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災害頻發,新加坡成唯一安居地!

2020-12-02 保和海外

01

7月5日下午,兩艘載有127名中國遊客的船隻在返回普吉島途中,突遇特大暴風雨發生傾覆。其中75人獲救,41人不幸遇難,另有6人失聯。

02

同日,日本西部地區連日暴雨引發洪水和泥石流,至今已奪走141條任命,仍有至少10人下落不明。

03

7日晚,日本千葉縣近海發生6.0級地震。目前暫無人員傷亡報告。地震震中位於日本千葉縣以東近海,震源深度約50公裡。

04

強颱風級「瑪莉亞」預計將於11日凌晨掠過臺灣東北部,並於11日上午在福建莆田到浙江溫州一帶沿海登陸。

近年來地質變化頻繁,人為破壞環境越來越嚴重,自然災害時有發生,中國、日本、美國、歐洲等,越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開發破壞越嚴重,災害發生的頻率也就越高。

然而,在世界上還有一個地方,既有繁榮發達的經濟,又有安全宜居的環境,全球75%的人覺得這裡是「非常乾淨和安全的開放空間」,是難得的居住聖地!

它就是新加坡!

新加坡位於赤道以北137公裡處,地理位置絕佳!被赤道橫穿,特點就是氣候炎熱、雨量充足、空氣潮溼,是典型的易形成颱風的氣候,但是形成颱風還必須要有足夠大的地球自轉產生的偏向力,暖氣團才能轉起來。所以颱風在赤道附近是無法形成的,新加坡也就一直都沒颱風的困擾。

另外,新加坡發生海嘯的機率幾乎是零。雖然新加坡鄰近的印尼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地處地震帶,但在已記錄的地震中,震源都在島外的海洋深處。新加坡全被馬來西亞和印尼群島包圍著, 因此被海嘯襲擊的機率是零。

新加坡政府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新加坡有超強的排水系統,大街小巷都有足夠的排水設施,比如水渠,排水孔等。但其實,新加坡防洪的關鍵就在於蓄水池!全新加坡有大大小小的蓄水池達18個。最大的防洪設施就是海濱堤壩,海濱堤壩一共有7個排水泵。每一個排水泵,可在1分鐘排完相當於奧林匹克遊泳池的水量。如果7個同時啟動,巨量的水會在短時間排入大海。

除了免受自然災害的侵襲之外,新加坡還有很多優勢,在2017年經濟學人智庫發布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中,新加坡一躍成為全亞洲第三大宜居城市。

對華人來講,新加坡是全球定居的首選。新加坡是一個華人佔多數的國家,華語也是新加坡的母語,不存在交流障礙。由於一代代華僑在這生根發芽,新加坡的飲食習慣和節日風俗都和國內很相似,生活無隔閡。

新加坡是世界第二安全城市,在過去30年中,新加坡的犯罪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目前,新加坡全國每年大概共有3萬起犯罪記錄左右,犯罪率僅有0.5%。如新加坡副總理尚曼達所說,「民眾要的是一個女性和兒童,在夜間放心的走在街上的自由!」在最新發布的《全球法律與秩序》排行榜中,新加坡成為「全球治安最好的國家」,94%的新加坡受訪者表示,晚上獨自在街上行走是安全的。

新加坡是出了名的「花園城市」,政府一直致力於打造生態城市,環境安全舒適,乾淨優美。新加坡幾乎沒有農村,境內草茂花繁,整潔美麗,道路兩旁樹木成蔭,街頭到處是小花園、小草坪,花香草綠,空氣清新,新加坡的綠化覆蓋率達到50%左右,景觀面積佔新加坡國土的近八分之一,新加坡市內佔地20公頃以上的公園達到44個。

對居民的生活保障,更多體現在人性化的公共設施上。新加坡有很多「另類」的設施,比如專為孩子安全和便利設計的雙層扶手,遍布全城的帶帽走廊,功能齊全的母嬰室等等,可以說正是這些溫暖貼心的公共設施,才打造出新加坡這個文明宜居的城市。

(雙層扶手)

(帶帽走廊)

(母嬰室)

除此之外,新加坡還有一個特別吸引外國人移民的因素,就是領先全球的基礎教育,很多人移民新加坡的主要目的就是子女的教育。

新加坡的教育素以辦學認真、學術成就卓越而享譽盛名,每年均以高達國民生產總值4%-5%的經費發展教育事業。在政府的支持下,新加坡發展優良的全面教育,完全發展學生學習潛能、思考能力,培養學生成為精通雙語的人才。除了優質的基礎教育,新加坡有30多所國際學校,採用劍橋教育體系,成績受世界認可。新加坡一貫實行精英教育,因材施教,教育制度關注所有階段的學生。

當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新加坡生活也意味著更多的壓力和挑戰,但和以上這些優勢來講,新加坡毫無疑問是個安全、便捷、文明、宜居的國際都市!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原標題: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新華網日內瓦3月24電(記者張淼 劉美辰)世界氣象組織24日發布年度氣候報告稱,2013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第六熱的年份,全球變暖導致這一年乾旱、洪水、熱浪和熱帶氣旋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 為何極端氣象災害頻發?氣象專家釋疑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顯示,全球氣候變暖正在加速。另外,受拉尼娜影響,有輿論認為今冬會異常偏冷。我們的氣候越來越異常了嗎?今日,新京報記者專訪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副主任尹宜舟。他表示,當前氣候變暖背景下,氣候變率增大,大氣和海洋環流及其相互作用等發生變化,原來被人熟知的氣候變化規律也可能會發生變化,由此導致氣候異常的不確定性增大,引起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多。
  • 地球為何災害頻發?人類親手對它進行傷害,地球也有自己的情緒
    近年來,地球災害頻發,比方說最近幾天,颱風「海貝思」在日本肆虐,不僅災情嚴重,而且已經有多人死亡和受傷。很多人都感到,地球貌似沒有以前那麼「開心」了,無論是極端天氣,還是自然災害,地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上一場,有的時候,甚至是多種災難一起降臨,人類和動植物都開始迎來了生存危機。
  • 中國近海頻發的海洋生態災害2013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預告
    「2013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中國近海頻發的海洋生態災害」將於2013年11 月12 日至11 月13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本次論壇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主辦,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及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承辦。論壇將為全國範圍內「中國近海頻發的海洋生態災害」領域的優秀學生提供學術交流平臺。
  • 聯合國:過去20年間全球與氣候有關的災害數量出現驚人增長
    聯合國10月12日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全球與氣候相關的災害數量在21世紀的頭20年出現了驚人增長,極端天氣事件已經成為21世紀最為主要的災害來源。該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20年間,全球共記錄發生了7348起自然災害事件,遠遠超過1980年至1999年間的4212起;這七千多起自然災害造成123萬人死亡,帶來2.97萬億美元經濟損失,受災人口高達40億。
  • 中國入汛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疑因氣候變暖(圖)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記者:造成入汛以來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任福民: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很複雜,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  記者:每一次極端氣象災害都可以歸咎為氣候變化嗎?
  • 災害面前,你準備好了嗎? 看國外如何抗擊自然災害
    洪水、颶風、地震、暴風雪……這似乎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年代。在自然災害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如何應對、減少災害損失成為各國面臨的挑戰。  瑞士:風雪之前講技術  從加強預報到採用新裝置,瑞士尋求技術幫助減少雪崩、暴風雪等自然災害可能帶來的損失。
  • 極端天氣全球頻發 專家稱此現象可能「常態化」
    天氣無常  除了氣溫,降水、乾旱、冰雹、雷擊、沙塵暴等天象都頻走「極端」不可捉摸  這個夏季,全球可謂是「水深火熱」。  除了氣溫,降水、乾旱、冰雹、雷擊、沙塵暴等天象都頻走「極端」,變得不可捉摸。  與此同時,各種場合有關「2012真的要來了」的謠言也甚囂塵上,引起人們熱火朝天的討論。記者在網上輸入「2012」,發現竟然有人在出售「2012」的「諾亞方舟船票」,相關寶貝多達五百多件。
  • 極端天氣頻發時代到來 是什麼惹的禍?
    全球氣候到底怎麼了?北極風與拉尼娜「惹禍」?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說,北半球的乾旱與大雪嚴寒都與大氣層「阻塞」有關,這主要因為一些地區冷空氣過強,而熱量或者溼氣過不來,天氣在部分國家保持了靜態。這一過強冷空氣產自何處?中外專家普遍提到了北極冷風。
  • 我們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為了提高全球抵禦災害的能力,減輕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危害,各國氣象部門通過世界氣象組織這一強有力的機構,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監測、預報和建立暢通的氣象信息渠道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 中國城市地陷災害頻發 地下空間管理立法缺失
    後來,路面塌陷面積越來越大,很快成了一個直徑3米、深2米的大坑,開始危及到機動車道,大坑周邊的路面也逐漸出現裂痕。雖然市政部門在周圍建起了圍擋,但路上出現塌陷,讓周邊居民甚感不安。距離銀盆南路不遠的金星大道,2007年,一處建築工地發生過一起「地陷吞人」事件。彼時,建築工棚內,地面突然塌陷,恰在洞口上方的一名建築工人瞬間被「吞」了下去。
  • 4組專家現場培訓防地災知識 預計今年汛期極端天氣異常頻發
    4組專家現場培訓防地災知識 預計今年汛期極端天氣異常頻發 292人,佔因地質災害死亡或失蹤總人數的51.2%。
  • 地震災害逃生包
    其實全球有很多國家地震都比較頻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離我國較近的日本,他們每年都發生可能上千次的地震,但由於他們具備了很強的逃生和自救能力,災難來臨
  • 全球多地極端天氣頻發:一邊下冰雹,一邊46°C高溫...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最近一段時間,全球多地極端天氣頻發,高溫、強風暴、洪災等災害天氣,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出行帶來不便,甚至還造成了民眾傷亡等嚴重後果。日本氣象廳警告說,持續大雨造成地基鬆軟,民眾需要警惕降雨引發的山體塌方、低洼地帶被淹以及河水泛濫等次生災害,儘早到指定地點躲避。鹿兒島縣、熊本縣等地區已向近85萬轄區居民發出避難勸告。
  • 氣候乾燥成內蒙古邊境草原大火頻發「元兇」
    氣候乾燥成內蒙古邊境草原大火頻發「元兇」 2015-04-23 18:57:1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分析:智利位於板塊交界處地質斷層上 地質災害頻發
    釋放能量佔全球地震釋能量的76%;(2)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從印度尼西亞經緬甸到我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區,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區,釋放能量佔全球地震釋放能量的24%。智利及秘魯恰好處在太平洋板塊及美洲板塊也就是大洋及大陸這兩大板塊的交界處,即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因此地震頻發。
  • 2020年異常天氣頻發,專家作出預測,人類該何去何從?
    隨著下半年的慢慢到來,本來以為情況能夠有所好轉,但最近極端天氣的頻發,更是讓我們對今年的運勢充滿了未知。我國南方強降雨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隨著夏季的不斷到來,在我國的5月曾經出現過40度高溫的情況,之前很少出現這種情況。最近各個地區降雨頻發,進入6月以來,我國已經出現了4次強降雨。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王慶凱)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今年以來,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產區,均受到極端天氣影響。乾旱與洪澇在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主產區共發,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美國經濟學家Michael Snyder憂心忡忡地寫道,一場席捲全球的糧食危機正在逼近。朝鮮近期發布的備忘錄顯示,受高溫、乾旱、洪水等因素影響,朝鮮糧食產量大幅下降,目前已下調人均每日口糧配給;受厄爾尼諾影響,非洲糧食安全也面臨嚴峻挑戰。
  • 瞭望專訪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極端天氣頻發,我們...
    ◆ 6月以來,南方地區降雨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點雨量大,局地暴雨洪澇災害較為嚴重,出現了多年不見的流域洪水等狀況◆ 氣候模式的預估結果表明,如果不控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到21世紀末,陸地區域高溫熱浪事件的發生概率將是現在的5~10倍,極端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區也將有所增加◆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
  • 2019全球十大郵輪目的地揭曉,新加坡成唯一入選的亞洲城市(附美圖)
    精彩好文:全文2602字│8分鐘閱讀全球知名的郵輪評論網站以及全能型的OTA網站《郵輪評論家》(Cruise critics),根據過去一年的全球郵輪旅客的評分和評論,評選出2019年全球最受歡迎的郵輪目的地。