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經常能看到學術不端行為的新聞報導,包括研究人員偽造數據和發表欺詐性研究結果的行為。
針對學術不端也有很多相關調查在開展,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發表了一份報告,評估了不同領域研究的再現性和復現性[1]。為了解不同領域研究人員對學術欺詐和數據造假的看法,2018年一項研究對各領域研究者們展開了一項調查[2]。
醫學研究者和其它學科研究者
對學術不端的看法有差異
在10919名受訪者中,48%的人對數據造假和其他類型的研究造假感到擔憂。絕大多數學者(68%)不確定學術造假是否正在變得越來越普遍(圖1)。
圖1. 受訪者對某個觀點是否認同;這些問題只針對研究發起者或數據收集人員
值得關注的是,與其它領域的研究人員相比,醫學研究人員認為學術不端行為變得越來越普遍(圖2),醫學研究人員也更為擔憂學術不端行為。醫學研究人員和其它領域的研究者之間的這種差異,值得進一步研究。
圖2. 受訪者對某個觀點是否認同;橫坐標是認同這個陳述的受訪者百分比
在398名醫學研究人員中,大約有三分之二擔憂數據偽造、篡改數據和其他類型的學術欺詐行為(圖3),這一比例高於其他領域,例如社會學領域(45%)和人文領域(44%)。此外,大約30%的醫學研究人員認同學術不端的情況變得越來越普遍,明顯高於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約20%)。
圖3. 醫學研究人員對某個觀點是否認同;橫坐標為百分比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醫學研究人員比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更擔憂學術不端行為,而且約60%的研究人員不確定是否已經有良好的規則來制約學術不端行為。那麼,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
一種可能的方法是開放完整的原始數據集用於研究結果復現。大約60%的醫學研究人員強烈認同這種做法,研究者管理和保存數據集,便於其他人能夠復現其發現。然而,只有27%的醫學研究者認為值得投入時間來組織和開發類似的系統或文檔。
另一種可能方法是在進行研究之前明確研究問題和制定分析計劃。80%的醫學研究人員贊同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術研究結果的可信度。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同意研究人員應該定義和解釋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但他們也指出,當評估研究的可靠性和再現性時,研究人員更應該解釋結果的任何不確定性,謹慎使用統計推斷工具如p值,並考慮效應值大小和外推性。
參考文章:
1、https://www.nap.edu/catalog/25303/reproducibility-and-replicability-in-science
2、https://sr.ithaka.org/publications/2018-us-faculty-survey/
本文整理自:
US Faculty Survey 2018 Reveals Uncertainty about Fraudulent Research Practices. August 15,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