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 中風(腦卒中) 醫學基礎 標準美音

2021-02-20 國際醫聲


本期推送關於腦卒中的醫學基礎教育視頻,由兩段來自美國medlineplus的相關資料拼接而成。「國際醫聲」加配全文英文文本及重點詞彙中文注釋。也配有純音頻版利於反覆播放練習聽力。

Stroke

中風(腦卒中)

一、視頻(具有點斷續播功能)

二、音頻(連續播放;退出信息還可繼續播放)

A blood clot, or embolus(栓子), can form and break-off from the heart. The clot travels through the blood stream where it can lodge(停留) in an artery of the brain, blocking the flow of oxygen-rich blood. The lack of oxygen results in damage, destruction, or even tissue death of the brain beyond the affected area. The result is a stroke.

A stroke can occur if an embolism travels from another part of the body and lodges within an artery in the brain. When an internal arterial wall becomes damaged, various types of emboli can form, such as one derived from platlets(血小板), thrombotic(血栓類), cholesterol(膽固醇), or mixed. Here, an embolism is formed in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頸內動脈), and breaks loose, travelling towards the brain. The blocked artery deprives the brain of oxygen, damaging the surrounding brain tissue. The result is a stroke.

版權聲明;視頻來源於美國Medlineplus公開教育資源,版權為The A.D.A.M. Medical Encyclopedia所有。國際醫聲團隊選取並編輯合成。參與工作的團隊人員:郭旭光博士、沈可心、隗江城、張強、譚亞娣博士

該系列視頻適合醫學基礎的英語學習。轉載請註明出處。對於醫學英語學習材料的不同來源、難度、專科,歡迎您提出意見和需求。

喜歡國際醫聲?希望和有同樣喜好的同仁一起切磋探討?歡迎掃描下面的二維碼加入「國際醫聲」微信群,參與討論和更多分享學習。



相關焦點

  • 「超級外掛」為腦卒中患者開啟健康新紀元
    使用外骨骼機械臂進行肌力訓練,能夠恢復患者上半身的功能,幫助患者變得更加獨立,尤其是對中風患者有更大意義。起源由於腦部血管阻塞或者突然破裂導致大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腦組織損傷疾病稱為「腦卒中(stroke)」又稱為「中風」。
  • 全世界每年有550萬人死於中風,幹細胞成為治療中風新選擇
    2020年10月7日,《幹細胞轉化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了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新途徑。研究發現羊水幹細胞可以恢復神經的可塑性——大腦的變化和適應能力,提高認知,取代由於缺血性中風導致的神經元受損或丟失。
  • 全景醫學影像楊春山做客X診所 一張X光片讀出腦卒中隱患
    志飛   全景醫學影像據目前門診數據發現,入冬後進行腦卒中篩查的人群驟增。腦卒中即中風,是一種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發病率、高復發率的疾... 摘要:   全景醫學影像據目前門診數據發現,入冬後進行腦卒中篩查的人群驟增。「腦卒中」即中風,是一種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發病率、高復發率的疾病,氣候變化是誘發腦卒中的重要因素。
  • 我國細胞治療獲得重大突破,腦卒中患者的希望來了
    今年9月,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神經修復學研究所開展的 「嗅鞘細胞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後遺症」臨床試驗正式結題,結果顯示嗅鞘細胞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安全,患者生存質量有顯著改善。這是迄今世界上神經系統疾病包括卒中的臨床細胞治療中循證醫學證據最高等級研究的第一個陽性結果報告。這是我國腦卒中後遺症研究獲得的重大突破。
  • 《柳葉刀》:拯救中風患者的腦細胞!新藥改善術後神經功能,死亡風險...
    多項試驗成功表明,血管內血栓切除術(即通過導管取栓)能為缺血性中風患者臨床益處,然而,手術後仍有半數患者恢復不佳甚至死亡。在取栓基礎上,通過神經保護劑來改善患者預後,代表著巨大的未竟需求。
  • 幹細胞與腦中風|腦卒中患者的福音!幹細胞療法不斷取得進展!
    目前,中風的治療僅限於中風事件後3-4小時的急性期,而對於中風後的恢復期,醫學上尚未有行之有效的療法。 近年來,幹細胞治療的巨大潛力吸引了很多科研工作者,腦卒中動物模型的大量研究也表明,幹細胞治療中風具有良好的效果。
  • 靜脈注射阿替普酶治療晚期影像學指導的腦卒中療效顯著
    靜脈注射阿替普酶治療晚期影像學指導的腦卒中療效顯著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9 22:16:45 德國漢堡大學埃彭多夫附屬醫院Götz Thomalla團隊研究了靜脈注射阿替普酶治療晚期影像學指導的發病時間不明的腦卒中的療效
  • 中國人的「頭號殺手」不是癌症,而是「中風」
    圖源:《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今年6月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居民的死亡原因,得出中國人目前第一大死亡原因,就是中風!後面才是缺血性心臟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2017年,我國單是40歲及以上人群的腦卒中現患人數就達到了1242萬,除此之外,每年還有196萬人因腦卒中死亡。
  • 小中風不要緊?當心引發大中風!
    記者了解到,腦卒中每年呈增長趨勢,作為致死率最高的一種疾病,腦卒中正影響著許多人的生命。    「臨床上發現不少認知上的誤區,非常要不得。」紹興市中心醫院卒中中心主任劉初民告訴記者,不少人認為小中風不要緊,一些已有過小中風病史的病人並未有規範治療的經歷。
  • 卒中茶後(127)第一個腦卒中病人
    東漢未年醫學家,與古羅馬蓋倫(公元129-216)同時代的張仲景(公元150-219,上圖左)首先使用 「中風」 來描述類似腦卒中的病人,他在《金匱要略》中提出,「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此為痺。脈微而數,中風始然」。
  • 關於中風康復,別陷入這些誤區!
    由於對於中風康復認知的不足,將近70%-80%的中風患者因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而需要被照護,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同時,也為家庭和社會帶了沉重的負擔。 其實「中風沾,床上癱」的情況早已被逐漸改變,眾多研究及循證醫學認為「中風康復是降低致殘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 腦卒中是什麼?腦卒中的分類有哪些?預防腦卒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說到腦卒中相信大家都是不陌生的,近年來腦卒中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而它的發病年齡段也是越來越年輕了!現如今,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國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外科手術治療對於部分顱內腦血管性疾病也非常重要,對我們的健康有著進一步的保障。
  • 67歲腦中風患者幹細胞治療後效果明顯!
    截止目前,在clinicaltrials.共有47項幹細胞在GOV上註冊治療中風的臨床研究。這些臨床研究表明,幹細胞在治療中風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於2018年8月開始《神經幹細胞腦內移植治療缺血性腦卒中致癱的II期臨床研究》。
  • 腦卒中最主要危險因素是它!75歲老太兩次中風後沒能等到手術機會
    「李大爺是因為房顫引發的急性腦梗塞」 ,浙大一院心內科房顫中心主任鄭良榮主任醫師介紹,「房顫發生後,因心房收縮功能失常,心房不能有效泵出血液,血液因此滯留於心房內,特別是左心耳的部位,時間久了就會淤積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後隨著血液在全身循環流動,當血栓流動到人腦部並阻塞血管時,就會引發腦卒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風。」
  • Science Daily:發現腦卒中後的大腦修復機制
    點擊查看 腦卒中是一種由於血凝塊堵塞大腦血管,導致血流中斷,因此造成大腦缺氧的狀態。許多神經元(缺氧)壞死後,可誘導機體運動、感覺及認知方面的問題。瑞典隆德大學及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日前共同發現,大腦中風後,其以一種前所未見的機制產生新神經元。
  • 堅持每天吃阿司匹林,就不會發生中風?醫生:認清5個誤區
    明明下午還好端端的一個人,睡到半夜突然中風了:面癱嘴歪斜,半邊身子動彈不得,吃喝拉撒都要人伺候……非死即殘,是中風(醫學上稱「腦卒中」)最可怕的地方。一旦發生中風,再次中風的機率相當高。所以,中風的預防比治療更重要。網絡、病友群、朋友圈盛傳的各種防治方法,猶如亂花迷人眼。很多老年朋友為了防中風,堅持定期輸液、長期吃阿司匹林……這些方法真的有用嗎?
  • 腦卒中的康復治療方法有哪些?早期康復不可忽視!
    腦卒中俗稱「中風」,它是一組起病急、血管源性、引起持續的神經功能缺損的臨床症候群,為急性腦血管疾病。缺血性腦卒中是由於腦血管堵塞,血液不能到達腦部而引起的;出血性腦卒中則是由於腦血管破裂,出血而引起的 。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
  • 中美學者推廣中風三步識別法視頻
    2月14日,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趙靜教授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劉仁玉教授合作,歷時數月,共同導演和製作完成的「中風120」三步識別法1分鐘宣教視頻,由中國卒中學會、柳葉刀神經病學雜誌、中風120網站(www.stroke120.org)和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網站(微信)等向全國發布。
  • 復旦腦科學研究院趙冰樵課題組發現改善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新方法
    圖說:腦卒中引起中性粒細胞跨越血管壁,並在腦組織中產生大量的DNA結構NETs(H3Cit),後者是抑制腦內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來源/科研團隊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腦卒中患者多數會留有半身不遂和言語困難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如何改善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一直是困擾國際醫學界的一個難題。
  • 依達拉奉右莰醇(先必新)在中國獲批上市,給腦卒中患者帶來治療信心
    腦卒中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經濟負擔重的特點。近年來,我國腦卒中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目前共計腦卒中患者約1100萬,每年新增240萬,每年有110萬人死於腦卒中,是國民死亡原因的第一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