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機遇來臨,中國造船業迎來新節點,乘風破浪走向造船強國

2020-12-01 騰訊網

全球權威航運造船機構表示,據最新數據統計,今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的新船成交量比此前相比,已經萎縮了51%。然而在這些數據中卻有一個例外,那就中國船舶工業。在今年的前9個月中,中國船舶工業新接到的訂單量一直保持領先地位,並且佔據市場份額的58.3%。

中國造船業發展最新數據

據相關數據統計,2019年時,全球造船新接到手的訂單量達到了6534萬載重噸,其中光中國就有2907萬載重噸,佔據了全球總量的四成多。近十年來,我國船舶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所佔的份額越來越大,明顯可以看出,中國船舶製造業已經成為了全球最為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

疫情期間"雲交付"貨船

就上月底時,大連的一家造船廠碼頭剛向日本船東交付了一艘載重為6.1萬噸的散貨船。由於疫情影響,當時日本船東並沒有來大連參加交付儀式,最後通過網絡進行的"雲交付"。在"雲交付"結束之後,當時的工作人員手舉彩旗,正式送這艘散貨船出發。這已經是今年這家造船廠向日本船東交付的第二艘船了,此次疫情似乎並沒有對他們的合作造成任何影響。

全球行業低迷,我國迎來新突破

另外,丹麥船東協會報告顯示,今年的新船手持訂單與此前相比,已經下降到了30年來的最低水平,其中散貨船、油船、貨櫃船這三種船型更是處於數十年來的最低點。

在全球行業低迷的情況下,中國船舶集團反而迎來了我國首制大型郵輪。據了解,這是一艘尚處於設計階段的全新船型,是一個載重能夠達到30.8萬噸的節能環保超大型郵輪。今年3月份時,中國船舶集團就接到了這個境外訂單,要求生產兩艘這樣的船型。

在全球造船行業中,建造大型郵輪一直被認為是船舶工業中最高水平。此前該領域一直被法國、德國、義大利、芬蘭所壟斷,如今我國終於在這方面迎來了突破。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舊在全球蔓延,我國正是因為對疫情防控得當,才使得我國的各行各業能夠順利進行,此次我國船舶工業的率先復甦,是我國的一大機遇,或許將從造船大國邁向造船強國。

相關焦點

  • 順應國家戰略需要 促進造船航運發展——論交通強國、海洋強國...
    >船舶檢驗是交通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建設交通強國的宏偉目標,交通運輸系統要立足中國特色帶著世界眼光,在新時代奮力開啟嶄新徵程。一是通過船檢高質量發展提升我國機構在國際規範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推動我國航運業、造船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運用新技術、新標準推動我國航運、造船和配套產業升級換代,提升中國相關行業的國際地位和產業影響力;二是通過船檢高質量發展提升海洋工程技術保障能力,促進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把握國際海洋工程技術發展動向,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促進我國海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
  • 中國拿下了世界造船業半數訂單,「乘風破浪」怎麼做到的?
    造船業的起落興衰,一直被看作是衡量經濟的風向標。今年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新船成交量同比萎縮了51%,但全球權威航運造船機構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船舶工業的新接單量保持領先,今年一到九月份,我國造船新接訂單量佔世界市場份額的58.3%,船廠手中的訂單也佔到全球份額的48.3%。
  • 外高橋造船交出亮眼「成績單」
    面對2020年這極不平凡的一年,中國造船業頂住了壓力。位於浦東的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在2020年最後一天,傳來了令人振奮的「成績單」:奮力踐行央企政治責任和社會擔當,堅持疫情防控和科研生產「兩手抓、兩手硬」,2020年全年累計完工交船27+1艘(座),完工總量490.6萬載重噸,超額完成年度生產經營任務,順利實現「十三五」圓滿收官,以優異成績開啟「十四五」新徵程。
  • 52億造船大單砸給中國?日本畫風突變為哪般?
    眾所周知,近幾年,中國在一起高科技裝備領域快速崛起,而在軍工造船也迎來了蓬勃的發展,各種先進戰艦紛紛下水、服役,就連最高級的水面戰艦——航母也是一艘接一艘地連續開建,然而中國造船業的成就不僅僅體現在軍用領域,民用造船也同樣開始首屈一指,走向世界前沿了。
  • 「基建狂魔」變「造艦狂魔」中國造船業向前一大步,西方:不科學
    如今,隨著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人民海軍的建設也迎來了新時期,近年來,我國將海軍的提升放在了各軍種的第一位,十幾年來,海量的資金、人力及物力都傾瀉到海軍上,軍艦是一艘接著一艘地下水,基本上在一兩年內就能夠建造出一個中等國家的海軍艦隊。
  • 院士說丨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交通強國使通航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11月9日下午,首屆國際綠色航空科技(重慶)論壇正式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做了首場主題報告。在他看來,《交通強國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發布,使通航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而綠色環保通航是世界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
  • 中國船舶製造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報告(2021-2027年)
    從近**年中國船舶製造業佔世界造船市場份額的變化可以看出,中國船舶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上所佔的比重正在明顯上升,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而國際製造業的產業轉移趨勢是中國船舶製造業發展面臨的最大機遇,在「十一五」期間中國造船業將對韓、日的領先地位形成有力地挑戰。
  • CO2雷射切割技術在造船業中的應用
    其主要原因:①針對船廠大量使用的中厚板材而言,(常用的5~6kW CO2雷射發生器)切割速度與等離子相比要慢許多,無法滿足當前造船形勢下「速度和效率優先」的要求。②初始投資費用大,設備的運行和維護費用高,投資回報少,這就使本身利潤率極低的造船業一時還難以承受。
  • 把握十四五新機遇 京雄新航城時代來臨
    隨著2020年即將接近尾聲,「十三五」收官,「十四五」來臨。大興國際機場作為十三五的重點工程,十四五期間將大放異彩,不僅規劃了自貿區,酒店、商業、教育等資源,還將成為抵達新機場的全球資源率先認識的新城和資源聚集地。作為大興國際機場和雄安新區之間的節點之城,固安坐享北京與河北的雙重利好,一座嶄新的京雄新航城呼之欲出!
  • 中國船舶製造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
    三、金融危機與全球航運發展解析    四、國際航運市場復甦決定於需求情況分析  第二節 2020年中國航運持續繁榮下的造船業發展分析    一、中國從航運大國向造船強國轉變    二、航運企業效益情況分析
  • 「齒輪大國」如何走向「齒輪強國」
    此次研討會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指導,中國機械通用零部件工業協會齒輪與電驅動分會主辦,由中山邁雷特數控技術有限公司承辦,將匯集來自國際、國內各大高校、齒輪傳動製造等多達二十多個「產業鏈集群」上的國內知名企業及行業精英。研討會以「變局下的挑戰與機遇」主題,將圍繞小模數齒輪行業的發展態勢與機遇;小模數齒輪行業工程研究中心的技術創新與發展;智能裝備中的精密傳動技術等話題展開。
  • 經濟強國必定是海洋強國航運強國
    其中有幾個重要時間節點:1949年9月「海遼輪」起義,回到祖國懷抱;1950年4月國營輪船總公司在上海成立,統一經營全國國營輪船運輸業務;1951年,新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公司中波公司成立;1961年「光華輪」首航標誌著中國遠洋船隊誕生;1978年「平鄉城輪」啟航澳大利亞,中國第一艘貨櫃貨輪遠航;1988年,中遠在英國成立首家海外獨資公司;1993年中遠新加坡投資公司在新加坡上市,是第一家進入海外資本市場的國企
  • 中國船舶雷凡培:造船與鋼鐵產業聯動融合發展 是國際慣例
    沒有鋼鐵就沒有船舶,當前,要想實現我國從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邁進的目標,還需要船舶人和鋼鐵人共同聯合起來,形成發展的命運共同體。船舶業與鋼鐵業高度融合,鋼鐵產業是船舶工業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同時,作為鋼鐵行業的下遊,造船產業是鋼鐵工業的消費大戶。造船與鋼鐵產業聯動融合發展,是國際慣例。
  • 從民國航海羅盤看宋元時期造船業 80後溫商掌握船用低速柴油機核心...
    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正式入列,這標誌著中國正式進入「雙航母」時代和國產航母時代,中國的綜合國防實力又向前邁出一步。伍顯軍表示,《真臘風土記》的最大貢獻就在於詳細地記錄了針位,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有針位的書籍。  80後溫商掌握船用  低速柴油機核心技術  溫州地處東南沿海,有著較多條件優良的天然港口和悠久的舟船製造使用歷史。溫州是宋代全國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迎來五大新機遇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迎來五大新機遇當前,百年大變局下世界化學工業全球化進程發生變化,亞洲化工集群迅速崛起,市場規模宏大,創新能力活躍。9月6日,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科創月」石化行業發展論壇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指出,目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迎來了新機遇。一是國家新基建項目啟動將會有力拉動能源、化工新材料、電子化學品、基本化工原料、塗料、橡膠產品的市場需求。二是石化產業內部結構轉型升級加快補短板,加大技術研發創新,一些制高點技術將取得突破。
  • 當代世界: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若干思考
    由於各國海洋戰略的調整,新世紀世界海洋出現了新的競爭形勢。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將「建設海洋強國」寫入黨的十八大文件,這是中國所採取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表明中國要參與海洋開發和競爭的積極願望和姿態。 二、實現中華民族崛起的需要 歷史上許多國家依靠海洋崛起,尤其是某些世界強國。
  • 造船成夕陽產業,看韓國工業 4.0 的布局
    包含中國的《中國製造 2025》、日本的《工業 4.1J》以及韓國《製造業創新 3.0》。這些國家級的轉型計劃有幾個共通點:自動化、虛擬化、智能化。韓國超強造船業也不敵製造業衰退,還要靠政府支持製造業同樣佔據國家經濟重要地位的韓國,目前也遭遇了製造業衰退的窘境。
  • 胡鞍鋼:強國時代的強國「戰略集」
    「十三五」規劃也提到了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建設海洋強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從外貿大國邁向貿易強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等6個強國目標。「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強國目標是最多的,也是最有可能實現的。中國從世界大國走向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就是創新,從跟跑到並跑、領跑,也伴隨著從數量追趕增長型到高質量創新發展型。
  • 乘風破浪,中國海洋事業新紀錄頻現
    5年來,從極地到大洋,從深海探測到天眼瞰視,一批包括「雪龍2」號在內的「海洋重器」投入應用,助力我國海洋事業乘風破浪。潛水器實現譜系化建設海洋強國,依賴於關鍵技術與裝備能力的提升。「十三五」是落實建設海洋強國重大部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深海潛水器是發展深海技術的引擎和集成平臺,也是開展深海科學研究、資源開發的重要支撐。
  • 2019年中國船舶行業運行現狀,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船舶產業「圖」
    一、全球船舶行業發展現狀2018年全球新船成交935艘,全球造船完工量為8012萬載重噸,新接訂單量為7685萬載重噸。2019年上半年,全球造船業預期悲觀,船東信心嚴重受挫,新船投資極度謹慎;在貨主或航商長期穩定租約匱乏背景下,訂單成交量逐月減少,2019年上半年全球僅成交新船400艘、2536萬載重噸,以載重噸計,同比減少52.4%。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2019年上半年全球造船完工量達到509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