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的雅克薩大捷,真實戰況是怎樣的?

2020-12-01 騰訊網

明朝年間,沙俄的勢力已經延伸到東北。清朝初年,迫於形勢,朝廷儘量克制,並對沙俄以禮相待。康熙曾兩次接見沙俄使者,召至御前賜酒賜茶,期待與沙俄握手言和。

但是,沙俄將康熙的和平努力看成了軟弱,氣焰越來越跋扈,對東北的威脅越來越大。在同沙俄多次交涉的過程中,康熙也認識到,僅靠和平談判解決不了問題,並得出結論:

「若輩非創以兵威,則罔知懲畏,將至蔓延,遂決意徵剿——《朔方備乘》」

所以,在談判的同時,康熙根據國內形勢的變化和沙俄侵略的加深,也在為反擊沙俄做軍事準備。他曾對身邊臣子做動員工作時說:

「羅剎擾我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餘年,其所竊據,距我朝發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邊徼之民,不獲寧息。朕親政之後,即留意於此——《清聖祖實錄》」

康熙二十三年五月,清軍將領薩布素向朝廷建議:割取俄方田禾,然後「量遣輕騎剿滅似易」。康熙批准。七月,康熙命薩布素領兵,向雅克薩開進,先將俄軍的田禾踏毀,再派遣少量精兵往剿。

第二年,康熙命滿、漢、蒙、達斡爾等族組成的三千人軍隊,從璦琿出發,進取雅克薩。清軍兵臨雅克薩城下也不忘先禮後兵,當即給俄軍發出康熙的國書,敦促俄軍撤離。

與此同時,康熙特遣隨從侍衛關保前往雅克薩軍營,穿諭諸將:

「兵,兇器;戰,危事,古人不得已用之。朕以仁治天下,素不嗜殺,爾其嚴諭將士,毋違朕旨,以我兵馬精強,器械堅利,羅剎勢不能敵,必獻地歸誠,爾時勿殺一人,俾還故土,宣朕柔遠之意——《清聖祖實錄》」

秋媚說:康熙在對沙俄時,真的是仁至義盡了。即使在戰時,一邊鼓舞士氣,一邊還不忘優待對方。

但是,俄軍仗著城池堅固,拒絕後撤,甚至出言不遜,「施放槍炮」。於是,清軍不得不列陣,包圍雅克薩。各路清軍相互配合,槍炮如雨,俄軍損失嚴重。

雅克薩的俄軍頭目託布爾津眼看守不住了,再抵抗下去就會全軍覆沒,因而只得向清軍「稽顙乞降」,並保證絕不再來雅克薩。

清軍遵照康熙的意圖,善待俄軍,將俄軍官兵以及婦女兒童六百多人放還。其中有數十人願意歸順大清,也被批准。於是,被俄軍佔領二十多年的雅克薩回歸故土。

收復雅克薩的消息,由理藩院尚書阿喇尼稟報正在古北口巡視的康熙。康熙聽聞後,滿心喜悅,但也沒有忘乎所以,依舊指示:

「雅克薩城雖已克取,防禦工作決不可疏。」

遺憾的是,清軍趕走俄軍後,並沒有在雅克薩駐防,連先前康熙關於設斥堠於雅克薩的命令也沒有執行,就將士兵撤回璦琿等處。這也給了俄軍可乘之機。

託爾布津帶領殘兵敗將撤回的途中,碰到援軍趕來,這點燃了他重返雅克薩的心思。後來,俄軍探查到清軍全部撤退的信息。託爾布津馬上帶人再次佔領了雅克薩,並構築城防,準備長期駐守。

清軍的反應比較遲鈍,直到第二年(1686年)才探知俄軍捲土重來。薩布素馬上稟報康熙,並請求再次驅逐沙俄。康熙同意。

七月,清軍兩千餘人水陸並進,抵達雅克薩。薩布素致書俄軍頭目託爾布津,警告其趕緊「速回本土」,否則,將以武力消滅。

託爾布津仗著糧草充足,加上堅固的城防,而清軍只有少量火器。於是,他不僅對清軍的警告熟視無睹,而且主動出擊。但清軍士氣高昂,多次擊退俄軍進攻。

後來,清軍改變作戰方針,決定不再攻城,而是周密部署長期圍困俄軍的軍事設施。清軍在城牆三面挖掘戰壕,壕外設置木樁、圍欄,防止敵人逃竄,並扼制住俄軍增援的路線。

在清軍的包圍之下,俄軍坐困愁城,雖屢次突圍,均被清軍擊退,連頭目託爾布津也被擊斃。俄軍與外界斷聯,補給跟不上,彈盡糧絕,原有的八百多人,只剩下一百多人,完全失去抵抗能力。

眼看收回雅克薩城指日可待,這期間,噶爾丹又蠢蠢欲動,並與沙俄相勾結,對大清構成嚴重威脅。

為了粉碎噶爾丹與沙俄串聯的圖謀,穩定邊疆,康熙希望儘早與沙俄達成協議,多次向沙俄拋出橄欖枝。

兵部遵從康熙的旨意,委託傳教士給沙皇送去一份諮文,要求沙俄撤兵,以雅庫為界,「各於界內打牲,彼此和睦相處」。

沙俄眼看雅克薩俄軍抵抗不住,繼續武力南下的圖謀已經破碎,為了防止失去既得利益,只好接受清軍和談的要求。1686年,沙皇派人通知康熙,俄國派遣戈洛文為代表,與大清舉行邊界談判,「乞撤雅克薩之圍」。

1687年,康熙下令,清軍主動後撤二十裡,停止對雅克薩的封鎖和進攻。這樣,雅克薩之戰也宣告結束。

雅克薩之戰,是大清的保衛戰,也是當時的一場局部角逐。對於大清,無疑是正義性質的戰爭。從戰況和戰果來看,清軍以打促談,始終保持克制友好,付出的戰爭成本也更加高昂。一來是體現康熙的「仁」,二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當時的大清,內憂外患,康熙不可能將戰略資源全部投放到東北,他要考慮的是整盤棋。所以,對沙俄也就沒有放手一搏。

從戰爭的目的來看,康熙是為了驅逐沙俄,穩住東北邊疆,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了。

戰後,雙方籤訂的《尼布楚條約》,這可以看做是雅克薩之戰的成果,清朝在談判中作出不小的讓步。這種「讓步」也給後世留下爭議:

一種說法是,雅克薩之戰,大清不敗而敗。尼布楚完全沒必要讓,因為大清是勝利者,在尼布楚附近的軍事存在也比俄軍強,而且當時沙皇的重心在歐洲,沙俄遠徵軍剛在克裡米亞吃了敗仗,國內不穩。

另外一種說法是,談判就是討價還價,大清有讓步,但也收回被沙俄佔領的部分領土,制止了沙俄對黑龍江的進一步侵略,也為大清集中全力徵討噶爾丹創造條件。

秋媚說:雅克薩之戰,是大清付出相當沉重代價下的勝利。後來的尼布楚談判,放在當時的環境中算平等雙贏,康熙趕走沙俄,穩住東北,覺得大清贏了,還獎賞了談判代表索額圖;沙皇得到重大利益,也覺得贏了,還特地嘉獎俄方談判代表戈洛文。

相關焦點

  • 雅克薩之戰對於清朝:從結果上來看是大捷,從影響來看是慘敗
    尤其是《尼布楚條約》背後的兩次雅克薩戰役,正在向遠東擴張的俄國碰上了處於康乾盛世的清朝,滿清統治者以強硬的手段維護了大國尊嚴,朝野上下也處於一片歡騰之中。然而,這場勝仗對清朝甚至接下來的中國歷史來說,並非是徹底的好事。實際上,17世紀中後期,俄國人開始崛起並不斷擴張時,他們在清朝統治者的眼中仍然是「尚未開化」的野蠻民族。
  • 乾隆朝滿洲文檔案中的雅克薩與尼布楚
    摘要:康熙二十八年( 1689年),第二次雅克薩戰爭勝利之後,中俄籤訂了《尼布楚條約》,以法律形式確立了中俄東段邊界。在《中俄尼布楚條約》籤訂的百餘年後,乾隆帝指示黑龍江將軍明亮不必貿然增設卡倫,且依舊舉行巡邊活動。
  • 尼布楚冰與火之歌:康熙大帝贏得雅克薩戰爭,輸掉的卻是百年國運
    這還要從真實的歷史說起。 雅克薩之戰 但在數年之後,沙俄捲土重來,再次佔據了雅克薩。清軍多次警告無效,康熙終於決定了全力徵剿。 迫於當時草原威脅和軍備物資的不足,康熙帝隱忍了兩年之久,採用恩威並施,攻守兼備的戰略,與沙俄長期對壘,積蓄永除後患的實力。 直到康熙二十四年,名將彭春率三千清軍分水路向雅克薩城進發,史稱雅克薩戰役。
  • 為什麼兩次雅克薩之戰清朝都打贏了,康熙帝還是要把尼布楚割讓出去
    然而沙俄侵略者並非退兵,反而增派600人為支援,繼續盤踞在雅克薩城內伺機反撲。這才徹底激起康熙憤怒,並於1686年7月開始圍困雅克薩城長達數月之久。城內800餘名俄軍士兵死傷至只剩66人,俄國統治者才慌忙求和。
  • 康熙時代最嚴重間諜案,嚴重損害中國利益,至死未被康熙發現
    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前,中國內部混亂,朝廷無暇顧及沙俄入侵,只能靠地方兵力抵抗沙俄侵略者的肆虐。三藩之亂平定之後,康熙決定武力反擊,在1685年—1688年先後二次打贏「雅克薩之戰」。 由於噶爾丹蒙古人叛亂,加上西伯利亞過於荒涼,因此贏得雅克薩之戰後,康熙並沒有與沙俄死戰決心,而是決定與沙俄議和。
  • 雅克薩之戰,清軍藤牌兵大顯神威打得俄軍幾乎全軍覆沒
    雅克薩位於黑龍江上遊的北岸,今漠河縣境內的額木爾河口對岸俄羅斯境內,地扼水陸要衝。「雅克薩」是滿語的音譯,意譯為「河岸坍塌成半圓形的河灣子」。無論是從貝加爾湖方向,還是從外興安嶺方向進入黑龍江中下遊都要經過雅克薩,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雖經清政府多次警告,但是嘗到甜頭的俄羅斯強盜們得寸進尺,不斷蠶食中國領土,殺害中國軍民,霸佔他們財產,更加囂張。
  • 雅克薩城居民的後人去哪了?還有500多人,北京、長春都有!
    熟悉清朝歷史的人,都會知道雅克薩戰役。正是清政府打贏了這場戰爭,才迫使沙俄帝國籤訂了《尼布楚條約》。不過,後來雅克薩也被沙俄掠走。那麼,原來居住在雅克薩的中國人去哪了?雅克薩舊景雅克薩在通古斯語中的意思,是河流衝刷形成的河灣。那裡,本是索倫部達斡爾人的領地。
  • 周星馳《鹿鼎記》中的虎頭帽,見證大清雅克薩之勝和鴉片戰爭慘烈
    一、初露鋒芒一代英主康熙皇帝收臺灣、平三藩、眼見天下太平之際,東北一帶卻面臨著沙俄的入侵。「羅剎國(沙俄)抗殺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餘年」,東北本是滿族龍興之地,對政權的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康熙對此深表憂慮,決定出兵反擊。
  • 中俄雅克薩之戰的較量,《尼布楚條約》對清朝是否公平?
    而《尼布楚條約》是和雅克薩之戰分不開的。雅克薩之戰爆發於1685年,到1689年結束,是清朝對沙俄入侵進行的反擊戰。在軍民的共同努力下,清朝贏得雅克薩之戰的勝利。而沙俄是如何進行擴張的?整個西伯利亞是如何被沙俄收入囊中的?
  • 康熙為何在清朝鼎盛時期,放棄貝加爾湖?3大原因令人佩服
    最後一點就是:清朝在康熙時期雖然軍力上達到了鼎盛,但政治上還不是十分穩定,畢竟入主中原僅僅百年,內部還有很多不穩定因素存在。 在中國古代,一直有著「四海昇平」之說,說起它的由來,是因為古代中國確實有著東、西、南、北,四大海域,只是與現在人們印象裡的四海有些許不同。
  • 可不是雅克薩之戰!
    一般人一談到滿清與俄羅斯的第一次對決,都會想到清朝與沙皇俄國籤訂尼布楚條約的雅克薩之戰。然而此戰並非滿清與沙俄的第一場戰爭。1652年4月3日(俄歷三月二十四日)清軍與沙俄在黑龍江流域的烏扎拉村爆發了戰鬥。或許因為這場戰鬥的過程實在難以啟齒,清方史料僅有少許記載,更多的細節需要查詢俄方的資料。
  • 原來康熙和牛頓是同時代的人,這一時期的世界還有哪些名人?
    康熙(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清聖祖,名字是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的一生,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敗沙俄、擊敗噶爾丹,開創「康乾盛世」,被許多人譽為「千古一帝」。康熙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國科學家,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比康熙大11歲,但比康熙去世晚五年,確實是同時期的人。
  • 康熙為何在清朝鼎盛時期,放棄貝加爾湖?
    在清朝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統治的強盛時期,貝加爾湖被清政府拋棄了,先是同沙俄籤訂了《尼布楚條約》,後來又是《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永久地承認了沙俄對於貝加爾湖地區的所有權,在強盛時期放棄領土,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不可想像的,但統治者或許有自己的考量。
  • 康熙65歲生下的小兒子,活了58歲,留下七個女兒四個兒子!
    康熙帝是清朝歷史上非常有作為的皇帝,剷除權臣鰲拜,收復臺灣、平定三藩以及保衛雅克薩,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後世對於康熙的評價褒義多於貶義,讚揚高過批判,甚至部分人還稱他為千古一帝。康熙在治國方面很厲害,在生孩子方面也不差。他一生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65歲的時候還與新入宮的嬪妃生下一個小兒子,取名愛新覺羅·胤袐。
  • 康熙朝「九王奪嫡」中最陰險的人是胤禵嗎,為什麼?
    康熙五十七年以前,胤禵曾結交理學大學士李光地,翰林院編修陳萬策等人,「待以高坐,呼以先生」。胤禵之所以這麼做,是博取士人和官僚的好感,為自己樹立好的聲譽,以取得康熙皇帝的器重。 當然,這一切,都取決於康熙皇帝的安排。而此前一段時間內,老十四胤禵雖然支持八爺黨,但是在八爺黨集團內部,他並非最為活躍的人物。 自「斃鷹事件」之後,一廢太子的那個公推結果被康熙皇帝一手推翻,八爺黨的重要成員之一老九胤禟,和老十四關係逐步走近。這體現在老十四胤禵於康熙五十七年被任命為大將軍王第一次出徵時的情景。
  • 龍珠傳奇之無間道康熙第幾集知道李易歡和李劍卿的真實身份
    長大之後,易歡一行人離開明珠谷,在師父的授意下設法接近康熙(秦俊傑飾),試圖尋找以報家族仇恨的機會。   易歡與少年康熙從歡喜冤家到兩心相許再到最後不得不反目為仇,真摯的情感和家族的仇恨成為橫亙在他們之間最大的矛盾,其餘少男少女們也在承擔師長們給予重任的同時也經歷了各自的愛恨情仇。
  • 身為萬人之上的康熙,為何在周培公去世後要為他守夜?
    但是在康熙平定了三藩以後,鄭氏臺灣又成了康熙的手足之疾,而朝中卻沒有平臺之人可用。所以康熙又想到了周培公,他要再度起用周培公,而這時離周培公被放逐已經過去了十一年的時間。康熙到了盛京以後,卻發現周培公奄奄一息,命不久矣。周培公也自知不起,在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以後,又把自己歷十年之功完成的大清大清全輿圖獻給了康熙。
  • 精品推薦—大清康熙年制款青花人物故事圖橄欖瓶
    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發色前期較灰暗,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為清代流行器形,始創於順治朝,雍正、乾隆時最為常見。尖底瓶 新石器時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此瓶觀賞器,手工製作.器形為小直口,細頸,長圓腹,尖底,器表繪有青花.燒結程度較好,質地堅實.汲水時由於重力作用,瓶口會自然向下,待水將滿時,瓶身自動倒轉,口部向上.十分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