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楚天都市報
5月15日,武漢地鐵8號線二期街道口站至馬房山站區間右線隧道貫通。
位於珞獅路與武珞路交界的街道口,是武漢最知名的商圈之一,也是武漢市二環線的重要交通支點之一。在如此顯要位置修建地鐵,無異於「在人體心臟附近動手術」。
動工3年多來,中建三局建設者戰嚴寒,鬥酷暑,克服場地狹小、管線遷改、交通組織等一系列難題,打造了武漢地鐵建設的新樣板。
「三維網格」拓出施工面
中建三局地鐵8號線二期四標包含3站2區間,即街道口站、8號線馬房山站和11號線馬房山站,街道口站—馬房山站區間、馬房山站—洪山區政府站區間,全長2363米。
「該站地處商圈,車多地小,施工難度大。」項目經理王國慶表示,街道口站是武漢首個地下4層分離島式站臺車站,基坑主體最深處約40米,若按先樁基施工,後暗挖通道的計劃,工期至少2個月。
大膽假設,精密測算,反覆驗證……最終,項目部採用「三維網格」施工方法:基坑同一垂直斷面上,一路隊伍開始地面樁基施工,另一路則從地下23米處暗挖通道,施工時間節省整整一半。
網格化管理同樣體現在地面規劃。記者看到,現場分有材料存放區、基坑挖掘區、鋼筋製作區、拆除物料周轉區等數個「施工網格」,各類物料錯峰進場,網格管理員統一管理。
16根格構柱助力盾通
15日,街道口站—馬房山站區間右線隧道順利貫通。
「以往盾通,多採用路面開洞,向上調運盾構的方式。」項目生產經理蔡煥說,該區間的盾構機「出洞」的位置位於二環線下方,若採用傳統的出洞方式,則需在盾構機上方的二環線路面開挖洞口,嚴重影響交通不說,漫長的施工周期,後續的風水電、附屬結構、出入口的施工更無以為繼。
為此,項目部大膽實施「託換方案」——切割蓋板下原有的16根格構柱,盾構出口的左右兩側,新建2根承重大梁,一方面留足盾構出洞所需的空間,同時託住了蓋板,分擔了區間重量,確保盾構機平穩下移,經負四層空間平移出洞。
由此,項目部在主體結構尚未封頂情況下,提前實現了區間貫通,為項目推進贏得了至少1個月時間。
BIM模型智慧回遷管線
街道口站難,管線遷改更難。
在街道口站3號出入口的開挖土方前,記者看到,各類管線標識清晰,工作人員手持測量儀器,記錄埋深、標高、管線材質等測量數據。
該站紅線內深淺埋設有汙水管、雨水管、電力管等地下管線,分屬10多家權屬單位,呈「蛛網式」布置,開挖前遷改的管線,建成後需逐一回遷。
「我們對所有的管線進行了大數據匯總。」項目總工惠文軍說,遷改前,項目建立BIM模型,提供了多個比選方案,最複雜的區域輔之以人工開挖核實,最終以坐標定位方式,對原有管線統一測量匯總。
據測算,BIM技術的運用,為兩座地鐵站遷改節約50天時間,為不同階段打圍提供優化方案,更加方便後期檢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