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間,沙俄的勢力已經延伸到東北。清朝初年,迫於形勢,朝廷儘量克制,並對沙俄以禮相待。康熙曾兩次接見沙俄使者,召至御前賜酒賜茶,期待與沙俄握手言和。
但是,沙俄將康熙的和平努力看成了軟弱,氣焰越來越跋扈,對東北的威脅越來越大。在同沙俄多次交涉的過程中,康熙也認識到,僅靠和平談判解決不了問題,並得出結論:
「若輩非創以兵威,則罔知懲畏,將至蔓延,遂決意徵剿——《朔方備乘》」
所以,在談判的同時,康熙根據國內形勢的變化和沙俄侵略的加深,也在為反擊沙俄做軍事準備。他曾對身邊臣子做動員工作時說:
「羅剎擾我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餘年,其所竊據,距我朝發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邊徼之民,不獲寧息。朕親政之後,即留意於此——《清聖祖實錄》」
康熙二十三年五月,清軍將領薩布素向朝廷建議:割取俄方田禾,然後「量遣輕騎剿滅似易」。康熙批准。七月,康熙命薩布素領兵,向雅克薩開進,先將俄軍的田禾踏毀,再派遣少量精兵往剿。
第二年,康熙命滿、漢、蒙、達斡爾等族組成的三千人軍隊,從璦琿出發,進取雅克薩。清軍兵臨雅克薩城下也不忘先禮後兵,當即給俄軍發出康熙的國書,敦促俄軍撤離。
與此同時,康熙特遣隨從侍衛關保前往雅克薩軍營,穿諭諸將:
「兵,兇器;戰,危事,古人不得已用之。朕以仁治天下,素不嗜殺,爾其嚴諭將士,毋違朕旨,以我兵馬精強,器械堅利,羅剎勢不能敵,必獻地歸誠,爾時勿殺一人,俾還故土,宣朕柔遠之意——《清聖祖實錄》」
秋媚說:康熙在對沙俄時,真的是仁至義盡了。即使在戰時,一邊鼓舞士氣,一邊還不忘優待對方。
但是,俄軍仗著城池堅固,拒絕後撤,甚至出言不遜,「施放槍炮」。於是,清軍不得不列陣,包圍雅克薩。各路清軍相互配合,槍炮如雨,俄軍損失嚴重。
雅克薩的俄軍頭目託布爾津眼看守不住了,再抵抗下去就會全軍覆沒,因而只得向清軍「稽顙乞降」,並保證絕不再來雅克薩。
清軍遵照康熙的意圖,善待俄軍,將俄軍官兵以及婦女兒童六百多人放還。其中有數十人願意歸順大清,也被批准。於是,被俄軍佔領二十多年的雅克薩回歸故土。
收復雅克薩的消息,由理藩院尚書阿喇尼稟報正在古北口巡視的康熙。康熙聽聞後,滿心喜悅,但也沒有忘乎所以,依舊指示:
「雅克薩城雖已克取,防禦工作決不可疏。」
遺憾的是,清軍趕走俄軍後,並沒有在雅克薩駐防,連先前康熙關於設斥堠於雅克薩的命令也沒有執行,就將士兵撤回璦琿等處。這也給了俄軍可乘之機。
託爾布津帶領殘兵敗將撤回的途中,碰到援軍趕來,這點燃了他重返雅克薩的心思。後來,俄軍探查到清軍全部撤退的信息。託爾布津馬上帶人再次佔領了雅克薩,並構築城防,準備長期駐守。
清軍的反應比較遲鈍,直到第二年(1686年)才探知俄軍捲土重來。薩布素馬上稟報康熙,並請求再次驅逐沙俄。康熙同意。
七月,清軍兩千餘人水陸並進,抵達雅克薩。薩布素致書俄軍頭目託爾布津,警告其趕緊「速回本土」,否則,將以武力消滅。
託爾布津仗著糧草充足,加上堅固的城防,而清軍只有少量火器。於是,他不僅對清軍的警告熟視無睹,而且主動出擊。但清軍士氣高昂,多次擊退俄軍進攻。
後來,清軍改變作戰方針,決定不再攻城,而是周密部署長期圍困俄軍的軍事設施。清軍在城牆三面挖掘戰壕,壕外設置木樁、圍欄,防止敵人逃竄,並扼制住俄軍增援的路線。
在清軍的包圍之下,俄軍坐困愁城,雖屢次突圍,均被清軍擊退,連頭目託爾布津也被擊斃。俄軍與外界斷聯,補給跟不上,彈盡糧絕,原有的八百多人,只剩下一百多人,完全失去抵抗能力。
眼看收回雅克薩城指日可待,這期間,噶爾丹又蠢蠢欲動,並與沙俄相勾結,對大清構成嚴重威脅。
為了粉碎噶爾丹與沙俄串聯的圖謀,穩定邊疆,康熙希望儘早與沙俄達成協議,多次向沙俄拋出橄欖枝。
兵部遵從康熙的旨意,委託傳教士給沙皇送去一份諮文,要求沙俄撤兵,以雅庫為界,「各於界內打牲,彼此和睦相處」。
沙俄眼看雅克薩俄軍抵抗不住,繼續武力南下的圖謀已經破碎,為了防止失去既得利益,只好接受清軍和談的要求。1686年,沙皇派人通知康熙,俄國派遣戈洛文為代表,與大清舉行邊界談判,「乞撤雅克薩之圍」。
1687年,康熙下令,清軍主動後撤二十裡,停止對雅克薩的封鎖和進攻。這樣,雅克薩之戰也宣告結束。
雅克薩之戰,是大清的保衛戰,也是當時的一場局部角逐。對於大清,無疑是正義性質的戰爭。從戰況和戰果來看,清軍以打促談,始終保持克制友好,付出的戰爭成本也更加高昂。一來是體現康熙的「仁」,二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當時的大清,內憂外患,康熙不可能將戰略資源全部投放到東北,他要考慮的是整盤棋。所以,對沙俄也就沒有放手一搏。
從戰爭的目的來看,康熙是為了驅逐沙俄,穩住東北邊疆,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了。
戰後,雙方籤訂的《尼布楚條約》,這可以看做是雅克薩之戰的成果,清朝在談判中作出不小的讓步。這種「讓步」也給後世留下爭議:
一種說法是,雅克薩之戰,大清不敗而敗。尼布楚完全沒必要讓,因為大清是勝利者,在尼布楚附近的軍事存在也比俄軍強,而且當時沙皇的重心在歐洲,沙俄遠徵軍剛在克裡米亞吃了敗仗,國內不穩。
另外一種說法是,談判就是討價還價,大清有讓步,但也收回被沙俄佔領的部分領土,制止了沙俄對黑龍江的進一步侵略,也為大清集中全力徵討噶爾丹創造條件。
秋媚說:雅克薩之戰,是大清付出相當沉重代價下的勝利。後來的尼布楚談判,放在當時的環境中算平等雙贏,康熙趕走沙俄,穩住東北,覺得大清贏了,還獎賞了談判代表索額圖;沙皇得到重大利益,也覺得贏了,還特地嘉獎俄方談判代表戈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