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製藥巨頭武田(Takeda)近日宣布,其靶向抗癌藥Alunbrig(brigatinib)一線治療間變性淋巴瘤激酶陽性(ALK+)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III期臨床研究ALTA-1L在首個預先指定的中期分析時已達到了主要終點。
該研究是一項全球性、隨機、開放標籤、多中心臨床研究,入組了275例ALK陽性局部晚期或轉移性NSCLC患者,這些患者既往未接受ALK抑制劑治療。研究中,患者隨機分配接受Alunbrig(導入期每日一次90mg,之後每日一次180mg)或Xalkori(crizotinib,克唑替尼,250mg,每日2次)。主要終點是獨立評審委員會(IRC)評估的無進展生存期(PFS)。次要終點包括根據RESIST v1.1評估的客觀緩解率(ORR)、顱內ORR、顱內PFS、總生存期(OS)、安全性及耐受性。在最終的主要終點分析中計劃納入總共約198個PFS事件,以顯示Alunbrig相對於克唑替尼至少有6個月的PFS改善。該研究計劃開展2次預先指定的中期分析,對主要終點PFS進行分析,一次是已計劃PFS事件的50%時間點,一次是已計劃PFS事件的75%時間點。
此次分析為第一次預定義中期分析,數據顯示,用於一線治療ALK陽性晚期NSCLC時,與克唑替尼相比,Alunbrig使PFS實現了統計學意義的顯著延長。該研究中,Alunbrig的安全性與該藥的處方信息一致,沒有觀察到新的安全信號。此次中期分析數據將在未來召開的醫學會議上公布。
目前,Alunbrig尚未獲監管批准一線治療ALK+NSCLC。武田副總裁兼腫瘤學臨床研發負責人Jesús Gomez-Navarro表示,該研究在首次分析時已達到主要終點,標誌著Alunbrig臨床項目的一個重大裡程碑。我們的目標是通過進一步提供治療方案來改善ALK+NSCLC患者的生命,期待與監管部門開始討論,擴大Alunbrig的適應症,用於ALK+NSCLC的一線治療。
在全球範圍內,肺癌是癌症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據估計每年有180萬人確診肺癌。NSCLC是最常見的肺癌類型,約佔所有肺癌病例的85%,其中3-5%病例為ALK基因重排驅動,即ALK陽性。
克唑替尼是由輝瑞研發的全球首個ALK靶向治療藥物,該藥的上市極大地改變了晚期ALK+NSCLC患者的臨床治療,但病情惡化往往不可避免。當腫瘤對克唑替尼無響應後,患者鮮有治療方案。
Alunbrig的活性藥物成分為brigatinib,這是一種新一代的ALK抑制劑,能夠抑制ALK以及ALK融合蛋白,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ALK是在NSCLC中發現的第2個治療靶點,存在於大約3%-5%的NSCLC患者中,尤其是不吸菸的年輕腺癌患者。這些患者的ALK基因往往會與其他基因產生融合,生成ALK融合蛋白,這一突變會導致腫瘤生長。
brigatinib由Ariad製藥公司發現,武田於2017年2月耗資52億美元收購Ariad,獲得了這款產品。在美國市場,該藥於2017年4月獲得FDA加速批准,以品牌名Alunbrig上市銷售,用於接受克唑替尼治療後病情進展或不耐受的ALK+轉移性NSCLC患者的二線治療。
監管方面,brigatinib已被FDA授予治療克唑替尼耐藥或不耐受的ALK+NSCLC的突破性藥物資格,同時也被FDA授予治療ALK+NSCLC、ROS1+和EGFR+NSCLC的孤兒藥資格。在歐洲,該藥的一份上市許可申請(MAA)已於2017年2月提交至EMA。(新浪醫藥編譯/newborn)
文章參考來源:Takeda Announces Phase 3 Trial of ALUNBRIG? (brigatinib) Met Primary Endpoint Demonstrating Superiority i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Versus Crizotinib in Patients with ALK+ Advanced NSCLC Who are ALK Inhibitor Na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