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其他領域,醫學領域的學術造假現象更多見嗎?

2021-01-08 騰訊網

近年來,經常能看到學術不端行為的新聞報導,包括研究人員偽造數據和發表欺詐性研究結果的行為。

針對學術不端也有很多相關調查在開展,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發表了一份報告,評估了不同領域研究的再現性和復現性[1]。為了解不同領域研究人員對學術欺詐和數據造假的看法,2018年一項研究對各領域研究者們展開了一項調查[2]。

醫學研究者和其它學科研究者

對學術不端的看法有差異

在10919名受訪者中,48%的人對數據造假和其他類型的研究造假感到擔憂。絕大多數學者(68%)不確定學術造假是否正在變得越來越普遍(圖1)。

圖1. 受訪者對某個觀點是否認同;這些問題只針對研究發起者或數據收集人員

值得關注的是,與其它領域的研究人員相比,醫學研究人員認為學術不端行為變得越來越普遍(圖2),醫學研究人員也更為擔憂學術不端行為。醫學研究人員和其它領域的研究者之間的這種差異,值得進一步研究。

圖2. 受訪者對某個觀點是否認同;橫坐標是認同這個陳述的受訪者百分比

在398名醫學研究人員中,大約有三分之二擔憂數據偽造、篡改數據和其他類型的學術欺詐行為(圖3),這一比例高於其他領域,例如社會學領域(45%)和人文領域(44%)。此外,大約30%的醫學研究人員認同學術不端的情況變得越來越普遍,明顯高於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約20%)。

圖3. 醫學研究人員對某個觀點是否認同;橫坐標為百分比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醫學研究人員比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更擔憂學術不端行為,而且約60%的研究人員不確定是否已經有良好的規則來制約學術不端行為。那麼,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

一種可能的方法是開放完整的原始數據集用於研究結果復現。大約60%的醫學研究人員強烈認同這種做法,研究者管理和保存數據集,便於其他人能夠復現其發現。然而,只有27%的醫學研究者認為值得投入時間來組織和開發類似的系統或文檔。

另一種可能方法是在進行研究之前明確研究問題和制定分析計劃。80%的醫學研究人員贊同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術研究結果的可信度。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同意研究人員應該定義和解釋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但他們也指出,當評估研究的可靠性和再現性時,研究人員更應該解釋結果的任何不確定性,謹慎使用統計推斷工具如p值,並考慮效應值大小和外推性。

參考文章:

1、https://www.nap.edu/catalog/25303/reproducibility-and-replicability-in-science

2、https://sr.ithaka.org/publications/2018-us-faculty-survey/

本文整理自:

US Faculty Survey 2018 Reveals Uncertainty about Fraudulent Research Practices. August 15, 2019.

相關焦點

  • 65篇論文涉批量造假,為何這次都是在數學領域?
    圖/視覺中國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近日,德國科學新聞網站For BetterScience上發布的消息稱,中國數學領域涉嫌論文批量造假。根據其梳理,目前共有65篇論文涉嫌造假,77位署名作者分別來自中國44所高校,其中既包括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也有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國際媒體爆出中國學者批量性學術造假,這並不是新鮮話題了。
  • 「學術造假」用英語怎麼說
    ,但據報告顯示,有近半數科研人員認為當前學術造價是普遍現象。但同時,相當比例的科研工作者對學術造假持寬容態度。寬容的後果就是縱容,縱容的後果就是學術造假成為普遍現象,成為人人心安理得地默認、接受並遵守的潛規則。
  • 專訪王小凡:治理學術不端,應重點打擊學術造假
    1 在中國的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文字抄襲和打「擦邊球」的兩種學術不端行為已有所好轉,現在需要重點應對的問題是惡意造假。2 醫學是惡意造假、買賣論文的重災區,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目前對該領域的評價方式不符合臨床與轉化醫學研究的科學規律與性質。3 與美國類似,同行舉報在中國也發揮了主要作用,其中很多來自國外期刊。
  • 楊樂院士直指數學領域論文造假:觸目驚心!
    原標題:楊樂院士直指數學領域論文造假:觸目驚心!最近,「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一事再次引發學術界對論文造假的關注。論文作者中有3名高校學院院長級人物,涉及院校更是不乏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
  • 中國107篇醫學論文被撤調查:作者或未參與造假
    知名醫療專業人士網際網路交流平臺丁香園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涉事論文全部刊載於美國的《腫瘤生物學》,該刊屬於醫學領域專刊,只登載醫學論文。中科協表示,在我國每年發表的自然科學論文當中,醫學論文佔比超過一半,體量巨大,出現不規範的概率相比其他領域更大。
  • 大數據揭秘:生物醫學領域,中國論文撤稿到底有多嚴重?
    最近生物醫學領域不斷傳出畢克博士查到中國學者論文涉嫌造假的消息,動輒上百篇。生物醫學領域,中國論文撤稿到底有多嚴重?生物醫學領域,中國撤稿佔生物醫學所有撤稿的20.89%;低於所有研究領域佔所有撤稿比例44%。
  • 學術論文造假不能一撤了之
    近來,學術論文撤稿成為媒體報導的熱詞,先是相關部門宣布《腫瘤生理學》集中撤稿事件事實已經查清,接著韓春雨團隊在英國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術》網站上發表撤稿聲明。一時間,網友關於學術期刊撤稿討論熱烈。  四川網友船夫:撤稿就一定意味著造假嗎?
  • 那些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樣了?
    學術界中人人都希望自己做出成果,有所成就,以便在各自的領域如同太陽般閃耀。但是正如太陽上也存在有太陽黑子一樣,學術界也有一些不那光彩的事情發生。近幾日,鬧得沸沸揚揚的付教授與楊教授二位大佬因抄襲而引起對決,再往前倒倒曹教授被專業打假人士 Elisabeth Bik 指出論文圖片存在複製嫌疑……學術界的類似現象簡直不要太多。
  • 中國數學領域首次被曝涉嫌論文批量造假:牽涉65篇,虛構作者
    學術界臭名昭著的論文工廠的身影再一次被捕捉,這一次批量生產的論文進入到了數學領域,在以往,這被認為是相對 「純淨」 的學科,而作者則主要來自國內。署名為 Smut Clyde 的學術打假人在關注學術誠信的網站 For Better Science 上發文爆料,一批數學領域的論文顯示出一致的造假痕跡,包括虛構國外作者、論文內容出現虛假數學公式,且問題論文之間頻繁相互引用、抄襲。
  • 分享醫學影像學領域前沿 助力學術論著發表
    2012年10月13日上午,第二屆醫學影像放射領域高質量學術論著發表策略研討會在北京開幕,會議期間六位嘉賓做了精彩報告,就醫學影像學領域的的前沿與熱點、臨床科研立題方法和技巧、學術論著發表策略,以及醫學影像領域基金申請技巧進行了闡述,下面請看MedSci通訊員第一時間發自會議現場的報導。
  • 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領域"地震"要來了嗎?
    Semenza)涉嫌學術不端事件持續發酵。截至10月20日上午,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爭議論文已增至40篇,時間跨度長達18年。這些論文被質疑一圖多用或圖片PS,少數文章還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一位業內學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如果早兩年曝出這種情況,塞門扎很可能不會獲得諾貝爾獎。
  • 從哈佛「心機」教授造假,看那些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近日,美國著名生命科學媒體 STAT 和《撤稿瞭望(Retraction Watch)》網站爆出前哈佛醫學院教授皮耶羅·安韋薩(Piero Anversa)學術造假醜聞的最新進展:哈佛醫學院和布萊根婦女醫院確定了涉及數據造假的 31 篇論文,並主動呼籲各大醫學期刊,將已發表論文撤回。
  • 美國諾貝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細思極恐,這種現象可能很普遍
    但慶幸的是,早期的奠基性文章,即發現HIF因子並沒有引起爭議,並且後續有相關領域的學者也發現了同樣的現象。國內低氧生理學領域教授韓通(化名)表示:「如果這些奠基性的文章出現問題,那對學術界將是地震性的災難。」
  • 淺談學術造假的認識
    本文結合《科研素質培養與論文指導》所學習的知識以及其他資料,簡要闡述了學術造假的定義以及形式,然後結合社會中的一些案例對學術造假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討論。關鍵詞:學術剽竊;學術不端;科研誠信當下,學術造假是學術界和社會輿論中的熱門話題之一,學術造假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由百度指數得出結論,見圖1)。
  • 多名學術大咖被曝造假!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
    Semenza)也深陷「造假門」。近年來,論文造假事件屢屢曝出,涉及人物不乏重量級學術大咖。於是,人們質疑,「大科學」時代讓論文越來越難管嗎?在動輒數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大團隊裡,經常以通訊作者身份出現的學術帶頭人如何做到為每一篇論文負責?當有人說「我們的圖片放錯了,但結論是對的」時,他們的辯護成立嗎?
  • 一篇Nature造假,把74分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論文拖下水
    論文造假的新聞並不少見,但是因為學術造假,同時導致來自不同課題組的1篇Nature(影響因子42.778),1篇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其他作者均來自美國或加拿大的醫學院校或醫院。
  • 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增至40篇!領域「地震」要來了嗎?
    Semenza)涉嫌學術不端事件持續發酵。截至10月20日上午,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爭議論文已增至40篇,時間跨度長達18年。這些論文被質疑一圖多用或圖片PS,少數文章還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
  • 接二連三驚爆眼球的學術醜聞,學術圈怎麼了?
    原創 Dr 春哥 溫柔醫刀 2019-12-01相信,任何一個醫學工作者,都已經聽說這些醜聞,而且都在關注著這些事件的進展。 先是,11月14日,南開大學校長,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人舉報40餘篇學術論文涉嫌造假。
  • 嚴打學術造假刻不容緩
    政策微評李海楠近日,教育部發文嚴厲打擊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行為,讓各界輿論重新聚焦大學生論文造假話題,更引申至對我國學術造假的再次深刻思考。必須承認的是,我國學位論文造假由來已久,國家層面採取的措施不斷,也的確起到了積極成效。
  • 學術大咖屢曝造假!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
    Semenza)也深陷「造假門」。近年來,論文造假事件屢屢曝出,涉及人物不乏重量級學術大咖。於是,人們質疑,「大科學」時代讓論文越來越難管嗎?在動輒數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大團隊裡,經常以通訊作者身份出現的學術帶頭人如何做到為每一篇論文負責?當有人說「我們的圖片放錯了,但結論是對的」時,他們的辯護成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