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2020-07-27 光明網

1957年10月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人類進入太空時代。1958年8月17日,人類第一次嘗試發射月球探測器先驅者0號,邁出人類深空探測第一步。上世紀90年代以來,深空探測活動逐漸復甦,各主要航天國家紛紛制定面向未來的深空探測長遠規劃或任務計劃。經過幾代人努力,我國航天事業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我們有能力走出地球、邁向深空!

從嫦娥一號到五號

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90年代,成立「863月球探測課題組」進行研究論證。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2004年,嫦娥一號工程立項實施,拉開中國深空探測的序幕。迄今為止,我國已執行5次月球探測任務,進行了6次發射。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於2007年10月24日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首次進行深空探測,是繼人造衛星、載人航天之後,中國航天第三個裡程碑,也是我國太空飛行器研製自主創新的典範。

嫦娥二號於2010年10月1日發射,其主要目標是:獲取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維影像,為嫦娥三號選擇落月點打好基礎;開展深空探測系列共性關鍵技術在軌飛行驗證。

嫦娥三號於2013年12月2日發射,12月14日安全著陸於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成為新世紀人類首個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的探測器。嫦娥三號任務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進一步完善探月工程體系。

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於2014年10月24日發射,11月1日其返回器精準安全著陸,服務艙重返地月L2點探測和環月軌道,完成月球引力借力變軌等多項拓展試驗。這次任務的圓滿完成,證明我國掌握了第二宇宙速度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有能力開展月地往返多目標探測,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

嫦娥四號中繼星於2018年5月21日發射,2018年6月14日成功實施軌道捕獲控制,進入使命軌道,成為世界首顆運行在地月L2點的Halo軌道的衛星,並為其後嫦娥四號著陸器和巡視器實現月球背面探測提供通信中繼服務。嫦娥四號於2018年12月8日發射,2019年1月3日成功實現人類歷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不但鞏固了我國已經掌握的月球軟著陸技術,還實現了在通信中繼支持下地外天體著陸和巡視探測的技術突破。

從月球到火星

我國深空探測戰略分三步走

近20年來,我國按照深空探測三步走戰略規劃,一步一個腳印、紮實推進,後續正在進一步開展以下工作:通過探月四期工程和載人登月工程,推動建立無人和有人相輔相成的月球基地,探索、開發和利用月球的寶貴資源;開展小行星和彗星探測,小行星採樣返回;開展火星採樣返回、木星和其衛星探測及行星際穿越。此外,小天體監視與防禦、太陽系邊際探測和地外生命探測等一系列任務也在深化論證,國際合作的大科學工程——月球科考站也在努力培育之中。

2020年是我國深空探測不平凡的一年。按預定計劃,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於7月23日成功發射。經7個月左右的飛行,「天問一號」將於2021年實現火星繞、落、巡。首次任務即實現三項目標,國際上還沒有成功先例。嫦娥五號探測器也將於2020年下半年發射,實現月球無人採樣返回,完成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後一步。 (廈門市老科協 供稿)

連結

人類深空探測三個階段

人類深空探測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58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以美蘇兩國太空競賽為主導,20多年間發射次數高達174次;以1969年阿波羅11號實現載人登月和1977年旅行者1號、2號發射為代表,載人深空探測和無人深空探測取得重大進展。第二階段是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載人登月競賽結束,主要以金星、火星和哈雷彗星探測為主,深空探測相對沉寂。第三階段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新一輪以科學發現為主要目標的深空探測活動逐漸復甦,歐洲、日本、中國、印度和以色列等國家紛紛加入深空探測隊伍。

與一般航天任務相比,深空探測時間跨度大,具有高風險性,需要在科學探索和技術驗證間綜合權衡。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260多次;探測目標包括月球、太陽、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小行星和彗星),乃至太陽系以外的天體。其中,飛行距離最遠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距離地球已超過200億公裡。

深空探測技術要求

深空探測主要關鍵技術包括行星際飛行技術、深空自主導航與控制技術、深空測控通信技術、智能控制技術、長壽命高可靠性技術、先進能源與熱控技術、複雜空間環境防護技術等。

深空探測總目標

探索太陽系和宇宙的起源、發展和演化是深空探測的科學總目標,具體包括太陽系內各天體的起源、發展和演化,地外生命和水的存在,探索空間資源為後續開發利用做準備。 (廈門市老科協 供稿)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事業再次取得重大成就,載人飛船成功著陸
    根據環球網報導,我國航空領域傳來捷報傳來,中國航天事業再次取得重大成就,載人飛船成功著陸。北京航空控制中心於近期對新一代載人飛船進行了試飛,試驗船返回艙在東方著陸預定區成功著陸,搜救分隊第一時間達到著陸現場艙體完好無損,這個消息一出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
  • 聯合國外空辦主任:祝賀中國航空航天事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來源:央視原標題:第五個「中國航天日」 聯合國外空辦主任專訪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主任西莫內塔·迪皮波接受總臺記者書面專訪,積極評價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期待未來彼此更廣泛合作,共同造福全人類。迪皮波首先對處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航空、航天工作人員表示問候。她表示,航空航天工業受疫情影響尤其嚴重,此時也凸顯了國際協作應對共同威脅的重要性。
  • 吳燕生:讀懂了這些,就解開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精神密碼
    一甲子櫛風沐雨、朝乾夕惕,中國航天人經歷了從零起步的舉步維艱,經歷了奉獻終身的義無反顧,經歷了發射失利的痛定思痛,也迎來了無數次鮮花和掌聲的高光時刻……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中國航天人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之路,取得了以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鬥導航、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為代表的一系列輝煌成就,實現了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
  • 中國航天喜迎巔峰!已取得兩大核心成就,又將迎重大任務
    2020年是中國太空事業的超級年。此前已經完成了兩大核心任務,即中國已實現北鬥三號系統在全球聯網,以及中國的「空天飛機」將完成發射和回收任務。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這兩項核心成就。另外,火星探險發射成功任務有序進行,可重複試驗太空飛行器計劃也獲得了成功,而嫦娥5號的下一階段任務無疑將是2020年太空大戰的收官之戰。
  • 一分鐘了解我國載人航天的發展階段
    載人航天是目前世界航天中最具挑戰的一項科學技術,就目前而言,真正能夠獨立自主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只有中國、俄羅斯和美國這三個國家,同時,載人航天也是一個綜合國力,基礎工業等的體現,沒有一定的綜合國力,是無法支撐起這個偉大的航天事業的。
  • 手抄報圖片: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1957年10月,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使人類突破了地球表面的限制和地球大氣的屏障,從此揭開了航天世代的序幕。  我國自1956年建立了研製火箭的專門機構以來,成績顯著。隨後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工業研製、生產、試驗與協作體系。航天事業有了迅速的發展。  1964年6月,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在我國航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在各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中,我國衛星的質量最大(173kg)。
  • 我國航天取得重大突破,「永不著陸」已成現實,美:中國動真格了
    如今我國在航天領域又取得重大突破,「永不著陸」已成現實,美:中國動真格了。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由於當時技術不成熟,「銀鳥」失敗了,而我國也明白一個道理,武器的成功並不是一次兩次就能成功。直到現在,許多國家還對這一飛機念念不忘,不過技術的問題以及難題的突破依舊是許多國家的障礙。讓世界各國驚訝的是,這一技術在不久後竟然被我國突破,我國航天取得重大成就,「永不著陸」也已經變為現實。
  • 我國在航天發動機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已全球領先
    就在世界各國都在為等離子推力器研究攻關時,我國卻在大功率霍爾發動機領域率先取得突破。從以前「毫牛級」的小功率邁進了「牛級」的大功率大門。霍爾發動機是未來太空飛行器的推力器,是目前最先進的電推進發動機。主要用在長期執行太空任務的太空飛船或是太空衛星的推進調控。因為霍爾發動機不需要消耗任何的固體或液體燃料,主要的推進劑就是氙氣。
  • 他們是神舟飛船的締造者,更是我國航天事業的中流砥柱
    航天事業是一項寂寞、艱苦的工作,許多航天人在偏僻的地方默默無聞地辛勤工作。他們沒有很高的收入、沒有喧囂的都市生活,他們有的就是一股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奉獻終生的精神,有的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成就感。如果不能懷揣理想,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閃光,就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航天人。
  • 中國航天迎來大豐收,已經取得兩大核心成就,又將迎來重大任務
    2020年中國航天迎來了大豐收,在今年之內,中國北鬥三號系統完成了全球組網,中國的「空天飛機」完成了發射與回收任務。這使得中國航天取得了兩大核心成就,而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中國航天又將迎來一項重大任務,一旦完成了這個任務,那麼今年中國航天就可以宣布完美收官了。
  • 中國航天自主創新的重大突破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致賀電,高度評價任務圓滿成功的突出貢獻和歷史意義,指明了我國航天事業不斷發展的前進方向,極大地鼓舞了廣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航天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的信心,為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了行動指南。
  • 我國新一代航天發動機取得重大突破,技術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就在世界各國都在為等離子推力器研究攻關時,我國卻在大功率霍爾發動機領域率先取得突破。從以前「毫牛級」的小功率邁進了「牛級」的大功率大門。霍爾發動機是未來太空飛行器的推力器,是目前最先進的電推進發動機。主要用在長期執行太空任務的太空飛船或是太空衛星的推進調控。因為霍爾發動機不需要消耗任何的固體或液體燃料,主要的推進劑就是氙氣。
  • 盤點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航空航天篇
    ​中國科技成就主要分為:航工航天、交通基建、農業科技、生物醫藥、海工裝備等。它的發射標誌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當日,我國自主發展的運-20大型運輸機首次試飛取得圓滿成功。該型飛機是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的一種大型、多用途運輸機,可在複雜氣象條件下執行各種物資和人員的長距離航空運輸任務。運-20大型運輸機的首飛成功,對於推進我國經濟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應對搶險救災、人道主義援助等緊急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這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計劃)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這一項目於2009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
  • 巡天遙看一千河——航天測控事業發展50年禮讚
    但是,也許他們並不了解,中國的航天測控事業就是由一個又一個「不可能」鑄就而成的。  天路迢迢,星河漫漫。伴隨共和國走過的50年光輝歷程中,中心先後圓滿完成300餘次重大科研試驗任務,創造了我國航天史上的多項第一。如今,中心已經成為我國唯一的集太空飛行器實時測控、在軌太空飛行器長期管理等多任務於一體的現代化航天測控中心,被譽為航天測控領域的「國家隊」。
  • 「空天飛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後,中國航天再次迎來重大任務
    來到2020果不其然,今年到目前為止,我國空間站任務順利進行,北鬥三號全球組網順利收官,火星探測發射成功任務有序進行,可重複試驗太空飛行器任務取得成功,而下階段嫦娥五號任務無疑將會成為2020年航天大戲的收官之戰
  • 我國航天事業傳來資訊!!!
    剛進入12月份我國的航天航空事業便傳來了好消息。我國的五號嫦娥系列登月探測器成功著陸在預設的登月區。並且與地面航天站連接正常,將開始實行原定的長達兩天的作業工作。讓我們一起為祖國的航天航空事業喝彩吧!註:圖片與文章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作者刪除。
  • 中國航天取得重大突破
    日前,中國一項令人矚目的航天技術在國外航天圈裡炸開了鍋。引發這一軒然大波的就是中國於近日發射了「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報導稱,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一枚長徵2F運載火箭將該太空飛行器送入了軌道。在軌飛行2天後,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這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 中國科學家再取重大成就,銀河系發現新移動星群,轟動整個航天界
    根據環球網報導,中國科學家再次取得了重大成就,在銀河系發現新移動星群,這一發現轟動了整個航天屆,使得整個航天界都沸騰了。我國這一大發現公開後,引起了整個航天界的關注,宇宙中存在著太多的奧秘,而人類對其的掌握程度並不算深,所以各個國家的航天局都在不斷進行研究,從未停止過對宇宙的探索,這次我國通過兩款先進天文望遠鏡的觀測,發現了移動星群,並且得出了重要結論,在人類探索宇宙的道路上再創裡程碑,也使得我國的航天事業有了飛躍的提高,讓國際上很多國家都刮目相看,天文愛好者們也為此感到驕傲。
  • 35載護航衛星發射,中國人保全力保障我國航天事業發展
    ,支撐重大專項工程監測,能帶來較高的經濟與社會效益。而這,僅僅是中國人保全力保障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長期以來,作為中國航天的戰略合作者,中國人保始終積極助力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並為每一個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著全方位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