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潛艇是一種在海面下的作戰工具。一艘潛艇動輒幾千噸,所以現在大部分國家建造潛艇的地方,都是在靠近海邊的位置。那麼,如果有一天敵人來襲,將沿海的城市和工廠全部佔據了,潛艇又該怎麼生產和服役呢?
這個看似讓人頭疼的問題,其實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就被中國攻克了。老一輩的人應該都聽說過中國的大三線建設,這是世界罕見的戰略性調整,深刻影響了中國的工業布局和縱深防禦能力。
六十年代中後期,隨著中國的外部環境惡化,加上美蘇爭霸導致戰爭的風險增加,如何調整中國的生產建設布局,成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要知道,當時中國主要的重工業都集中在東北和東部沿海地區,一旦發生戰事,這些地區都是首當其衝的地方。一旦這些地區失手了,中國的戰略生產能力就將大大降低。為此,我們對當時主要的生產企業和資源進行了大規模的轉移,從東北和東部沿海轉移到了大西北和大西南的大山裡,建成了1000多個生產科研基地。
這些基地如今大部分都已經再次轉移,但還有些仍在發揮著關鍵作用。比如我們曾經在大山深處建設過一個潛艇製造廠,可能就很少人知道了。
由於潛艇的特殊性,當時我們主要將潛艇建造廠安排在了靠近港口的地方。但為了以防萬一,我們還在大山深處建設了一個非常隱蔽的潛艇製造廠,這就是位於重慶涪陵地區的國營432廠。432廠只用了短短10年時間,就為中國海軍建成了三艘排水量1830噸的033型潛艇,可謂勞苦功高。然而,當時432廠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才能將這些潛艇交付給海軍。432廠雖然毗鄰長江水道,但其廠址建在山坡上,和豐水期的長江水面還有30米的落差。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技術人員別出心裁,想出了一個怪招,那就是用船在長江運潛艇。他們專門為033型潛艇打造了一種槽型的駁船,潛艇交付的時候,先將潛艇放到駁船的凹槽裡,再將駁船通過下滑船架放入長江,最後用大馬力拖船將駁船拖走,然後交付海軍。
後來,三峽水壩建成之後,長江中上遊水位上漲,這30米的落差就消失了。現如今,國營432廠已經改名為重慶川東船舶重工,仍然擁有製造萬噸級以下各種型號艦船的能力,在中國船舶製造業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從古至今,我們就是這樣,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在這裡,我們不得不向那些為國奉獻一生的科研工作者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