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在人體中的作用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負責合成凝血因子、膽鹼酯酶等人體所需的重要物質,一旦肝臟受損,很容易會影響到人體的健康程度。
但是,由於我們平時不正確的飲食習慣,導致「病從口入」,肝病接踵而至。
而很多人還不知道,每天還在不斷攝入,導致肝病越來越重,並且不能及時被發現,因為肝內沒有痛感神經。
廚房中3種食物,或是肝病「加速器」,告知家人:少吃幾口為好
食物1:黴變食物
發生黴變的食物,相信很多人家中都有,甚至有不少的人因為節儉還是其他原因吃過。
願你謹記,發黴的食物,不管是什麼都不要再吃,很容易給肝臟帶來嚴重的損害。
發黴後的食物,其中會滋生出一些對肝臟有害的物質,叫做黃麴黴毒素。
這種物質對於肝臟來說具有很強的傷害作用,很容易引起肝組織纖維化或是肝臟癌變,誘發肝病的出現。
不要認為將發黴的部分削掉就可以食用,其實未發黴的另外一部分也會存在黃麴黴毒素。
食物2:醃製食物
很多家庭都會在黃瓜或是蘿蔔的季節,醃製一些放在家中,吃起來不僅方便而且味道也很好。
但是,這些食物一定不可過多食用,尤其是醃製的蔬菜。
蔬菜裡面原本就含有硝酸鹽,經過醃製後會變成亞硝酸鹽。
而亞硝酸鹽攝入後,經過肝臟的代謝後,會成為亞硝酸胺,這種物質的致癌性也是較大的,勸你能少吃幾口就少吃幾口。
食物3:高脂食物
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紅燒肉、奶茶、動物內臟等,這些食物中所含有的脂肪是非常高的,若是經常攝入,很容易導致體內的脂肪含量增加。
而脂肪都是由肝臟進行分解和代謝的,若脂肪含量超出肝臟的正常代謝範圍,可能會出現囤積肝內的情況,誘發脂肪肝的出現,損害肝臟健康。
養護肝臟,平日要養成2個好習慣
習慣1:合理飲食
肝臟是一個十分脆弱的器官,平時我們不恰當的飲食習慣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因此平時養成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同時也要增加五穀雜糧的攝入量,對於修復受到損傷的肝細胞有一定的幫助。
同時還可避免脂肪堆積的情況出現,減輕肝臟壓力。
習慣2:多喝水
肝臟是一個喜歡溼潤的器官,厭乾燥。
而經常喝水,可以很好的補充人體流失的水分,並且還可以起到潤養肝臟的作用,促進肝臟內毒素的排出,降低肝臟受損的機率。
同時喝水還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後垃圾的排出,降低人體患病的機率。
建議每日保證飲水量可以達到10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