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6月16日21時訊(記者 黃宇)今(16)日,年僅15個月大的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在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接受其父親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後,順利出倉。據悉,這也是全國最小年齡接受單倍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兒,目前她造血系統已重建,而這份飽含父愛的「生命種子」也在患兒體內生根發芽。
今年4月30日,家住重慶巴南區的10個月大的小魚(化名)因持續高燒不退被送入新橋醫院血液科,確診為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由於該病通過常規藥物治療治癒率非常低,且發病緊急,如若不及時輸血小板,患者會出現出血、感染等急症,對於嬰幼兒其兇險程度更高,甚至隨時會危及生命。」主治醫生血液科高蕾副主任告訴記者,「採用造血幹細胞移植方法才是治療該病的最佳方案,會使其治癒率從10%提高到80%以上。」
為此,醫院開始著手在中華骨髓庫中為小魚尋找相匹配的供者,並同時對父母雙方進行基因檢測,最終確定魚妹兒患病並非遺傳因素導致。後來又對其父母也進行了HLA配型,經檢驗魚妹兒的父親與她6/10位點相合。
5月13日,醫生從父親身上採集了400毫升的造血幹細胞,將這些「生命種子」輸入到小魚體內,等待它生根發芽。
該科張曦主任介紹,單倍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其供體造血幹細胞更容易對受體造成免疫損害,供體輸入患者體內的細胞也更容易被排斥,而小魚才15個月大,這麼小的患者進行單倍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在國內可以參考的經驗幾乎沒有。移植方案、預防移植物抗宿主反應、移植艙內護理等都沒有現成的經驗,需要醫護人員自己摸索嘗試。
經過1個月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父親的造血幹細胞終於在小魚體內植入成功並重建了她的造血系統。6月16日早上10點30,在血液科層流病房門口,小魚妹被護士阿姨抱出倉門後,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爸爸媽媽的懷抱中。
張曦表示,目前低齡的血液疾病患兒增多,其原因有先天遺傳性因素和後天或有性因素,而後天或有性因素主要有如室內汙染主要是甲醛、苯、氨和放射性物質這四種汙染物。目前多種人造板材、膠粘劑、牆紙等都含有甲醛和苯,甲醛是世界上公認的潛在致癌物,它刺激眼睛和呼吸道黏膜等,最終造成免疫功能異常、肝損傷、肺損傷及神經中樞系統受到影響,而且還能致使胎兒畸形。醫學研究證明,環境汙染已經成為誘發血液疾病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