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GA-PEG、PLGA納米纖維對人神經SH-SY5Y細胞的突觸效應比較

2020-12-06 易絲幫

J. Mol. Neurosci.:電紡PLGA-PEG納米纖維與PLGA納米纖維在三維培養系統中對人神經SH-SY5Y細胞的突觸效應比較

DOI:10.1007/s12031-020-01596-7在神經系統中,突觸是神經細胞的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之一,通過神經網絡的形成提供組織連接和整合。在本研究中,評估了體外14天後電紡PLGA和PLGA-PEG納米纖維對人SH-SY5Y細胞的突觸活性。製備了電紡PLGA和PLGA-PEG納米纖維,並使用HNMR技術對其理化性能進行了測試。將細胞隨機分為三組,即對照組(層粘連蛋白塗層的表面)、PLGA組和PLGA-PEG組。通過SEM成像觀察了支架的特徵、細胞形態、附著和排列。研究者採用MTT分析測定了細胞存活率。為了評估神經突的形成和軸突生長,通過免疫螢光成像觀察了用β-微管蛋白III抗體染色的細胞。利用突觸蛋白-1和突觸素抗體研究了PLGA和PLGA-PEG支架對突觸產生和功能活性的影響。根據SEM分析,與PLGA支架相比,PLGA-PEG支架的納米纖維厚度較薄。與PLGA基底相比,PLGA-PEG組促進了細胞附著、擴增、神經突生長和取向(p<0.05)。MTT分析表明,兩種支架均未對細胞活力產生任何神經毒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與PLGA相比,PLGA-PEG表面的細胞活力隨時間顯著增長(p<0.05)。免疫螢光染色表明,與PLGA和對照組相比,PLGA-PEG組7天後β-微管蛋白III水平升高,與軸突生長和未成熟的神經元標記物相一致(p<0.05)。根據研究數據,與PLGA和對照組相比,在PLGA-PEG表面的細胞中誘導的突觸形成和功能連接性與突觸蛋白-1和突觸素的增加相符(p<0.05)。綜上所述,研究結果表明PLGA-PEG納米纖維能夠為周圍神經網絡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微環境,有助於有效的突觸形成和神經元間的串擾。

圖1.聚(丙交酯-共-乙交酯)-聚乙二醇的1H NMR譜圖:(a)PLGA和(b)PLGA-PEG。

圖2.SEM形態表徵。通過SEM觀察PLGA(a)和PLGA-PEG(b)納米纖維。結果表明,SH-SY5Y細胞在兩種基底上的附著和展平(c-f)。在SEM圖中,與PLGA納米纖維(f)相比,PLGA-PEG納米纖維(e)中明顯有細胞生長和神經炎形成。與PLGA組相比,PLGA-PEG中纖維的平均直徑減小(g)。與PLGA組相比,PLGA-PEG表面3天後SH-SY5Y細胞密度顯著增加(p<0.05;h)。與PLGA組相比,PLGA-PEG組的細胞在7天後觀察到神經突長度增加(p<0.0001;i)。黃色箭頭代表在支架表面展平後的細胞質量;紅色箭頭代表細胞邊緣,表示細胞形態學適應、擴散和扁平化。

圖3.MTT測定。在7天的培養中,與對照組相比,SH-SY5Y細胞在PLGA-PEG和PLGA基底上的存活時間顯著增加。與PLGA-PEG組相比,PLGA組中活細胞的百分比較低。單向方差分析和Tukey事後測試得出*p<0.05、**p<0.01和***p<0.001。

圖4.測量在PLGA、PLGA-PEG支架表面培養的SH-SY5Y細胞中7天的β-微管蛋白III的蛋白水平(a,b)。用β-微管蛋白III抗體對細胞進行免疫染色,以顯示出未成熟的神經元類型。與對照組相比,PLGA和PLGA-PEG組中的大量展平的細胞對β-微管蛋白III呈陽性(p<0.05)。定量分析表明,PLGA-PEG中β-微管蛋白III的水平高於PLGA組(*p<0.05)。細胞核用DAPI染色(藍色)。單向方差分析和Tukey事後測試得出*p<0.05、**p<0.01和***p<0.001。

圖5.用突觸蛋白-1標記物的抗體(a)對PLGA和PLGA-PEG納米纖維上培養14天的細胞進行免疫染色。對照組中幾乎沒有細胞表達突觸蛋白-1,而在PLGA和PLGA-PEG納米纖維上的細胞培養提高了突觸蛋白-1的蛋白水平(a,b)。與PLGA組相比,PLGA-PEG組中突觸蛋白-1的數目增加。這些數據顯示了PLGA-PEG基底在誘導培養細胞突觸形成方面的優越性。細胞核用DAPI染色(藍色)。單向方差分析和Tukey的事後測試得出*p<0.05和***p<0.001。

圖6.在存在和不存在RA的情況下,通過測量在PLGA和PLGA-PEG表面上的SH-SY5Y細胞中突觸素的水平來進行突觸功能分析(a,b)。與無RA的情況相比,RA處理組的突觸素陽性細胞明顯更多(a,b)。與對照組相比,該蛋白的蛋白水平顯著增加。類似於突觸蛋白-1,與PLGA組相比,PLGA-PEG支架在促進突觸素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單向方差分析和Tukey事後測試得出*p<0.05、**p<0.01和***p<0.001。

文件連結:http://www.espun.cn/News/Detail/43390

來源:易絲幫

相關焦點

  • 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
    對於模擬用於神經形態計算應用的神經元活動的憶阻或人工突觸設備的開發,人們倍感興趣。儘管已經有許多關於在剛性基板上實現人工突觸電晶體的報導,但是使用柔性器件有可能實現更廣泛的應用。此外,研究人員已經展示了一種柔性神經電子皮膚及其周圍神經,其中柔性鐵電駐極體納米發生器(FENG)用作感覺機械感受器,可產生由人工突觸處理和傳遞的動作電位。
  • 攀爬纖維突觸通過突觸耦合快速且短暫地抑制鄰近的浦肯野細胞
    攀爬纖維突觸通過突觸耦合快速且短暫地抑制鄰近的浦肯野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13:28:54 美國哈佛醫學院Wade G.
  • 一周科學:難以置信的3D神經突觸圖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美國《連線》雜誌5月29日消息,大腦內部的神經突觸是神經元通訊的關鍵部位,信號在此傳遞。人類的大腦中擁有數萬億個神經突觸。近日,科學家們打造了一幅3D突觸模型圖,向人們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分子細節。
  • 會「學習」的超導人工突觸:讓神經形態計算更快更節能!
    NIST製造的人工突觸是一個直徑10微米的金屬圓筒,就像真實突觸一樣,因為它可以處理輸入的電尖峰脈衝,從而定製輸出的尖峰脈衝信號。這種處理基於一種柔性內部設計,可以根據經驗或者所處的環境來調整。細胞或者處理器之間傳遞的信息越多,連接就越強大。因此,真實突觸和人工突觸都能維持舊電路,並創建出新電路。
  • 兩種不同直徑的定向電紡PLGA纖維用於肌腱再生
    觀察到,纖維排列而不是纖維尺寸影響細胞形態,這決定了AECs從立方體到梭形肌腱樣的形態變化。相反,羊毛的機械性能、細胞增殖、肌腱分化和免疫調節是通過改變ha-PLGA超細纖維直徑大小來調節的。結果表明,纖維直徑是設計用於組織修復的肌腱仿生纖維時要考慮的關鍵因素,並為控制基質參數在增強細胞分化和免疫調節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新的見解,無論是移植的宿主組織內功能化的細胞還是移植的宿主組織。圖1.電紡PLGA超細纖維的形態特徵。
  • 神經元的神經突觸
    神經元,尤其是它們的突觸,通常會投射出細長的突起,使鄰近的神經元或神經膠質細胞內陷
  • 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
    一個化學物質被確認為神經遞質,應符合以下條件:①在突觸前神經元內具有全盛遞質的前體物質和合成酶系,能夠合成這一遞質;②遞質貯存於突觸小泡以防止被胞漿內其它酶系所破壞,當興奮衝動抵達神經末梢時,小泡內遞質能釋放入突觸間隙;③遞質通過突觸間隙作用於突觸後膜的特殊受體,發揮其生理作用,用電生理微電泳方法將遞質離子施加到神經元或效應細胞旁,以模擬遞質釋放過程能引致相同的生理效應
  • 新型納米支架對神經幹細胞生物行為及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
    背景:利用納米技術製備的支架可形成與天然生物體內基底膜結構相似的表面結構,對種子細胞的行為進行有效調節。目的:觀察平行與交錯排列納米纖維膜對神經幹細胞增殖及分化等生物學行為的影響。方法:以Ⅰ型膠原為材料,利用靜電紡織技術製備平行排列納米纖維膜與交錯排列的納米纖維膜。
  • 鎂礦化抗菌納米纖維敷料的傷口癒合特性—共混和核殼納米纖維比較
    :含硫酸軟骨素的鎂礦化抗菌納米纖維敷料的傷口癒合特性—共混和核-殼納米纖維的比較DOI: 10.1039/D0BM00530D抗菌納米纖維敷料的開發可以保護受損組織免受共生病原體的侵害,同時促進組織再生,在整形和重建手術實踐中具有巨大潛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研究了硫酸軟骨素對含礦化鎂的聚多巴胺交聯電紡明膠納米纖維的形態、機械性能、潤溼性和生物相容性的影響。
  • 神經突觸的複雜化驅動大腦進化
    英國科學家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的聰明程度並非僅由腦容量大小決定,大腦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導致人等物種進化出聰明大腦的主要驅動力。
  • 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應用
    儘管已經有許多關於在剛性基板上實現人工突觸電晶體的報導,但是使用柔性器件有可能實現更大範圍的應用。本文,報告了使用高載流子遷移率半導體單壁碳納米管在超薄柔性基板上構建的人工突觸薄膜電晶體。柔性突觸電晶體的突觸特性包括長期/短期可塑性,尖峰幅度相關的可塑性,尖峰寬度相關的可塑性,成對脈衝促進和尖峰時間相關的可塑性。
  • 突觸(synapse)結構和功能
    有些神經肽既可作為神經遞質又可作為神經激素髮揮作用,如同去甲腎上腺素一樣。近年來還發現有些神經肽可以同經典遞質如乙醯膽鹼、去甲腎上腺素共存於神經末梢中,作為經典遞質的協同遞質(cotransmitter)釋放出來。腦啡肽和內啡肽(endorphin)是引人注意的兩類神經肽,因為它們有鎮痛和產生阿片樣欣快感的作用。
  • 具有自學習能力的全光尖峰神經突觸網絡
    我們設計了一個可擴展的、分層的架構,基于波分復用(WDM)來實現這樣一個複雜的集成光子系統,提出了一個由4個神經元和60個突觸(總共140個光學元件)組成的光子神經網絡,能夠成功地識別呈現給它的字母。通過在納米光子晶片上實現一個全光尖峰神經網絡,我們向光學神經形態系統邁出了一步,這將得益於在光學領域完全運行所帶來的高帶寬和快速信號特性。
  • 【領航新徵程】中科大科學家解密神經突觸「黑匣子」
    記者2月10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神經突觸進行系統性定量分析,既推動了對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這一「黑匣子」的解密,又為突破冷凍電鏡技術在複雜細胞體系中原位解析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組織結構這一技術難題奠定了基礎
  • 神經反射的原理
    (一)單線式聯繫單線式聯繫是指一個突觸前神經元僅和一個突觸後神經元發生突觸聯繫。單線式聯繫使反射活動更為精確。例如,位於視網膜中央凹的視維細胞與雙極細胞之間,以及雙極細胞與神經節細胞之間均為一對一的單線式聯繫,這種聯繫方式保證了視錐系統較高的分辨能力。單線式聯繫比較少見,一般將會聚程度較低的突觸聯繫視為單線式聯繫。
  • 生理學:神經遞質和受體
    定義是指由突觸前神經元合成並在突觸囊泡儲存突觸末梢釋放,能特異性作用於突觸後神經元或效應細胞的受體,並使突觸後神經元或效應細胞產生一定效應的信息傳遞物質。其生理作用是傳遞信息。存在使該遞質失活的酶或其他方式,有特異的受體激動劑和拮抗劑。2.
  • Nature:神經連接蛋白控制星形膠質細胞形狀和突觸發生
    2017年11月12日/生物谷BIOON/---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存在的時間幾乎和大腦一樣長。即便是一些簡單的無脊椎動物,如秀麗隱杆線蟲,也有原始的星形膠質細胞包圍著它們的神經突觸。當我們的大腦進化成複雜的計算機器時,星形膠質細胞的結構也變得更加複雜。但是星形膠質細胞的複雜性依賴於它們的神經元夥伴。
  • Nature:神經膠質定位是胚後期發育期間突觸位置的決定因素
    突觸連接在多細胞動物神經迴路中的分布規律大部分確立於胚胎發育期間,但是隨著生物體生長突觸分布如何被保存則一直沒有搞清。在秀麗隱杆線蟲中進行的一項研究如今揭示了神經膠質定位是胚後期發育期間突觸位置的一個關鍵決定因素。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4月13日電(周煒 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汪浩研究員和段樹民院士合作研究發現,三磷酸腺苷(ATP)可以識別大腦中不需要的神經突觸,在大腦中按下「刪除鍵」。一個健康的成年人的大腦中約有86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之間接觸的結構稱為神經突觸。每個神經元會和別的神經元形成大約1000個突觸。剛出生的嬰孩大腦中的突觸數量會隨著發育不斷增多,6歲時突觸數量到達頂峰。此後,大腦又會通過突觸刪除,讓這個數量降低並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大腦像個複雜而精緻的花園,花園裡的園藝草木需要被修剪,大腦裡冗餘的突觸也需要被刪除。」
  •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05:24 2020年12月2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Won-Suk Chung和韓國腦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