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的看家作品,悲劇版流浪地球

2020-08-27 宏興影視

今天我們來聊一部星際探索科幻片《安尼亞拉號》。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地球上洪災地震頻發,輻射超標,已不適合人類居住。為了延續種族,人類只能開始往火星遷移,並為此建造了大量移民飛船,這些飛船停靠在太空中轉站,每個能容納8000人左右。我們的故事就發生在一艘名為《安尼亞拉號》的太空飛船上。太空電梯正分批把人類從地球送到安尼亞拉號中,當人滿後將開始為期三周的火星之旅。這些飛船的體積非常大,擁有完善的生態系統。用藻類來生產氧氣,各種資源循環利用,餐廳、公寓、商場等一應俱全。甚至還配備了為緩解太空旅行壓力而設計的虛擬實境設備廳「米瑪」。它是一種先進的人工智慧系統,可以連接並操控人類的意識,在人的大腦中呈現大自然的環境,讓人們覺得不是在飛船上旅行,而是身處在地球的現實生活中,從而緩解長期處於密閉空間中所產生的壓力。女主瑪瑞就是這個米瑪設備廳的管理員。

即使這樣一艘看似堅不可摧的飛船也有脆弱的一面,起飛不久,一顆只有螺絲釘大小的太空垃圾撞破了阿尼亞拉號的船體,並導致核動力反應堆起火,船長只能下令排空所有燃料,失去動力的飛船已經無法回歸航道向火星飛行,只能慢慢飄向天琴星系。船長向人們報告了這個糟糕的消息,為了避免引發騷亂,船長又告訴大家不要過於擔心,因為飛船不久會經過一顆星球,屆時將利用它的引力重新回到正常的軌道,只是時間長了一些,大概兩年。一些人還是崩潰了,為了安撫這些人的情緒,女主瑪瑞將他們帶到米瑪大廳,讓他們暫時脫離悲傷的情緒。同時,艦長則和船員了解到,庫存食品能維持兩個月左右,幸好這裡有大量的藻類可以加工食用,但可想而知那味道肯定是難吃極了。轉眼三周過去了,女主從室友天文學家口中得知了一個驚天秘密:飛船在飄向天琴星系途中,根本不會遇到能捕獲到飛船的天體,原來船長撒了一個彌天大謊。看著浩瀚無垠的宇宙,瑪瑞崩潰地大哭起來。無奈之下,她只能靠人工智慧米瑪來安撫情緒。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心裡都出現了問題,他們也都找米瑪來尋求安慰。

一轉眼到了第三年,雖然人們已經習慣了藻類食物,但近萬人的飲食還是成了大問題,船長號召更多人加入藻類食物加工的工作中。另一方面,來找人工智慧米瑪發洩情緒的乘客越來越多,由於米瑪接受的負面情緒過多,這個可憐的系統面臨崩潰。管理員瑪瑞不得不減少米瑪的工作時間,但這遭到了船長的反對。他不想大量人群精神崩潰,人們無法長期在不見天日的太空棺材中生活。米瑪終究還是崩潰了,燒毀了自己。船長將罪過推到女主瑪瑞的身上,並把她和女駕駛員一起關進了監獄。而瑪瑞是個雙性戀者,她對女駕駛員早就抱有好感,在監獄中二人反而走到了一起,成為了一對同性戀人。

時間來到漂流的第四年,失去了精神寄託的人們陷入迷茫中,這時邪教組織趁虛而入,旅客中有人被邪教蠱惑,不斷自殺了結生命。這更加劇了飛船內人手的短缺,瑪瑞二人被放了出來,投入了工作中,女駕駛員到了後勤部,而女主瑪瑞則成為了一名物理老師。他們還有了自己的公寓,終於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不久後,兩人被強制拉進了邪教組織,稀裡糊塗的參加了一場聚會。這是一場原始人一般的亂交會,女駕駛員因此懷孕了,但她並不知道孩子的父親是誰。懷胎十月,女駕駛員在水中生下了孩子,但她卻一點兒都不高興,她認為孩子一出生就被囚禁在這太空棺材中,與囚徒毫無二致。女駕駛員對生活依然毫無希望,多次想結束孩子的生命。不久,死氣沉沉的漂泊生活突然出現了一絲希望,天文學家用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長100米,寬2米神秘物體,雖然不是救援船,但很有可能是一根燃料棒,而且還在朝飛船的方向飄來,14個月就能抵達,這意味著一年後大家就有望恢復飛船的動力而返回航線了,船長立刻宣布了這一消息。到漂流的第6年,大家盼望的燃料棒終於抵達,飛船靠釋放的重力場讓燃料棒減速,然後用繩索勾將它拉到飛船中。可是經過實驗儀器的檢測,它完全不能作為燃料來使用,唯一的希望又破滅了。為了不讓乘客們喪失希望,船長命令瑪瑞等研究員不要對外公布這個消息,但天文學家不想隱瞞,她告訴人們,這不是我們期待的奇蹟,不過是茫茫太空中的一種巧合,人們終將會在無盡漂泊中結束生命。船長大怒之下射殺了天文學家。女駕駛員再次患上了抑鬱症,而且比上一次還嚴重。處在絕望中的女飛行員最終上吊自殺,並且在死前還淹死了自己的兒子。瑪瑞看到這一幕瞬間崩潰,嚎啕大哭起來。

十年過去了,飛船內的人數銳減,但船長卻感到驕傲,他認為從未有人能夠在太空漂泊10年而還未喪失希望,為此還給女主瑪瑞頒發了獎章。但瑪瑞卻一天天沉默下去,變成了行屍走肉。到了漂流的第24年,此時飛船內已經停了電,遠遠望去就像一口大棺材,飛船內僅剩下寥寥幾人,女主瑪瑞還活著,但也形容枯槁,行將朽木。浩瀚的宇宙仿佛沒有盡頭,600萬年後,天琴星系中一顆看似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漸漸出現,飛船受到它的重力牽引,正靠向那裡,飛船還在飄著,但船上的人早已化成枯骨和灰燼。跟無盡的宇宙相比,人類的生命真的是轉瞬即逝。

相關焦點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諾獎得主彼得·漢德克作品賞析,西安碑林「網紅」講解員現場開講|...
    繼連續幾天為大家帶來川版圖書及分享活動亮點之後,封面新聞記者為您提前公布更多的精彩預覽,以供讀者逛展參考。2019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彼得·漢德克作品領銜世紀文景亮相首屆天府書展知名出版機構世紀文景也參與到了本屆天府書展中,以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彼得·漢德克系列作品為主,同時包括帕慕克系列作品、託爾金系列作品、約翰·威廉斯系列作品及《這就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中國力量》《青年變革者:梁啓超傳(1873—1898)》《故事藥丸》等重點新書,進行品牌陳列和線下活動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生理學或醫學獎關鍵詞: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電影音劇會《美麗心靈》|諾獎得主約翰納什的天才故事-廣州站
    > 法國數學博士後丶鋼琴家斯柔冰再現奧斯卡獲獎電影《美麗心靈》原型人物諾獎得主約翰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其實,各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著作中都有非常好的科普性作品,理論有趣,深入淺出,可以簡單高效地了解經濟學中的前沿知識。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
  • 諾獎得主的煩心事:獲獎當天收500封郵件,被勸把獎金捐出去
    諾獎得主的煩心事: 獲獎當天收到500封郵件,還有人上門勸說「把獎金捐出去」15年後,德國人再次獲得這一領域的榮譽,諾獎得主名為因哈德·根澤爾。實際上,他們都來自慕尼黑,準確地說,來自慕尼黑以北一個名叫加興的小鎮,這裡也是馬普研究所所在地,小鎮市民只有一萬五,但馬普研究所有一萬八名科研人員。根澤爾是馬普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現今68歲。
  •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原標題: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他是第四位兩度諾獎得主,唯一兩獲化學獎的諾獎得主,唯一兩獲諾獎的英國人。他被認為是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根據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11月20日證實的消息,桑格是19日在劍橋一家醫院熟睡中去世的。  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前主任科林·布萊克莫爾教授說,桑格發明的兩項技術打開了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領域的大門。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_讀書_澎湃...
    其實,各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著作中都有非常好的科普性作品,理論有趣,深入淺出,可以簡單高效地了解經濟學中的前沿知識。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諾獎得主有話說
    阿爾特:也曾與諾獎失之交臂 但繼三位諾獎獲得者的研究之後,年輕的科學家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繼續著探索。2013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簡稱FDA)批准了PSI-7977(索非布韋,sofosbuvir)聯合病毒唑用於C型肝炎的治療,最終攻克了對C型肝炎的治療難題。   然而,阿爾特的諾獎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曾與之失之交臂。
  • 2019諾獎得主:人類去太空建殖民地幾乎不可能,不如好好保護地球
    2019諾獎得主:人類去太空建立殖民地幾乎不可能,不如好好保護地球在最近幾天當中的話題選擇中,我想2019年諾貝爾獎幾乎是佔據了很多網站的頭條,這個獎項的重要性我們在這裡也就不必多說了,在整個時代背景之下,它在整個科研等方面的影響力是相當巨大的
  • ...王爽科普「解密」——諾獎得主發現的黑洞對地球會產生何種影響?
    中大知名科普作家王爽科普「解密」——諾獎得主發現的黑洞對地球會產生何種影響?B、諾獎得主發現的黑洞離我們最近羊城晚報:銀河系正中心的天體被命名為人馬座A*,它與地球相距26000光年之遠,科學家是如何探知、研究它的?王爽:最早發現人馬座A*的人,是美國天文學家布魯斯·貝裡克和羅伯特·布朗。他們通過觀測銀河系中心發出的無線電波,一舉確定了人馬座A*的準確位置。
  • 中大知名科普作家王爽科普「解密」——諾獎得主發現的黑洞對地球...
    中大知名科普作家王爽科普「解密」——諾獎得主發現的黑洞對地球會產生何種影響?B、諾獎得主發現的黑洞離我們最近羊城晚報:銀河系正中心的天體被命名為人馬座A*,它與地球相距26000光年之遠,科學家是如何探知、研究它的?王爽:最早發現人馬座A*的人,是美國天文學家布魯斯·貝裡克和羅伯特·布朗。他們通過觀測銀河系中心發出的無線電波,一舉確定了人馬座A*的準確位置。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關於獲獎後的莫言,他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看過莫言的書,但知道他獲得諾獎和作品無關。這位文人為什麼偏偏就與莫言過不去,難道僅僅只是文人相輕?
  • 中國人如何才能拿到更多諾獎?
    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和名古屋大學誕生了日本乃至亞洲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 俄羅斯有23人拿過諾貝爾獎,奧地利有21人拿過這個獎。至於美英德法就不用說了。這樣的機制,難以產生更多諾獎科學家很正常。題目表述是這樣的:《流浪地球》是一部科技書籍,要求選對或者錯。兒子選了錯,他認為是《流浪地球》是科幻小說。我覺得兒子的選擇沒問題,這是一道期末考試的題目。
  • 莫言獲得諾獎後,文藝圈嘴炮陳丹青「語出驚人」: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