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藥學院及國際合作團隊在《PNAS》上發文報導厭氧菌中兩個...

2021-01-08 天津大學新聞網

本站訊(通訊員 武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6月22日在線發表了題為《兩種自由基依賴的有機硫化物磺酸丙二醇的厭氧降解機制》(Two radical-dependent mechanisms for anaerobic degradation of the globally abundant organosulfur compound dihydroxypropanesulfonate)的論文。這是天津大學藥學院張雁教授、尉遲之光副教授研究團隊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趙惠民教授及其領導的新加坡科學與工程研究所(A*STAR)研究團隊長期合作,對有機磺酸化合物在厭氧環境下依賴自由基酶催化降解途徑深入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

根據文章報導,該合作團隊發現並表徵了兩個未知的甘氨酸自由基酶,並根據其所催化反應,分別命名為磺酸丙二醇裂解酶(HpsG)和磺酸丙二醇脫水酶(HpfG)。文章深入研究了這兩個酶的催化機理和結構功能關係,並進一步研究了其所在的生化通路及生理功能。該團隊還通過序列相似性網絡分析和催化部位的關鍵胺基酸信息等生物信息學手段,找到了自然界中含有這些酶的厭氧菌的種類以及這些菌在地球上的分布。其中硫還原菌存在於人體腸道中,經新發現的代謝通路產生亞硫酸作為無氧呼吸作用的終端電子受體,從而產生硫化氫,過量硫化氫可引起結腸癌等疾病,因而這項研究成果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

磺酸丙二醇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含硫化合物之一,是6-脫氧-6-磺基葡萄糖(sulfoquinovose,SQ)磺基糖酵解的產物。磺基糖酵解是德國科學家David Schleheck課題組2014年在Nature期刊上報導的一條有別於人們熟知的糖酵解的生化通路。地球上所有植物、苔蘚、藻類和大多數光合細菌葉綠體類囊體膜都含有SQ糖,因此其全球年產量非常驚人,約為10,000,000,000噸。磺酸丙二醇除了作為磺基糖酵解的產物外,其本身在海洋浮遊生物如佔全球初級生產總量20%的硅藻中含量也極其豐富。硅藻可以在海洋表面聚集成衛星上都清晰可見的足球場大小的球,並與細菌共生,最終裂解後沉入海洋底部。由於地球上磺酸丙二醇的高產以及廣泛分布,加上含有此次發現的新酶新代謝通路的菌有的為存在於海洋深處的環境菌,也有的為海洋及陸地動物的腸道菌,因此該項研究發現對於了解生物地理化學硫循環有著重要意義。此外,海洋底部的硫還原菌,對於海洋油氣田開採過程的脫硫化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該文共同第一作者為天津大學博士生劉佳翼和新加坡科學與工程研究Yifeng Wei博士。

文章連結: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6/19/2003434117。

(編輯 焦德芳 陳錚傑)

相關焦點

  • ...文報導厭氧菌中兩個催化磺酸丙二醇降解的新自由基酶及其生化通路
    這是天津大學藥學院張雁教授、尉遲之光副教授研究團隊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趙惠民教授及其領導的新加坡科學與工程研究所(A*STAR)研究團隊長期合作,對有機磺酸化合物在厭氧環境下依賴自由基酶催化降解途徑深入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
  • 藥學院尉遲之光團隊及國際合作團隊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發文...
    本站訊 2020年8月17日,天津大學尉遲之光團隊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Filip Van Petegem團隊合作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diamide modulation of ryanodine receptor的研究論文,
  • 上海交大團隊首次發現古菌參與海洋沉積物中木質素的代謝
    該研究發現了一種新的木質素降解菌—— 「深古菌」門的類群Bathy-8,它是海洋沉積物中的重要古菌,在海洋碳循環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王風平教授為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博士餘甜甜和德國不萊梅大學博士吳偉超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木質素是一類複雜的交聯酚類聚合物,自然界中豐度僅次於纖維素,為位居第二的有機物。
  • PNAS|尹航/顏寧合作團隊在「餓死瘧原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在這個過程中,惡性瘧原蟲源己糖轉運蛋白PfHT1(Plasmodium falciparum hexose transporter 1)承擔著轉運葡萄糖的關鍵作用。顏寧團隊和尹航團隊於2020年8月28日在線發表在Cell雜誌的研究論文中首次報導了靶向PfHT1蛋白別構抑制的結構學基礎,並基於由抑制劑作用產生的別構空腔進一步提出了靶向PfHT1蛋白「正構-別構」雙位點共抑制劑的設計理念【3】。
  • 天津大學陳海霞教授團隊在國際科學期刊《Food& Function》發表...
    本站訊 (通訊員 武杉)2019年8月,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旗下的國際著名科學期刊《Food & Function》(中科院分區一區,Top期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發了天津大學藥學院陳海霞教授團隊在天然抗菌肽鑑定及作用機制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Identification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evaluation of three peptides
  • 天津大學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支藍玫瑰
    然而,「藍玫瑰」在英語裡意味著無法實現的希望或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自然界中沒有藍玫瑰。近日,天津大學藥學院張雁教授研究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大學陳義華教授團隊合作,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成功研發全球首支藍玫瑰。如果進一步研究成功,將成為50億美元全球玫瑰市場中的新品,並可以改變英文字典中「藍玫瑰」的定義。
  • 季民——天津大學——環境生物技術,汙泥厭氧消化新技術,垃圾滲濾...
    姓名: 季民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57-01 所在院校: 天津大學
  • 天津大學:成功研發全球首枝藍玫瑰
    本報訊(記者 陳欣然)在英語裡,「藍玫瑰」意味著無法實現的希望或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自然界中沒有藍玫瑰。不過如今,「藍玫瑰」的含義可以改寫了。天津大學藥學院張雁教授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大學陳義華教授團隊合作,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成功研發出全球首枝藍玫瑰。
  • 天津工生所等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好氧微生物的氧還感應蛋白Rex通常用於調控好氧呼吸鏈中的蛋白表達,而厭氧微生物中氧還感應蛋白則主要調控厭氧生理過程。目前對好氧微生物的Rex研究較多,尚未見對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的結構和調控機理的相關報導。
  • 癌細胞中的細菌,中山大學張革團隊揭示腫瘤內細菌促癌轉移機制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發現,在人類的腫瘤細胞裡,存在許多細菌。但是這些細菌在腫瘤中具體作用卻並不是很清楚。2020年11月11日,中山大學藥學院張革教授團隊在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 Gut(IF=19.82)上發表了題為:
  • GUT:癌細胞中的細菌,中山大學張革團隊揭示腫瘤內細菌促癌轉移機制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發現,在人類的腫瘤細胞裡,存在許多細菌。但是這些細菌在腫瘤中具體作用卻並不是很清楚。 2020年11月11日,中山大學藥學院張革教授團隊在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Gut(IF=19.82)上發表了題為:Exosomes derived from Fusobacterium nucleatum-infected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facilitate tumor
  •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天津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學院陳春梅副教授,與美國喬治亞大學、愛荷華州立大學、德拉瓦大學的同行合作,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 俞漢青:厭氧氨氧化廢水處理技術發展和應用啟示(完整版)
    他在2007年和2014年在《Science》上發表了關於厭氧氨氧化方面的文章。  4.Mainstream/懸浮生長——新加坡樟宜再生水廠   除了汙泥消化液、工業廢水,近五年全球擴大了對Anammox在城市汙水主流程中的應用。新加坡樟宜再生水廠是新加坡大的再生水廠,也是國際上強化生物除磷與厭氧氨氧化在大型汙水廠共存的案例。
  • 厭氧菌培養的注意事項
    近十年來已了解到,無芽胞厭氧桿菌及球菌是細菌性感染中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是混合感染與兼性厭氧菌同時存在,厭氧菌感染是一種內源性感染,病種遍及臨床各科、人體的各個部位,各種器官的感染均可發生厭氧菌感染,因此開展厭氧細菌檢驗對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1、生科學院劉建全團隊發文揭示樹木葉片衰老響應全球變暖的機制  7月6日,由四川大學牽頭,與中山大學、浙江農林大學、加拿大魁北克大學、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合作  2、華西藥學孫遜和高分子張凌團隊在亞單位疫苗遞送系統中取得進展  6月下旬,學校華西藥學院孫遜教授及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張凌副研究員的研究團隊在
  • 厭氧菌的「三厭」到底讓人多「討厭」
    義大利馬切科技大學海洋生物學家羅伯託-達諾瓦羅領導的科研小組,探尋地中海海底未知生物時,在無氧和高鹽度的海底沉積物中發現,生活著3
  • 厭氧氨氧化的前世今生:沒有終點的探索
    在1986年之前,人們都不相信有可在厭氧環境下「氧化」氨氮的細菌。一個荷蘭生物工程師和一個微生物教授的偶遇改變了一切。到了1999年7月,這位微生物學家連同其他幾位學者,在《Nature》期刊上宣布了一個重大發現:「厭氧氨氧化」菌屬於浮黴菌門。在日後關於anammox的文章裡,這個人的名字會被反覆引用,他的名字叫Gijs Kuenen。
  • 中山大學張革團隊揭示腫瘤內細菌促癌轉移機制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發現,在人類的腫瘤細胞裡,存在許多細菌。但是這些細菌在腫瘤中具體作用卻並不是很清楚。2020年11月11日,中山大學藥學院張革教授團隊在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 Gut(IF=19.82)上發表了題為:
  • 石大張軍教授團隊新成果在《PNAS》上發表!
    近日,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軍教授團隊與石油工程學院徐加放教授,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Joseph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博士生李力文為第一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後鍾傑為共同第一作者。張軍教授、徐加放教授、Joseph S. Francisco教授和曾曉成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第一署名單位。 天然氣水合物儲量豐富,廣泛分布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永久凍土中。因其外觀像冰一樣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又被稱作「可燃冰」。
  • 容鵬飛、周文虎教授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Nano Letters上發表原創性...
    12月23日,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放射科容鵬飛教授團隊與中南大學湘雅藥學院周文虎教授團隊聯合在國際分子影像權威期刊《Nano Letters》(IF=11.238)上發表題為《「Trojan Horse」 Salmonella Enabling Tumor Homing of Silver Nanop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