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時節人人忙,種麥、摘花、打豆場。」隨著秋風勁吹,寒露到了。這是個表示氣候變化的節氣,也是人們忙著收穫的時候。
寒露節氣的許多習俗與重陽節比較相似,如賞菊、登高等。比起夏天的生機勃勃,深秋多少顯得有些蕭瑟,但人們登高望遠,去觀賞秋色,也代表著一種熱愛大自然、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五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10月7日-9日交節。
「寒露」時節,蘇州古典園林拙政園內秋色清新宜人,遊客漫步在園內,感受獨具江南水鄉韻味的秋景。 中新網 資料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意思是寒露的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晨露冷到快要凝結了。
寒露是深秋的節令,反映了氣候變化。和白露比起來,它的名字裡也有一個「露」字,但白露意味著從炎熱向涼爽過渡,寒露則是涼爽向寒冷的轉折。
俗話說,「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寒露節氣到來後,晝漸短、夜漸長,寒氣漸生,尤其在早晨或者晚上,人們往往會略微感到一絲寒意,空氣也變得比較乾燥。
食在寒露:吃螃蟹、喝寒露茶
寒露節氣的習俗不太多。秋深了,倒正是吃螃蟹的時候,「九月團臍,十月尖」,寒露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節,但螃蟹不宜多吃。
有的地方,則有喝「寒露茶」的習慣。據說,寒露茶具有一種獨特甘醇的清香味道,頗受老茶客們的喜愛。
寒露節氣南京高淳農田豐收忙收割,豐收的季節到了。 中新網 資料圖
寒露時天氣由涼爽轉向寒冷,這時人們應注意防秋燥,於是,民間也有「寒露吃芝麻」的習俗,還有諺語說「芝麻綠豆糕,吃了不長包」。
也有文章稱,在寒露這一天,古人有時還要取井中的水,用來浸造滋補五臟的丸藥或藥酒。
值得注意的是,農曆九月又被稱為菊月,此時菊花基本已經普遍開放,所以,登高、賞菊稱為寒露節令的一大雅事。
防秋燥,飲食應潤肺益胃
過去,在人們的認知中,寒露到來後,在自然界裡,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所以,人們的生活習慣也要做出一些調整,適應天氣變化。
二十四節氣中的寒露節氣,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縣城旅遊景區內出現冰掛景觀。 中新網 資料圖
比如,有一種關於養生的說法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天天氣乾燥,在飲食與日常生活中,人們在注意飲食平衡的基礎上,應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此時,可以少吃一些辛辣刺激、燻烤等食品,宜適當吃些銀耳、蘿蔔、番茄、蓮藕、百合等具有益胃生津功效的食物;蔬菜則可吃胡蘿蔔、冬瓜,或海帶、紫菜等。
「一場秋雨一場寒」,要隨著天氣轉涼逐漸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而且,秋季腹瀉多發,要防止暴飲暴食,特別注意腹部保暖。
(原題為《吃螃蟹、登高賞秋色……寒露習俗知多少?》)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