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江浙人稱為六蔬,廣東人稱為矮瓜。茄子起源於東南亞,古印度是茄子的發源地,公元4-5世紀傳入中國,起初茄子多為圓形,至元代人工培養出長形茄子,直至清朝末年,長茄子被引入日本,至今茄子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一種蔬菜了。

每100克茄子含有鉀 142(毫克),胡蘿蔔素 50(微克),鈣 24(毫克),磷 23(毫克),鎂 13(毫克),維生素A 8(微克),鈉 5.4(毫克),維生素C 5(毫克),碳水化合物 4.9(克),膳食纖維 1.3(克),維生素E 1.13(毫克),碘 1.1(微克),蛋白質 1.1(克),煙酸 0.6(毫克),鐵 0.5(毫克),硒 0.48(微克),鋅 0.23(毫克),脂肪 0.2(克),錳 0.13(毫克),銅 0.1(毫克),維生素B2 0.04(毫克),維生素B1 0.02(毫克)。

中醫認為茄子味甘,性涼。茄子歸經 歸胃、脾、大腸經。茄子功效 清熱,活血,消腫。
茄子富含維生素P,能夠幫助改善血管彈性,降低降低毛細血管的脆性和滲透性,防止毛細血管出血,維持心血管功能正常。茄子中含有的抑角苷有助於降低人體膽固醇,而茄子含有的維生素E與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能幫助人體抵抗衰老,美白肌膚。

茄子雖好,卻也不能多吃,大量吃茄子易中毒。
茄子中含有一種叫做茄鹼的物質,別名龍葵鹼或龍葵素,它是一種生物鹼,主要見於秋茄中,而發芽土豆的綠色部分中含量也較高。茄鹼對人體具一定毒性,過多食用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大田的茄子在霜降節氣過後,茄鹼含量會大幅增加,因此應減少食用,而在大棚中的茄子就不存在上述問題。茄鹼基本不溶於水,因此用焯燙、水煮等方法都不能去掉茄鹼。在烹調時加點醋,倒是有助於破壞和分解茄鹼。預防茄鹼中毒的最好方法,自然是控制攝入量。不過,正常情況下,一餐吃250克左右的茄子不會引起任何不適,因此大家在食用茄子時應該注意不宜過量,適量食用為宜,特別不宜食用生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