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螞蟻集團的實控人馬雲以及董事長井賢棟總裁胡曉明被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四部門同時聯合約談,直接引發了中國金融圈巨震。
首先回顧下這件事情的始末。最早傳出螞蟻即將上市是在7月20日,隨後這隻螞蟻像是乘上了火箭,上交所於8月25日受理了螞蟻集團首發申請,8月30日進入聞訊階段,並於9月18日即審議通過,整個過程螞蟻集團僅用了30天的時間,本以為這隻螞蟻巨獸會一帆風順的完成上市,然而轉折來的也是十分的迅速,首先是10月13日據相關媒體報導稱監管部門正在調查螞蟻集團上市的潛在利益衝突,而這一潛在利益衝突直指支付寶平臺獨家銷售的五隻參與螞蟻集團配售的創新未來基金,但是此次由於高層對螞蟻集團上市的重視,似乎該事件也就不了了之了。真正對螞蟻上市造成的影響可能還是由於馬雲於10月24日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演講時闡述的幾個觀點:批判巴塞爾協議像一個老年人俱樂部,指出今天的銀行還是當鋪思想,同時表明目前中國不是金融系統性風險,而是缺乏金融生態系統的風險。這幾個觀點的提出,隨即引發了金融界的廣泛討論,緊接著11月2日馬雲等人被四大監管部門約談,11月3日上交所發布暫緩螞蟻科創板上市的決定,隨後港交所也回應螞蟻集團暫緩H股上市。據相關法律規定,螞蟻集團重新上市至少需要等待6個月之後。至此,巨獸螞蟻的上市路可能已經邁向了終點。
為什麼螞蟻集團的上市計劃會引起這麼大的關注,首先我們需要明白螞蟻集團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在上市前夕,螞蟻集團機制努力淡化金融色彩,貼上科技公司的標籤,甚至把名字由螞蟻金服改成了螞蟻集團。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呢?在我看來是為了兩點,一是按照科技公司的定位,獲得高估值,如果螞蟻集團是一家金融公司是絕對不可能在科創板上市的,估值也不可能這麼高;第二點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點——規避監管,馬雲在外灘的演講可能就是這件事的導火索,本來監管層想著重培養出一家高科技金融公司,因此給螞蟻的上市提供了快速通道,結果實控人竟然口出狂言說目前的大環境沒有金融監管風險,監管層對此做出的反應也是很迅速的,第一時間讓你感受到監管的力度。

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不妨再去好好地思考一下,螞蟻金服為何被監管層層層加碼,最根本的原因可能還是由於螞蟻金服的資產證券化問題,螞蟻的資產證券化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在螞蟻這裡,發行的最主要的產品是債權。但是這些債券從哪裡來的呢,自然是由花唄借唄所進行的借貸形成的債權了。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螞蟻金服的資產證券化的操作手法吧,我們可以首先假設螞蟻金服通過花唄借唄將原始資金1億元通過支付寶借給用戶,這樣螞蟻手裡就有了1億元的債權,而這1億元就是螞蟻的資產了,可以拿去市場上融資,再融資回來1億元,不斷的進行放貸—債權融資—放貸。而在細節的操作下,則是通過兩種方式:第一種是銀行貸款,但是我們都知道銀行貸款是無法長久操作下去的,1億的債權拿去抵押貸款可能只能貸出來7千萬,後來可能只剩下4900萬,到後來只會越來越少;解決資金問題的第二種方法就是資產證券化,螞蟻對此的操作就是將1億的債權設計成ABC三層,A層佔70%,固定利率為6.1%,B層佔25%,利率為7.5%,C層佔5%,而C層屬於高風險高收益項目,一般由集團內部自我消化,就是由子公司之間互相購買,但是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子公司用來買C的錢也是從市場融資來的,轉手螞蟻集團將這1億元再通過花唄和借唄,利率可以達到18%,除去融資利息,收益能達到10%以上,然後就是ABC之間的擔保問題,C給B擔保,B再給A擔保,假如出現了貸款違約,也是最早虧損C,而C的佔比也是最少的。這種資產證券化的循環貸款可以說被螞蟻玩到了極致,據重慶市前市長說,螞蟻金服把30多億元的資本金在幾年內循環放貸了四十次,總放貸達到了3000多億元,而這中間形成了上百倍的高槓桿,但是一旦出現風險,需要螞蟻集團承擔的少之又少,更多的還是由市場的投資者買單。監管層是不可能發現不了這種風險的,自然是不斷的增加對螞蟻集團的風險監控,此次正好藉此機會,螞蟻上市受阻,再快也要等到6個月以後才能再次申請上市,這麼長的時間,就看螞蟻集團和監管層如何更好地進行溝通,如何將風險降到最低。
我們不否認螞蟻集團是現在金融市場上的一隻巨獸,但是拋開背後的一切,螞蟻這麼多年的發展也猶如刀尖上行走,真的讓這隻巨獸原形畢露,可能真的難以支撐起如此大的估值,一切的一切,還是要看螞蟻集團經歷此事之後做出如何的改變,怎麼讓去市場接受並相信它能持續的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