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Mol Med:新型血液檢測手段提前診斷1型糖尿病

2021-01-10 生物谷

2015年7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發表於國際雜誌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在患早期1型糖尿病患者的機體血液中發現了一種循環的特殊小分子,同時研究者還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簡單血液檢測手段,該技術可以在患者症狀並未發生之前就可以對患者機體中的生物標誌物進行檢測。

研究者Mathieu Latreille說道,如果我們可以鑑別並且早日治療患者,那麼我們或許就可以幫助其避免二次併發症的發生,最終或將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當前醫生們對1型糖尿病的診斷依賴於患者所出現的症狀,即口渴、體重減輕、視力模糊等,但當機體免疫系統錯誤地將胰腺細胞視為病原體進行攻擊時,患者機體的損傷實際上早已經開始了,機體免疫系統會攻擊並且破壞胰島細胞,引發胰腺失去產生胰島素的能力,從而使得血糖失去控制。

近來有研究表明,一種名為microRNAs的小型信使分子可以幫助診斷患者是否患1型糖尿病,microRNAs會攜帶細胞的少許遺傳信息,而且還會被調節釋放進入血液中,在糖尿病患者機體中血液中循環的microRNAs分子的水平處於不斷變化中,然而本文中研究者通過一種血液檢測手段就可以輕鬆對microRNAs的水平進行檢測。

研究者Latreille說道,microRNAs可以被釋放到任何組織中,比如眼睛、腎臟或腿部,但其並不會告訴我們關於胰腺健康的任何信息,而我們開發的血液檢測手段卻可以有效檢測出個體患糖尿病的特異性改變。截止到目前為止,研究者還並不能鑑別出和胰腺相關的microRNAs,但本文中研究者揭示了和胰腺相關的特殊microRNAs分子—microRNA375,該分子會在產生胰島素的細胞中被釋放,正常情況下胰腺細胞中包含有大量microRNA375分子,其可以幫助控制細胞生長,而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該分子會被大量釋放到血液中,隨後細胞就會死亡,這種錯誤性改變或可作為一種有用的標記來幫助醫生進行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下一步研究者將通過研究來觀察,是否可以利用這種新型生物標誌物在個體症狀出現之前預測其是否會患糖尿病,這對於醫生們早日採取措施來進行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也非常關鍵。(生物谷Bioon.com)

【相關會議推薦】

2015生物標誌物研討會  9.17-18 上海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miR-375 gene dosage in pancreatic β-cells: implications for regulation of β-cell mass and biomarker development

Mathieu Latreille, Karolin Herrmanns, Neil Renwick, Thomas Tuschl, Maciej T. Malecki, Mark I. McCarthy, Katharine R. Owen, Thomas Rülicke, Markus Stoffel

MicroRNA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cell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Mice with genetic deletion of miR-375 exhibit impaired glycemic control due to decreased β-cell and increased α-cell mass and function.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se processes for the overall phenotype of miR-375KO mice is unknown. Here, we show that mice overexpressing miR-375 exhibit normal β-cell mass and function. Selective re-expression of miR-375 in β-cells of miR-375KO mice normalizes both, α- and β-cell phenotypes as well as glucose metabolism. Using this model, we also analyzed the contribution of β-cells to the total plasma miR-375 levels.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1 %) of circulating miR-375 originates from β-cells. Furthermore, acute and profound β-cell destruction is sufficient to detect elevations of miR-375 levels in the blood. These findings are supported by higher miR-375 levels in the circulation of type 1 diabetes (T1D) subjects but not mature 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 (MODY) and type 2 diabetes (T2D) patients. Together, our data support an essential role for miR-375 in the maintenance of β-cell mass and provide in vivo evidence for release of miRNAs from pancreatic β-cells. The small contribution of β-cells to total plasma miR-375 levels make this miRNA an unlikely biomarker for β-cell function but suggests a utility for the detection of acute β-cell death for autoimmune diabetes.

相關焦點

  • 盤點2017年1型糖尿病研究新進展
    導語  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其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會錯誤攻擊並摧毀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從而導致胰島功能喪失並最終發展為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發於青少年,因此也曾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小編整理了2017年1型糖尿病領域的一些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各位,一同學習。
  • 1型、1.5 型、2 型、3c... 糖尿病分型最新盤點!
    1 T1DM 刪除 1A 和 1B 兩種免疫學分型 既往,T1DM 根據是否伴隨免疫學指標分為免疫介導性 1 型和特發性 1 型。這兩組 T1DM 以前也被稱為 1A 型「自身免疫型」和 1B 型「非免疫型」糖尿病,但這一術語不常使用,在臨床上也沒有幫助。因此,新版指南僅提及 T1DM,不包括 WHO1999 年分類中使用的亞型。
  •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型糖尿病|糖尿病|hba1c
    糖化血紅蛋白納入糖尿病診斷標準在有嚴格質量控制的實驗室,採用標準化檢測方法測定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可以作為糖尿病的補充診斷標準。合併ASCVD或心血管風險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論其HbA 1c 是否達標,只要沒有禁忌證,都應在二甲雙胍的基礎上加用具有ASCVD獲益證據的GLP-1受體激動劑或SGLT2抑制劑。合併CKD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論其HbA 1c 是否達標,只要沒有禁忌證,都應在二甲雙胍的基礎上加用SGLT2抑制劑。
  • 1型糖尿病將來可能有疫苗了
    1型糖尿病,幾乎是「與生俱來」,發病年齡較早,患者帶病生存時間長,負擔也因此更重。昨天,江蘇省人民醫院1型糖尿病冬令營在南京舉行。對於1型糖尿病的治療,江蘇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楊濤教授帶來了最新消息:1型糖尿病將來可能有疫苗了。
  • 1型糖尿病他19歲患上1型糖尿病,為什麼還可能恢復?
    2周之後,他去醫院檢測,發現空腹血糖為218 mg / dL(正常值約為70 — 100 mg/dl),糖化血紅蛋白HbA1c為9.2%(正常值4%~6%)。最終確診為1型糖尿病,醫生隨即就讓他嘗試外源胰島素來控制病情,並且吃傳統的糖尿病飲食,即每天6餐,每天含有240g碳水化合物。
  • 生物技術與新型生物標誌物助力多種疾病的診斷
    2017年9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新型生物標誌物或生物技術應用於疾病診斷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新型檢測技術可「兩分鐘」診斷肝癌發生風險
  • 新版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發布 診斷流程被更新
    近期,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正式發布了《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新指南納入了最新的中國人群的研究結果,更新了高血糖的診斷流程,並首次將中醫藥寫入指南。糖尿病綜合控制標準與國內相關學術機構保持一致,並由心血管專科醫師撰寫相應章節。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篩查、診斷和治療
    主要包括: 儘早優化血糖控制,預防或延緩1型糖尿病患者的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DSPN)和心血管自主神經病變的發展。 優化血糖控制,預防或延緩2型糖尿病患者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DSPN)的進展。
  • 納米技術助1型糖尿病早診早治
    提高成像質量減少免疫攻擊「納米技術可在1型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和多種治療手段中發揮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成像的準確性、增強成像效果,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並減少患者對胰島素注射的依賴性。」翁建平教授介紹。糖尿病可以分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是由免疫系統攻擊胰島細胞,導致其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發生在20歲以下的青少年和兒童中。
  • 最新研究表明;糖尿病新藥特普珠單抗,有助於延緩1型糖尿病發作
    最新研究表明,特普珠單抗可延緩家族增加1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特普珠單抗如何在新診斷為1型糖尿病的兒童和青少年中發揮作用,現在將在研究中進行調查。保護-新研究在新的PROTECT臨床研究中,研究人員希望調查研究用藥物特普珠單抗是否還能減緩最近診斷為1型糖尿病的8至17歲兒童和青少年的β細胞損失。
  • 23andMe將提供面向消費者的2型糖尿病基因檢測報告
    圖片來源:23andMe官網3月11日,DNA檢測公司23andMe宣布,其正在升級售價99美元的家庭DNA檢測,著手開發第一個直接面向消費者的2型糖尿病基因檢測,並解釋可能患上糖尿病的基因和生活方式因素。
  • 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標準化 促進糖尿病臨床診治一致性
    近年來,糖化血紅蛋白(HbA1c)因能有效輔助糖尿病的診斷篩查、治療監測、預後評估,成為糖尿病臨床管理的重要指標之一。日前,在上海舉辦的羅氏診斷全國生化學術交流暨糖化血紅蛋白一致性會議上,與會專家深入探討了 HbA1c 在糖尿病管理方面的重要價值,以及 HbA1c 檢測標準化和一致性的發展計劃對於促進糖尿病臨床診治的重要指導意義。
  • 新型表觀基因組平臺或有望實現對早期胰腺癌的準確診斷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藍星基因公司(Bluestar Genomics)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證實了其所開發的新型平臺在檢測早期胰腺癌方面的強大潛力,這或有望幫助解決目前僅在美國每年都有超過6萬名被診斷為胰腺癌患者未得到及時診斷的需求
  • JCEM:隨機血糖值與2型糖尿病的風險強烈相關
    2015年3月9日訊/生物谷BIOON/-研究人員發現,在常規血液檢查中葡萄糖值常常被忽視,但葡萄糖值可以對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的風險提供參考。在臨床實踐中大多數的葡萄糖檢測時,臨床醫生不知道病人什麼時候吃的最後一餐這就產生了---隨機血糖(RBG)值。當前的醫療政策不支持使用隨機血糖值作為糖尿病的篩選試驗。「但是他們應該使用隨機血糖值。」Michael Bowen說。有關內容發表在《臨床內分泌學與代謝雜誌》上。
  • Nano Letters:一種新型的敏感生物傳感器有望快速診斷唐氏症候群
    2019年2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唐氏症候群是一種最常見的新生兒出生缺陷,大約每700個新生兒中就有1例唐氏症候群患兒,然而傳統的無創產前檢測技術往往在診斷唐氏症候群上並不可靠,或會給孕婦和胎兒帶來一定的健康風險。
  • 從胃癌分型、臨床診斷及治療出發,看胃癌綜合診治的重要性
    1.2 組織分型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0年將胃癌組織類型分為腺癌( 腸型和瀰漫型) 、乳頭狀腺癌、管狀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細胞癌、腺鱗癌、鱗狀細胞癌、小細胞癌、未分化癌、其他,胃癌絕大部分為腺癌。
  • Cancer Med:新方法可高效檢測出癌症復發
    研究者表示,這種靶向作用腫瘤衍生DNA的新型血液檢測手段能夠成功檢測結直腸癌患者在疾病緩解期的癌症復發情況,而且這種雙基因檢測手段就好像一種高效的指示燈一樣,非常簡單、侵入性較低且可靠性較高。研究者招募了122名癌症術後倖存者進行研究,他們發現,大約在70%的癌症復發患者機體的血液中都能夠發現甲基化的BCAT1和IKZF1的DNA;同時研究者還發現,32.1%的患者都檢測到了癌胚抗原(CEA)陽性,癌胚抗原是檢測腫瘤復發的標準試驗。目前有94名患者沒有出現臨床上的能夠檢測到復發的情況,而且相比癌胚抗原測試而言,這種新型檢測手段在陽性率的檢出上並無明顯不同。
  • P-tau蛋白可檢測老年痴呆發病,提前診斷又多了一份希望
    P-tau蛋白可檢測老年痴呆發病,提前診斷又多了一份希望  CHEN • 2020-12-04 15:20:40 來源:前瞻網
  • 非培養的新型診斷技術迅速發展,如何順應感染性疾病病原學診斷的...
    ,利用一切手段將實驗室數據轉化為臨床有用的信息。   近年來,基於非培養的新型診斷技術平臺正在迅速發展,給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帶來了重大變革,包括檢測時間縮短、操作簡便及檢測準確度和精密度有所提升等,給臨床應用帶來了希望。
  • 得了1型糖尿病就要不久人世了?
    (本文作者吉林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 李可心副主任醫師) 今天出診遇到個患者,看病過程中反覆問給他確診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因為他聽說1型糖尿病就必須打胰島素,而且併發症出現得早、一般不會活太久。所以非常在意自己是否為1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