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張俊英教授:基於雙光子激發的近紅外光響應型核殼結構WO3/CdS的太陽光光催化性能

2021-01-21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盧悅 ;通訊作者:張俊英      

通訊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論文DOI:10.1016/j.apcatb.2020.118979               


本工作製備了一種基於雙光子激發的具有近紅外光響應的WO3/CdS異質結,當兩者以核殼結構複合時,在模擬太陽光和近紅外光照射下表現出了優異的產氫性能。當今社會的發展越發依賴於能源,開發清潔、環保、可再生的能源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獲取新能源的重要手段,光催化水裂解產氫得到了廣泛研究。迄今為止,除了TiO2外,許多材料如CdS、ZnS、CuxO、WOx和g-C3N4等一系列半導體材料已經被應用於光催化研究。但是,大部分半導體(如TiO2、ZnS等)催化劑只能吸收紫外光,通過摻雜、複合等方法可以將光吸收拓展到可見區,但是對佔整個太陽光譜約50%的近紅外光的利用極其缺乏。目前,得到近紅外吸收的手段主要包括開發窄帶隙半導體,在寬帶隙半導體引入缺陷或者摻雜元素產生中間能級[1],利用一些金屬和個別半導體材料的等離子體共振效應[2],以及與光敏劑複合。但是,如何在得到近紅外光響應的前提下,同時保證高的催化效率,還需要更加系統的研究。納米結構的氧化鎢(WOx≤3)作為一種功能半導體材料在物理化學等各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由於鎢的價態複雜多變、氧缺陷的存在以及具有多種複雜晶體結構,氧化鎢可以作為催化劑、電致和光致變色材料、電池電極和微波材料。WO3是寬帶隙的n型半導體材料,只對紫外光吸收較高,非化學計量比的WO3-x則隨著氧空位的引入,能帶結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從而呈現出不同的光吸收情況。存在缺陷的WO3具有光致變色現象,這個過程涉及了W6+到W5+的變價或陽離子的插入,同時伴隨著光生電子的暫時存儲,這部分電子可以在黑暗或富氧的環境中釋放從而使得樣品恢復漂白態[3]。因此,如果用低能量的近紅外光去激發這些儲存的電子,使其躍遷至更高的激發態,就有可能實現近紅外響應,使材料呈現雙光子激發過程。在已有含氧空位的WO3能帶結構的研究中,亞穩激發態的存在已被證實[4]。將WO3 與CdS進行複合,把通過雙光子激發過程躍遷到亞穩激發態的電子轉移到CdS,就可以將H+還原生成氫氣。立方相WO3通過簡單的水熱法合成,隨之進行了不同條件下的退火處理,以引入不同濃度的氧空位,圖1a)是空氣中200 ℃退火樣品的拉曼光譜,連續兩次測試所表現出來的不同強度說明了氧缺陷導致的光照之後W5+的增加。圖1b)中的HRTEM圖也明顯地證明了氧缺陷的存在。▲圖1. a)A200-WO3的拉曼光譜; b)A200-WO3的HRTEM圖; c)WO3/CdS的HRTEM圖。
▲圖2. a)A200-WO3光照前後的吸收光譜;b)WO3、CdS和WO3/CdS在模擬太陽光預照射後,在980nm雷射照射下的發光光譜;c)太陽光照射的電荷轉移過程。
圖2a)是將WO3在模擬太陽光照射兩分鐘後,然後放置在空氣中,每隔一段時間測試得到的吸收光譜。光照前的WO3由於氧空位的存在,在近紅外區域表現出了很強的吸收,光照之後,近紅外區域吸收增強,隨著放置在空氣中時間的增加,吸收強度慢慢減弱向光照前WO3靠攏,這個過程說明了WO3光生電子的產生、短暫存儲和釋放。同樣的過程也可以發生在WO3/CdS異質結中,將樣品分散在水中進行光照預處理,然後用980nm雷射激發得到發射光譜,在短時間內,在WO3和WO3/CdS異質結中可以檢測到可見光範圍內分別對應於WO3缺陷躍遷和CdS帶間躍遷的發射峰,而純CdS則沒有發光現象,從而得到異質結中的CdS發光來源於WO3提供的電子和空穴,證明了WO3可以儲存電子的特性和亞穩激發態的存在。設想將這個機制應用於光催化產氫,為了儘可能減小Z-scheme的存在,需要將CdS產生的空穴被犧牲劑消耗掉,同時也要保證WO3產生的電子不能直接接觸到外界環境而被消耗,所以在WO3表面包覆CdS,合成核殼結構異質結。圖3a)是不同催化劑在模擬太陽光照射下的產氫性能,相比於純WO3和CdS,負載10 wt%WO3的異質結表現出了優越的產氫性能,而且優於其他負載量的催化劑,主要是由於雖然WO3的存在有益於近紅外的吸收,但在這個系統中,過多的WO3會成為複合中心,不利於產氫。圖3b)是光催化劑的近紅外性能研究,基於WO3的電子存儲性能,需要利用模擬太陽光進行預激發處理,才能表現出良好的近紅外光產氫性能。而沒有進行預激發處理的樣品,直接測試其近紅外光照性能,幾乎探測不到氫氣的產生。這個過程有力地證明了之前的設想:即在近紅外光照射下,參加反應的電子來源於WO3存儲的光生電子的再次被激發。另外,測試了催化劑在不同波長下的量子效率(圖3c)),405 nm的量子效率達到了13.1%,在700 nm時是1.5%,說明了WO3/CdS異質結是一個高效的太陽全光譜催化劑。催化劑的能量轉化效率在10 ℃下可以達到1.07%,若不對反應溶液進行冷卻,由於光照導致的熱加速作用可以使能量轉化效率增加到3.00%。▲圖3.a)模擬太陽光照射下不同樣品的產氫性能;b)近紅外光照射下不同樣品的產氫性能;c)WO3/CdS的量子效率;d)WO3/CdS在10 ℃和環境溫度下的產氫性能和能量轉換效率。
如圖4a)所示,不同退火條件下得到的WO3在近紅外區域均表現出較強的吸收。另外,隨著退火溫度和爐內氣氛的變化,樣品顏色在黃綠色和深藍色之間變化,在氬氣和氬氫混合氣中退火更容易形成豐富的氧空位。不同退火條件下得到的WO3與CdS複合,在模擬太陽光照射下,測試了產氫性能,如圖4b)所示。有趣的是,在空氣中200 ℃退火的WO3與CdS複合後產氫性能最好,所以,過多的氧空位不利於光催化產氫,氧空位主要幫助儲存第一光子激發的電子,相反,過多的氧空位提供了載流子複合中心,不可避免地阻礙了光催化反應的進行。▲圖4.a)不同退火條件下得到的WO3的吸收光譜;b) 不同退火條件下得到的WO3與CdS複合後在模擬太陽光照射下的產氫性能。
綜上所述,提出本文了一種基於WO3雙光子吸收的WO3/CdS異質結光催化劑的設計策略,通過WO3向CdS的電子轉移,實現了對太陽光的高效利用,作為全光譜太陽能轉換的無貴金屬光催化劑具有巨大的潛力。本工作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通過激活WO3存儲的光生電子來實現近紅外響應,可以推廣到其他類似WO3的半導體材料,用於全光譜太陽能驅動的光催化劑的設計。[1] L. Liang, X. Li, Y. Sun, et al. Joule 2 (2018) 1004–1016.[2] Z. Zhang, J. Huang, Y. Fang, et al. Adv. Mater. 29 (2017) 1606688.[3] S. Lee, H. Cheong, C. Tracy, et al. Appl. Phys. Lett. 75 (1999) 1541-1543.[4] X. Zhang, F. Tang, M. Wang, et al. Sci. Adv. 6 (2020) eaax9427.張俊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低維能量轉換、存儲材料及器件研究,在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J. Am. Chem. Soc., Nano Energy, ACS Energy Lett., Phys. Rev. B等期刊上合作發表SCI論文170餘篇,引用4000餘次, 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出版物(圖書獎)二等獎,授權國家發明專利十餘項。擔任《功能材料》編委;《陶瓷學報》編委;中國稀土學會光電材料與器件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感光學會光催化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納米材料與器件分會理事;北京市室內及車內淨化協會委員專家、理事。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獲霍英東教育基金資助。更多科研作圖、軟體使用、表徵分析、SCI 寫作、名師介紹等乾貨知識請進入研之成理後臺自主查詢。科研繪圖交流群,請添加微信:17857127498
寫作/表徵交流群,請添加微信:xueshan199

相關焦點

  • 天津大學鄒吉軍課題組:非晶態NiO材料應用於光催化全解水
    作者設計了一種非晶態a-NiOx半導體材料,利用其帶尾態吸收捕獲長波長太陽光,同時這種無序結構提供了豐富的活性位點以加快光催化表面反應動力學。以此為基礎構造α-NiOx||C3N4異質結實現了680 nm光照驅動下的光催化全解水。能源和環境危機是當今社會面臨的兩大關鍵課題,利用太陽光碟機動化學反應、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措施。通過光催化分解水是直接利用太陽能生產氫燃料的有效策略。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郭林教授AFM:Au@PtM基核殼結構的電催化性能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張東鳳和郭林團隊通過結構設計,揭示了Au@PtM基核殼結構材料的電催化性能優化機制。近年來,綠色、可再生能源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催化劑也隨之成為科學研究熱點。
  • 無鉛鈣鈦礦Z-型體系和II-型體系調控光催化CO2產物選擇性
    (2)採用模擬太陽光室溫光催化反應條件,無鉛鈣鈦礦Cs2AgBiBr6@g-C3N4展現出優於的光催化CO2還原活性,其Z-型體系和II-型體系光催化劑產CH4和CO的活性分別比純g-C3N4和純Cs2AgBiBr6光催化劑高10倍和16倍。
  • ChemNanoMat:「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
    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通過光物理化學作用產生以單線態氧(Singlet oxygen,1O2)為代表活性氧物質來進行疾病治療,具有選擇性高、非侵入性和毒副作用小等優點,引起了科研工作者和臨床醫學人員的極大興趣。
  • B:超薄非晶鎳氧化物光催化全解水
    利用近紅外光分解水為太陽能轉換開闢了一條新途徑,但光子能量較低。有鑑於此,天津大學鄒吉軍教授、潘倫等人,設計了一種非晶態a-NiOx半導體材料,利用其帶尾態吸收捕獲長波長太陽光,同時這種無序結構提供了豐富的活性位點以加快光催化表面反應動力學。
  • 南大團隊展望光催化腫瘤治療前景
    11月6日,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鄒志剛團隊在《化學趨勢》上發表綜述文章,著重介紹了腫瘤治療中光催化材料在近紅外光、紫外可見光和X射線波段的作用機理和研究進展,討論了當前的局限性,並展望了其發展趨勢。傳統的癌症治療方法(如放療和化療)在低劑量下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高劑量下則對健康組織造成很大的損害。
  • 「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順利通過現場技術測試
    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科承擔的「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項目通過技術測試和財務審查。項目開展了腦血管網絡、分子功能、神經結構連接成像及三維重建加速算法和邊緣增強方法的研究,研製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實現了在細胞水平獲取血管、神經形態和分子功能信息,並對該成像設備關鍵性能參數進行了驗證。
  • 南大團隊展望光催化腫瘤治療前景—新聞—科學網
    《化學趨勢》上發表綜述文章,著重介紹了腫瘤治療中光催化材料在近紅外光、紫外可見光和X射線波段的作用機理和研究進展,討論了當前的局限性,並展望了其發展趨勢。相比之下,光催化治療是一種相對溫和的方法,可以將光照射到特定的病灶區域,對健康組織的損害很小。光催化治療也更容易針對病人的特定需求進行設計,從而符合精準醫療的要求。基於光催化材料的治療方法近年來已成為腫瘤治療研究的新趨勢,一些光敏藥物已開始應用於臨床治療。
  • 東南大學三元層狀結構CdS-Cu2-xS/MoS2光催化制氫
    」(二硫化鉬層化硫化鎘硫化銅核殼納米棒用於高效光催化制氫)的學術論文。異質結構的光催化劑材料被廣泛地應用於高效光催化裂解水產氫。但是,由於在異質結構材料中通常會存在強烈的離子遷移效應,這會嚴重導致材料的穩定性降低,特別是對於典型的CdS-Cu2-xS材料而言,其高的Cu+離子遷移率會導致其穩定性極低,進而嚴重製約其光催化產氫性能。
  • 諾獎得主《Nature》子刊:更快,更便宜的雙光子激發近紅外發射材料
    有機近紅外(NIR)吸收和發射材料已在生物成像、光熱療法、藥物釋放、夜視技術和先進光電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原因很簡單,與可見光相比,近紅外光具有優異的光學穿透力,較小的光損傷,光散射更低。雙光子激發的近紅外發射材料具有固有的多功能性,是細胞成像、光動力療法、微加工和光學數據存儲的理想候選材料。因此,探索有效的設計策略,以及新的雙光子激發近紅外發射材料的開發,是材料科學的一個誘人的目標。最近,美國西北大學J.
  • 田中群院士最新綜述:核-殼結構納米粒子增強拉曼光譜
    在早期階段,主要研究具有單一組分的納米材料,觀察到其許多優異的性質,包括更高的表面原子比、可調諧的光學性質、易於加工和優異的催化性能。隨著合成和表徵技術的快速發展,研究人員發現,與單組分納米材料相比,多組分納米材料可以獲得更好的性能,並且它們組成和結構的多樣性可以顯著拓寬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因此,核-殼納米材料已經成為近年來熱門研究課題之一。
  • 級聯光場調控增強上轉換螢光與選擇性多波長窄帶近紅外光電探測
    目前,針對多波段窄譜帶的NIR光電探測技術的研究,主要集中於集成多個不同帶隙並且對NIR具有不同響應能力的紅外半導體材料。這無疑會增加器件設計與使用的複雜性、穩定性以及製備成本。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具有雙光子或多光子泵浦特徵的稀土上轉換材料,可以將NIR光子轉換為可見或紫外光子,並為較寬帶隙的半導體所吸收,製備出性能優異的上轉換PDs。
  • 俄科學家開發基於納米顆粒高解析度雷射3D列印
    無獨有偶,來自俄羅斯的科學家也在積極的推動雙光子光刻技術的研究。在莫斯科俄羅斯科學院(RAS)的一個研究小組領導下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近日宣布,他們探索了一種「空前有效」的高解析度3D列印方法,可以消除與現有技術相關的一些缺點。 RAS高解析度3D列印方法基於槽式聚合技術,RAS技術也使用近紅外光,但強度較低。
  • 科學網—基於Au/SnO2核殼結構的CO氧化催化劑
    《物理化學雜誌:C輯》2008年112卷7期 基於Au
  • 近紅外寬光譜響應的光激勵稀土納米螢光標記研究獲進展
    光激勵發光材料可將短波長的激發光能量儲存在基質陷阱中,並在長波光子如近紅外光的激勵下發射短波光子,廣泛應用於輻射劑量計、紅外成像、信息存儲和發光塗料等技術領域。近紅外光具有深層生物組織穿透、無背景螢光幹擾和對生物樣本損傷小等優點,因此近紅外光激勵納米發光材料有望作為一類新型的螢光探針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
  • 【生化】近紅外光動態調控酶的活性
    如何精確調控酶的催化活性對研究複雜的生物學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利用外源刺激包括光、磁、聲波等調控酶活性的研究大量報導。其中,光作為調控手段可以在時間、空間維度上對酶的活性進行調控,因而備受關注。然而,現有的構建光敏感酶的技術過於複雜,且多採用紫外光或者可見光作為光源,不僅組織穿透能力差,而且易對生物體產生光毒性。
  • 地球環境所光催化材料表面修飾及催化性能增強機制研究獲系列進展
    光催化技術藉助光能激發形成的強氧化性物種氧化NOx,以降低其濃度、阻斷其凝聚生成二次氣溶膠的大氣化學反應途徑,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拓展可見光利用率、增強光催化劑對大氣中低濃度目標汙染物的吸附能力、提高光生電子-空穴的分離效率、加快表面活性氧物種生成速率是提高光催化降解反應速度的關鍵,納米光催化材料表面的空位結構構築可兼顧以上四個方面。
  • TiO2光催化CO2製備燃料進展
    其中應用的最廣泛方法,研究製備高效的TiO2表面改性,如雜質摻雜,金屬沉積,鹼改性,異質結結構和碳系材料負載 。本文總結近期TiO2表面改性對提高光催化降解CO2性能的研究進展。主要討論了TiO2光催化降解CO2的不同表面改性方法。以及對表面改性方法的基本光催化增強機制解釋。最後對TiO2基光催化劑表面改性的總結和未來展望進行了介紹與討論。
  • 北京理工大學團隊在SPs熱電子注入效應助力光催化性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把具有高效光捕獲特性的SPs金屬微納結構與半導體微納結構相結合,可以提高傳統半導體器件的量子效率,其中SPs弛豫產生的熱電子是提高器件效率的關鍵。金屬@半導體核殼納米晶因為最大的異質接觸面積及可調的等離子體-激子耦合效應等,已成為當前世界上的研究熱點。因為之間的大晶格失配度,採用傳統外延生長機理往往產生大量的晶格缺陷或有機雜質,且半導體殼層多為多晶結構,成為能量傳遞的陷阱。
  • . : 高效N-WO3/Ce2S3柔性複合材料光催化劑的構築
    2、由於N-WO3和Ce2S3之間異質界面面積大以及交織的3D碳結構,所得光催化劑表現出優異的光吸收性能並促進光生電子-空穴分離,用於光催化降解空氣和水中的有機化合物。3、理論計算證實,N-WO3和Ce2S3之間的強電子相互作用有利於增強光催化劑的載流子轉移動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