲音佔多。究其根源,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對新編歷史課本的增刪修改引起了社會的普遍不滿。不簡單的是,這種情緒又被上升到了民族精神、文化脊梁等方面上,引起情緒地震也就不足為奇。
  • 老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強!
    但現在這個智能時代不一樣了,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很多歷史上有趣的知識我們都能被動地獲取到了,但有一個歷史上有趣的知識就很有趣:在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應該算得上是我們最早熟知的科學儀器。但隨著科學家們對於地震深入的了解,地動儀所受到的質疑也是越來越多,如今地動儀已經被移出了教科書,甚至還有科學人員表示: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地動儀要強,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世界上把鯊魚肉當食物的國家,冰島人真就那麼喜歡吃鯊魚肉嗎?
    世界上把鯊魚肉當食物的國家,冰島人真就那麼喜歡吃鯊魚肉嗎?魚類現在已經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人民主要的食物來源,即使是在很久以前,居住在沿海的人就已經掌握了相當程度的捕魚技術,可以說明魚類對於人類飲食結構的重要性。
  • 民國「金潮案」:貝祖貽涉案 提訊現場如迎接貴客
    當表情嚴肅的方行長走進審訊大廳時,一向專橫跋扈的曾可達將軍竟然要求其餘審訊官一起恭敬地起身迎接。看這架勢,哪像是在審訊嫌疑犯,分明是在迎接貴客。雖然這是電視劇,其中不乏文學虛構的成分,但正如所有的文學素材都來源於生活,來源於歷史素材一樣。《北平無戰事》中的方步亭,在真實的民國歷史中,也是確有其人物原型的。
  • 中科院院士:房梁吊塊肉都比這強
    引言:為了能夠培養更多的人才,國家對於教育的投入一年更比一年大。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需要我們去細心呵護和澆灌的,他們所汲取的知識也必須是真實的,是適合他們的。王振鐸是中國科技史學家,他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根據史籍資料復刻出來的。該名網友還指出張衡地動儀根本就是偽科學而已,這種所謂的地動儀根本就沒有辦法記錄地震。因為爭議很大,在2018年的時候張衡地動儀被移出了教科書。
  • 「央廣網·視聽四川」彝族老家喜德縣歡慶彝歷新年
    各地彝族人民忙碌著買賣年豬、年貨,打掃衛生,同高遠的藍天一道迎接新年的到來。2020年,彝族老家的喜德縣選擇11月21日為彝歷新年日,將以各種隆重的形式舉行迎接彝歷新年的到來。這一年,是值得慶賀的年份:包括涼山喜德·彝族老家在內的涼山州7個貧困縣實現了脫貧摘帽,喜德縣136個貧困村退出了貧困序列,全縣16553戶71485人口全部脫貧,實現了奔向小康的幸福生活。
  • 「清明插柳,端午掛艾」,但端午艾草有「兩不掛」,啥講究?
    每到端午佳節,人們都會進行很多紀念活動,像是吃粽子、划龍舟等等。 除了這些,過端午節還有一種獨特的方式,那就是懸掛艾草,俗語「清明插柳,端午掛艾」,即為此意。這幾天,筆者每天下午回家的路上,就能看到好幾個在路邊擺攤賣艾草的。
  • 張衡和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科院院士:房頂上掛個肉都比這個強
    張衡和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科院院士:房頂上掛個肉都比這個強張衡和地動儀的故事曾出現在中小學的課本中,讓無數中小學生知道在古老的中國就已經出現可以預測地震的儀器,文章中還有地動儀的模型。1952年《人民畫報》詳細地描述了王振鐸仿製的地動儀,此後的教科書中也引用了《人民畫報》中關於地動儀的描述,但是把《人民畫報》中的一句話刪除了,「可惜張衡這一重要發明早就失傳了,隋朝時科學家臨孝恭尚寫有一部《地震銅儀經》,也未能傳流下來。這裡介紹的這個模型,是我們在1951年設計完成,主要是根據《後漢書·張衡傳》的記載,及考古材料而複製的。」
  • 張衡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專家稱其無用,還不如房梁上吊塊肉
    在這之中也有著不少的發明,其中張衡的地動儀就是之一。地動儀對於不少人來說都很熟悉,因為它一直在課本上,給我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但是後來地動儀卻被教科書刪除了,只因專家稱其無用,還不如在房梁上吊塊肉。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張衡地動儀移出教科書,為何說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它強?
    除此之外,我國古代還有一個發明是出現在過我國教科書上的,但是現在卻被移出了課本,它就是東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在人類的歷史上有著很多的自然災害,比如火山爆發、海嘯、泥石流等,最近經常爆發的還是地震,人類已經幾千年飽受地震的荼毒,在地震面前,我們受到的只有數不清的人員傷亡,有的地震甚至不僅是房塌地陷,還會引起其他的災難。
  • 星雲大師:家中掛上一「吉祥」,寓意好運連連,事事大吉
    現今,很多朋友都會在家中添置一些字畫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大多都是帶有特殊寓意的,比如有人在家裡掛「天道酬勤」激勵自己,有人掛「馬到成功」祝福自己……還有人在家中掛了「吉祥」二字,希望好運臨身。吃的澹吃得少,吃得苦吃得虧所謂的「吉祥」無非就是身體健康長壽,不愁吃喝,事事如意。這需要你平時的時候注重養生,在飲食上「吃得澹吃得少」,平日裡多加強鍛鍊,如此就能夠做到身體健康。而在為人處世之中,要懂得「吃得苦吃得虧」,這樣可以幫助你積累經驗,凝聚人脈,這樣一來你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才會順順利利。
  • 張衡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強
    而地動儀自復原便爭議不斷,現今,張衡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傅承義回應: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此言一出,無疑引起諸多質疑。科技宣傳,儀器復原進入現代科技時代,許多的技術被蒸汽和內燃取代,巧奪天工變化為大工廠製造,隨之流失的,還有我們的科技優越和智慧自信。
  • 端午節是懸掛艾草的日子,為啥農村老人說艾草有兩不掛,為啥
    端午節也是艾草的節日,這時候排上用場最大,使用最多的,莫過於是家家戶戶門口懸掛的艾草,關於門口懸掛艾草的民間傳說可謂是多多,大都是關於以下瘟神、以及五毒、邪氣等等具有很好的驅除作用,艾草味道清香,具有多的作用,一直是作為一種傳統的藥物被廣泛使用,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懸掛艾草,那麼為啥有的農村老人愛說:艾草有兩不掛呢,這有是啥意思呢?
  • 彝族過新年有三個習俗,不僅鋪草,鋪松針,還要比一下水的重量
    就讓小編來給您詳細說一說。(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彝族是我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雲南、四川、廣西和貴州四個省的山區之間。其中,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彝族擁有自己獨特的信仰,服飾和生活習慣,甚至擁有多達25種本民族獨特的語言。  彝族人的新年也很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